季羡林 谈佛「读百部经典季羡林谈佛之谩骂不等于战斗」
季羡林这位国学大师,对佛学的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1935年到德国,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从那以后,他对佛学的研究锲而不舍,一直到他的晚年兴趣始终没有降低。《季羡林谈佛》这本书,是编撰了他在公开场所所发表的系列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佛教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中国文化
编者按:从今天开始,我将读100部经典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经典著作值得反复推敲咀嚼,二是经典著作能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三是大师之所以大师,他们的思想能让我们拨云见日,看见世界的真相,指引我们更好的前行。
季羡林这位国学大师,对佛学的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1935年到德国,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从那以后,他对佛学的研究锲而不舍,一直到他的晚年兴趣始终没有降低。《季羡林谈佛》这本书,是编撰了他在公开场所所发表的系列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佛教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和佛教研究》这篇小文是1986年所发表的文章。季先生讲,个别著名史学家几乎是用谩骂的口吻来谈论佛教。这不是一个好的学风。谩骂不等于战斗,也不等于革命性强,这个真理早为大家所承认。
季先生讲,我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的根源,都是人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泊。—这句话对于破除我们迷信的思维有非常好的作用。原来对待像《心经》、《圣经》这些著作,心里面不敢有多少质疑,季先生讲了这句话,如拨云见日一样让我顿时亮堂起来。像《心经》这部260字的经典著作,后面87个字约占全经的1/3篇幅是叙述这部经的伟大与神奇作用;同样,像《圣经》里面出卖耶稣的犹大的故事,也定然是打击对手的杜撰之做了。
季先生将,现在大家都承认,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公元前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之大之深,不由得让在让我们反思自己文化基因的同时,还要好奇的探索下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