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孩子不再亲近妈妈这是孩子正常的发展现象,一岁半宝宝不亲近妈妈的原因
其实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也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和自己的疏远,因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呈现这样一个变化:
1、在1岁之前,由于小婴儿的吃喝拉撒全部都要依赖妈妈,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会让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因此在小婴儿的心里,他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对
经常会在后台收到一些家长朋友的私信,比如有一位妈妈就问我,她们家刚上幼儿园的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亲近她了,反倒好像跟爸爸更亲近一些,她感觉心里怪怪的,为什么儿子开始“疏远”自己了呢?
其实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也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和自己的疏远,因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呈现这样一个变化:
1、在1岁之前,由于小婴儿的吃喝拉撒全部都要依赖妈妈,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会让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因此在小婴儿的心里,他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对小婴儿而言他只有“我”的概念。
2、1岁至3岁,孩子逐渐长大,妈妈也不会像最初那样照顾孩子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逐渐体验到妈妈和自己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于是孩子会发展出“你和我”的主客体来。
3、在3岁之后,孩子会意识到在他和妈妈之间,还存在一个爸爸,在与妈妈和爸爸的互动体验中,他会逐渐发展出“他”的概念。紧接着,被爸爸这个“他”带出去,到家庭之外去体验更多的好奇,获取更多的关系经验。
这就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范式,孩子一步一步发展出“你、我、他”的概念,在“你、我、他”的互动中积累出经验,这份经验就是他日后建立人际关系的模板,储存着他的潜意识里,影响他的感受和行为。
然后我们再回到文章开篇的事例中,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和妈妈亲近,反到跟爸爸可以玩到一起,看完了发展心理学上的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我还要特别表扬一下这位妈妈,她在孩子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把孩子养育的很好,让孩子顺利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把孩子顺利地过渡到了爸爸“手里”。
如果妈妈在第二个阶段非常溺爱孩子,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忽视爸爸。让孩子觉得妈妈爱我,不爱爸爸,那么孩子就不容易接受爸爸,更不容易爱爸爸,因此孩子就不容易发展出“他”的概念。
不容易发展出“他”的概念,孩子就不容易被爸爸带出去,接受外面世界的规则,建立复杂的关系。
于是孩子就会和妈妈长时间的黏在一起,形成“妈宝男”。而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在孩子稍微大一些,两岁左右,接近三岁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多关注自己的丈夫,让丈夫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来。
让孩子觉得妈妈爱我,但是妈妈也爱爸爸这个“存在”,“爱屋及乌”,那我也要爱爸爸。
心理学家荣格说,母爱代表亲密,指向融合,而父爱代表疏离,指向规则,所以孩子被父亲带出去,接受复杂,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一个过程。
妈妈、孩子、爸爸,他们之间的爱首尾衔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个三角模型会成为孩子以后建立关系的重要经验,进入他的潜意识中。
所以经历上述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正常过程,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但是作为妈妈,作为最容易走入孩子内心世界的人,也不能认为3岁之后,就让爸爸完全接管孩子,自己可以不用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这也是不可取的。
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都需要持续性的、主动给予孩子无私的爱与陪伴,主动的靠近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感觉。
所以明白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逐渐疏离妈妈,很容易被爸爸带到外面的世界这个事实之后,妈妈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主动的靠近孩子,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
具体,妈妈可以这样做;
1、通过孩子的故事,接近他的内心。在针对儿童的心理测验中,心理咨询师经常会给孩子一些动物图片,让他们组成故事,并讲述出来。
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心理防御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会把自己的心理状况表现在自己可以操作的故事中。特别是关于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变化,孩子们更容易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
2、通过和孩子玩游戏了解孩子。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游戏是儿童内部世界的外部显现。所以妈妈可以主动和孩子玩一些游戏,最好是让爸爸也参与进来,让孩子布置游戏,让他安排,通过孩子的游戏,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比如,我们家的孩子刚上幼儿园的那会,他很喜欢把老师教的游戏拿来和我们一起玩,有一个游戏叫做“红绿灯”,是老师为了安全教育编排的游戏,他就喜欢自己做警察,指挥我和他妈妈过“马路”,还时不时的喊她妈妈,“那位女士,麻烦你快一点好吗?”,其实生活中,就是孩子对他妈妈的拖拉有意见。
因为他觉得是因为妈妈的拖拉,使得他每次上幼儿园都比其他小朋友迟一点。
3、通过孩子的梦,了解他。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梦是潜意识里愿望改头换面的再现。我们要特别留意自己的梦,那么对于孩子也不例外。
特别是孩子的梦一般没有经过修饰,比较直白,比如他梦见上厕所了,估计就是尿床了。所以孩子的梦相对容易解释,妈妈可以多和孩子聊天,问问他都做了哪些梦,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
好了,以上了就是对妈妈感觉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反而投向爸爸,和爸爸比较亲近的一个心理学解释,并提供了3个建议,希望对你和你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相先生,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月度优质账号获奖者
感觉孩子不和妈妈亲,这是心理作用吗?该如何了解孩子内心?
现在许多母亲都经常觉得孩子在长大之后却不与自己亲近了,这时,许多母亲就觉得自己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但是孩子长大之后却不理解自己,不懂得对自己感恩。因此就经常埋怨孩子,内心也藏着极大的怨愤和不安,感到非常的苦恼。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进就要排查一下是否孩子是真的不与自己亲近,还是自己想多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应该怎样和孩子进行内心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状况呢?
首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排查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与自己不亲近的可能。第一,可以反省一下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思想非常得古板,经常一言堂。如果父母经常恪守严格的家长威严,进行严厉的棍棒教育,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对孩子进行道德上的施压。但是孩子又难以接受父母的行为,那么可能小时候会由于父母的,顺从父母,但是长大之后,等脱离了父母,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就会渐渐地和自己的父母疏远。
第二,如果家庭关系非常不和谐,父母双方经常吵架,而忽视孩子内心的状况,那么孩子就会对父母感到失望。长此以往,就会与父母保持一定有意无意的距离,其实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最后,父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家中经常大发雷霆,让孩子一回到家,做任何事情都处于一个战战兢兢的状态,感到非常得紧张,生怕做错一件事或者说错一句话。在父母看来,这是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和要求,但是却极易给孩子带来非常严重的内心伤害,让孩子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如果发现自己符合这几种状况,想要改变的话,可以试着从这几个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内心状况。首先,一定要维持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和放松感,这样孩子才会放松心理戒备,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更容易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其次,父母要学会放手,减少对孩子的管控,缩小对孩子的干预范围,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还支持孩子的决定。学会对孩子做的事情予以鼓励,并以温和的语言来教导孩子,不要严厉地去呵斥孩子,要改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的不好的形象。最后,要学会与孩子进行耐心、平和地沟通和交流。在平常的生活小细节中,在比较轻松的家庭谈话中了解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将谈话的氛围搞得太严肃、太紧张,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紧绷。
为什么孩子不和妈妈亲?
关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是每个人都切身经历并且无法忘怀与割舍的一段亲密关系。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信赖、最亲近的人,而妈妈,同样是爱孩子疼孩子的,但在这过程中,却也会出现一些育儿难题,下面柠檬就先来分享两位妈妈的留言。
“老师,我都是尽全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小时候喝的奶粉我全部都是请朋友从国外帮我带过来的,价格昂贵到我有近3年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学校也去的我们这边最好的外国语学校,可是,孩子现在和我一点都不亲,我感觉自己白养了这个孩子”
“柠檬老师,我一直不能接受一件事就是,我家孩子和我一起生活了有近3年了,我当初因为工作需要,坐完月子之后,就让他奶奶带走回老家养,我就是怕孩子和我不亲,所以人家4岁才上幼儿园的年纪,我2岁半就把他带回来,还拖的关系让他有资格上学,他穿的喝的吃的,我敢说我们在这边朋友的孩子里他是第一,可是,孩子现在每天都不愿意和我说话,我该怎么办”。
都说孩子跟妈妈最亲,但很显然,这两位母亲都因为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足而烦恼,通过这两位妈妈的描述,柠檬发现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都觉得给了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应该和自己亲密。
这种想法明显是错误的,而这也是很多家庭中经常会存在的错误教育观念。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理解其中含义,接下来柠檬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它讲的就是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小猴子从出生第一天同母猴分离,以后的165天中让小猴子同时和两个母亲在一起生活,一个是铁丝妈妈,就是全身用铁丝布置而成的一个坚硬的但在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的母猴子,另一个是布料妈妈,是一个全身用绒布做成的柔软的母猴子,但她身上却没有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这样做的对比是观察小猴子对于一个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铁丝母猴子,和一个不可以提供奶水却浑身柔软温暖的布料母猴子,她会选择哪一个作为依靠对象。
结果显示,刚开始,小猴子大多数会围绕着“铁丝妈妈”,但是没过几天,事件就有所转变了,小猴子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是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更可观的是,小猴子在遇到比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它会选择到“布料妈妈”身边并紧紧抱住母猴,似乎母猴会给予小猴子更多的安全感。
其实,看到这里,各位妈妈们应该了解,这个“恒河猴实验”做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看到,家长不是单纯的给予物质条件,孩子就会跟你亲,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应该在于,你给了孩子多少温柔,多少耐心,和多少交流。
布料妈妈给的只有温暖的布料,没有语言,没有安抚,却让小猴子对她依赖许久,而我们作为人类的母亲,给孩子的会是更多,包括,语言,肢体,和安抚。
孩子在婴儿期会缺乏安全感,爱哭、易烦躁、脾气大,但经常给予拥抱和被抚摸,孩子的心理素质就会更健康,并且更快乐。
当然,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可以说在青春期,青年期,哪怕是成年期,都需要父母给予适当的关注和交流。
因此柠檬也希望家长能够知道,孩子与自己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满足孩子的生活条件即可,对孩子来说,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更为重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