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症拒绝看心理医生咋办,抑郁症孩子拒绝就医要怎么办
青少年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最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孩子拒绝就医让每个家长都苦恼万分,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却束手无策,眼看着孩子的大好前程变得越来越悲催、越来越渺茫,家长除了焦虑不堪只能发出“孩子活着就好”这么一点点可怜的慰藉。
“拒绝就医”成了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人们是如何错过治疗的窗口期的呢?究其原因,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了孩子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一、自知力障碍
拒绝就医的最主要因素是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都存
作者:李少成
青少年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最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孩子拒绝就医让每个家长都苦恼万分,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却束手无策,眼看着孩子的大好前程变得越来越悲催、越来越渺茫,家长除了焦虑不堪只能发出“孩子活着就好”这么一点点可怜的慰藉。
“拒绝就医”成了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人们是如何错过治疗的窗口期的呢?究其原因,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了孩子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一、自知力障碍
拒绝就医的最主要因素是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都存在自制力障碍,这一概念被专业人员或家长严重忽视了。
简而言之,自知力障碍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和心理障碍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对于自身精神病态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判断和认识呢?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统一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客观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统一的,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是客观实在,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比如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幻听症状”,主观上听到了“声音”,而客观上没有“声源”,这就是个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统一的现象,往往意味着该个体出现了精神病态。
2. 精神活动内在是否协调一致
精神活动“内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认知、思维、行为、注意力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彼此相互协调的,如果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往往意味着精神病态。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将“家长”视为亲人,但对亲人出现攻击谩骂现象,这往往意味着精神活动的认知与行为失调,也会意味着可能的精神病态。
3. 个性相对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如果个性出现没有原因的突变,往往意味着精神病态。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特征忽而抑郁忽而躁狂忽而激越,意味着该个体个性稳定性受到破坏,也提示精神病态的可能。
4. 是否意识到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
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存在精神病态,指的是患者对于自身整体精神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病态,称为“自知力不存在”。根据对自我精神病态的认识程度的判断,一般会作为评估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
5. 能否对精神病人进行适当的分析描述
对自身精神病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有无清晰认识,也是判断自知力的重要指标。
6.心理功能受损程度
从大的方面来说,心理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管控能力,三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精神病态或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功能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7.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认识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
二是促进自我心理发展的能力,
三是生存能力,
四是社会角色承担能力,
五是沟通协作能力。
精神病态的社会功能均会受损,导致无法完成自我的社会功能。
8. 对治疗的依从性
病人的依从性即病人依从治疗计划的程度。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三类。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以上几个方面的自知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患者无法自动、自发、自愿就医,即便就医,治疗的依从性也欠佳,导致贻误治疗时机。
根据以上内容存在障碍的严重程度,一般将自知力障碍分为四种,一是自知力存在,二是自知力基本存在,三是自知力部分存在,四是自知力不存在。自知力障碍越严重,往往提示病情越严重,治疗越困难,配合治疗的意识与能力越差。
二、就诊时机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自知力在急性发作期往往较好,但由于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辨识力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导致就诊迟误,以至于慢性化,慢性化患者的自知力障碍往往比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自知力障碍严重,造成时间拖得越久,主动治疗的意愿越差。“养病如养虎”这句话适用于精神心理疾病。
三、医源性抗拒
很多患者病情十分严重之后才引起家人重视,患者家属病急乱投医,加之平时没有精神心理知识的积累,对“医生”能力缺乏辨识力,往往最初选择的“医生”并不能够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或干预,导致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而拒绝就医。此处遵从大众认知习惯暂时也把“心理咨询师”列入“医生”行列,主要目的是方便描述。
常见的情况有两种。
1.精神科医生或者临床心理医生导致的医源性抗拒
由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特殊性,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对疾病的认识、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严重不足,导致治疗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无效,因此导致患者拒绝就诊。
加之目前的精神心理机构以医院为主体,大多数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更多地倾向于服用精神类药物,而精神类药物的严重副作用让很多患者或者家属望而却步。
2.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技能不足导致患者的抗拒
近几年心理行业十分火爆,但火爆的社会需求下面对应的是心理技能的严重不足。从心理培训机构的社会宣传中就可见一斑,如很多机构号称“零基础”可以参加学习,以及学历水平要求较低,就知道培养出来的人员素质是什么样子了。
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心理咨询师没有精神医学或医学背景,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严重不足,常常导致恶劣后果,如对于某些抑郁症患者,处置不当可能会贻误病情甚至难以阻止其自杀意图。
综合而言,精神科医生对于重症患者大概率可以避免严重后果,心理咨询师对于一般因为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神经症类患者是没有资格实施干预的。问题是,患者或心理咨询师的判断常常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这样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概率大大增加。
四、患者的被动攻击
很多患者常常是由于家庭环境对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导致患者对家长十分怨恨,发泄怨恨的一种途径就是拒绝就医,甚至愿意看到家长因为自己的病情而痛苦的样子,这样的报复心理也会导致患者拒绝就医。
五、患者“因病获益”心理
由于家人对于患者往往会降低要求,甚至百般服侍照料,这种现象导致患者“因病获益”而拒绝就医。
六、畏难心理
很多患者由于患病原因,导致跟不上生活和学习节奏,进而产生心理压力而拒绝就医。
七、失望心理
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在患病初期,一般都会有强烈的求治动机,家长往往是孩子第一想到的求助对象,但家长往往误以为是情绪问题而导致重视不足,甚至有的孩子出现抑郁症状之后十几年竟然未能就医,就是因为家长的忽视而造成患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并会导致孩子对于改善自己的病情的失望甚至绝望心理。
导致患者失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和精神专业人员,未能给患者病情带来实质性的转机,甚至有的患者为了治病辗转于全国各大医院,试图寻求名医而使自己痊愈,可惜的是,由于对于抑郁的发病机制很多大医院的大医生都不甚了了,导致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进而产生失望心理。
另外,心理咨询师也是导致患者失望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咨询师的整体专业素质对于抑郁症的理解更是需要提高。一般情况下,只要两三个心理咨询师不能提供有效帮助,患者就会产生失望心理而拒绝“就医”。
失望心理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患者不再相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自然也就不会再选择就医看病。
八、就医逆反
对于疾病的问题,患者与患者家长的态度是不一致的,这会在就医过程中患者与家长产生严重分歧,而患者无法消除这种分歧,家长也无法消除分歧,导致“就医逆反”现象。
就医逆反导致患者对于治疗并不配合,甚至只是走走过场,比如对于药物治疗常常偷偷藏药甚至假装服药,实际上患者把药会偷偷扔掉。还比如对于心理治疗,有的患者最初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而拒绝配合,甚至表面上配合实际上也只是走过场。
就医逆反现象在家长身上也有体现,主要表现为“赌气”按照患者的要求去就医,这种情况下,家长的配合程度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更有甚者,家长的就医逆反会波及医生,由于家长属于监护人,在患者的就医过程中更有话语权,尽管他们的话语常常是错误的。这种话语权并不能促进孩子的病情好转,在渴望孩子痊愈而不得的这种焦虑的状态下,会把“就医逆反”投射到医生身上而对医生颇有微词甚至造谣污蔑。根本不会考虑患者难以出现其“理想化”的效果,其实往往是家长的干扰导致的。
对“就医逆反”现象,请医生或者咨询师引起高度重视,不然的话,则会出现“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现象,让自己成了患者和患者家长矛盾冲突的“背锅侠”。
九、有效心理
所谓“有效”心理,是指患者和患者家长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性质缺乏认识,误以为治疗效果是“医生决定的”,所以,如果存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则会以为是“医生”技术有问题,而根本不会考虑其他方面。
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是多方面的,“医生”技术再怎么高超都不一定能够治愈所有的精神心理疾病,主要原因除了发病机制问题,再就是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问题,往往导致技术完全可以治愈疾病,但患病者和家属并不配合技术,导致“临床无效”,这是专业人员最为感到痛惜的地方。“有技术却无效果”不应该让医生背锅。
总之,患者不配合就医就诊,原因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促进患者痊愈。
患者拒绝就医是一个普遍现象,专业人员和家长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全面准确把握患者病情,实施安全有效的心理干预。特别提醒心理专业人员,切勿做自己能力与资质之外的工作,这是对患者的保护,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为什么很多抑郁症患者希望受到身边的人重视,但却拒绝上医院?
因为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抑郁症患者根本就没有意思到自己生病了、家人对抑郁症患者从小要求高、及时识别危险信号等原因,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希望受到身边的人重视,就是不愿意上医院。
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希望家人知道自己的压力很大,多关心一下自己,自己就可以度过这个关口,也不会乱想在,知道什么时候都有人站在自己身边,不会孤单单一个人,自己希望就不会灭了。
其次是得了抑郁症患者根本就没有意思到自己生病了,他们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正常人,试图尽可能长地躲藏在“一切正常”的表象后面,靠着自己巨大的自控能力和强大的意志,来使自己去履行每日的义务和要求,有什么折磨之类就以为自己压力大了,身边人不重视自己导致自己情绪失控了,就是没有意思到自己生病了。
接着是家人对抑郁症患者从小要求高,来着父母平时要求太高,无论怎么做,取得怎么样的成绩,在父母眼里就是不够好,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很多时候是潜意识的),等你长大了,你就会一直存在这样想法,就是人家苛刻地待你,你也会这么苛刻地待自己,就算这个时候你已经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你一样会抑郁。
最后是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如果他跟你透露了表示心存「想死」的念头或者是展示新近自残(企图自杀)的伤口等等行为,作为身边的人,建议你先平静地听,就当正常聊天,让他说完,什么安慰话不要说,就静静陪着他,等他情绪变好了,立刻联系专科医院相关援助电话寻求进一步帮助。
我怀疑我儿子有抑郁症,但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怎么办?
作为心理咨询师,不禁为你的孩子感到担忧,但是你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应该及时认识到孩子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而进行有效的干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人格。”可见,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我建议你分析孩子躲家里玩手机而不愿意出门的具体原因到底是青春期叛逆还是抑郁症心理疾病。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具有明显的特点,青春期的孩子多表现为喜欢与家长和老师顶嘴,意见产生分歧,父母老师向右,他们向左。不爱整理书桌、房间,给人一种邋遢的感觉,严重的甚至有逃学、离家出走的现象。伴随着青春期的发育有一种不安和焦虑,可能出现较轻的抑郁症状,但是自己调节或者父母老师开导,很快就能恢复。
如果孩子是抑郁症状,就可能表现得更加严重的悲观情绪且持久,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断了和所有同学的联系;访问孩子在学校是否和同学老师有交流;观察孩子是否是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除了以上几点,看看孩子有没有失眠、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身体器质性病变等症状,甚至是自杀倾向。
弄清孩子心理疾病的根源很重要,父母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搞清楚孩子的内在原因以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为什么对于孩子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都是适得其反,孩子都是无动于衷呢?我们知道,当我们用力去推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身体都会不由自主的紧缩来抵抗外界。同样的道理,父母不能进行单纯的说服孩子,而是要和孩子有一种共情,也不是简单的同情,用我们的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要用孩子的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父母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桥梁关系,给予孩子成长性的帮助。孩子正处于探索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阶段,需要和他平等对话的人生导师解疑答惑。父母不要一味地在地位和言语上战胜孩子,控制型父母只能取得短暂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孩子是叛逆的,他只是一时的屈从,却需要用一生来进行心理抗争。
再次,如果孩子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父母在做好心理辅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的带孩子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抑郁症是一种很难自愈的神经症,需要借助抗抑郁药物、心理分析、经颅磁疗等多手段并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否则容易酿成大错,得不尝失。
孩子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在给予孩子成长必须的物质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