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五大原因「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五大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灭亡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佛教僧侣的腐化。早期佛教僧人严格持戒,生活简朴,深得广大信众的敬仰。但后来的大乘佛教一再向信众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来生可以得到福报。此举得到了一些婆罗门富绅的支持,于是各僧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的僧侣甚至富可敌国,他们组成了一个富裕的僧侣jie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时出现于印度,曾一度成为印度次大陆的主流宗教。但在公元13世纪之后,佛教突然在南亚次大陆消失了。从那之后直到现在,印度本土其实已经没有了佛教。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灭亡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佛教僧侣的腐化。早期佛教僧人严格持戒,生活简朴,深得广大信众的敬仰。但后来的大乘佛教一再向信众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来生可以得到福报。此举得到了一些婆罗门富绅的支持,于是各僧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的僧侣甚至富可敌国,他们组成了一个富裕的僧侣jie层,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仆。这些僧侣贪图着安逸的生活,早已放弃了苦行,在普通信众中已毫无神圣感。僧团的腐化脱离了底层民众,失去了他们的信任,这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根本原因。
二是教义的模糊化和经院化。大乘佛教为吸引新的信众,大量引入了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主张一切法都是佛法,刻意消弥佛教与婆罗门教、耆那教之间的界限。zui后的结果是:一般的信众根本搞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区别。后来也因为两教之间界限太过模糊,印度教直接将佛教给兼并了,释迦牟尼成了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
由于佛教教义陷入繁琐的经院化,只有知识分子才能弄懂,普通民众识字率很低,对繁琐的佛教教义根本没有兴趣。
三是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的早期兴盛靠的是阿育王利用王权进行的强推。阿育王之后,佛教很少得到强大政权的支持。没有帝王的庇护,佛教就很难兴盛。
四是婆罗门教的复兴。8世纪时,婆罗门教内出现一位有名的思想家,那就是商羯罗(约788~820年)。他是吠檀多派论师,以《奥义书》《薄伽梵歌》为依据,认为吠檀多是吠陀思想的精华。他主张世界的唯壹实体是“梵”,除了“梵”以外没有真实的存在,万事万物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摩耶”的化身。“摩耶”的实质就是“无明”,它能使有意识的众生把虚妄不实的事物看成是实实在在的。
商羯罗认为:“梵”是统一、纯净、先验的,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超越于主观、客观、时间、空间、实体性、因果等范畴。“梵”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胜义谛。但一般人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便赋予“梵”种种属性。只有获得胜智的人才能认识到梵是真实存在。不具有任何形式和属性是“上梵”;受无明限制只具有愚智的人所看到的有形式、有属性的梵,是“下梵”。下梵是不真实的,是主观化了的表面现象。一个人要获得解脱,需要变愚智为胜智,从对“下梵”的认知中升华到“上梵”。商羯罗将抽象的神学哲理与一般的宗教观念调和起来,使多数人能够接受他的主张。
商羯罗还借鉴佛教的僧伽制度,在婆罗门教中建立了僧侣组织。在印度大陆东南西北四个角落建立了四座婆罗门教神庙。以之作为婆罗门教的传播基地。商羯罗简化了原婆罗门教的烦琐仪式,只保留简单的偶像崇拜。在他的影响之下,印度各地的神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神庙供奉的神很多,但主要是毗湿奴和湿婆。神庙逐渐成了教众从事宗教活动的公共场所。
婆罗门教之所以能重新崛起,除了商羯罗的变革之外,他们还吸收了民间信仰性力派、虔诚派和林伽派。極大地扩大的信众基础。原先的婆罗门教从此更名为印度教。
五是佛教的密教化。从公元7世纪开始,佛教为了与婆罗门教竞争,吸引更多的普通信众,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派别——密教。这是大乘佛教与性力派、民间巫术的混合物。密教主张身、口、意三密修持,通过念咒、特定的姿势(你懂的)、心观佛尊而即身成佛。
巫术、咒术、性力崇拜原本是佛教所反对的,佛陀明确反对在僧团内传播这些东西。但密教却把这些佛陀反对的咒术、仪轨、性力派仪式接纳进佛教,并加以系统化,上升到法理高度,形成了一整套思想体系。
密教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另一派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后者完全照搬照抄了性力派的内容。在帕拉王国统治区,密教中又分出一个支派——易行乘。此派崇拜上师,将上师的地位置于佛之上,主张供养上师比供养佛的功德还大。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直接宣传纵欲,通过大乐(男女双修)达到与上师还有佛相应,就可以即身成佛。密教为显示与印度教的不同,将大乘中观、唯识的某些理论吸收进来,使自己具有佛教的面貌。到9世纪时,密教已占领了佛教所有的寺院。而正宗的佛教已变得面目全非,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了。11世纪时,土耳其的入侵给了佛教致命的一击。那烂陀寺、超岩寺等密教寺院都被毁灭。到13世纪时,流行了一千多年的佛教便在印度次大陆完全消失了。
那烂陀寺遗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