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寺庙的墙都是黄色的「佛教20问|为啥寺院的墙都刷黄全是干货速速收藏」
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02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
菩萨之行从觉自己开始,到保持觉自己,以“觉自己”为般若行,其结果必然是豁然觉他人,乃至觉了一
01
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02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
菩萨之行从觉自己开始,到保持觉自己,以“觉自己”为般若行,其结果必然是豁然觉他人,乃至觉了一切有情众生。
03
中国最早的佛寺
汉明帝迎请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来到中国后,安排在河南洛阳的鸿胪寺,由皇帝直接管辖。后来为了把两位法师长久的留在中国,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供僧人们居住以及弘法布道。
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当时迎请两位法师时,所带的佛经、佛像、法器等等,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所以就把这座寺院称为白马寺,作为纪念。
04
为什么大多数寺院的围墙是黄色的
黄色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机构和民用建筑是不可以用黄色的。
因为佛教最早是汉朝皇帝从印度迎请过来的,皇帝把佛当成老师,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所以佛教寺院都是按照皇宫的规格建造的,可以使用黄色,后来历朝历代也就都沿袭下来了。
05
为什么佛弟子之间互相称呼师兄
佛弟子之间互称为师兄,没有师弟等一说,原因有三:
一是代表男女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二是指修行解脱之道乃是大丈夫所为,表示尊敬对方,赞叹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称对方为师兄,表示自我谦卑,甘居人下,是我们佛弟子觉悟的一种状态。
06
什么是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07
什么是五恶见
(一)身见(萨迦耶见),(二)边见(执常,执断之见),(三)邪见(谤因果,坏善事),(四)见取见(非果计果),(五)戒禁取见(非因计因)。
08
什么是六根
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根就是树木,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来摄受外面的影像,种下生死的因缘,这叫作根。
09
什么是六尘
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接触此六境,则染污净心,故名为尘。
色尘即各种形色之物;声尘即各种声音;香尘即各种气味;味尘即各种味道;触尘即各种涩滑感觉;法尘即分别善恶诸法。
10
什么叫三皈依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11
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12
什么是世间八法
八风,又名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八种风,能煽起烦恼的火,所以喻之为“八风”。
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
13
什么是八苦
佛说“众生皆苦”,又云人生有“八苦”,那么佛门的人生八大苦,到底是指什么呢?
生、老、病、死之苦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按照佛教的说法皆为苦难。
爱别离苦
“爱别离”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爱别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痛苦,无法改变只能承受。
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简单说就是,冤家对头不想碰头却偏偏遇到。实际上怨憎会苦与爱别离苦,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痛苦。
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就是欲望太多,又无法达到。
五阴炽盛苦
在佛教的学说中,人有五阴也就是构成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五阴炽盛指用五阴来承受所有的苦。
14
什么是四摄法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布施
布施又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
第二,爱语
我们对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
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
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15
什么是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也称六度: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
1.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嗔恚。
4.精进度懈怠。5.禅定度散乱。6.般若度愚痴。
16
什么是十善法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
17
佛陀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18
如何发菩提心
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19
佛教旗是何用意
是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制成的。即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20
中国佛教十宗
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内容参考 | 《佛教常识问答》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摄影 | 东台弥陀寺、青岛观音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