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把宝宝杀死的冲动,杀死自己孩子会被发现吗
01
美剧《国土安全》里,有一个片段,至今记忆犹新。
女主凯莉升级为新手妈妈后,在一次给孩子洗澡时,洗着洗着,竟然鬼使神差地将孩子的整个身体按在水面下,企图淹死孩子。
孩子的手脚扑腾了几下,渐渐停止挣扎。突然间,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失控行为,赶紧将孩子从水里捞起来。万幸的是,孩子除了受了点惊吓,大哭不止,并无大碍。妈妈随之也抱着孩子哭了起来。
当时看到这个情景,非常不理解女主的行为,简直就是精神分裂,怎么连自己的孩子都忍心陷害
作者简介:小安安(爸妈内参主笔)
01
美剧《国土安全》里,有一个片段,至今记忆犹新。
女主凯莉升级为新手妈妈后,在一次给孩子洗澡时,洗着洗着,竟然鬼使神差地将孩子的整个身体按在水面下,企图淹死孩子。
孩子的手脚扑腾了几下,渐渐停止挣扎。突然间,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失控行为,赶紧将孩子从水里捞起来。万幸的是,孩子除了受了点惊吓,大哭不止,并无大碍。妈妈随之也抱着孩子哭了起来。
当时看到这个情景,非常不理解女主的行为,简直就是精神分裂,怎么连自己的孩子都忍心陷害?直到我自己也成为了妈妈,才知道,原来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什么是“产后抑郁症”呢?
比较官方的说法就是,产妇由于体内雌激素及孕激素发生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障碍。
就以我自己为例吧。刚刚生完孩子的第一年里,我真的有无数次想要掐死孩子的冲动。
那时,老公要上班,婆婆生病住院,就我一个人照顾孩子。白天累死累活喂奶换尿片不说,晚上也没能睡个安稳觉。
孩子常常半夜哭闹,怎么哄都不行,真的超级崩溃。好几次我抱着孩子,哄着哄着,就将孩子重重地扔在床上,还抓起枕头捂他的嘴。
回过神来,我连扇自己好几个耳光。赶紧抱起孩子,孩子哭,我也跟着哭。现在想想,觉得自己那时好可怕。
我身边好多妈妈,刚刚生完孩子的那几年里,都不同程度的患有“产后抑郁症”。
我的闺蜜小雯说:她刚刚生下女儿的那几个月,都不敢站在阳台边,怕自己一失手,把小孩从七楼扔下去了。
表姐昨天还给我发微信说:
不知怎么的,生了宝宝后,特别容易发火,总是看我姐夫不顺眼,有时候孩子也成了替罪羊。
前段时间,看过一条新闻。
西安某小区一个30岁左右的妈妈,抱着5岁的儿子,跳楼身亡。其家人称:孩子的妈妈患有产后抑郁症很长时间了。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产后抑郁症”,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一点一点吞噬着妈妈们的身心。
02
现实生活中,甚至有很多妈妈,已经或轻或重患上了“产后抑郁症”,而她们却完全不自知。
那么,“产后抑郁症”究竟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是一份来自太平洋亲子网的关于“产后抑郁症”的测试题。
1. 入睡非常困难,夜里经常有突然惊醒的现象。
2. 每天多数时候都感到疲惫不堪。
3. 胃口很差,吃一点东西就不想吃了。
4. 以前根本不在乎的小麻烦,现在会烦恼一整天。
5. 认为永远都不再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了。
6. 总担心孩子没有自己的照顾不行。
7. 担心丈夫对自己感到厌烦。
8. 经常对丈夫和孩子发火。
9. 总觉得别的妈妈都做得比自己好。
10. 一点小事都会让自己哭很久。
11. 以前非常热衷的事,现在都觉得乏味。
12. 对朋友、邻居等人都很冷漠。
13. 害怕离开家离开孩子,也害怕独自在家带孩子。
14. 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15. 常常有莫名其妙的怒火想发泄。
16. 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
以上现象,如果你有3个以上回答是“是”,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患有“产后抑郁症”。
据某权威报道:处于生育潮主体的80、90后妈妈,是目前“产后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几乎每10个妈妈里,就有三个患有“产后抑郁症”。
03
“产后抑郁症”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三类,即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指的就是身体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发生变化。这个在产后一段时间内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不用过于担心。
心理因素,说得就是妈妈们自身的一系列糟糕的情绪。
很多新手妈妈在生产完后,面临着照顾新生儿、自身身体调整,以及家庭维护的“三难局面”,常常会无所适从。最终造成了心情低落、沮丧、抑郁、悲伤、易怒、烦躁,甚至自杀或杀婴的倾向。
社会因素,说白了,主要就是家庭里的夫妻关系以及婆媳关系。
很多时候,丈夫因为忙于工作上的事,很少照顾到妻子的感受。
也因为男性自身带孩子的劣势,极少跟孩子之间有亲密互动,随之而来的是夫妻关系的破裂及亲子关系的疏离。
公婆如果跟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很少公婆能真正理解儿媳的感受。对于新手妈妈的无助与崩溃,他们大多会抱着“不就生个孩子,至于吗”的态度,认为儿媳矫情、娇气、脾气差。
没人念你刚从鬼门关走一遭,没日没夜照顾孩子的艰辛。这也是为什么妈妈情绪一直无法疏解的原因之一。
04
对于“产后抑郁症”,应该怎么护理呢?
最关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我调节。这是一种心病,心病只有靠自救。否则,谁都救不了你。
妈妈们一定要下意识地做一些自我调节。比如:
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增加信息量的输入;多进行一些户外锻炼,让身体得到舒展;
多听一些轻音乐,放松身心;尝试去做一些感兴趣的事,保持头脑灵动等。
再者,丈夫平时要多多观察妻子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地在情感上支持妻子,给予她精神上的抚慰。同时,也要经常参与到育儿的过程中来,减轻妻子的劳累和负担。
公婆如果参与育儿的过程,应以孩子父母的意见为主,尊重年轻人的育儿观,毕竟孩子的父母才是第一抚养人。
同时,多多理解儿媳的情绪和感受。这样,既能减少婆媳矛盾的产生,也能减少妈妈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
只有每个家庭成员都足够重视“产后抑郁症”的现象,妈妈们得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加上自身的正确疏导,必要时寻医治疗,相信一定能尽早走出阴霾。
加油,妈妈们!
作者简介:小安安,富书专栏作者,90后辣妈一枚,自由撰稿人,左手带娃,右手码字,愿我的文字能给你带来,内心安定前行的力量!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
为什么总是有家长打死孩子的事件发生?
现在的网络是特别的发达,有人做坏事总会传到网上去,在民间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传到网上去,如果是在以前的话,除非有特别大的事情,全国人民才能知道,现在不一样了,如果发生一点事情,被人拍了照传到网上去,人肉搜索一下,这个人马上就能出名,不管是好事,坏事都是这样子的,这个是没有人能控制得了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就看到网上有几则新闻,说是家长打孩子,有的是把孩子打的残废了,有的是把孩子给打死了,感觉这样的父母真是太没人性了,!
我记得有一则新闻,里面是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然后又交了一个男朋友,因为孩子影响了她和男朋友,她这个男朋友就打了孩子,妈妈在一边,却是不拉也不管。
其实就算不管孩子犯了再大的错,可以吓唬他一下就行了,就算是不是亲爸,也不至于这样拼命打吧。
但作为亲生母亲,却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打成这样也不敢不问,随后却说是男朋友恐吓她,说如果管的话也把他一起打死,真的搞不懂这个妈妈到底是交的什么样的男朋友,宁愿自己孩子的命不要也要这样的男朋友。
其实这真的是考验人性的时候,还有的一个家长是因为孩子不写作业,把孩子打得全身淤青,孩子不写作业确实是有错在现,但是也不至于把孩子往死里打。
这样让孩子更没有办法,安心学习了,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阴影。
不管什么时候打人是不对的,要从心理上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时候,大人的心理必须是正常的才可以,要不然这样的人不配做孩子的父母。
为什么总是有家长打死孩子的事件发生?
打孩子的父母,是容易做的;不打孩子,而解决问题的父母,是很难做的。于前者,明知道不解决问题,还是要打孩子,其实是能力缺失的表现。于是,家长就只能凭着“老子就是可以打儿子”的心理优势,去掩盖自己的无能。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教育方式,我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如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却由此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都不值得学习。
前几天在芬兰的时候,我们在教育论坛正式的活动之后,和很多当地的华人家长进行交流。
我说,现在国内的父母,在面对家庭教育的时候,经常很割裂——他们知道很多对待孩子的理念和方法,但是,一回到家里,遇到需要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却又会板着脸训斥责骂,“看到孩子不听话,那可是气不打一处来,什么理论都忘到九霄云外了!”
甚至,很多父母,包括高知识、高收入的家长,如果遇到了他们认为有必要“严惩”的时候,仍然会采用“棍棒式”的教育方法。
芬兰的家长表示不能理解。我忽然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就是我只要说一些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做法,就一定会震惊到他们。
而我其实能够理解到中国父母的无奈、顺应、急迫,以及焦虑。而这些复杂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向他们解释的清楚的。
从赫尔辛基大学步行回酒店的路上,飘着细细的小雪,我看到了江苏泰兴的“丢手机杀子案“,心头一阵悲凉。
我不知道,如果我把这件极端的家庭悲剧,和芬兰的华人家长、芬兰本地的家长,芬兰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的话,他们会怎样想。我觉得,他们会认为这绝对就是“另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才会发生的故事。
是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个“故事”——因为,他们无法“设身处地”地有任何的感受。所以,我决定不讲这个故事给他们听,免得吓到了他们,免得让他们对中国的家长产生了误会。
但是,我却不能停止我的思考——因为,我就生活在当下的中国,我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和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完全一样。
从泰兴丢手机杀子案
我们来看一个家庭的模版
当我看到“因为孩子丢手机,母亲毒打孩子致死”这样的标题的时候,我就下意识地觉得我好像看到过整个事件,甚至包括其中的很多细节,邻居、大众、专家对此的大致反映。
我知道这样的新闻,过一段之后,只能留下一声叹息——直到另一件类似的事件发生,继续一轮的循环往复。
但是,我更想做的,是详尽一些把这个家庭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成规律的一些细节,给提取出来,让我们为人父母的人,作为一个警醒。
因为,在家庭教育领域,也有科学的规则可循——就向地心引力一样,你放开一块儿石头,石头就会落地——你对孩子,如果实施了某些行为,也会直接导致注定的结果。
以下我从这个事件中抽取的一些因素,并不一定会导致“打孩子”,更不是说有可能导致“事故”。但是,这些因素如果有几条同时出现的话,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就像往地上扔石头,石头大了,砸的坑大一点儿深一点儿,石头小了,砸的坑小一点儿浅一点儿,但这只是程度的不同,从性质上说,只要砸了石头,坑肯定会有。
也就是说,各位家长千万别骂我,说“我们家孩子就是从小跟长辈长大的,一点儿问题也没有”“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现在名校毕业,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我就要这样教育孩子”??
要知道,你们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我是没有一点儿发言权的,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说,这些年来,我接触到了很多很多的家庭里发生的事情,也接触到从事儿童心理、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等等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常常痛心疾首地跟我表达:
为什么很多家长要到了“已经无法挽回”的地步,才来找我们。那个时候,就算我们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做出有效的改善了。
所以啊,也请各位家长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听得进去的,就多少听一些,觉得逆耳的,就先放在一边,什么时候觉得可以继续看,再拿出来看看。
一、孩子是爷爷奶奶在农村带大,因为要上小学7岁才回来跟母亲一起生活。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跟着母亲在老家度过的。所以,我深深知道一个孩子的生活里,缺少了父亲母亲(甚至是双亲)是什么样的感受。
那些从来都不知道儿童心理的粗线条的成年人,动不动就说“孩子小,什么也记不得”“放哪里养不都是养”“7岁之前放农村,接触自然,还不耽误父母工作,多好啊”??请都他妈的滚蛋!
因为父亲在外从军,我自己3岁之前,基本上没怎么见过父亲。电影上演的那种,当孩子看见父亲回家吓得躲起来的情节,一点儿都不夸张。一个小孩子,明明知道从称谓上这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但是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成年人,对孩子的心理是多么大的一种折磨!
后来,我们家以随军家属的身份终于团聚了。虽然父亲仍有很多时间在外面出任务,但在我的心里,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家了。但是,我仍然很难和父亲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我从小一直到大,都很难做到“有礼貌”地面对陌生人。
我当时年纪小,3岁之后全家也一直都在一起,父母从来没有打过我一个手指头,还尚且有如此影响。而我的姐姐,和父亲分离的时间比我多了三年,这也导致了她直到成年之后,都没有亲口叫过一声“爸爸”,为此,父亲真的狠狠地打过她——但是,我深深地知道,错不在我们孩子,而在于父母。
不止一次,我听到我的同龄人,甚至是晚辈,很得意地跟我说,“我一生孩子就把他送到老家去,多省心啊!”
如果是亲密的朋友,我一定会很严厉地告诉他这对孩子的伤害有多么严重。如果是人家的孩子已经被父母刻意分离了六七年,我都会跟他们讲,现在已经在一起了,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体验吧!
我知道,很多的家长,自己也不想和那么小的孩子分离。那么,其实有很多的措施可以弥补。现在的沟通手段那么发达,就算是农村也都可以用手机和电脑了。我们完全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来和孩子建立链接,让孩子随时都能感受到你的关爱。这对于你,可能是觉得无足轻重的,但是,对于孩子,却比天还大!
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愿望,都足以支撑孩子的整个世界。
我小时候在军区长大,小伙伴的家长大多都不在家。但是,我们却熟知自己父亲的工作细节,常常在一起吹牛,谁的父亲立功了,谁的父亲去执行任务了,谁的父亲升军衔了??我们每天都为自己的父亲骄傲。我的父亲是飞机的机械师,我经常对父亲是飞行员的小伙伴讲,没有我父亲的批准,谁也上不了天。
所以,如果有条件,全家尽可能在一起。哪怕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吃很多的苦,都是值得的。如果实在没有条件,也要用各种手段,让全家的“心在一起”,因为一个家里,最重要的是人,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里的人互相爱了,家也就充满了爱了。
二、丈夫长年不顾家,也不给家里补贴。
一个家的完整,不是“男主外,女住内”的分工,而是每个人都要为家更美满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这么说吧,无论成家之前,丈夫和妻子是什么样的个性、分工,成为一家人之后,就是一个团队了,就要以整个团队的长久、团结、进步而重新进行分配。
这么说吧,如果你是一个粗心的、丢三落四的马大哈,又找了一个和你很像的伴侣。那么,你们在一起之后,至少有一个人得为此改变,成为一个细心、有条理的人。否则,你们家里就会乱了套,你们也会为此互相指责。
同样的,我很不赞成丈夫只要能挣钱,就是好老公的说法。因为丈夫的这个角色,不是以挣钱多少为唯一标准的。
也就是说,丈夫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之一,妻子也同样有这个责任,两个人要找出最优的组合。而且,还要承担在家里的“妻子的伴侣”“孩子的父亲”的家庭角色。不能以“挣钱”为借口——哪怕挣了全世界最多的钱,也不能推脱掉“家庭责任”,这是性质问题。
我再多说一句,就算夫妻离婚了,“妻子的伴侣”的家庭责任可以不用继续履行了,但是,“孩子的父亲”的角色,也绝对不能够缺失。这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最基础的规则。
好的,就算你遇人不淑,丈夫是个渣男,不仅不承担家里的经济责任,也不在家里体现“妻子伴侣”“孩子父亲”的家庭责任。那么,你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去放弃生活,放弃对孩子的关爱。
恰恰相反,这个时候,孩子更需要你的关心,还需要你来替代父亲的那部分关心。而不是有很多的母亲,先是在家里痛骂自己的老公,孩子的爸爸,然后一边骂着全天下的男人都是混蛋,一边打骂孩子出气。
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结婚、家庭生活产生非常强烈的畏惧、厌恶,对异性也会产生很强烈的抵触和不信任情绪。
总之,如果在婚姻中,如果遇到了不能互相支持理解的伴侣,我个人建议要么积极面对、改善,要么重新开始。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生活在泥沼里,却不肯自拔,不仅伤害了自己,还殃及了孩子。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沉没的成本”,就像你去看一个电影,花了一百元的门票,但是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实在难以接受。
这个时候,最理智的选择就是离开影院,以免剩下的一个小时给你带来更难受的体验,而不是觉得自己反正一百元门票都花了,怎么也得看完,把票钱给赚回来。其实,你如果继续看下去,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所以,最应该的做法,就是果断离开,而且马上恢复愉悦的心情。
三、母亲由于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常常迁怒于孩子。下手不知轻重,甚至一打就是几小时。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家属院里,几乎每一家的孩子,都会挨打。挨打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调皮,有的是因为学习不好,有的是因为讲脏话,有的是因为偷拿家里的钱,有的是烫了头穿了喇叭裤??
总而言之,都是因为发生了家长认为“不好”的事情。这些家长之所以打孩子,是因为这是他们认为最快、最有效的阻止和改变的方式。
而实际上呢,经过十几二十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当初打孩子的效果,没有一个是被打而“变好”的。学习差的,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调皮的,没有从此变得乖巧懂事;偷家里东西的,后来直接偷外面的东西了??
我其实一直都很奇怪,那些所谓的“我从小就被父母打,但现在也混得很好,而且,我还很感激父母,我们现在的关系也很好,我认为我的孩子也应该打”这样的真实的人,我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有遇到。为什么总有人去支持“打孩子就是可以让孩子好”呢?
现实生活中,我倒是认识几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父母,自己小时候并没有被打,但现在自己却觉得打孩子挺好的。我曾经听一位爸爸跟我讲,看到孩子不服管教,气得他把自己的手都打紫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女儿才三四岁大,我实在想不出三四的女孩儿做了什么,让他如此气愤;我也不止一次地看到,很多父母在家里打骂孩子,真的和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很多父母一见到孩子,就会问:“今天在学校里好好听讲了吗”“有没有在外面闯祸”“作业写完了吗”“能不能不要一回家就玩儿”“考试成绩出来了吗”??他们认为这是在关心孩子,在和孩子沟通。
实际上呢,在孩子看来,这就是在审问孩子。一旦被家长抓到了把柄——只要父母愿意找,总会找出来的,然后呢,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一场毒打。
什么是莫须有的罪名,家长打孩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最可怕的是,家长打孩子不仅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是打着“爱”的旗号,“为你好”的旗号进行,这才是最可恶的。
很多父母打孩子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发泄对自己人生不满的途径。你会发现,越是在外面混得不好的父母,越是容易在家里打孩子——这成为了他建立自己权威感、成就感、价值感的唯一途径。
我经常说,打孩子的父母,是容易做的;不打孩子,而解决问题的父母,是很难做的。于前者,明知道不解决问题,还是要打孩子,其实是他能力缺失的表现。于是,就只能凭着“老子就是可以打儿子”的心理优势,去掩盖自己的无能。
相反,保持很好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和很好的耐心,才可以做得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无论我们的能力如何,我们扪心自问,你是不是想真正对孩子好。如果是的话,请努力做第二种父母。
如果不是的话,也不要再在家里打孩子了,你可以去外面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至少你不会是一个失败的父母。
这么说吧,这样的父母,你不去管孩子,反而是孩子的幸运。孩子没有你管,一定可以成长得很好。
四、打死孩子的母亲,其实也知道打孩子是错误的。
那个母亲为防止邻居们听见孩子被打后的哭声,她用胶带封住孩子的嘴巴。母亲归案后为自己的罪责“开脱”。她尽管承认自己打了孩子,但“只是打了两下”,是“失手”。
打孩子的父母,其实都知道打孩子是错误的。那些为父母开脱的人,说父母打孩子是很无奈,最后导致悲剧是“失手”,其实父母也很可怜的人,但也都是混蛋!
父母打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关。
他们其实一点儿也不是气得发昏才打孩子的,而是先不断肯定自己作为父母打孩子的合理性——请注意,是合理性,而不是合法性。因为就算父母再无知,也知道“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最古老的人类法则。那么,你打了人,就要被打回去,这也是最公平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父母打孩子就是天经地义,而孩子如果还手就是大逆不道呢?他们太需要从文化上、传统上去寻求支持了,你会发现父母越是承认和鼓吹强权的,其实就是为了他好欺负孩子寻找心理支持。
但是,现代文明社会,都已经是法制社会了。那么,当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是知道这是“违法行为”的,尤其是父母开始习惯“暴打”孩子之后。否则的话,打孩子的时候,家长也不致于还要一边恐吓孩子“不许哭”“越哭打得越狠”“再哭就把你嘴巴封上”??
我有时候想,为什么父母对待孩子的打骂行为,很像甚至超过了真正的绑匪对待人质呢?那是因为,父母打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深知这件事违法的性质,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这已经绝对是刑事犯罪了,父母此时的行为,就应该被国家机器强行阻止,并追究其责任。
五、手机弄丢了,孩子不敢回家,曾在雪地里大哭。
我们要营造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呢?
我是我们家属院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我认为之所以都上的一样的学校,而我的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正是家里所营造的比较宽松的氛围。简单地说,我的父母从来都不管我的学习——请注意,我是因为不管而学习好的,而不是因为学习好而不管的。
我自己其实最知道,我是一个很懒不爱写作业的人,我的父母没有管我;我是一个花大量时间每天看小说的人,我的父母没有管我;我的成绩下降了,考得不好了,他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后来考高中的时候,连老师也觉得我考不上最好的那所,父母却认为我可以(实际上,我考的分数超过了整整40分)。
有人说,我这一路上都很幸运,其实是有一种必然。什么必然呢,就是当我有任何学习上的不良情况的时候,我都没有被打骂过——我想,只要其中一次被打,我也就有可能放弃了。
还有一个,就是家庭里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我的母亲,因为自己小时候很贫穷,一旦打坏了碗碟,都会被狠狠地惩罚。所以,在我们家,虽然也并不富裕,但是无论谁打破碗碟,都不会收到责骂和惩罚。甚至,别的孩子在我们家弄坏了我们家的东西,也都是一样的态度。
于是,无论我们家搬到哪里,都是那里当之无愧的“最受孩子欢迎的家庭”。小时候,我们家的门是不关的,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有好几个邻居的孩子来我们家吃饭,吃完了也不肯走,就愿意在我们家呆着。后来我在广州工作和生活,我的母亲也来到了广州,而我们的院子里,又成为了小区里孩子的天堂,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玩儿。现在我们在北京,也同样如此。而且,我母亲无论在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老太太”,很多人都知道她,而不认识我。
一个家庭,给孩子多少的财富,布置得多么豪华,其实对于孩子并不重要。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我觉得,无论孩子受到了多么大的委屈,遇到了多么大的挫折,都愿意回家——这样的家,才是最好的家。
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所谓的明星的家、名人的家、富豪的家,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一个五星酒店,或者豪华的会所——总之,就是不像一个正常的家。我就想,真的住在里面,你会放松吗,你会随意吗,你会舒适吗?
很多父母,把家理解为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而忽略了家其实最重要的是人。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去同学家里玩儿。很快地,你就会发现,有的同学家里大家很喜欢去,而有的同学家里大家都不愿意去。喜不喜欢去,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谁家漂亮、豪华,而是谁家的家长更随和、更亲切——我相信,住在这个家里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感受。
六、孩子的老师听说出事的消息后,一度懊悔,说自己疏忽了,那时没有亲自找其母谈谈。邻居也知道母亲经常毒打孩子,孩子从此也算是解脱了。
有时候,我一听到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就会头皮发麻。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社会一边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一边对所有侵害孩子身心甚至生命的行为,却视而不见。
是的,我不想去讨论高深的理论,我就是想说一个问题:公众对于孩子的态度。
先说社区吧,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小区”里的。但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小区,却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公共身份的。
也就是说,孩子在小区里,是基于“某个家庭”的孩子,他的活动如果没有家长陪同,是很难有人敢于去和这个孩子交往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反而导致了孩子就算遇到了很严重的伤害,也没有人去“管闲事儿”的地步。
我们当然不能去指责那些邻居,也不能去指责老师。但是,我们要反思这样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做哪些的事情。
我们要保护儿童,不能停留在完善法律的阶段。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就是“管人家的孩子,你老几啊”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会有的想法。那么,当老师、邻居等人看到了有人在暴打孩子的时候,就要在保护孩子的同时,要报警,但也保护报警者。
其实,最关键的,则是对实施暴力的父母的惩罚。我觉得要真正地走到这一步,我们克服的,不是执法层面,而是舆论宣传上的困难。
我的建议,是不是可以掀起一轮轮的宣传,让大家逐步认识到,“任何人打孩子都是违法的”。就像“室内不允许抽烟”一样,之前空喊了很多年,后来制定了罚款的处罚,而且报道了几起典型的案例。虽然说,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在室内抽烟的,但从总的趋势上来看,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了。
当然,“任何人打孩子都是违法的”会比“室内禁止吸烟”要复杂得多,难得多。但是,真的更值得去做,而且,要长期地去做。
七、乔乔说了声:“妈妈我不想看到你。”
我们和孩子分离的时候,最想和孩子说什么?
如果是每天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如果是每天和孩子互道晚安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如果是孩子去上大学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如果是孩子结婚成家了,你会说什么;如果是孩子去很远的地方居住了,你会说什么;甚至,你要和孩子永远分离了,你又会说什么?
我想,无论你会说什么,你都不想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看到你。
我不知道,这位“失手”把孩子打死的母亲,会面临到什么样的法律的惩罚。但是,当她被抓获之后,还在为自己开脱,就从这样一点来看,她并未由此深深忏悔。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在平时,每次母亲打过孩子之后,孩子都会对妈妈这样说。但是,我想这句话,能够为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给予警示。
我们有时候,太在意自己对孩子的表达了,而没有考虑到孩子接受我们表达时候的反应。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教育方式,我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如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却由此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都不值得学习。
最后,我也想劝一些家长,当孩子对你的管教行为厌烦、抵触、反抗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你现在恨我,以后会感激我”来搪塞。
实话实说,要对一个人好,不应该是自始自终都对他好吗?我实在不理解,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的教育方式,家长却真的会去做?!
以上的“七宗罪”,如果不分程度深浅的话,我觉得绝大多数家长都做过。但是,我真的希望,就算我们以后还会再去做的时候,至少会觉得这是不对的,应该渐渐杜绝。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共勉!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