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于粘妈妈,孩子特别粘妈妈该怎么办
孩子玩一会,就要确认妈妈是否在旁边,在陌生的环境,粘着妈妈寻求保护。
经常被误会为,孩子没有安全感,而实际上,这恰恰是孩子与妈妈,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孩子确信妈妈那里,是他的安全基地,无论自己走多远,遇到什么困难,回到妈妈身边,都能得到帮助和支持。
举个例子:
在宝宝8-9个月爬行的时候,碰到台阶,孩子一定会回头寻找妈妈的身影。看到妈妈微笑点头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就是喜欢黏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寻找妈妈的反馈,恰是安全依恋的表现。
孩子玩一会,就要确认妈妈是否在旁边,在陌生的环境,粘着妈妈寻求保护。
经常被误会为,孩子没有安全感,而实际上,这恰恰是孩子与妈妈,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孩子确信妈妈那里,是他的安全基地,无论自己走多远,遇到什么困难,回到妈妈身边,都能得到帮助和支持。
举个例子:
在宝宝8-9个月爬行的时候,碰到台阶,孩子一定会回头寻找妈妈的身影。看到妈妈微笑点头的示意后,孩子便会转身朝着台阶爬去。
妈妈是孩子最相信的人,孩子幼儿时期认识水平有限,需要通过妈妈的反馈,去理解周围的环境。
妈妈就是孩子的定海神针和灯塔。
什么是安全依恋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说:安全依恋其实是因为安全感充足,与母亲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
所以才会在外界受到冲突,感受到不良情绪时,来找妈妈寻求安慰。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母亲的离开,孩子会放弃探索外部环境,内心会焦躁或者哭泣。
别人安慰可能也有用,但在母亲的安抚更加有效,孩子就会停止哭泣,从而继续探索未知世界。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上情况,你应该庆幸,孩子和你的感情深,你们建立了安全的依恋。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
01
及时回应孩子
为了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所以我们要及时回应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
及时回应的第一步就是按需喂养,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吃的时候就喂,孩子哭的时候想要抱的时候,我们就要立刻给予拥抱回应。
不仅如此,孩子在看我们的时候,我们还要给予回应,与其进行对话,进行交流,虽然她听不懂,但是能感受到我们的表情,感受到我们的拥抱。
02
多与孩子有密切的身体接触
对于小宝宝来讲,父母和他们肌肤的亲密接触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爱,他们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
孩子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感知来感受爱,当父母经常亲吻、拥抱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爱。
03
用积极的情感传递爱
妈妈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不偏激、不焦虑、不惊慌,宝宝也因此能够感受到一个祥和、平静的氛围,他们会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充满友爱的,内心就不会惶恐。
平时,宝宝有了精彩的表现,妈妈要多冲着宝宝微笑。宝宝表现得特别懂事的时候,要抚摸宝宝的头。宝宝有了可爱的举动,与宝宝贴贴脸,等等。
04
鼓励宝宝的探索行为
宝宝好动,渴望探索新奇的世界,如果我们满足了宝宝的这一成长需要,多带宝宝到外面的世界去玩耍,容忍宝宝搞破坏、淘气,那么,宝宝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05
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养方式
宝宝和妈妈建立的是什么类型的依恋关系,都是可以检验出来的。
让孩子置身于有陌生人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孩子的反应,来判断孩子的依恋类型。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只是带有警惕性地观察环境,甚至有不安、惶恐出现,还哭泣了,但是一会儿就好了,自己玩儿了起来。
妈妈来的时候,能够去妈妈那里寻求安慰,然后接着玩儿,就是安全型依恋了。
如果孩子没有构建起坚固的安全型依恋,那么,就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陪孩子玩耍,以增进亲子之情。
孩子黏人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事实上也是如此吗?
关于孩子粘人这个问题,其实育儿向来有一手的孙俪也遇到过,也吐槽自己儿子非常的黏人,连跟朋友吃饭的时间,都要“夺命连环call”催促着自己赶紧回家。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父母就是最好的陪伴,尤其是和妈妈之间。总是有一些孩子非常的黏着妈妈,而且几乎是一刻也分不开,那么为什么孩子总是黏着妈妈呢?
因为对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个整体,妈妈是另外一个人,妈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孩子虽然知道,但有可能内心当中接受不了,所以也经常会黏着妈妈,想要和妈妈一在一起。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家长非常疑惑的,就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就会变得非常听话、懂事,但是到了自己面前就会变得哭闹、任性,还会经常撒娇。妈妈们就会很疑惑:怎么你就在我面前这个样子呢,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是因为只有在妈妈面前,他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让自己完全的释放,而不是一直装作在外人面前的那么听话,乖巧,而且孩子在小的时候表达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只能采用一种哭闹的方式来来和妈妈建立关系。
又因为妈妈有时工作非常忙,可能会忽略孩子,所以孩子为了引起妈妈的重视就会和妈妈闹别扭。所以父母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学会共情,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要具有这种能力,让孩子可以完全的在父母面前放松,有充足的安全感。对于非常黏人的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1点,学会安抚。
很多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是由于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也可以通过安抚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减少和孩子之间的摩擦,要积极的面对孩子的黏人,而不是消极对待,要和孩子共同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商量。
第2点,生活要有仪式感。
对于孩子而言,他对世界的认识还是停留于和父母之间,所以孩子也会非常努力,想要留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但是确实家长的工作都比较繁忙,所以在工作繁忙之后,一定要给孩子充足的仪式感。
比如回到家里就要给孩子一个大拥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只是由于工作非常的繁忙,没有办法总是经常陪伴着我。
第3点,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是指父母完完全全放下手机,放下心中的杂念,只是陪伴着孩子玩耍,对于现代忙碌的生活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即使再难做到,父母也要尽力去做,要让孩子明白,在父母心里孩子是最重要的,让他有安全感。
第4点,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很多孩子在脱离父母之后,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自己独立完成,三岁左右的孩子就应该具有独立完成家务的能力,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完成很多家务,但有的家长由于溺爱孩子,孩子丧失了这种能力,这样是非常不对的,家长也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宝宝黏人是缺乏安全感吗?
一.宝宝“黏人”,是缺乏安全感吗?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家里的孩子太黏人,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掉。
有时候妈妈在厨房做饭,要准备一家人的晚餐,偏偏“不懂事”的孩子,时不时地跑进来。
“妈妈,你今天要炒西兰花吗?”
“妈妈,我的玩具坏了”
“妈妈,今天班上的小黄尿裤子了”
妈妈实在没有闲工夫回答孩子这么多问题,对孩子说:“妈妈现在忙,你能不能先去客厅玩?”
孩子点头之后,没过三分钟,又跑到厨房说:“妈妈,今天的动画片好难看,我们就这样说说话吧。”
然后搬个小凳子坐在妈妈旁边,盯着妈妈做饭,妈妈无奈却又不能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总是黏着妈妈,难道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睡觉要妈妈陪,吃饭要妈妈喂,出门明明可以自己走路,偏要妈妈抱。
妈妈想要孩子独立点,可孩子就是喜欢跟在妈妈屁股后面。
二.猕猴妈妈和宝宝的相处方式
其实,不只是人类的孩子喜欢黏人,连动物界的宝宝也不例外。日本一位动物园园长,平时喜欢观察动物养育孩子的方式。
他发现:在众多的动物中,猕猴宝宝和人类孩子的生活最为接近。猕猴宝宝刚出生时,并不是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大胆、活蹦乱跳,相反,它们非常喜欢黏着猴妈妈。
经常是妈妈去觅食,它们跟着,妈妈去找住的地方,它们也跟着,总之猴妈妈身后总有一只小猴子跟着。
这位园长还发现:猕猴虽然小时候喜欢跟着妈妈,但长大后它们会快乐地玩耍、奔跑,表现得既独立又无拘无束。
相反,那些猕猴小时候没有机会跟着猕猴妈妈成长,或者猕猴妈妈身体不好而不能照看小猕猴的,它们长大后,会表现出怯懦和缺乏安全感,也不爱跟其他同类一起玩。
三.“黏人”不是缺乏安全感,而是“拥抱激素”的作用可见,孩子喜欢黏人是好现象,妈妈不要因为情绪不好而推开孩子。
如果这样形成习惯,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像猕猴一样,变得不合群,对周围的人和物失去依赖的信任感。
并且,妈妈和孩子越多亲密接触,越容易温暖孩子。
有研究表明:妈妈抱孩子时,孩子大脑会释放“拥抱激素”,孩子本能地可以感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可以证明,孩子和妈妈相处得越多,安全感就越足。那么,换个角度想,孩子爱黏人,就只是缺乏安全感吗?
四.假设三种依恋场景,看不同孩子反应来进行判断
场景:妈妈带着自家孩子逛商场,同行的还有妈妈的两个好朋友,妈妈这时候借口上洗手间,让孩子和两个阿姨一起待会。
阿姨友善地对孩子说“妈妈上洗手间,要一会才能回来,阿姨先带你玩。”接下来,三种不同依恋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类型:妈妈前脚刚离开,时间过去还不到一分钟,孩子就开始闹着要找妈妈。
这时候就算阿姨们用冰激凌诱惑也不管用,孩子只顾着沉浸在悲伤里。
妈妈上洗手间回来了,孩子看到妈妈的一瞬间就冲过去抱紧,妈妈安抚过后,孩子也不哭了,继续跟着大家逛商场。
第二种类型:妈妈离开之后,孩子似乎很不安,阿姨们和他说话也不想理,心里想着“妈不见了”,觉得无助,就开始哭起来,阿姨们束手无策。
好在妈妈及时赶了回来,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到来停止哭泣,妈妈想逗孩子笑,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拒绝的举动。
第三种类型:妈妈去上洗手间了,去就去吧,孩子一心只想着,妈妈要是一会能带自己去儿童乐园玩就好了。
孩子丝毫没觉得妈妈离开有不妥,商场里的氛围让他很兴奋。妈妈回来后,孩子不会刻意找妈妈,只要能带着他玩就好了。
从不同孩子的反应可以判断出,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只要妈妈离开身边就会哭闹,妈妈回来哭闹就会停止,这种可以归为“安全型”。
第二种类型的孩子,妈妈只要离开身边,任何方式都安抚不了,这种孩子可以归为“焦虑矛盾型”。
第三种类型的孩子,妈妈离不离开都没事,这属于“逃避型”。
在这三类孩子中,第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感到不安时会主动找妈妈,年幼时也会通过行动表达,自己确实需要照顾。通过以上这样做的方式,可以区分娃属于哪种依恋类型。
五.想知道自家孩子是不是“安全型”孩子?这些日常表现可以看出端倪孩子会很自然地拥抱父母,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本来自己坐也挺好的,可他就要坐到妈妈腿上,甚至会撒娇。妈妈觉得腿酸,让孩子起来,孩子还会赖在妈妈怀里。
亲戚看自家孩子可爱,于是想要抱孩子一会儿,可孩子怎么都不肯,还是觉得待在妈妈怀里最安心。
孩子和小区里的同龄人一起玩,妈妈一开始在旁边看着,孩子表现得很独立。如果发现妈妈不见了,再也没有心思和孩子玩,还会大哭着找妈妈。
去游乐场,孩子其实很想玩游乐项目,可总要回头看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如果父母说:“你自己去试着玩吧”,孩子又贴在父母身边不肯走。
孩子回家就喜欢分享学校的事,比如小白今天把饭菜里的胡萝卜藏起来了,小红喜欢班上的男同学,自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等等事情。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喜欢黏着自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种说法不完全科学,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会对外界会产生疑惑,这是生存需要。
当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安全时,父母就成为了他们的港湾,因为孩子觉得能从父母这里得到抚慰,父母也会耐心地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可怕哦~”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研究过: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时常需要父母的陪伴,每隔20秒就需要父母的关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心。
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根本不会主动黏着父母,相反,他们会抗拒和父母亲密接触,对父母经常是不信任的状态。就算父母主动和孩子制造亲密关系,孩子也会觉得不适应,觉得和父母保持适当距离才是最好的状态。
如果孩子愿意和父母拥抱,这表示孩子本身拥有一定的安全感,为了成长需要,他们需要更多安全保障,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大人误以为,孩子爱黏人,仅仅是缺乏安全感,这种想法过于片面。
那些不黏人的孩子,才是真正缺乏安全感的人。对于这些孩子,父母要多给予关爱,多跟孩子交流,常常拥抱、夸赞孩子,让孩子体会人和人之间接触的感觉。
孩子如果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未来的成长路上,会更容易独立生存。面对失败,能够有强大的内心做支撑。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化,是由紧到松的过程,一开始父母要多跟孩子亲密,孩子长大后才能走得更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