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亲人之间为啥会反目成仇,姐弟之间反目成仇

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任职的学校里有小伙伴不能回家了。
回家意味着被封控在家里,开学根本就来不了,所以只好滞留在了学校。
原以为他会哭哭啼啼,毕竟才十二三岁,来学校已经有两个星期了,其他的小朋友都按捺不住回家的激动了。
谁知道人家竟有这样的欢呼雀跃——不回家挺好的!
他控诉着:“两天的假期,不到三分钟,我爸妈就该骂我了,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好,在我眼里,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古诗有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从

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任职的学校里有小伙伴不能回家了。

回家意味着被封控在家里,开学根本就来不了,所以只好滞留在了学校。

原以为他会哭哭啼啼,毕竟才十二三岁,来学校已经有两个星期了,其他的小朋友都按捺不住回家的激动了。

谁知道人家竟有这样的欢呼雀跃——不回家挺好的!

他控诉着:“两天的假期,不到三分钟,我爸妈就该骂我了,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好,在我眼里,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古诗有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从家庭里感受到的不是温暖和关爱,竟然和父母相看两厌。

也没有想到,孩子对这样的相看两厌,竟可以如此明白无误地叙述出来。

或许,这样的相看两厌,并不是特例。

1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恨”?

许多动物在出生的时候,就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比如小鸡小鸭破壳后不久,便可以啄食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与人类亲近的哺乳动物如狗、猫等,它们的幼崽也还有一点自理能力,只要是母亲在那里,就能自己寻找到食物,而不被饿死。

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幼崽在刚出生时身体蠕动的能力非常弱。

你把奶瓶送到他嘴边,他自己却无力将奶嘴放进嘴里,必须由他人帮忙才行。吃饱后还要被竖立着抱起来拍嗝,帮他把吃奶时吸进去的气拍出来,要不然吃进去的奶水会通过打嗝全部吐出来。

人类生命的初期,与生存有关的所有需求,吃、喝、拉、撒、睡、翻身和打嗝,哪件事情自己都做不了,只能依靠身边的重要抚养人。

这是最初的需要被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个体开始有其他的需要产生,其实都期待着被满足。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对生而不养的父母,一个反抗命运的12岁儿童——《何以为家》里的赞恩。

赞恩和他的父母是叙利亚逃亡到黎巴嫩的难民,他们没有正式的身份,生活极其的困难和混乱,靠一些坑蒙拐骗的事情勉强维持生计。

可是,家里却到处乱串着孩子的身影。

赞恩因妹妹的死亡捅死了妹夫,在监狱里得知母亲又怀孕了,在绝望中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我要告他们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养活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

很显然,被生下来的孩子,有被抚养、接受教育的需要,但是父母无法满足,所以赞恩选择了与父母在法庭上见。

影片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或许并没有如此极端的案例,但网络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祸害”是那群子女形容父母的词汇。

小组成员们在那里倾诉父母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如直接的肉体伤害,间接的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

当孩子的需求持续不被满足,这该让他产生多大的恨,才在网络一端怒敲键盘!

2

父母的“恨”,在隐形中滋长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恨孩子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十八条:

1、孩子不是她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

2、养育孩子不是童年的游戏,爸爸、哥哥也不像我一样地对待孩子;

3、孩子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浪漫和神话色彩;

4、在怀孕和生产的时候,孩子对她的身体是个危险;

5、孩子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对自己全神贯注地做事也是个挑战;

6、母亲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或多或少会需要一个孩子;

7、孩子伤害了她的奶头,甚至让它被咬破流血;

8、孩子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9、从一开始她仿佛就只能爱孩子、ta的排泄物以及爱ta所有的东西;

10、孩子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地咬她;

11、孩子表现出不再信任和眷恋她,还会嫌弃她;

12、孩子得到了ta想要的东西,就把她像垃圾一样扔掉,不再理她;

13、孩子一开始肯定至高无上,ta必须被保护免于意外,生活必须以婴儿的步调进行,所有这些都需要母亲不断周到地学习;

14、孩子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事,或者她为ta所作的牺牲,而婴儿还是不能被恨的;

15、孩子有时候拒绝她给予的食物,使她怀疑她自己,与此同时婴儿却吃其他人给的食物;

16、明明她和孩子一起出门,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而婴儿向一个陌生人微笑,陌生人就说“ta多可爱啊”;

17、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了孩子,她知道孩子将永远报复她;

18、孩子使她兴奋,但也使她感到受挫——她不能吃了他,他不属于她。

以上这些,每一个经历过哺乳期的母亲,相信都历历在目吧。

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则是甘肃省80后母亲杨改兰。

2016年8月26日下午18时许,杨改兰在其家房屋后一小路上,用斧子把自己一对5岁的龙凤双胞胎和最大6岁、最小3岁的两个孩子砍伤,还给他们灌了农药,最后她也服了药。2人当场死亡,1人送往医院途中死亡,2人抢救无效死亡。

安葬好妻儿之后,杨改兰的丈夫也服毒身亡了,一家人全死了。

在李玫瑾老师的书里分析过这个案情:很重要的一点,养育一个孩子,至少在一两年内不能完全脱离他。

而年仅28岁的杨改兰在短时间内生了四个孩子,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可见其生活的不容易。

生活的艰辛,带来了对孩子满满的恨意。

这是多大的恨,才促使这位母亲用斧头和农药双重暴力确保孩子的死亡!

3

相看两厌下的家庭情态

在这种相看两厌,相爱相杀的亲子关系里,多数是怎么的一种家庭情态呢?

1.无连接

在《乔家的儿女》中,乔父是一个粗暴又自私的人,虽然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但他并没有操多少心,每天该吃吃该喝喝,下班之后就去赌赌钱。

乔母在生第五个孩子的时候去世了,老婆去世后的乔父,生活并没有变,为了安抚自己中年丧妻之痛,他连着打了两个晚上的麻将。

第三天早上,摇摇晃晃打着呵欠去单位上班了。

最小的孩子委托在姨妹那里抚养,其他四个孩子,乔父也没费多少心。

大哥乔一成成了家庭里的家长,几个弟妹的学业、婚姻、工作都他一个人操碎了心,而他自己的两次婚姻也牵动着这个大家庭的喜和忧。

但实际上乔父的角色,在家庭中早已跟孩子没有了连接。

2.无边界

在《囧妈》里,母亲卢小花对伊万的操控,则带给了伊万窒息的爱。

伊万是个事业成功但面临中年危机的男人,生活丰顺、事业有成,他的物质生活无忧,但精神生活匮乏。

卢小花会在儿子发语音时,一个劲地往他嘴里塞小番茄;

会不停地给儿子灌各种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

会满意地看着儿子吃她亲手煮的红烧排骨,却在还剩一块的时候合上盖子,说儿子“脸横着长,肚子大的像个孕妇,难看死了。”

……

那么,这种没有边界的亲子关系,也就冥冥中在彼此之间滋生了些许的“厌”。

4

相爱相杀的魔咒,怎么破?

父母生下孩子,肯定希望和孩子建立相亲相爱的关系。

如果彼此之间总是相爱相杀,两看相厌,对于孩子、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系统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终止相爱相杀的魔咒,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首先,建立边界。

边界这个课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去成长的部分,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学习的部分。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在帮助孩子的情况下,尽量守好自己的边界。

有一个简单的准则供大家参考:

1.最终由自己承担结果,则属于自己的事情,由孩子承担结果,则是孩子的事情。

2.自己的事情,全力以赴。孩子的事情,尊重并接纳。

其次,运用成人模式沟通。

通过对人群的大量观察,人际分析学的创始人伯恩发现,在任何时候,一个人一定处于三种基本状态的其中之一——父母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

父母状态的沟通模式,则充斥着控制和权威;儿童状态的沟通模式,则充斥着自由散漫和不负责任;

而成人状态下的沟通模式,则可以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分析情境及对方和自己的角色,做出适宜的反应。

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则可以运用成人模式的沟通,则是父母与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

最后,与孩子产生更多安全型依恋。

这不禁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

铁丝妈妈身上有奶瓶,可以提供给猴子食物;布料妈妈无奶瓶,但身上毛茸茸的。

小猴子更喜欢哪个妈妈呢?

结果显示:小猴子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大部分时候都在布料妈妈身边,尤其是感受到危险的时候,更是守护在布料妈妈身边。

同样地,我们与孩子的连接,应该更多情感和温暖,而不只是提供物质,这样彼此之间才能产生更多安全的依恋。

亲子关系,并非传说中的一定是母婴共生,相爱相杀。

只要父母率先做好自己,懂得平衡和处理关系中的问题,亲子关系就不会两看相厌,

希望每一个处在亲子关系里的你,都可以跳出魔咒,和孩子真正相亲相爱。

最后,如果你对亲子关系问题感到困惑、迷茫或棘手,可以直接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相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会对你的亲子关系改善更有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114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孩子经不起打击父母提高孩子抗压能力将蛋壳变弹壳 下一篇:如何能让孩子开窍,一旦开窍成绩突飞猛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