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都很丧其实是父母消耗了孩子的能量吗,父母消耗孩子的能量
其实贝贝今天说出这个约定的时候,我很惊讶,这表示,他已经开始思考接下来三个月的事了,至少愿意定目标了。想想两年前的
早上送贝贝上学的路上,贝贝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们做个约定好不好?如果今年期末考试,我三门都在90分以上,你就给我买辆自行车可以吗?”我想了想,90分对于贝贝目前的状态来说,十拿九稳了,只需要稍稍努力就可以达到,而且期末考试离现在还有两个多月,只要定好学习计划,贝贝其实可以把目标定得更高一点,于是我们商量了一下,这两天正在单元检测,这次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我们再确定期末考试的目标分数。
其实贝贝今天说出这个约定的时候,我很惊讶,这表示,他已经开始思考接下来三个月的事了,至少愿意定目标了。想想两年前的贝贝,每天都处于一种迷茫,毫无动力的状态,每天都需要我和爸爸,拿着鞭子在后面催着才愿意往前走,非常的被动,有时候连玩都提不起兴致,更别说定学习目标了。
那时候的贝贝之所以状态不好,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家庭氛围紧张,贝贝每天都在想着怎样才能不被批评,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不吵架,根本没有多余的能量去思考自己的兴趣,更不会思考学习上的计划,因为眼前的状况已经让他应接不暇了,毕竟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的这种状况的时候,就赶紧开始做调整。尽量让家庭氛围缓和一些,让孩子不再每天紧绷着,等孩子稍稍放松之后,我们又开始慢慢地跟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期望,当孩子开始有反应的时候,我们及时地给予回应,慢慢的,孩子对生活有了一些自己的计划,不过都还是一些简单的小目标,零零散散,不算有条理。
但是每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目标时,我们就会非常认真地听认真地听着,尝试着了解他的感受,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中肯的建议,当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重视,他慢慢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希望。也开始慢慢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定下一个个小目标,直到今天,他开始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了,我知道,他想达成这个目标,就一定会制订好每一个阶段的计划。
要想让孩子有足够的能量,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自由的、安全的家庭环境,满足孩子生活学习的基本需求,不让孩子在这些琐事上耗费精力,孩子自然有更多的能量去应对自己的学习,能有精力去思考未来。
为何父母的负能量特别能影响孩子?
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者,相处的时间也是最多的,经常说以身作则,要做孩子的榜样,是因为孩子真的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眼里就相当于教学一样,特别是负能量的东西,他们只是认为好玩,不会去思考更深的问题,给他们完成理所当然的假象,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这些!家长这3种做法,正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最近,一位家长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感到很苦恼。
她给孩子买了很多书,每天给孩子规定好读哪些书,有时候还承诺孩子看完一本书就奖励他一个小礼物。
然而很多办法都用了,孩子还是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只要家长不强行要求,自己就想不起来看书。
这让我想起很多喜欢阅读的孩子,他们随便到了哪个地方,只要看到有书,就会眼睛放光,马上“钻进”书中,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曾经提出过自我决定论,将每个人行动的动机分成了内驱力和外驱力。
喜欢阅读的孩子,发自内心对书中的故事和文字感兴趣,从中能够产生满足感、愉悦感,这是一种内在驱动力,不需要别人监督、鞭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做。
而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这件事上缺乏内驱力,因此会依赖于父母的规定、奖励,一旦这些外驱力消失,行为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没人要求就不愿意看书。
阅读如此,学习也是如此。
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到大不需要家长怎么督促,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遇到困难也会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不断进步?
正是因为在学习这件事上激发出了内驱力。
有了内驱力,无论有没有外在奖励或诱惑,一个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会轻言放弃,这就是强大的内心力量。
那些靠着外驱力而行动的孩子,也可以很优秀,然而一旦有一天外部动力不足或消失,孩子便会感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甚至停滞不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这几种做法,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内驱力,需引起注意:
一、缺乏界限感,过度干涉孩子
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筋疲力尽的家长和想偷懒拖延的孩子——
家长总是非常焦虑、操心,给孩子安排各项事务:给孩子收拾书包;辅导孩子写作业;催孩子起床、睡觉、上补习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任务······
而孩子却显得很被动,写作业磨蹭拖延,不爱学习,想办法偷懒贪玩。
针对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问题上,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与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教育专家奈德·约翰逊,在《自驱型成长》这本书中提出: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就应该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咨询顾问”,而不是孩子的“老板或是经理人”。
因为当家长缺乏界限感,在孩子的学习上参与过多,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决定的事情就少了。
久而久之,孩子一面依赖于父母的督促、管理,一面逃避着自己学习上的责任,逐渐变得懒散、懈怠。
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才能真正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更独立自觉。
当他上课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就会想到随之而来产生的后果,从而避免那些不利于学习的行为,学会自我管理。
因此,家长要把握好界限,深刻认识到孩子和自己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需要他承担的责任,让他从小学着承担。
在学习上,不要过度干涉、控制,给孩子适当的自由,让他自我管理;遇到问题鼓励他自己动脑思考,找到学习中的乐趣。
家长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努力、坚持,让他相信自己。
二、外部动力使用不当
之前一则新闻引发网络热议,一个14岁孩子报警称爸爸在他房间安监控,侵犯了他的隐私权。当警察上门了解情况时,爸爸说:“是为了监督孩子学习。”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有的是一直给孩子讲道理、唠叨、一直逼着孩子学习;有的是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家教,让孩子没有可以玩的时间。
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一直被这些外在的动力推着向前走,很容易产生厌烦、抵抗的情绪,更加不利于内驱力的产生。
来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
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课余会主动画画。
但若刻意设置奖励机制,将这些孩子分为“有奖励组”和“无奖励组”。“无奖励组”的孩子,16.7%选择画画;“有奖励组”的孩子,只有8.6%画画。
孩子本来有兴趣,引入奖励后,驱动他们的力量反而大打折扣。
许多家长,会用奖励和惩罚激励孩子学习,考到多少名就给买礼物,考得差了就惩罚。
这种模式下,孩子原本对学习的热情,转变成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长久来看,对孩子主动学习、爱上学习是弊大于利的。
物质激励可以适当使用,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因为爱他、鼓励他才给他买东西,而不是把买东西当做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筹码。
真正想让孩子可以自觉主动、坚持地做一件事,主要还是引导孩子 挖掘这件事中的乐趣、在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自信心 ,而不是一直依靠外部的作用力,把孩子逼得太紧。
三、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武汉42岁胡女士持续几个月头疼,却找不到病因。当医生谈到孩子时,她突然崩溃大哭。原来,是辅导作业引发的焦虑和抑郁,自称看不得朋友圈讨论孩子,“觉得自己非常失败。”
在孩子的学习上,很多家长难以保持情绪的稳定。看到孩子不如别人、或者考试失利,马上联想到很坏的结果,着急、焦虑,要么长吁短叹,满面愁容,要么就是对着孩子发脾气。
我很理解家长的不易,但从教育效果来说,这些焦虑、忧愁的情绪,带着负能量,也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恐惧、没希望,逐渐丧失自信心。
而孩子在自己感觉不好的事情上,是很难真正地热爱、投入其中的。
作为父母,影响我们情绪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看法,应该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看待问题的方式,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觉得自己能行。
孩子在轻松愉快、安定的环境下,才能更向内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发展出内驱力。
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家长与其焦虑、上火,不如冷静下来,客观分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共同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