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知冷热不知饥饱,小孩不知冷热不知饥饱
有位妈妈跟我诉说她的烦恼:五岁多大的儿子总是被穿过多衣服,在幼儿园里一活动就出汗,以致经常感冒。她的烦恼还不止于此。奶奶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她和奶奶多次沟通仍无效,两人陷入了僵局。而且,听她说起来,奶奶也是一肚子烦恼。奶奶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孩子基本都是她在照顾,感冒不是因为穿太多,而是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照顾得不如在家仔细,所以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孩子妈妈没资格说她。
听起来这个五岁孩子的穿衣问题,似乎成了妈妈和奶奶二人的问题了,我有点不大明白了,想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于是道:
文/润
有位妈妈跟我诉说她的烦恼:五岁多大的儿子总是被穿过多衣服,在幼儿园里一活动就出汗,以致经常感冒。她的烦恼还不止于此。奶奶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她和奶奶多次沟通仍无效,两人陷入了僵局。而且,听她说起来,奶奶也是一肚子烦恼。奶奶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孩子基本都是她在照顾,感冒不是因为穿太多,而是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照顾得不如在家仔细,所以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孩子妈妈没资格说她。
听起来这个五岁孩子的穿衣问题,似乎成了妈妈和奶奶二人的问题了,我有点不大明白了,想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于是道:“先不说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生病,这个原因或许是复杂的,我们不好急着下论断。但是,五岁多的孩子,正常来说,应该是可以准确知道自己身体冷热的感受的, 也应该有能力及时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来穿脱衣服,或者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忙。有没有问问老师,孩子在园里是什么情况呢?”
妈妈没有回答我的疑问,倒是急着诉说烦恼道:“我儿子不知道热啊,热得头上冒汗也不知道脱衣服,在家就这样,都是大人说该脱了就乖乖让大人脱,大人不说,就一直冒汗也不知道自己提出来。”
我开始感觉到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了。孩子自己的身体,自己没有感觉吗?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热得出汗还不知道去解决呢?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身体需要什么,不是自己最清楚吗?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会出现不知冷热的情况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孩子被照顾者剥夺了感受冷热的机会,以致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感知。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比如,孩子说吃饱了,不吃了,大人在一边着急地劝说,“就吃这么一点怎么会饱了?再吃点,来吃完这些…”
比如,孩子在玩,大人担心孩子冷,一个劲儿抓孩子过来:“宝贝过来穿上外套,别着凉了。”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不想穿,只能一个劲儿地想挣脱,大人开始着急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穿个衣服也这么费劲儿…”孩子继续闹,大人要么哄骗,要么恐吓,总之要用尽各种手段逼孩子就范后才肯罢休。久而久之,孩子很难再尊重自己的感觉了;或者对自己的感觉不自信,甚至渐渐屏蔽掉自己的感觉,因而出现了不知冷、热、饥、饱、甚至连自己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能准确感知和表达的情形。
作为孩子的照顾者,面对反抗能力尚弱,甚至还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小生命。为此,我们必须做一番心理调整。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我要尽量接受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我要排除我的主观看法,不妄加评论,不说教,不试图劝说或说服。孩子有他自己的主人,那个主人值得信赖。”
说起孩子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作为孩子妈,我也是深有体会。曾有一段时间,我也是为一件事烦恼,差点犯了越界的错误。
孩子三岁半的时候,整天拿着笔乱写乱画,喊着“我要学习了,我要写字了!”那时候,他随时随地都可能拿起笔画起来,而且还很投入。
一开始,我只是提供她需要的材料和环境,任由她自由发挥,没有过多的干涉。可是过了差不多三四个月,孩子经常写的那几个字,已然有了几乎固定的写法,而且是不符合书写规范的,我开始有些纠结要不要干预一下。如果不干预,孩子形成了错误的固定写法,入学后会不会受影响?如果干预,又感觉会打扰到孩子,毕竟孩子年龄尚小,还没到正规书写的那个时期,而且也还没有收到她的求助信号。
我就这么一直纠结着,直到有一次,孩子找好了一模一样样的两个本子两支笔,约我一起写字,“妈妈,我们一起学习吧。这是你的本子和笔,这是我的,我们一起写字吧。”
我欣然同意,和她一起写着,同时偷偷观察孩子像画画般拼凑出“林”、“果”等字。我还是忍不住想让孩子看到正确的书写顺序的想法,说:“妈妈是这样写这些字的,你要不要看我怎么写。”“不要,自己写自己的。”我的邀请遭到小家伙儿的无情拒绝。好吧,从此,我也释然了,不用再纠结要不要干预的问题,人家压根儿就不需要呢,我之前一段时间只是陷入了无谓的烦恼中。
当然,当我真正看见孩子时,孩子倒成了给我解除烦恼的良药。她明确地告诉了我该怎么做,此后,我的烦恼没有了。回归到清明的状态,带着尊重观察着孩子写和画的时候,孩子倒给了我不少的惊喜,比如,她会把自己的“曾”姓,画成一个头上扎两个小辫、大眼睛、大脑袋、小身体的小女孩儿;会把“花”上面的草字头画成栅栏,下面的部分画成几朵花,等等。这都是孩子解释给我的,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孩子也从中收获了愉悦的感觉。
透过这件事,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孩子确实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当我们为孩子的事情陷入困惑,不知道何去何从时,不妨回到自己这里来,先辨别这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真正属于孩子的,看看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如果自己还看不清,可以去想各种办法,但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不能马上拿出什么好办法,就告诉自己先暂停,先学会闭嘴,等一等,再多一些观察,多倾听,且不可轻举妄动。也不妨求助于孩子,带着尊重去问孩子,你想要给孩子的,孩子需要吗?孩子会给你一些明确的答案的,毕竟需不需要孩子自己最清楚。如果从一开始就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孩子就一定会成为自己最靠谱的主人。
想起蒙特梭利的一句话:“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说得真好!
不知饥饱是家长纵容的结果吗?饮食过量会让娃变“笨”吗?
在很多家长为孩子吃饭问题发愁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为了孩子吃得太多而烦恼,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想要让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并不是什么难事,可以说只要能够想到的喜欢吃的东西,孩子都可以毫无节制的吃到撑,吃到饱。
在现在这个年代,孩子吃的越多越好的观念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对于任何生物来说,吃的东西都要定量,过犹不及。如果孩子吃得太多,有可能会导致积食,甚至抵抗力下降。
就像种庄稼一样,在芽苗期不能过度施肥浇水,否则就会让芽苗不容易成长甚至会早熟,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
对于养育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个道理,充足而全面的营养并非靠饭量来衡量,每一餐只要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足够就可以了。
而现在很多孩子的饮食则是大量的油,糖以及过多的蛋白质,蔬菜纤维和维生素摄入不足。孩子是不是营养全面,家长可以带着他们去医院检测一下,如果孩子的生长曲线在正常的范围内,即使饭量小,身材瘦,只要精神饱满,体力充足就没有太大必要非要让他们和别人比饭量。
如果孩子每顿都吃的很多,而且零食不断,即使看起来很胖,但是因为脂肪过多而行动迟缓,甚至有的小胖子贫血,缺钙,消化不良。
其实孩子天生是知道如何控制食欲的,他们会听从身体的声音,想吃就吃,不想吃也不会勉强。可以一餐两餐连着吃的少了一些,但是如果身体饿了需要进食,下一餐自动就会调整食量,吃到合适的程度。
如果由大人规定食量,而且大部分都是强迫孩子去吃东西,这样让孩子身体摄入了过多的营养还有油脂和糖,这其实就是未来肥胖的原因之一。如果最近孩子食欲差一些,家长可以想办法变化一些做菜的方式,但也最好不要在饭桌上强迫孩子去吃。
还有一部分孩子发胖是因为特别喜欢吃零食导致的,对于零食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觉得零食不会吃撑所以不太限制孩子吃,很多老人带娃的家庭孩子的零食量就会不好控制,因为祖辈都是心软的,孩子一撒娇就给他们买,这种情况要及时和老人沟通,严格控制。
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首先家里吃饭要定时定量,每到吃饭时间不要用零食来让孩子先忍耐一下,人体是有进食规律的,如果养成了到点吃饭的习惯,每一次吃的足够,其实到下一餐之前孩子是不会太饿的。
矫正孩子吃零食的习惯,就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不要让孩子养成饭前吃零食的习惯,这样不仅会影响食欲,空腹吃零食糖油的吸收率会更高。
零食吃得太多,孩子的消化系统会混乱,在父母小时候的年代,零食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很匮乏的,也正是因为匮乏孩子不会因为吃零食而耽误吃饭,更不会因为摄入过多的垃圾食品而导致肥胖。
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零食花样繁多,都已经超过了一个孩子能够承受的量,可以说只要孩子想吃,只要家里有,他们光靠零食就能吃饱,虽然胃被填满了,可营养却总也无法达标,就会导致孩子消化系统紊乱,营养不良从而引起肥胖和消化不良。
零食中有很多添加剂,味道和口感自然要比蔬菜和水果好吃得多,更比正餐的米饭美味,孩子一旦养成了吃零食代替正餐的习惯就很难纠正。
很多父母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于是零食总是不够,现在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缺失感,就想要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对零食的需求。但是父母要清楚,不能让孩子代替自己完成儿时的需求,零食之所以受到喜爱就是因为里面有过量的糖,油和添加剂。这些除了会让孩子饮食习惯造成偏斜,还有可能让孩子身体营养摄入不足。
有的父母也控制孩子的零食,但是希望他们正餐能够多吃一些,于是就换着花样的给孩子做菜,本来孩子已经吃饱了,但父母觉得不够,就强迫他们再多吃一些,结果就是顿顿过量。
孩子的精力总是用在消化食物上,那么大脑血液供应就会不足,时间长了会让孩子反应变慢总想睡觉。饮食不足不好,过量同样不好。
孩子不知饥饱,吃得太多也容易生病,贪吃的习惯并非天性,而是父母的纵容和溺爱造成的,很多父母只想让孩子吃得饱吃得好,只要是对身体好的食物,就会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吃了,不遗余力的让孩子尽量多吃,这样做的负面也不要忽视。
合理安排饮食,控制零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要做到的,饮食过量,偏食有的时候比孩子吃得少危害还要大,家长需警惕。关于饮食方面的控制,家长要结合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去教育,要大致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食量以及有可能遇到的饮食问题,如果心里有谱,自然就会知道要怎么去做,而不只是通过强迫来要求孩子。
要明白孩子贪吃还有爱吃零食背后的动机,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限制孩子,就有可能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孩子斗智斗勇,反而忽视了最基本的饮食问题,要在尽量不影响正餐的情况下让孩子多选择一些相对健康的零食,面对贪吃的孩子要使用延迟满足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少吃,均衡营养。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知饥饱,吃撑了还要吃,是胃口好吗?
许多父母担心他们的孩子不喜欢吃东西。但其实还有一种家长比这更担心:我家孩子经常想吃东西,总是一副吃不饱的样子。他们说吃完不久又饿了。这是怎么回事?这种家长真的很迷茫。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孩子能吃这么多。就算长大了吃成这样,不管能吸收多少,肚子都要破!但是,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消谷好饥。谷的意思是食物,消谷的意思是身体消耗食物的速度非常快;饿就是容易饿。这是一种由于中焦热盛而使食物入腹时容易被消耗的疾病,常使人感到饥饿。因为胃里有热量,胃的功能亢奋,消化食物的速度特别快,孩子会觉得饿。
如果你的宝宝总觉得饿,有口臭,眼睛下面有红紫的眼袋,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胃强脾弱。脾胃受损的孩子容易消化不良,容易被外邪侵袭,家长一定要注意。经常想吃,总觉得吃不饱。这种情况通常是由孩子胃里的热量引起的。因为肚子热,孩子火气旺,所以总觉得肚子空空的,总想吃东西。如果孩子脾胃积滞,胃气受阻,不能下沉,就会上上下下,造成口臭。我们的身体计算我们能吃多少食物。健康的人吃一定量的食物后会觉得饱,不会再吃了。有的人很爱吃,总觉得饿,说明他体内可能有发热,中医称之为胃热。
胃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消谷改善饥饿感。谷的意思是食物,谷消的意思是身体消耗食物的速度非常快;好饿就是容易饿。因为胃里有热量,胃的功能亢奋,消化食物的速度特别快,孩子会觉得饿。当父母发现孩子总是很饿,很想吃东西的时候,就要考虑肚子里有没有热量。当胃里有热量时,孩子又会变得很饿,但吃东西后还是会觉得又饿又饿。这是孩子胃损伤的表现。如果孩子眼睛下面有红紫的眼袋,说明孩子的脾脏也有损伤,脾阳不足胃损伤影响脾脏。这种胃伴有热脾损伤的表现称为胃强脾弱脾胃受食物堆积损伤后,胃向热的方向发展,胃的功能似乎很强,使孩子始终感到饥饿;因为脾脏受伤,不能吸收胃消化的食物的营养。有这种症状的孩子,虽然特别能吃,但身体并不好。
一般认为食物是在胃里堆积的。其实胃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当食物在胃里堆积时,人们不想吃东西,他们感到反胃。食物堆积更严重。如果积聚在脾脏,会使脾脏的吸收功能出现障碍,使食物无法正常运输。胃积食和脾积食是有区别的:胃积食一般是急性的,只是偶然发生一次。比如孩子前一天吃肉太多,第二天嘴里就有味道。如果不吃,这往往是食物堆积在胃里的表现;食物在脾脏中的积聚往往是慢性的,会不断削弱脾脏的吸收功能,对其造成危害。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胃热,要及时给孩子滋阴健脾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仅仅因为孩子饿哭就断定他有胃热,有点太草率了。中医舌诊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判断儿童体质问题的方法。看孩子的舌象就能把握孩子健康的大方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