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小孩哭的时候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说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哭闹,但这背后是很多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的。这种感觉让孩子找不到出口,从而发生紧张、对抗、逃避甚至伤害人或事的情况。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一会儿说孩子写得慢,一会儿说孩子这写得不对,那写得不规范。
刚开始孩子还能招架得住,后来干脆一下子把作业本扔掉,攥着拳头冲着妈妈大喊:“你给我出去,现在,马上!我不想见到你。”
家长也很生气,大声喊:“你做错还有理?你给我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说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哭闹,但这背后是很多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的。这种感觉让孩子找不到出口,从而发生紧张、对抗、逃避甚至伤害人或事的情况。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一会儿说孩子写得慢,一会儿说孩子这写得不对,那写得不规范。
刚开始孩子还能招架得住,后来干脆一下子把作业本扔掉,攥着拳头冲着妈妈大喊:“你给我出去,现在,马上!我不想见到你。”
家长也很生气,大声喊:“你做错还有理?你给我做,做不对,别玩了。”
孩子开始动手推妈妈,妈妈也推孩子,母子俩居然就这样扭打在一起,后来妈妈推开孩子摔门而去,孩子则哇哇大哭。
你看,在这个情形下孩子不仅仅是产生了负面情绪那么简单,他一定是经过反复思考才提出让妈妈离开的决定。
被妈妈指责时他是紧张的,后来为了保护发言权,直接用行动表示对抗,多种情绪掺杂在一起最终爆发,才影响了正常行为。
孩子哭泣时,内心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单一的,父母必须看清楚背后的原因,才能合理解决问题。
01为什么孩子遇到事情容易崩溃?
孩子的大脑发育并不会像成人一样,轻而易举控制情绪,他们更多的是将情绪收集并储存在大脑。
杏仁核负责识别、调节情绪,控制学习记忆,当孩子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便会迅速收集曾经记住的生活片段,并将其联系在一起,做出下意识的应激反应。
也就是说,孩子负面情绪的发生,很可能并不是当下事情引起的,而是一个从生活中积累变成意识,再上升到精神世界后的爆发。
一个行为经常受限的孩子,负面情绪在身体里积压得越来越多,也更容易在某一时刻将积累的情绪爆发出来。
02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有4种类型忽视型:
这类家长通常觉得孩子有情绪是小事,只是年纪小,不懂得表达。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让他哭吧,一会就好了”、“不用搭理,越搭理越没完”……
还有的家长以孩子的负面情绪赶紧结束为目的,用奖励、哄骗的方法阻止接下来的事情,认为只要没有负面情绪,孩子就是乖的。
否定型:这类家长认为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是不听话的表现。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你再喊一次试试,我就把你扔出去”、“站着,反思,你哪儿错了?”
这些家长不允许孩子出现负面情绪,试图利用惩罚、指责控制孩子的思维和行动。
放任型:
这类家长觉得孩子的一切都可以接纳,所有的情绪都共情,甚至比孩子表现得还要激动,生怕孩子受到伤害。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这是妈妈不好,你受委屈了”、“妈妈比你还难过,下次可不要这样了,好不好?”
这些家长误认为充分共情就是尊重,结果导致孩子也跟着迷茫且脆弱。
情绪教导型:这类家长会给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和他一起面对情绪,并设立边界,想办法解决问题。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你在生气,我们接下来需要冷静”、“请回到你的房间,冷静一下,我会陪着你”……
这类家长讲道理,且有示范作用。
可知,除了第四种,前三种家长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都没有起到该有的疏导作用,最终导致的一定是积少成多、一日爆发,还会决定孩子将来的情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读懂孩子的情绪,唯有如此才能给出对应的正确处理。
03父母如何读懂他的情绪秘密?
这里有个三段式方法,分享给大家:原因,行为,结果。
原因找到孩子出现负面情绪背后的原因很重要,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除去生理上不舒服的哭闹意外,孩子每一次情绪爆发都是有原因的。
比如:爸爸无意间穿了妈妈的拖鞋,孩子一定要爸爸把拖鞋还给妈妈,家长都觉得是小事就忽略了这个行为,于是孩子一边喊一边打爸爸。
这就是孩子的秩序感和物权意识,他觉得物品是谁的就是谁的,不可以被占用。
此时家长应该正向引导,和孩子一起拿回妥协,穿回妈妈的脚上,并告诉孩子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行为这主要是判断孩子在一些环境下做出的反应是否正常,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和自己一样,到新环境也能很快适应,积极参与,或者控制情绪、调整自己。
但实际上,孩子的行为正是情绪反应的外在表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比如:孩子要去游乐场,结果到了又不说话、不玩耍,拉着大人要离开,导致大人白忙活一场,气得不行。这种行为就是不适应,他们想让大人陪着,此时应该先参观再游戏。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把情绪和行为调整到最佳。
结果这点家长通常会忽略,就是孩子哭闹产生的负面情绪哪儿去了?真的是不见了吗?实际上都被记录在大脑里形成长期记忆,下一次出现状况时又会显现出来。
负面情绪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心理阴影”一词。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把情绪发泄完后有没有什么特殊行为,或是小心翼翼,还是遇见事情就逃避?这是反映事情有没有真正解决的重要因素。
04如何做孩子的情绪的疏导员?
情绪疏导,同样需要做到“三部曲”。
第一步:认识情绪
我们可以拍下孩子每次出现新情绪的照片,比如愤怒,大哭,紧张,委屈,大笑等等,然后洗出来做一个情绪展示墙。
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做情绪认知了,告诉他此刻的情绪是什么?和照片一一对应上。
“你现在是生气”、“你很委屈”、“你太愤怒了”,让孩子看看自己在各种情绪下的真实模样,能加深印象。
第二步:表达情绪
学会表达情绪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情绪,当他正确表达,家长就有时间准备如何应对了。
比如:利用绘本中人物角色的情绪,询问:“你觉得她现在的情绪是怎样的?你有过吗?”“如果你生气会怎样表达?你受了委屈会怎样告诉妈妈?”
借着绘本人物的情绪,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绪,说出来就是情绪释放的开始。
第三步:情绪发泄
找到家里的一个角落当做发泄空间,可以摆放抱枕、娃娃以及不威胁孩子安全的物品,也可以摆放画笔,彩纸。让孩子在这里,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发泄情绪。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允许孩子一味破坏,而是在陪伴下正确发泄。
比如:把抱枕当做自己当时讨厌的妈妈,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用画笔乱涂。家长一定要陪在身边,并观察孩子的发泄方式。
也可以让孩子发呆、大哭,此时家长要做的就是拥抱和陪伴,借着这个时间也放空自己,反思刚才的做法是否正确。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是种很正常的现象,大人也是如此,不要过于紧张,每个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也不一样,一定要因材施教,找到符合孩子的情绪引导方式,给出最好的陪伴。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聪明的父母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是怎么化解娃负面情绪的?
周末,甜甜开开心心的跟着父母一起去好朋友琳琳家串门,大人们坐在沙发上聊天,两个孩子在房间里玩。
可是没一会儿,甜甜就哭着跑了出来,说琳琳不给她玩芭比娃娃。
甜甜妈妈告诉甜甜,那是别人的玩具,如果琳琳不同意给,那么她就不能要。
甜甜撅着小嘴,她无法理解妈妈的话,因为她每次都会把玩具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懂得和她一样分享玩具呢?
妈妈有点不耐烦,说这是别人的自由,如果甜甜再这样,那么就是无理取闹。
甜甜哭的越来越厉害,后来还是琳琳父母打圆场,拿了一个同样很漂亮的公主娃娃,甜甜才勉强笑了。
在这件事情上,甜甜显然是有情绪的,但是她的情绪其实是可以压制的,当她哭着跑到父母面前哭诉时,她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安慰。
可是妈妈只知道指责埋怨,让甜甜一味的去接受他人的行为,这自然让甜甜更委屈,所以情绪才会一触即发。
1、暴力镇压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大部分时候都不会有太多的耐心去安慰孩子,反而情绪也会变得暴躁,根本没有办法去理解孩子,更没有办法和孩子很好的交流。
而只会对孩子大吼大叫,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去打压孩子,让孩子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
2、冷漠忽略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说教对孩子毫无用处,所以他们干脆以对孩子采取冷暴力,让孩子自己去消化情绪,而父母只是在一旁不管不问。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父母重视,渐渐的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消失,双方之间越来越缺乏沟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
3、盲目说教
和冷漠的家长相比,这类家长特别喜欢对孩子说教。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孩子,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还要多,所以孩子必须听自己的。
一旦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父母便会化身唐僧,不停的在孩子耳边唠叨。
4、否定打击
有的父母只要看到孩子有负面情绪,他们不会去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原因。
而是想当然的打击孩子,说孩子有颗玻璃心,或者小题大做,总之他们从来都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只知道否定孩子,把所有的错都推在孩子身上。
5、转移孩子注意力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使用的方法,当孩子伤心难过或者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不愿意费时间费精力去挖掘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而是会采取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去解决。
那就是带孩子吃好吃的东西,或者玩好玩的玩具,然而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无法最终解决问题。
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针对孩子闹情绪,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就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积极倾听"。
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孩子有说话的权利,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双方沟通才能更加顺利。
1、反馈信息,及时确认
当孩子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时,父母一定要学会耐心的倾听,然后把孩子的话语在脑海里解码,转变为他们所理解的意思。
当然这时父母不能就此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而是要把信息反馈给孩子,最终得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2、学会用"你"字开头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往往习惯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我觉得你这段时间学习不用功",又或者是"我觉得这件事情你做得不对",这显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改变"你觉得这件事情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因为考虑了孩子的想法,所以孩子会更乐于沟通。
1、试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有的父母虽然愿意听孩子说话,但是却未必能够读懂孩子话语背后的真实原因,这就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给出错误的指导。
这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理解的,使得彼此间的交流看似和谐其实无效。
2、随意评价孩子的行为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意愿去随意的评价孩子行为的对错。
而是应该做到和孩子共情,真正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了解他们的情绪,这样才能让孩子远离负面情绪。
1、尊重孩子
未必每一个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第一选择都是想要寻求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有的孩子恰恰需要独处的时间去消化情绪。
这时父母一定要选择尊重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必须立刻说出他们的困扰,而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
从孩子的世界退出,允许孩子关上心门,等到孩子需要自己时再敲门进入,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2、接纳孩子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接纳,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不管孩子是对是错,父母都要允许孩子有情绪,并且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闹,这并不纵容孩子,而是对孩子情绪的接纳。
只有让孩子能够通过他们的方式把心中不快发泄出来,孩子的情绪才能够逐渐恢复平静,这会让亲子沟通更顺利,让孩子成长的更好。
3、引导孩子
有的父母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会习惯性的对孩子进行说教,他们一方面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却又在不停的数落孩子,趁机对孩子进行说教。
但此时他们的意见未必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反而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把问题抛给孩子,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比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更好。
因为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其实已经在慢慢的平复,坏情绪很快会被解决问题后的快感所取代。
爸爸妈妈应该如何了解孩子哭泣的习惯呢?如何才能读懂孩子的眼睛呢?
哭,是宝宝心理情绪的一种具体表现,宝宝每一次抽泣都有各自的原因。假如父母能够发现这其中的秘密,就不难寻找解决问题途径。
哭,有许多缘故,比如有些宝宝天生敏感、感情冷淡,对新领域适应能力差,碰到陌生的人或自然环境,心里情不自禁的觉得腼腆、手足无措,乃至害怕。他们往往体现为脾气暴躁,并且用哭来发泄。宝宝这样的比较敏感气场可能和基因遗传相关。
家里人的过度保护、娇惯惯着也容易造成宝宝爱闹,毕竟在这类环境里长大宝宝,承受不住一丁点儿的受委屈,做事除开会哭,没有选择。还有的宝宝,遇到事手足无措,就以“哭”声吃紧。实际上,他们都在寻找依靠,是害怕挫败、欠缺沟通能力和信心的主要表现。
都觉得“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如果你是个走心的父母,那样根据细心观察,孩子心里想的,你就可以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他的心情。“你静静的睁着一双黝黑清澈明亮的眼睛,很长时间凝望某点室内空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那目光自信心而超逸,真让人觉得神密。”一位爸爸那样叙述他刚出生时孩子的双眼。
孩子的眼睛父母最痴迷的区域,它纯粹全透明,一尘不染,具备感动人、吸引人的特质。父母能通过眼睛和孩子沟通交流。父母对孩子讲话,孩子眼中会闪出接受的火苗,父母从孩子并未染上岁月的浮尘的目光中领悟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一切。
但是,两年以往,父母结果发现孩子的目光里多好多东西,孩子的目光令父母疑惑不解。父母须了解,孩子的目光始终与孩子的言语紧密结合。
孩子爱看父母,他们以目光讲话,表述“言外之意”,表述苦衷,表述内心感受,可父母的目光中却并没有和他们沟通的具体内容。父母们匆匆忙忙得出结论,作出要求或者直接逃避,令孩子难过极其,感觉父母不理解她们。
孩子自认为父母是洞察一切的,他把心里的话用目光表现出来,在孩子来看心里的话早已搞清楚准确无误地告诉父母,父母却时常怪异:“我孩子什么话也不说就哭起来。”“我孩子看见我没说话,反倒怪大家不理解他。”实际上,孩子的目光早已告诉父母,仅仅父母没去讲解或没有了解而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