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打孩子别再用自己的错来惩罚孩子了,孩子犯错怎么惩罚
你明明在做自己的事情,孩子非要一会来打扰你一下;
明明刚刚打扫过的房间,没一会就被孩子弄脏了?
你想睡觉了,可是孩子哭闹着要看电视?
…….遇上这些情况的时候,家长往往都会忍不住要去惩罚孩子。
其实多数父母都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这种冲动便会异常强烈。
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多数人能够成功地
你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吗?
你明明在做自己的事情,孩子非要一会来打扰你一下;
明明刚刚打扫过的房间,没一会就被孩子弄脏了?
你想睡觉了,可是孩子哭闹着要看电视?
…….遇上这些情况的时候,家长往往都会忍不住要去惩罚孩子。
其实多数父母都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这种冲动便会异常强烈。
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多数人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无法如此自制。
为什么家长会打孩子呢?
第一, 他们都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
只有有了负面情绪,他们就会选择对着孩子发泄。打孩子的时候他们考虑不到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只要自己发泄的爽就行了。体罚孩子已然成为他们对抗压力的惯性做法,一旦需要发泄,他们就会对孩子实施暴力。
第二, 打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打孩子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
他们的角色榜样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尤其是愤怒)的唯一手段。而且他们自己接受的就是棍棒教育,除此之外他们想不通还有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了。
第三,许多打孩子的家长自己本身就有严重的情感缺失和需求不满,在情感层面的他们也只是个孩子。
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会将孩子看出自己父母的替代品,从孩子身上寻求父母没有给过他的情感满足,一旦孩子满足不了他们,他们就会将怒火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其实在那一刻,孩子成为了父母的替代品,他真正的愤怒对象其实是他们的父母。
而且父母打孩子一般都不是随便就打的,往往他们自己有一套借口。
借口1、“我的麻烦太多,打你也情有可原”
将在其他处受到的压力与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比如在公司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他不能发泄出去,回家后可能对妻子没有好脸色,但是又不能对妻子动手,正好孩子在身边,就找个借口揍他一顿。
我放假在家的时候会帮着带我弟,我弟很小,有时候就老是惹到我,我觉得很烦,有时候就忍不住要揍他。后来我想明白了,到底是他真的做的不好,还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好?其实是我觉得他没做到我要求他做到的程度,所以我生气要揍他,与他无关。想明白之后,我没有再揍过他了。
打孩子一顿只能让施暴者暂时舒缓一下,根本根源没有解决,下一次再有负面情绪,孩子还是施暴的对象。孩子就在这种愤怒的威胁之下成长,并会将这种恐惧带到成年。
借口2、“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这个是我们很常见的了,这类父母将暴力美化为实现孩子利益最大化的举措。他们甚至认为体罚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以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也更强大。
我记得有一次我被我妈打得特别厉害。那次不知道为啥,我的倔脾气上来了,我妈在树上折了一个小树条就来抽我,我当时把脸挡住,随便她抽。她还说我这个倔脾气不打不行,小时候就这样倔,长大了还得了。但我长大了脾气也没有那么倔了啊。不是她揍我的功劳,是社会鞭打的效果啊。
为孩子好的做法有很多,并不是只有暴打这一条路可走,而且这条路也走不通。暂时让孩子听话,却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阴影,得不偿失。
被动的虐待者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打孩子的一方是主动的虐待者,但其实家庭里另一些成员,同样需要承担责任。比如那些出于恐惧、依赖或者努力维持家庭现状等原因而默默允许暴力发生的其他家长。这些家长也被叫做“被动的虐待者”。
我们家很少存在混合双打的情况,一般是我爸揍我,我妈在旁边喊“加油”,这时候我妈就是被动虐待者。我妈要揍我的话我爸就会阻拦,这时候我妈就是主动虐待者了。好在我爸妈揍我的时候我爷爷奶奶都会来阻拦,还有存活的空间。
很多家长觉得打孩子都是小事,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再说打一打又不会打坏了,虽然身体上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对孩子心理的伤害却是巨大的。
首先孩子会学会憎恨自己:“都是我的错”
虽然有些难以置信,但遭到身体虐待的孩子会接受强加到自己头上的罪责。很多家长打孩子的理由是不听话,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各种这种由自卑演变而来的自我厌恶的心理在受虐待的孩子身上非常普遍,并奠定了他们生活模式的主基调:破裂的关系、缺失的自信、强烈的无力感、难以抗拒的恐惧以及无名怒火。
第二他们会分不清虐待和爱,认为虐待就是爱
受虐待的孩子始终生活在快乐和痛苦参半的怪异氛围里。比如父母会说“我怎么不去打其他人的孩子就打你,还不是因为你是我生的,其他人我还不管呢。”让你觉得父母是爱你的,关心你的。
父母在虐待子女的同时,也做出了爱的承诺,那么两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畸形却又异常牢固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论家长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家长仍然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被虐待的孩子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寻找父爱或母爱,这种寻找将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
所以我们会看见很多人找的对象都是很不好的,但是他们却离不开,因为他们将伴侣看成了父母的替代品,在他们身上寻找父爱或者母爱。
第三他们会成为家庭秘密的守护者,维护“家庭神话”,拒绝了可能的帮助
维护家暴的秘密对于受虐待的孩子而言是额外的负担。他们不对外吐露自己被虐待的事情,外界无法得知,也就无法帮助他,这些孩子也就断绝了情感支援。
同时很多家暴的家庭都是外表看起来很光鲜体面很完美的家庭,这种外显的体面和家里的实际状况往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构成了“家庭神话”的基础。孩子既想与父母一起正视问题,又害怕令家庭分崩离析。所以很矛盾
第四、攻击性强
孩子被打了内心内心蓄积着强烈的愤怒。当他们被暴力虐待、侮辱、恐吓和诋毁时,又或者因为感到痛苦而遭到责骂时,他们怎么可能不愤怒?但幼小如他们,心中的怒火往往无人发泄,也无从发泄。
于是成年之后,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寻找宣泄的途径。他们很多人会开始“表现”,也就是将强烈的情绪转化为有侵略性的行为。很多囚犯儿时都曾经遭受过身体虐待,他们不知道如何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长大之后就会施加在其他人身上。
还有一些人把愤怒藏在心里,又通过身体上的症状体现出来。比如一生气就会头疼。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身体的疤痕可以去除,但是心理的伤疤又要多少年可以去除呢?
有其父,必有其子?
就像上面讲的一样,很多施暴的家长自己本身就是成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就是步上了他们父母的后尘。因为在他们看来,施暴者看起来很强大而且无懈可击,他们幻想着自己拥有这些素质之后,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因此,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他们最讨厌的、有毒父母的某些性格特质。虽然他们在心里立下重誓,绝不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可是在强压之下,他们最终还是可能会变成和父母一样的虐待者。
不过,这种“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状态并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普遍。
研究显示,许多童年受虐的孩子长大后并没有成为施虐的父母。即使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难以接受温和的、非暴力性的教育手段。但出于对自己童年时遭遇的痛苦的抗拒,他们通常会刻意的不给孩子树立规矩,即使树立规矩也不会严格的要求孩子执行。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样做同样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因为孩子需要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和家暴所造成的伤害相比,过度纵容孩子的弊端倒是无足轻重了。
身体虐待型父母的成年子女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自我厌恶感、对父母的依附、无处宣泄的愤怒、难以战胜的恐惧、对他人的信任缺失以及自身安全感的不足都是可以克服的,这真是个好消息。
孩子其实是没有错的,重要的是家长如何看待孩子做的事情,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错的,那孩子就是错的;如果家长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事情也就不严重了。
所以,让我们耐心一点,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面长大吧。
父母该不该通过打孩子的方式来惩罚教育孩子?原因是什么?
父母不应该通过用打孩子的方式来惩罚孩子,这会让孩子非常的叛逆。孩子刚开始可能会特别的惧怕父母,但后来孩子也会因为一些事情来反抗父母。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在这个时候父母可能就没有办法去好好的管孩子。家长要知道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味的惩罚孩子孩子看起来很听话,实际上是在做着与父母相反抗的事情。
父母惩罚孩子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会让孩子变得非常胆小懦弱。如果你发现孩子不敢在外面跟别人社交,就说明孩子是没有自信的孩子特别的害怕。这种惩罚的方式后果是很严重的,孩子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会时常变得抑郁起来。小时候的孩子就要健健康康的成长,才是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多替孩子想,家长要给孩子最温暖的爱。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了可以选择鼓励鼓励孩子,但是千万不要去惩罚孩子。一个孩子的胆小懦弱,可能会陪伴孩子终身。
父母惩罚孩子会让孩子遭受皮肉之苦,还会给孩子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小时候孩子心里面就有阴影了,长大之后他也会把这种行为报复在别人的身上。生活当中有很多家暴的事情,是因为在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家长一定要知道不能够用暴力解决问题,不能够给孩子带来威胁。
总的来说家长得用合理的方式去好好的教育孩子,可以选择跟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之后才能更好的去帮孩子分析,才能更好的去阻止孩子。父母得让孩子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比你亲口要告诉他好的多。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塑造。孩子是妈妈的希望,妈妈就更应该要知道怎么做。
我错了 为什么还要惩罚在孩子身上
我们列出孩子最常见的10个“熊孩子”表现,
看看是怎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
1. 孩子常撒谎
父母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错,
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
就是一顿揍。
孩子当然会害怕,
孩子一害怕,
下一次犯错的时候,
就会采用一种逃避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避免受到同样的责罚。
相反,
若父母能够在孩子犯错的时候,
予以接纳,
并帮助孩子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那么情况将会大不一样。
孩子不仅学到了正确的面对问题的态度,
更不会在下一次犯错误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
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责骂。
2. 孩子喜欢打人
父母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孩子学会打人,
通常是父母教会的。
我们最常见的是这两种情况:
父母常对孩子说:
“你再不乖,我就打你”。
实际上大人往往并没有真的去打孩子。
孩子真挨打后哭了、听话了,
很多父母会说:
“你看你当初不听爸爸妈妈的话,
还得挨了一顿打,
你早听话我不就不打你了吗”。
这两种情况,
孩子都会学到:
打我,
的确是一个让我变乖的方法,
我也会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别人乖。
孩子就因此可能在模仿中习得了“打人”的行为。
这时候,
父母需要不断地跟孩子重复,
帮孩子建立新的行为方式。
最终让孩子明白,
打人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
更多时候,
我们都可以采取更为有利的方式去搞定一个事情。
3. 孩子胆小
父母经常嘲弄、辱骂孩子
有时孩子在面对某些情境时比较恐惧,
他会感知到这个情境有害,
就产生了恐惧的情绪,
让自己离开,
这是保护自己的一个方式。
当他告诉父母时,
他的父母跟他说:
“这有什么可害怕的呀,这有什么可恐惧的呀”。
父母不承认、不允许孩子情绪的流露和释放,
很多时候孩子本来就特别难受,
还一边抽泣着,
还要停止哭。
长久如此的话,
孩子的情绪得不到释放,
会储存到身体里面。
很多年以后,
孩子们已经忘记了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事情,
但是这个情绪的记忆还存到他的身体里,
会对他以后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4. 孩子爱发脾气
必然有一个脾气不好,习惯通过发火这种不良方式与人沟通的父母
很多父母遇事很容易大发雷霆,
若父母容易发怒,
身边的孩子会模仿他们,
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这好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一样,
孩子在大人潜移默化的“坏脾气”影响下,
逐渐也养成了相似的性格。
所以说,
父母在儿女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有可爱的影子,
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孩子在大人身上,
既学到了好的一面,
也同时拥有了不好的一面。
5. 孩子总喜欢故意打扰父母
父母给予的亲密感不够
孩子总是希望爸爸妈妈注意自己,
为此会故意做出一些动作:
在你跟朋友侃侃而谈时,
打断你们的谈话;
在你忙别的事时,
故意哭闹然而却挤不出眼泪……
这时,
不要急着批评孩子,
仔细想一想是不是你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不妨暂时放下手上在忙的事,
过去摸摸孩子的头,
给他一个拥抱、一句安慰,
陪他玩一会儿,
你会发现,
孩子很快就不那么闹腾了。
6. 孩子不服管教
家庭教育观念不统一
聪明的父母,
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暴露双方观点的不统一,
更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争执。
因为孩子还是有点“小狡猾”的,
他会依附于在争吵中“获胜的强者”。
比如,
妈妈不让吃冰淇淋,
而爸爸故意“唱反调”给孩子买,
那么日后当妈妈单独看孩子时,
孩子就可能理直气壮地顶撞妈妈:
“爸爸都给我买了,
你为什么不买?
坏妈妈!”
这样就很难管教了。
7. 孩子自卑
父母“代劳”太多,不能耐心鼓励
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独立完成一件事之后的那种“成就感”!
但是,
很多父母总怕孩子独立完成不了一件事,
于是就给孩子一大堆建议,
甚至干脆帮孩子动手。
这样一来,
在孩子心里,
最终取得成功的是父母,
而不是自己,
一旦碰到需要自己独立面对的事情,
就不知所措了。
8. 孩子自私
必然有一个溺爱的父母
即使二孩政策开放后,
现在大多数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家庭。
当孩子被“众星捧月”似的呵护着,
自私也便在所难免了。
家里自己爱吃的水果、糖果孩子总是独享,不愿给任何人吃;
只要别人拿走或者碰他喜爱的玩具,孩子就会生气哭闹;
现在父母常常以孩子的生活及物质需求为中心,
把最好的给孩子,
满足孩子一切物质需求。
殊不知,
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
助长了孩子的霸道、自私。
当孩子看到别人有好玩的,好吃的,
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
哭闹后成人一般都会满足。
从而,
滋长了孩子对物质的索取,
孩子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
欲望的无止境,
自私便随之而生。
9. 孩子嫉妒心强
父母常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
孩子有点嫉妒心是正常现象,
因为孩子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好,
这样妈妈就会更喜欢自己。
但是,
孩子的认知是不完整的,
父母无心的一句话到了孩子那里,
往往就偏离了本意。
妈妈拿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作对比的目的,
是希望孩子多向人家学习,
但是由于妈妈的语气不够和善、比较的次数太多,
孩子就认为:
妈妈喜欢别人家孩子,
却很讨厌我。
于是就对比自己优秀的小朋友充满了敌意,
也就是嫉妒。
所以,
下次再作比较时,
妈妈语气要和善一些,
不要过分“长他人孩子志气,灭自己孩子威风”。
10. 孩子不尊重别人的感受
父母常命令孩子
一个经常被父母命令的孩子,
总是带着埋怨去执行父母的命令,
觉得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时间一长,
当他跟小朋友相处时,
也会变得自私、蛮横,
不去替别人想一想,
因为,
他生活的氛围里就缺少“包容”“体谅”这样的美好品德。
所以,
爸爸妈妈们,
我们在责备孩子缺点的同时,
应该先想一想,
是不是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影响到了孩子?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
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
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利、自大的心理历程。
好的教育,
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面镜子,
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
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
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
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