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噪声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噪音对幼儿发育的危害
(1)噪声干扰学习和生活 学龄儿童是噪声危害的最易感人群。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的噪声都不应该高于50dB;其“烦恼度”(引起人群内509%对象烦恼的阈值)不应超过65dB。超过该阈值,学生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影响学习兴趣和效率,甚甚至产生头晕、耳鸣、心悸和失眠症状。许多学生长期处于喧闹环境,导致烦躁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噪声作为环境污染公害,对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产生极大干扰,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处于蓬勃生长的儿童少年而言,更是对他们的身心发育和健康产生极大危害,表现在以下方面:
(1)噪声干扰学习和生活 学龄儿童是噪声危害的最易感人群。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的噪声都不应该高于50dB;其“烦恼度”(引起人群内509%对象烦恼的阈值)不应超过65dB。超过该阈值,学生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影响学习兴趣和效率,甚甚至产生头晕、耳鸣、心悸和失眠症状。许多学生长期处于喧闹环境,导致烦躁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差错率上升。连续噪声对睡眠的不良影响也很明显,可加快从快速动眼睡眠向慢动眼睡眠的转换,使儿童少年多梦、易惊,且因熟睡时间缩短而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从而不利于生长。据研究,即使仅40dB的突发噪声可使20%的人惊醒,60dB则可吵醒70%的青少年。睡眠过程中反复被吵醒,可使睡眠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引起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产生神经衰弱症候。
(2)对听觉功能的不良影响噪声对听觉的损害作用最为直接。该过程随孩子与噪声的接触时间延长而加重,一般分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听觉损伤、噪声性耳聋等四个阶段。前两阶段主要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听阈提高等,离开噪声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听力可恢复正常。若持续承受噪声,则从第3阶段开始,出现耳蜗螺旋器和听觉中枢神经、神经细胞和纤维等不可逆损害。专家提出:可将200(赫兹)处听力明显提高,作为噪声性听力损害的早期表现:将4000Hz处出现听力低谷,作为噪声性耳聋的表现特征。强噪声在对成人未造成明显损伤前,就可使儿童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引起耳膜破裂性出血,双耳变聋。极强的噪声可造成言语紊乱、神志不清、脑震荡和休克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3)对视觉功能的不良影响噪声可使 儿童少年对光亮的敏感性下降、视觉受损。小儿不会述说自己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将手中物品丢弃或掩耳啼哭。研究证明,噪声达115dB时,所有人的眼球对光亮的适应性都不同程度衰减,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视物流泪等。噪声强度大于120dB时,儿童会眼花缭乱,或述说两眼发黑,对眼前运动反应“失灵”。
(4)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噪声 可直接通过对神经系统强烈刺激,使中枢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神经衰弱、消化道疾病等。另外,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质兴奋和平衡失调,产生头痛、心慌、记忆力衰退、疲劳乏力等症状。
噪声80~85dB时,人易激动,感觉疲劳,头痛发生在颞额区; 90~ 125dB时,头前区出现钝性疼痛,伴易激动,睡眠失调,头晕,记忆力减退;育龄女性长期在噪声污染环境中可引发女性排卵障碍,发生不孕、子宫脱垂,加重习惯性流产;孕妇在长期噪声环境中可出现全身周围血管收缩,导致妊娠高血压发生;胎儿发育迟滞,成为低体重儿,影响胎儿身心发育。还有调查显示,在噪声环境下发育的胎儿,脑发育迟滞现象普遍,平均智商约比正常环境下的同龄胎儿低20%。国内报道发现,噪声可影响胎儿发育,造成畸形;这类胎儿的智力水平平均比宁静环境下生长的儿童低20% ~ 30%。
(5)对健康的深远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可引发多种成年期心血管疾患。大量研究表明:①在噪声强刺激下,末梢血管收缩,往往到噪声停止后25分钟血管才能恢复到原状:②噪声持续刺激,可引起心肌组织缺氧;③噪声引起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肌受损等,可逐步演变为动脉粥样硬化;④在长期强噪声刺激下,维生素B、C代谢障碍,吸收利用受阻,排泄增加,从而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的新陈代谢都发生不良影响,造成营养障碍,加快心血管疾患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