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奢侈品,生一个孩子必须有的奢侈品
为什么各类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都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专家们没有搞懂对于普通人而言,现在生孩子就如同拥有一件奢侈品一样。
奢侈品具有四大特征,好的、贵的、非生活所必需的。恰好,生孩子完全符合这三个特征。好的如果我们把生孩子比喻做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首先,我们需要优选原材料。大多数准父母需要提前半年,乃至更
近些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下降的情况,例如安徽金寨县减少22.94%、安徽舒城县减少22.62%,尽管各地出台了许多支持、鼓励生育的政策,不过似乎没有太大效果。
为什么各类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都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专家们没有搞懂对于普通人而言,现在生孩子就如同拥有一件奢侈品一样。
奢侈品具有四大特征,好的、贵的、非生活所必需的。恰好,生孩子完全符合这三个特征。
好的如果我们把生孩子比喻做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首先,我们需要优选原材料。大多数准父母需要提前半年,乃至更长时间进行备孕工作,调节作息,优化饮食结构,确保获得高质量的精子和卵子。
其次,辅材也要选择更好的。在怀孕期间,孕妇的饮食会比未怀孕前更优质。
再次,是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在怀孕后,孕妇需要经过层层检查,包括B超、早期唐氏筛查、中期唐氏筛查、大排畸、胎心监测等等,以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必要时还要淘汰掉不符合”出厂标准“的胎儿。
很明显,种种措施都确保了可以得到一个好宝宝。
贵的为了生孩子,父母需要支出的生育成本,既包括怀孕期间的饮食、各类检查费用、住院费用、手术费用等。
而且,这些成本并非在孩子出生后就停止了的。相反,后续的投入成本更大。
维护成本:孩子的衣食住行。
更新升级成本:教育成本,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强,能够打通各类副本,还需要额外支出更多的课外班、专业考试培训等成本。
非生活所必需的之所以生孩子非生活必需,是因为他无法为父母创造价值。
在上世纪70-80年代,家庭大多希望拥有更多的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产出/投入比值很高,并且投资回报期很短。生育一个孩子无需支出太大的成本,几乎没有什么教育成本。那时候的孩子,一般在6岁就要开始帮助家里做事情,大孩子带小孩子,更大的孩子可以投入生产活动中了(主要是干农活)。
此外,由于那时候的医疗水平不高,儿童死亡率高,更多的孩子意味着风险可以有效分摊出去。
现在呢?
投入高。衣食住行是养这个游戏账号的基本支出。要把账号练好,总得买皮肤、买装备吧,月卡是基本的,偶尔还得冲冲钱,不然自己的角色老是打不过别人的角色,心里总会不舒服。
回报低,乃至没有回报。以前养儿可以防老,现在养儿需要掏空六个钱包。一个每个月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支付各类贷款的儿子,如何指望他来养老?更何况,这个儿子还会有自己的儿子,陷入到老子已经经历过的循环当中。
因此,生孩子完全具备奢侈品的特征,又好又贵还不创造价值。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既然如此,就不该期望所有人都能拥有,不该期望一个家庭拥有了一件还要再拥有另一件。除非有一天,它不在是奢侈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