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总是期望过高可能是我们误解了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规律
研究人员为孩子们讲述了男孩 Maxi 的故事。
Maxi 把一块巧克力放进一个蓝色盒子里,然后出去玩了。这时他的妈妈出现了,把巧克力从蓝色盒子挪到了绿色盒子里。在妈妈离开后,Maxi 又回到了房间。
接下来,研究人员问孩子们:Maxi 会去哪个盒子找巧克力呢?
结果发现,4 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上很难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的答案是巧克力实际所在的绿色盒子。而 4 岁以上的孩子则能答出:Maxi 会去找蓝色盒子。
因此在过去几十年
心理学领域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研究人员为孩子们讲述了男孩 Maxi 的故事。
Maxi 把一块巧克力放进一个蓝色盒子里,然后出去玩了。这时他的妈妈出现了,把巧克力从蓝色盒子挪到了绿色盒子里。在妈妈离开后,Maxi 又回到了房间。
接下来,研究人员问孩子们:Maxi 会去哪个盒子找巧克力呢?
结果发现,4 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上很难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的答案是巧克力实际所在的绿色盒子。而 4 岁以上的孩子则能答出:Maxi 会去找蓝色盒子。
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发展心理学专家都认为,孩子在学龄前就已经获得了心智——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也理解他人存在的错误信念。
不过最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观点。研究团队在经典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测试,发现孩子直到 6、7 岁时,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错误想法。
「如果我们过高估计了幼儿的心智发展以及对他人思维方式的理解,我们就容易对孩子的社会行为或在校表现抱有过高的期望。」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William Fabricius 说道。
巧克力到底在哪个盒子里
首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上述经典实验测试中,引入了第三个盒子——红色盒子。
孩子们听到的 Maxi 的故事没有发生变化,Maxi 依然把巧克力放进蓝色盒子,妈妈在 Maxi 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巧克力挪到了绿色盒子。
这一次,当孩子们被问到 Maxi 会去哪里找巧克力时,有一半孩子的回答是蓝色盒子,一半孩子的回答是红色盒子。
Fabricius 解释说:「当只有两个选项时,4、5 岁的孩子即便不理解 Maxi 对巧克力位置的错误看法,也能给出正确的回答。但加上第三个选择后,孩子们便会在两个空盒子之间随机猜测。」
如此看来,年幼的孩子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 Maxi 的思维过程。而当巧克力有三个可能出现的位置时,孩子们做出的随机选择表明,他们依赖于自己对所见所知的基本理解。
研究团队把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命名为「知觉推理」。儿童的「知觉推理」模式遵循:
看见才能知道看不见就不知道不知道的人会做错事根据这些原则,4 、5 岁的孩子会推断:由于 Maxi 没有看到巧克力被挪到了绿色盒子里,所以他不知道巧克力在绿色盒子里。因此,孩子们认为 Maxi 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去空盒子里找巧克力。(这时的孩子们并没有考虑到 Maxi 拥有自己把巧克力放进蓝色盒子里的这段记忆。)
当只有一个空盒子(蓝色盒子)时,孩子们的答案自然而然就是正确的,但有两个空盒子时(蓝色盒子和红色盒子),孩子们就只能靠猜测了。
那么,如果就让巧克力待在蓝色盒子里,妈妈不去挪动巧克力,会发生什么呢?
接下来,研究团队开启了第二项实验测试,只保留蓝色盒子和绿色盒子。而且故事中的妈妈这一次没有挪动巧克力的位置。
这一次,即使只有两种选择——蓝色盒子和绿色盒子,孩子们也很难通过测试。他们的回答是,Maxi 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去绿色盒子里找巧克力。
「知觉推理的使用者有一种不成熟的认知概念,即认识是与当前的情况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还不明白人们的记忆会在不同情况下持续存在。在这个实验里,孩子们不明白,Maxi 可能会记得自己曾把巧克力放进了蓝色盒子里。」Fabricius解释道,「这一系列实验得出的证据是一致的,那就是儿童在 6、7 岁之前不能理解心理表征。」
学龄前儿童的「知觉推理」意味着什么研究发现,幼儿不理解正误想法,而是依赖知觉推理,这与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关。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儿童研究实验室主任 Anne Kupfer 表示:「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与他们的分享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计划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Kupfer 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但是另一个孩子正在玩。于是孩子抢走了这个玩具,由于他拿到了玩具很高兴,所以他认为每个人都很高兴。但是被抢走玩具的孩子开始大哭,而抢走玩具的孩子则对此感到困惑。
「这就是孩子们根据知觉推理做出的反应。」 Kupfer 说道,「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正在哭泣的孩子说,『我看得出你很难过,你是因为玩具被抢走了而难过吗?』然后让这个孩子告诉对方,自己因为对方抢玩具的行为而感到不高兴,引导抢玩具的孩子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图。」
当抢玩具的孩子开始理解为什么自己感到高兴,但却会让别的孩子不高兴时,就是他拥有心智的先兆。
对于父母来说,理解孩子特有的知觉推理方式有助于构建更和谐的亲子相处和互互动方式;对于老师来说,了解儿童在什么年龄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想法并不一定一致,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更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干预与正确的引导。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false-belief-children-19372/
对孩子总是期望过高?可能是我们误解了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规律
心理学领域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结果发现,4 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上很难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的答案是巧克力实际所在的绿色盒子。而 4 岁以上的孩子则能答出:Maxi 会去找蓝色盒子。
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发展心理学专家都认为,孩子在学龄前就已经获得了心智——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也理解他人存在的错误信念。
不过最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观点。研究团队在经典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测试,发现孩子直到 6、7 岁时,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错误想法。
「 如果我们过高估计了幼儿的心智发展以及对他人思维方式的理解,我们就容易对孩子的 社会 行为或在校表现抱有过高的期望。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William Fabricius 说道。
首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上述经典实验测试中,引入了第三个盒子—— 红色盒子 。
孩子们听到的 Maxi 的故事没有发生变化,Maxi 依然把巧克力放进 蓝色盒子 ,妈妈在 Maxi 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巧克力挪到了 绿色盒子 。
这一次,当孩子们被问到 Maxi 会去哪里找巧克力时,有一半孩子的回答是 蓝色盒子 ,一半孩子的回答是 红色盒子 。
Fabricius 解释说:「当只有两个选项时,4、5 岁的孩子即便不理解 Maxi 对巧克力位置的错误看法,也能给出正确的回答。但加上第三个选择后,孩子们便会在两个空盒子之间随机猜测。」
如此看来,年幼的孩子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 Maxi 的思维过程。而当巧克力有三个可能出现的位置时,孩子们做出的随机选择表明,他们依赖于自己对所见所知的基本理解。
研究团队把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命名为「知觉推理」。儿童的「知觉推理」模式遵循:
根据这些原则,4 、5 岁的孩子会推断:由于 Maxi 没有看到巧克力被挪到了 绿色盒子 里,所以他不知道巧克力在 绿色盒子 里。因此,孩子们认为 Maxi 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去空盒子里找巧克力。(这时的孩子们并没有考虑到 Maxi 拥有自己把巧克力放进 蓝色盒子 里的这段记忆。)
当只有一个空盒子( 蓝色盒子 )时,孩子们的答案自然而然就是正确的,但有两个空盒子时( 蓝色盒子 和 红色盒子 ),孩子们就只能靠猜测了。
那么,如果就让巧克力待在 蓝色盒子 里,妈妈不去挪动巧克力,会发生什么呢?
接下来,研究团队开启了第二项实验测试,只保留 蓝色盒子 和 绿色盒子 。而且故事中的妈妈这一次没有挪动巧克力的位置。
这一次,即使只有两种选择—— 蓝色盒子 和 绿色盒子 ,孩子们也很难通过测试。他们的回答是,Maxi 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去 绿色盒子 里找巧克力。
「知觉推理的使用者有一种不成熟的认知概念,即认识是与当前的情况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还不明白人们的记忆会在不同情况下持续存在。在这个实验里,孩子们不明白,Maxi 可能会记得自己曾把巧克力放进了 蓝色盒子 里。」Fabricius解释道,「这一系列实验得出的证据是一致的,那就是儿童在 6、7 岁之前不能理解心理表征。」
研究发现,幼儿不理解正误想法,而是依赖知觉推理,这与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关。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儿童研究实验室主任 Anne Kupfer 表示:「 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与他们的分享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计划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
Kupfer 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这就是孩子们根据知觉推理做出的反应。」 Kupfer 说道,「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正在哭泣的孩子说,『我看得出你很难过,你是因为玩具被抢走了而难过吗?』然后让这个孩子告诉对方,自己因为对方抢玩具的行为而感到不高兴,引导抢玩具的孩子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图。」
当抢玩具的孩子开始理解为什么自己感到高兴,但却会让别的孩子不高兴时,就是他拥有心智的先兆。
对于父母来说,理解孩子特有的知觉推理方式有助于构建更和谐的亲子相处和互互动方式;对于老师来说,了解儿童在什么年龄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想法并不一定一致,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更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干预与正确的引导。
对孩子期望过高,这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你知道吗?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比较普遍,家长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一旦这种期望让孩子觉得可望而不可及时,孩子就不会回应这份爱,甚至宁可不要这份令他们痛苦的爱。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本无错 ,但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对孩子期望过高,这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家长的焦虑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孩子
因为期望过高,孩子不能完全满足父母的要求,父母会陷入深深的焦虑。行为如下:不断催促孩子,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期望没有达到时,会批评、批判甚至责骂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时可能导致抑郁。
2.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每个孩子天生不同,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爱好不同,做事方式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家长往往被成绩和排名蒙蔽了双眼,忽视了孩子的优点,反而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久而久之,那些负面的话就变成了可怕的心理暗示,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口中是“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渐渐开始自卑,开始对周围的事情失去热情,自然也就失去了最初的学习成就感。父母的高期望只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始终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开始感到严重的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能做好什么。
3.过度教育,导致学习障碍
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和专业教育,使得孩子的休息和自由发挥时间被占用和剥夺。父母的胁迫和过度的智力刺激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快乐,使他们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是孩子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成为一种痛苦的经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抗拒和抗拒学习。这也是很多孩子厌学、怕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