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什么都随便巧用改宗效应让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
小逻最近发现女儿做什么事都爱用“随便”两字来回答,总是是一副不大在意的样子。
比如她领着女儿逛商场的时候,到了吃饭的点,她问女儿想吃什么,女儿说:“随便,妈妈你吃什么我吃什么。”
天气炎热,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人:
你问他吃什么,他说:“随便!”你问他买什么,他说:“随便!”你问他玩什么,他说:“随便!”总之,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各种决定,都可以用两个字“随便”来解决。这样的现象如今在部分孩子身上有所体现,让家长觉得孩子省心的同时,又对孩子没有主见的行为有些隐隐的担忧。
小逻最近发现女儿做什么事都爱用“随便”两字来回答,总是是一副不大在意的样子。
比如她领着女儿逛商场的时候,到了吃饭的点,她问女儿想吃什么,女儿说:“随便,妈妈你吃什么我吃什么。”
天气炎热,她问女儿想和绿豆汤还是冰水,女儿说:“随便,都行。”
晚上写完作业,时间尚早,她问女儿要不要去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女儿说:“好啊,随便。”
女儿的表现让她很不解,从前女儿不是这个样子,问她什么问题,她的答案会很明确,而不是现在这样看似随和实际却漫不经心样子。
和女儿深入交谈了一次,小逻才发现了原因。原来女儿曾经几次表示中午想吃炸鸡的时候,她以不健康的理由拒绝,并强行换上了女儿不喜欢吃的素菜,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女儿觉得沟通没用,自己的意见反正也会被否定,干脆不不说,妈妈说什么是什么,一切交给妈妈决定,这样自己还比较省力。
小逻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导致了自己的女儿失去了主见,爱说“随便”。
生活中,爱说“随便”的孩子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不外乎外内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1:缺乏尊敬,“为你好”体现家长权威,让孩子按照自己想法走
如同上文小罗的女儿一样,不是孩子没有主见,而是家长用自己的权威给孩子做了选择,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发泄和实现,久而久之,就将自己的想法压抑起来,不去表达。
家长喜欢用经验来说话,总觉得自己生活阅历多,说话办事的经验优于小孩子,孩子的想法与自己有分歧的时候,一句“为你好”甩过去,既体现了家长的权威,又将自己的想法强行过渡给孩子,表明自己正确的立场。
孩子感觉不被尊敬,却也无可奈何。
时间久了,孩子失去表达欲,索性家长说什么就做什么,交给家长选择,总是没错的。
2:无微不至,孩子失去思考欲望,进入“羊群效应”
心理学中,有一则羊群效应理论,大意是:
羊群平常都比较散乱,毫无纪律性。但是一旦有一只头羊发现前方有更美的草地去吃草,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跟着一哄而上,不考虑草地是否危险或者前面是否有更好的草地。
通俗地来说,就是“从众心理”。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思考能力弱,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不够全面,行为处事听从自己的安排就好,孩子的生活被家长安排得事无巨细。久而久之,家长的行为干涉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也没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独立做事的习惯。
孩子做事开始依赖他人,失去思考的欲望,不管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方法,从众的“随便”二字总能解决问题。
★内部原因:
自我不认可,害怕承担责任,“随便”成了逃避的理由
生活中,我们也曾因为一些事情坚持己见,最后导致了一定的损失,这些损失让我们有切肤之痛,导致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自己做决定,对于自我产生了怀疑。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的事情可能很小,但是因为孩子心智发育不全,会将其后果或者责任无限放大,让孩子生出“害怕”的情绪。
孩子会担心自己想法做出的决定自己难以承受,害怕承担导致犹豫不决,费心费力,而“随便”不用思考太多,其责任也清晰可见,就成了很好的逃避理由。
孩子经常说“随便”,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1:陷入纠结,容易后悔,优柔寡断
俗话说“一千个群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
如果孩子没有主见,就很容易受他人观点影响,做事犹豫,陷入“纠结”中,最后期待他人给自己做决定。
如果他人的决定带来了不好的结果,孩子又会后悔,等到下次做决定的时候,再次陷入选择纠结,渐渐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
2:迷失自我,没有深入思考,机械模仿
经常说“随便”的孩子,对于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喜欢盲目顺从,很少深入思考其中原因。应对事情,也是机械地模仿他人的办法,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少,想得少,做得多,渐渐一切从众,迷失自我。
3:依赖他人,“群体生活”,独立性差
“随便”一般代表怎样都行,前提是在众人都能接受的情况下。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随便”就失去了效用。
孩子经常说“随便”,其独立性比较差,如果让其单独去处理一件事,他就会觉得困难。他喜欢“群体”活动,这样如果出了什么问题,群体容易遮盖住自己的不足,更方便逃避责任。
想让孩子甩掉“随便”,成为有主见的人,读懂“改宗效应”很关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研究发现,当一个问题对于某个人来说特别重要时,有人对此提出反对,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说服这个“反对者”,让其意见与自己保持一致,那么这个人更倾向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那个没有提出意见的“支持者”。这一发现被称为“改宗效应”。
“好好先生”在很多人眼中,不过代表着顺从以及美意自己的思想,他们不会深入思考问题,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相反,“反对者”会让一个问题或者想法进入讨论环节,使得问题得到升华,相对而言,“反对者”会更让人欢迎。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自己的意见,喜欢不同的言论,然后享受将这些“不同的言论”一一说服的过程。这样,自己的意见可以研究得更加深入,在过程中也更加加持了自己的意见。
爱说“随便”的孩子事事征求别人的意见,恰恰缺少的就是“反对者”,或者“提出者”的精神。
人有主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家长该如何利用“改宗效应”,让孩子变得有主见呢?
▶▶多问孩子“怎么办”,打破“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的环境
有的孩子没有主见,是因为家长在生活中大包大揽,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孩子做了,造成孩子“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环境。想要孩子改变,就要先打破这种环境,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
家长可以在遇事的时候问问孩子:
“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如果你来安排这场宴会,你打算怎么做?”“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你试试看。”......总之,家长们别有心理负担,将事情大胆地交给孩子去做,去安排,看到错误可以去提点,但不要插手,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从“随便”变成“我要怎么做”,最终树立自己的观点。
▶▶告诉孩子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每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件事情,询问下孩子的看法,如果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有质疑,家长要让他们坚定自己的想法,即便结果是错的,失败了,也无所谓。失败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纵然痛苦,也能从众汲取宝贵经验,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少用命令式的口气沟通
有些家长比较严格,对于孩子说话的方式经常是:
你必须去......你应该去......你要去......这样的语气带着命令式的口吻,让孩子被动地接受家长的信息,内心抵触,如果孩子这时提出的意见被家长驳回,那么下一次,他就很难开口再说自己的意见。渐渐地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习惯于家长说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和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应该少用命令式的口吻,多用询问式的口吻,让孩子自己想怎么办。
▶▶举行家庭“辩论赛”,让孩子体验“有主见”的快感
家长可以经常在家中举行一些小型“辩论赛”,三人之间,其中一个家长和孩子是一方,另一位家长为另一方。两方提出不同的观点,积极让孩子发言,引导孩子想办法说服自己,最终“假装”认输,让孩子体验到“有主见”的快感,这样,孩子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深入,对于面对的事情,很难再说“随便”了。
对于孩子是否有主见的问题,家长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点击了解更多,送你新春好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