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一看见妈妈就闹腾,为什么孩子看见妈妈会哭闹
这几天,我在网上就看到这样一个小事情,大家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一个网友说,她最近心情比较崩溃。
为什么呢?因为从上周开始,她就开始上班了。但是每天出门的时候,孩子就跟她像是要生离死别一样,死活都不肯。
下班回来的第一时间,孩子就像是一块胶布一样,紧紧的挂在她身上,寸步不离。
她上个厕所,孩子也要在旁边守着;做饭的时候,非得让抱,不管怎么样都不坐宝
疫情得到缓和之后,很多父母都开始逐渐正常上班了,但也因为此,很多孩子变得不习惯,各种闹小脾气的段子就出来了。
这几天,我在网上就看到这样一个小事情,大家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一个网友说,她最近心情比较崩溃。
为什么呢?因为从上周开始,她就开始上班了。但是每天出门的时候,孩子就跟她像是要生离死别一样,死活都不肯。
下班回来的第一时间,孩子就像是一块胶布一样,紧紧的挂在她身上,寸步不离。
她上个厕所,孩子也要在旁边守着;做饭的时候,非得让抱,不管怎么样都不坐宝宝椅;吃个饭就是要妈妈喂饭,一吃就是一个多小时,还不断发脾气;和老公说话,他还不让,不断地插嘴……。
总之各种粘人和哭闹的法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做不到。
而后来,她实在是无法忍耐,就从孩子叫嚷,说他怎么这么不体贴妈妈?这样的叫嚷发生了很多次,有几次还实在受不了,忍不住打了一下孩子。但是打过之后,又觉得非常的后悔,非常愧疚。
尤其是让她比较难受的是,老公有时候还责怪她。
说她不在的时候,孩子好好的,她一回来,总是把孩子弄哭,都不会带孩子了。
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说,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别回来了。你不回来我们玩的挺好,你一回来,她就不乖,还经常惹得孩子大哭。
一肚子的委屈瞬间涌上来!
是不是她的养育方式有问题?还是孩子的性格出现了问题?亦或是老公、婆婆的教育出了问题?
一、孩子并不是不懂事只是最信任妈妈
我想说的是,很多妈妈这个时候冲孩子叫嚷,只会让孩子的成长更糟。
《美国育儿百科》里提到: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
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有一回周末,朋友夫妻俩带着3岁的孩子去公园玩,结果孩子旋转木马坐了四五遍还不下来,眼看着回家的时间到了,闺蜜一着急就“恐吓”道:“你再不走,妈妈就自己回家不要你了啊。”
原以为能让孩子害怕,乖乖听话,没想到孩子居然回了她一句:“妈妈才不会走,嘿嘿嘿......”
朋友说,虽然当时听到气得上火,但晚上睡觉前想起孩子说那句话时一脸笃定的样子,心里却莫名有些温暖和心酸。
平时上班忙,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老人舍不得花钱,公园里的娱乐设施很少让孩子玩,孩子在他们面前也表现得很懂事,从来不敢耍赖犯浑。只有在妈妈面前,才愿意放下戒备,做个任性的小孩。也曾听一位幼师说过,幼儿园的孩子不论在学校时多么听话独立,一回到妈妈身边都会变得调皮捣蛋,露出不乖的一面。
这正是因为孩子只会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面前释放真实的自己,感受到最充分的理解、保护和爱,如果遇到麻烦,她会帮忙解决,如果哭得凄惨,她也会疼惜,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妈妈。
可面对其他人,与其说孩子乖巧,不如说他是谨慎和无奈。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像妈妈那样,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尤其是当孩子进入情感表达的敏感期,他们对父母,特别是对妈妈的态度,更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另外,孩子也有分离焦虑——
现在很多妈妈,往往能够“顶起半边天”,既要操持家里,又是公司的重要骨干。朝九晚五、早出晚归,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一天之中往往只有几个小时。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孩子往往会不确定:我的妈妈去哪里了?还会不会回来?她还爱我吗?
所以,每次当妈妈要出门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分离焦虑”,特别害怕妈妈就此离开。其实,这只是孩子变相“求关注”的一种方式。
第三、如果比较严重,孩子可能是在向妈妈发出求救信号
在一些家族中,妈妈不在家,而老人家又可能不太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比如采取“恐吓式教育”,或者不陪孩子玩耍等等,都可能让孩子觉得非常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就会造成情绪的压抑。
可以说,等妈妈一回来,孩子每一次情绪失控,其实都是求救的信号。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有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但不同的是,他们还不会正确表达,不懂怎么去疏导情绪。 于是孩子们只能用哭闹、磨人、发脾气,甚至打人这些不乖的方式来引起妈妈注意,向妈妈发出“求救信号”:妈妈,快看看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而且,用“作妖”求关注的孩子,更可怜。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被忽略是很可怕的,他们宁愿被骂,也比没有关注的好。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4到5岁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在这段期间,孩子的心理状态非常“脆弱”,喜欢往父母怀里钻,亲吻父母,黏着父母……这不仅是在索取爱,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离他很远,不再爱他,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面对这种貌似不乖的孩子,妈妈们先不要指责,而应该为他们敢于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骄傲。
二、越不信任,越乖
孩子懂得敞开式地向妈妈闹腾,真的该庆幸,孩子没有封闭自己的内心。
但有一点,作为父母该警醒——
那就是孩子一旦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闹腾,就有点可怕了,值得密切关注。
这可能是孩子开始过早压抑自己的天性的信号!
一位朋友告诉我:
有一次早上要上班出门时,一岁大的儿子带着哭腔,哼哼唧唧,紧紧抱着她,不让她走,她怎么哄劝、安抚都没有用。
这时听到爷爷过来带她说话的声音,她立马收声,乖乖地坐好了,乖巧的样子让人心疼。
看着孩子前后反差这么大,她顿时流泪,心痛不已。
原来孩子也知道,爷爷一直比较严肃,在爷爷面前不乖的孩子会被大声训斥的。
孩子和大人一样,和最亲密的人在一起才会最放松,呈现更多释放自我的状态,不需要察言观色,可以随意撒娇卖萌,甚至耍赖顶嘴。
而和其他人在一起,他会担心:我调皮了会不会别人讨厌我? 会不会被训斥?……
越不信任,越乖。
孩子在妈妈跟前闹腾,是给妈妈的“殊荣”,只有在让自己完全放松的人的面前,才能让一个孩子真正的遵从内心。
三、妈妈们不能“以熊对熊”
孩子的的闹腾看似“无理取闹”、“作”,其实他是在用敏锐的情感触角,丈量与妈妈之间的距离。
当面对那个“秒变小恶魔”的孩子时,妈妈们可以试试这么做:
1、理解孩子的感受
4岁左右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很脆弱的,喜欢往妈妈的怀里钻,喜欢被父母亲吻,喜欢黏着妈妈,这不仅是孩子在向家长索取爱的表现,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这时候,家长不能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远离他们了,不再爱护他们了,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被自己的父母理解了,他们的亲子关系才会更加的健全,孩子的成长才会更顺当。
2、排除家人的干扰与评判
每次孩子粘着妈妈哭闹,家里的长辈难免会有责怪或者其他质疑的声音,导致妈妈们大多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孩子太调皮了? 我要告诉妈妈们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责怪或怀疑孩子。我们应该要理性排除家人固性的想法,告诉他们: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应该被责怪。 当孩子“不乖”的时候,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妈妈会陪着你,因为妈妈爱你。给孩子传递理解、包容的情感,这样孩子才能在爱中日益强大。
3、不要推开孩子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对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这句话是最致命的。而是应该抱一抱他,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说“妈妈爱你,妈妈就在你身边,宝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需要妈妈帮你解决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同时也能把自己的问题告诉父母,对于宝宝的要求,不一定要全部满足,但是一定要及时回应。
4、出去时告诉宝宝,回来的时间
大部分的宝宝都是有分离焦虑的,因为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就像小孩子很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因为他们喜欢那种“消失”又“出现”的惊喜。
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妈妈是走了,还是消失了,他们会局促不安。所以暂时离开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会回来的。最好能把时间量化,比如:时针到了12那里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5、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多倾听他、理解他、陪伴他,感知他的需求、思考背后的原因,会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6、让爸爸参与照顾孩子
爸爸对宝宝的成长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可以,可以跟爸爸商量着轮流分工照顾孩子,或者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玩乐。 这样孩子一旦体会到与爸爸一起的乐趣,把对妈妈的依赖分一些给爸爸,这样孩子就不会老是想要黏着妈妈不放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小世界。如果妈妈懂得了宝宝们的这些心理变化,也许就不会感到这么的困惑与无助了。相信每个宝宝,在妈妈与家人足够的爱与关怀下,都会慢慢缓解这种“不乖”的情绪,成长为一个内心自信、独立的乖孩子!(今日话题:
面对孩子哭闹,妈妈们还有更好的理解吗?
请到评论区留言,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