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天,5岁的壮壮和我们一起,在公园的沙池里玩耍,玩得不亦乐乎。玩了不到一个小时,壮壮的妈妈催促壮壮赶紧回家,正在玩兴">
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遥控器对妈妈有效,三岁小孩怎么让他听话

文|由【木木妈育儿】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及分享。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可能只是他的一个附属品,孩子的所有一切都归他支配。他们的思维里存在这样的逻辑:
我供你吃、供你穿、给你钱花,你就必须听我的。
这样的父母会经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话,比如"快吃饭""快睡觉""快去学习""快去洗澡""不许看电视"等等,孩子完全没有自由,只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
案例一天,5岁的壮壮和我们一起,在公园的沙池里玩耍,玩得不亦乐乎。玩了不到一个小时,壮壮的妈妈催促壮壮赶紧回家,正在玩兴

文|由【木木妈育儿】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及分享。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可能只是他的一个附属品,孩子的所有一切都归他支配。他们的思维里存在这样的逻辑:

我供你吃、供你穿、给你钱花,你就必须听我的。

这样的父母会经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话,比如"快吃饭""快睡觉""快去学习""快去洗澡""不许看电视"等等,孩子完全没有自由,只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

案例

一天,5岁的壮壮和我们一起,在公园的沙池里玩耍,玩得不亦乐乎。玩了不到一个小时,壮壮的妈妈催促壮壮赶紧回家,正在玩兴中的壮壮,哪里肯依。

壮壮妈妈催了好几次之后,忍不住发火了:"快点回去,不回的话下次不带你来了!"壮壮满脸委屈地说:"妈妈,你就是一个遥控器,想让我做什么,我就得做什么!"

遥控器,对于控制型的父母来说,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有些父母会说,孩子在外面玩的不愿回家,难道任由他吗?

我的建议是,和孩子商量玩多久回家,比如10分钟后或者是20分钟,到时间了就走,说话算话,最初可以设定一个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

有家长会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守承诺,可能会出现说话不算数的情况。这时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出现过对孩子耍赖的行为,比如承诺了孩子却出尔反尔,孩子也会跟着模仿。

"遥控器妈妈"总想操纵自己的孩子

其实很多父母都在扮演着"遥控器"的角色,总想操纵自己的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多"吃点青菜,青菜有营养""很晚了,该睡觉啦""快去学习,不要浪费时间"等等。

孩子在父母的唠叨之下很容易心生厌烦情绪,渐渐地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换位思考,如果有人这样对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时刻要向他报备,只有经过他的同意,我们才可以做什么事,我们一定是很反感的。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熟悉?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父母的管教下长大的。

小时候虽然对父母的控制感到不满,但无力反抗,到了青春期之后,我们认为自己长大了,于是开始跟父母对着干。

既然我们小时候不愿经历的,为什么我们要重蹈覆辙,强加在孩子身上?

"遥控器妈妈"爱说"这都是为你好"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发现: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感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前段时间,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小欢喜》,让我们真实地体验了什么是遥控器妈妈。剧中乔英子的母亲宋倩,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用爱的名义"绑架"和控制孩子。

乔英子不能有任何爱好,只能好好学习。终于,孩子背负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抑郁到选择跳海轻生。孩子自杀未遂,妈妈第一句话却是:"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诚然,父母甘愿为了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孩子并不想接受,因为父母不懂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就像我喜欢喝白开水,你却硬塞给我牛奶,虽然我知道牛奶有营养,但是我不想喝呀。

过分控制孩子会产生什么危害?

1)孩子养成"自闭型"人格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发现: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感较强。"

有个前同事叫小杨,年龄24岁左右,已经在公司上班一年多了,但还是实习生岗位。

小杨每天到公司都是最早的,但他在公司在唯一做一件事情,是帮后勤部门碎纸,如果哪天没有纸要碎,那么他就会发呆一整天,或者是偶尔到处乱晃,消磨时光。

我们很难想象,公司那么忙,为什么要招一个这么闲的人?

据了解,小杨是一个重要客户的亲戚,为了做这个客户的项目,老板不得不接受客户的要求,安排他的亲戚也就是小杨在公司里就职。

这个小杨的人际交往能力基本为零,和人说话时眼神躲闪,说话时语无伦次。

据了解,小杨是一个典型的被父母控制性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自己的主见,生活学习工作全部都是父母安排的,连上班之后中午的午餐都是由爸妈从大老远的地方送过来,典型的低能自闭儿。

2)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

在父母的过分控制下,孩子可能会养成"讨好型"人格,这类孩子通常会很乖巧、懂事,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长大了通常听从父母的安排,上学、工作、结婚等等,一切都依靠父母的安排,完全没有自我。

"我不敢"是"讨好型"人格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明明自己心里有想法,就是不敢说出口,怕引起别人的不愉快,宁愿委屈了自己,也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活成处处小心翼翼、讨好别人的样子。

因为过分依赖于父母的保护,这类孩子往往做事畏首畏尾,做事没有主见,即使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

3)孩子养成"叛逆型"人格

被父母过分控制的孩子还可能会养成"叛逆型"人格。这类人格的孩子,小时候可能会特别听话,但是长大后会变得特别敏感,到一定年龄可能会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凡事都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只要是父母要做的,他坚决不做,或者是按反方向来做,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更有甚者可能会与父母公开叫板,或者是沉默不语,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离家出走、自我伤害等极端行为。

"遥控器妈妈"如何减少对孩子的操纵?

1)缺失的安全感不能从控制孩子中找回

大部分"遥控器妈妈"非常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源自于原生家庭。

也就是在她们年幼的时候,可能因为缺少吃穿用度,或者缺乏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就变成控制型父母。她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使孩子免受自己童年时吃过的苦或受过的伤害。

对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父母们要明白,自己已经是成年人,自己的生活已经可以由自己掌控,但是千万不要将父母那一辈的不恰当做法,无形地复制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2)接受自己有控制欲,但是不允许它随意出现

其实,每个父母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对孩子的控制欲,只不过程度有轻重之分。比如我自己,如果孩子不愿洗澡、不愿睡觉、不愿收拾玩具,我偶尔也会生气,但是我不想硬生生地强迫他去做这些事情。

因为我知道,我没有权利控制他,我不能保护他一辈子,今后的路迟早要他自己走,只有经历重重磨炼,他才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庸品,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不能做一个"遥控器妈妈",我们要把那颗想操纵孩子的心收回来,放孩子自由,和孩子一同学习成长。

3)放下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

现如今的社会,人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尤其是身为父母,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于是不停地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以求达到内心的平静。即使最终孩子没有实现成功,自己也有理由撇清关系"我已经尽力了"。

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除了少数孩子具有异秉的天赋,多数孩子都是很普通的。

花费很多时间、金钱、精力培养孩子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只会陷入孩子"难堪重任"、父母和孩子皆"双输"的局面。

4)不要急着给孩子帮忙

作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总想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他披荆斩棘,除掉一切拦路虎。或者是想在孩子面前,给演示如何处理问题、克服困难,想让他快速掌握方法。

其实,这样只会令孩子缺乏思考解决问题办法的机会。有时候孩子确实没办法做得很完美,就像画画一样,给孩子一个参照物,不同的孩子画出来的画会有所区别,我们不能说孩子是错的。

我们要允许孩子自己探索,即使犯了错,也能在错误中学到知识,进而在下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举一反三,避免再次犯错。

5)在一定原则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做主

只要孩子做的事情不影响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公共环境,就可以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家长不做任何干涉。但是只要不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标准,家长都要及时出面制止。

不影响他人,是指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打扰到别人,对别人造成困扰,如影响别人休息、影响别人的安全、影响别人工作等。

不伤害自己,是指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如玩刀会被割伤、玩火会烧着房子、玩化学有毒物品会误食等。

不破坏公共环境,指的是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共财物、不将公共物品据为己有等。

最后,分享一段话给大家共勉,不做孩子的“遥控器妈妈”,这段话来源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儿子安德烈写给妈妈的一段话:

"妈妈,你给我足够的自由,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予'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我是木木妈,专注于幼儿心理及性格研究,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更多优质育儿文章请关注【木木妈育儿】,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分享给更多人,有育儿问题请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1213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父母经常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小孩哭的时候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下一篇:孩子我为什么要罚你,罚孩子的正确方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