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注意事项,养孩子注意事项和技巧
3个月的晨晨吃奶总是吐,大便还有奶瓣;8个月的娜娜辅食不爱吃,体重也长得慢;1岁多的丁丁爱哭爱闹,精神差,脸色也一点不红润;2岁半的琦琦睡觉不踏实,磨牙、眼睛漏缝,还得趴着;3岁多的琳琳爱吃
宝宝不爱吃饭是不是让你很头疼?其实这和宝宝的脾胃不和有关系。10个宝宝9个脾胃不和,这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宝宝或多或少都存在脾胃不和的情况,进而影响食欲,影响消化吸收。脾胃不和的调理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请专家传授一些在家就可以操作的方法,帮宝宝全面调理脾胃不和。
3个月的晨晨吃奶总是吐,大便还有奶瓣;8个月的娜娜辅食不爱吃,体重也长得慢;1岁多的丁丁爱哭爱闹,精神差,脸色也一点不红润;2岁半的琦琦睡觉不踏实,磨牙、眼睛漏缝,还得趴着;3岁多的琳琳爱吃的东西没几样,还总肚子疼、拉肚子;4岁的冬冬能吃能喝,看起来挺壮,却总感冒……专家说,这些都跟脾胃不和有关系。“脾胃不和”大概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了,到底什么是脾胃不和呢?
脾胃不和是什么?
中医认为,脾和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但功能上各有特点。胃主要是接受、消化食物,脾主要负责吸收、输送营养物质。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换种说法就是消化系统紊乱。
宝宝的脾胃功能出生后尚未发育完善,加上后天喂养不当,很容易造成脾胃不和。
宝宝的脾胃情况受遗传因素、先天体质、发育特点、后天喂养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引起脾胃不和的原因也要综合分析。但是总的来说,有3方面的主要原因。
● 尚未发育成熟。除却先天遗传的因素不说,因为这需要由医生来进行专业的判断。从宝宝的发育特点来看,宝宝的脾胃功能不是一出生就已经发育成熟的,它们需要随着宝宝的成长一起慢慢发育,所以消化、吸收的功能都还不够完善。
● 胃肠负担较重。宝宝处于快速生长期,比成人的生长率要高很多、快很多,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量也特别多。而宝宝自身所具备的物质基础又很少,所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要靠大量食物的摄入来获得。因此,宝宝虽然还很娇嫩但胃肠系统的负担却特别重。
● 后天喂养不当。综合以上两种原因,宝宝本身发育尚不善的肠胃系统,却要承担消化吸收很多营养物质的工作,所以只要稍微饮食不当,就容易导致胃肠受损。如喂养不当造成的宝宝饮食过多或不洁,因胃肠疾病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调等,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症状检索我们都知道脾胃不和的宝宝不爱吃饭,又瘦弱。其实,脾胃不和会表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除了吃饭不好,脾胃不和还有哪些症状表现呢?我们来看一看脾胃不和的最常见表现。
● 看吃饭:食欲不振,挑食、厌食,吃得少或食量减少,体形偏瘦。
● 看消化:吃完了不消化,容易打嗝、腹胀、腹痛,呕吐物或者大便有奶瓣儿或者未消化的食物,且气味难闻。大便干燥或者不成形。容易积食上火。
● 看舌苔:正常宝宝的舌质应该淡红、舌苔薄白。而舌苔白腻、白厚、微黄、黄腻、薄少,或者地图舌或者口气重,都可能是脾胃不和。
● 看睡眠:睡觉不踏实,爱趴着压着肚子睡觉,或者磨牙,眼睛露缝儿。
● 看体质:因为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不好,所以长期如此,抵抗力下降爱生病,容易反复感冒。
● 看皮肤:皮肤粗糙、干燥、黯淡、有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斑丘疹,慢性湿疹。每个宝宝都会脾胃不和
常常被忽略的脾胃不和
你可能觉得:宝宝能吃是福!
很多父母总认为宝宝能吃才好,认为吃得多才有营养,却忽略了宝宝的身体能不能承受那么多。比如当他吃得太多或者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后,就容易积食,甚至影响了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以后还会出现挑食、厌食等情况。所以,能吃的宝宝也会脾胃不和。如果宝宝不想吃了,千万不要硬塞给宝宝吃。甚至有些父母会因为担心宝宝营养欠缺,而“威逼利诱”地让宝宝把“营养”吃进去,这样反而对宝宝的脾胃不好。像老话常说的“七分饱”才是最好的。更不要追着赶着喂饭,如果宝宝饿了,自然会吃。
你可能觉得:胖宝宝的脾胃肯定没问题!
有一些胖胖的宝宝平时食欲也很好,看起来壮壮的,但是也总爱生病,比如反复感冒,其实也有可能是脾胃不和。比如宝宝吃饭的量总是超过身体能承受的量,会营养过剩,造成虚胖,还会损伤脾胃的吸收、运化功能。若是再不给脾胃休息恢复的时间,长期脾胃失调,抵抗力也会随之降低。而且吃得过多,体内积有内热,再受点风寒,就生病了。胖不一定代表身体好,宝宝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加以节制,反倒会给脾胃造成负担与损害。
你知道吗?打骂宝宝也会让宝宝脾胃不和!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如果突然受到不良的刺激,也容易伤脾。比如宝宝突然受到惊吓或打骂,或者是环境突变引起的焦虑等,都会有可能造成宝宝脾胃功能失调。所以,除了喂养,对宝宝的关爱也很重要!
这些都是“脾胃不和”,对号入座吧!有的宝宝脾胃不和会大便干燥,而有的却表现为大便不成形、爱拉肚子,但这些都是脾胃不和。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宝宝,脾胃不和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宝宝有以下这些表现吗?请对号入座吧!
腹胀、打嗝、肚子疼宝宝的脾胃娇嫩,吃多了或者吃杂了,都会引起消化不良,比如容易腹胀、打嗝,或者总爱肚子疼。所以一定要根据宝宝的体质控制宝宝的进食量,可以适当每餐少吃一些,观察宝宝的反应情况。尤其是对喜欢吃厚重味道食物的宝宝,如盐味浓、调料多的大鱼大肉等,需要控制量,用清淡的食物代替。还可以通过给宝宝按摩腹部,来促进宝宝消化。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给宝宝服用一些助消化的药物,如山楂丸等。
总是积食上火如果宝宝总爱积食上火,就该考虑宝宝是脾胃不和了。脾胃不和容易出现消化障碍,饮食内停,积化而生热。容易积食的宝宝除了应该注意少食多餐、饮食均衡之外,还应该注意平时多带宝宝进行运动。
趴着睡觉、磨牙有些宝宝喜欢趴着睡,趴着会睡得更安稳。仅仅爱趴着睡不一定是脾胃不和,如果还有睡觉磨牙、眼睛露缝儿,那么就是脾胃不和的表现了。因为脾主肌肉,脾胃不和引起的肌肉松弛、紧张失度,就会让宝宝有这些睡觉表现了。
反反复复起湿疹虽说脾胃不和不会肯定出现湿疹,但是患湿疹的宝宝多半脾胃不和。运化不良导致水湿浸淫,出现湿疹。湿疹宝宝应当平时注意饮食均衡,少吃油炸、烧烤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湿疹宝宝配合调理脾胃不和一起治疗,往往治疗湿疹的效果会更好。
吐奶、大便有奶瓣儿有人认为,宝宝吃辅食以后才出现脾胃不和,其实吃母乳或配方奶的小宝宝也会脾胃不和,比如总是吐奶、呕吐物或者拉的大便中有奶瓣儿或者不消化的食物等。宝宝还小,脏腑娇嫩,要注意让宝宝少食多餐,每次不要吃太多,让宝宝的肠胃慢慢消化吸收。
不爱吃饭、食欲差
宝宝的食欲比较差,吃什么都不爱吃,每次吃得也很少,特别瘦小,这些都是脾胃不和的最常见表现。很多宝宝有挑食、偏食的习惯,饮食缺乏全面的营养均衡,身体没有得到实在的滋养,所以会造成脾胃虚。这样的宝宝平时更应该限制零食,不吃生冷的食物,少吃甜食。但是不能单纯因为宝宝不爱吃东西就判断宝宝是脾胃不和。如果是以前爱吃,后来不爱吃了,才有可能是脾胃不和。需要综合多方面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爱动、精神差因为脾胃不和的宝宝,营养吸收不好,身体缺乏能量,就会懒得动,精力不足,特别容易累。这些宝宝多半脾气急、爱哭闹。这也都和脾胃不和有关系。
大便干、手脚心热脾胃不和的宝宝多半内热比较盛,会出现大便干、手脚心热等症状。在调整宝宝的饮食尽量均衡的前提下,可以多给宝宝吃蔬菜水果,适度多补水,并鼓励宝宝多多进行户外活动。
胖胖的、总感冒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能运转食物中的营养消化,如果脾功能弱,会造成身体的运化功能失常,造成脂肪积存在体内,形成肥胖,其实是虚胖,同时会造成身体的抗病能力低下。平时注意饮食均衡,不吃过饱,少吃高热量、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进行户外活动。
眼袋、黑眼圈眼下位置为胃经巡行的起点,此处的颜色改变多与脾胃不和相关。而且脾胃不和的宝宝也经常会脸色不好,如面色发黄,眼睛有蓝斑,鼻翼两侧、口唇周围发青,头发直立或者打绺,像麦穗。这类宝宝应当注意不要睡得太晚。
拉肚子、大便不成形
有些宝宝吃什么都特别爱拉肚子,便便也总是稀稀的、不成形,还有的宝宝吃完就要拉,这些也是脾胃不和的一种表现。如果宝宝的脾胃功能长期失和,或者先天脾胃虚弱就会出现大便不成形的现象,中医叫做作“便溏”。这类宝宝可以通过饮食均衡和让宝宝少食多餐的方式进行调整。
睡着了爱出汗夜间出汗,尤其是刚睡着的时候,大多数宝宝都会出汗,只要汗出得不多就是正常的,如果出汗很多,枕巾甚至衣服湿了,那就是不正常了。这多与脾肾不足有关,其中脾胃不和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睡前少吃或不吃食物,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调理“脾胃不和”,从饮食开始!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是从源头上调理脾胃的关键。父母盲目地追求高营养,反倒造成宝宝营养过剩。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均衡,适合宝宝年龄和自身体质的才是最好的食物。看看以下这些喂养的好习惯和坏习惯,自我检查一下吧,不要因为我们的“无心之失”引起宝宝的脾胃不和。
添加辅食初期是呵护脾胃的关键期
宝宝的脾胃功能是逐步发育健全的,如果急于求成,一开始就给宝宝吃辅食的种类过于杂,数量过于大,宝宝不消化,肠胃负担过重,反而会引起脾胃不和,就可能出现日后不爱吃辅食的状况。而一旦出现了胃口不佳、便秘、舌苔较厚等症状,可能就是脾胃不和了。
这样加辅食对脾胃更好:
● 仍然是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辅食此时不要喧宾夺主。
● 对于肠胃功能还不成熟的宝宝,刚开始吃辅食的时候,不要花样翻新,而应遵循由少到多的递增原则。
● 种类不要太杂。最好先从易消化的米粉、水果泥、蔬菜泥开始,每次限量引入一种辅食,实时观察宝宝对于这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情况,并及时调整。
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辅食及制作方法,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及时做调整。切忌一次给宝宝吃的量太多或一天给宝宝加餐的次数太频繁。
健脾胃的5大饮食好习惯
1 定时定点吃饭。因为定时吃饭能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胃肠的消化液分泌也会形成规律,能够很好地将食物消化、吸收。
2 选择适合宝宝年龄及体质特点的易于消化的食物,否则胃肠堆积着大量不能及时消化的东西,可能会变化成痰,积久而化热,成为致病的因素。
3 少让宝宝吃零食以免影响正餐,不喝太多含糖量高的饮料,尤其是在饭前半个小时。吃了肉类食物后不喝冷饮,否则特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不吃凉的饭菜,不要追着喂,避免冷热夹杂着吃,影响消化。
4 吃饭前运动量不要太大,饭后可以稍稍运动。因为胃肠消化需要血液的支持,如果饭前活动量太大,血液都集中在肢体、肌肉等处,胃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就会影响消化。而吃完饭一直坐着不动,胃肠也会减缓活动量,造成食物在胃里停滞。所以饭后缓和的运动,如散步,可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5 让宝宝保持愉快的心情吃饭。心情愉快地吃,不仅吃得特别香,而且消化也更好。不在饭桌上训斥宝宝,否则会影响宝宝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受损。
伤脾胃的9大饮食坏习惯
1 让宝宝吃大人的食物。因为大人的食物相比宝宝的辅食,差异很大:油多、糖多、盐多,宝宝的娇嫩脾胃无法运化吸收,容易让宝宝脾胃受损伤。
2 不依据自己宝宝的个体情况,而依据别的宝宝食量,要求宝宝多吃。每个宝宝的体质不一样,不应该比较。只要宝宝生长发育符合自身的发育曲线就好。
3 边吃饭边喝水。这样会冲淡胃液,长期会影响宝宝的消化系统。
4 宝宝爱吃的东西,就不加节制地让他吃,甚至吃到撑。这样很有可能导致胃肠功能受损。
5 过分追求营养。让宝宝吃太多油腻、味道重的、煎炸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导致不易消化和吸收。
6 睡觉之前大吃大喝。小宝宝一天睡眠时间长,昼夜不按规律,晚上吃奶也很正常。但是等宝宝3岁以后,临睡前就不要再吃任何东西了。睡前吃东西会导致胃里的食物无法消化,体内有积热。睡前喝奶,最好在睡前1小时喝完。
7 喜欢过凉、过甜的食物。脾胃虚弱的宝宝,常喝凉凉的饮料或吃甜腻的、不易消化的蛋糕、冰淇淋等,很容易伤脾胃。
8 偏爱洋快餐。油炸的、油腻的食物同样也是会损伤脾胃的食物类型。不但不易消化,而且高热量的食物,使宝宝没有饥饿感,宝宝的食欲就会更差。
9 生病后急于进补。宝宝生病的时候,脾胃的运化功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时给宝宝进补不但不能让宝宝把营养补进去,反倒会因为脾胃不能吸收而更损伤脾胃,对宝宝的身体不利。而且有些药物也会损害宝宝的脾胃,最好详细咨询医生以后再给宝宝用药。
关注微信公众号【父母世界Parents】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内容,每天育儿干货喂饱你。
加微信16651450598,进全国父母交流群。
点击下方卡片,进入父母世界圈子,欢迎各位爸爸妈妈进群交流育儿心得~~~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夏季家长在养宝宝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事情不能做了吗?
夏季到来,带来的不仅是天气的炎热,还会有很多的潜在危害会发生。很多家长在带宝宝时也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小事稍有不慎就会给孩子带来重大的人身伤害,我们来看一下在夏季家长在带宝宝时候尤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家长拒绝给孩子开空调很多家长认为宝宝的年纪比较小,开空调的话容易发生感冒症状,或者因受凉而产生发烧的现象。因此很多家长并不愿意在夏季给宝宝开空调,宁愿自己陪宝宝一起热着。但是这样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夏季的温度比较高, 宝宝耐热性其实很差。在温度高的时候,孩子会产生起痱子,睡不安稳,中暑脱水,甚至是捂热综合症等状况。作为家长在温度高的时候一定要给宝宝吹空调,当然吹空调时注意不将空调风对孩子直吹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正确的使用空调和电扇是不会出现空调病的。
二、给孩子洗澡水加东西很多孩子在夏季给宝宝洗澡的时候,会在宝宝的浴盆里加一些清凉油,驱蚊水之类的东西。因为这类东西和水综合后,可以在宝宝的身上给宝宝带来驱逐,蚊虫在夏季降温的效果。本是好心的一件事,但却不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因为很多驱蚊水和清凉油里面含有酒精,这些酒精物质会渗透进宝宝的皮肤,而宝宝的抵抗力又很差,难以接受这样的高强度酒精。并且很多驱蚊水里都明确,说明孕妇慎用,将其放置在宝宝接触不到的地方,这就说明这些驱蚊水并不适用于年纪尚弱的宝宝使用。如果在洗澡水中放一些混杂物质,孩子的皮肤又有溃烂或者是受伤现象,当这些化学物质进入宝宝的皮肤以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给宝宝过度饮水很多家长认为在下句成人需要多补充水分,宝宝也需要,所以,在夏季的时候,很多家长在跟宝宝待在一起的时候,时常不断的就会为宝宝喝水。但是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一般来说从母乳或者从奶粉中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水分,不需要额外的补充水分。6个月以上的宝宝家长可以在两餐时间,睡觉醒来后玩耍的空隙间给宝宝适量饮水,但是绝对不可以因为是夏季强迫宝宝多喝水,过量的水在宝宝体内负担过大,会对宝宝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这几件事情是家长在夏季经常对宝宝做的,认为是对宝宝的身体健康着想,实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健康。作为家长不可关心则乱,要注重科学健康的育儿方式,陪伴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身上哪些部位不能碰?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讲明白?
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希望可以让他们长点记性,以后别再犯错误。
可是父母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给孩子带来阴影,如果打到孩子的某些位置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
记得,之前有个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别人的窗户给打破了,于是邻居便去孩子家找父母讨论赔偿问题。
父母听到这件事后立马表示了自己的歉意,答应给邻居赔偿,可是等邻居走后,父母之间对孩子怒吼起来,告诉他以后不许再踢球了,而且还直接给孩子一个嘴巴子,说让他涨涨记性,低着头的孩子,被打一巴掌后委屈地哭了起来。
父母本以为打打一巴掌并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印象,还可以让他长长记性,可是谁知道过了两天孩子脸上的手印并没有下去,父母一下就担心起来。
于是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后得知原来是爸爸用力过猛,导致的,一周左右的时候手印才能消下去。
就这样,孩子顶着脸上的手印上了一个星期的学,而且以后见到邻居也不打招呼了,扭头就跑,仿佛邻居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阴影。
情况分析
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而且暴力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暴力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所在,只能让孩子心理产生害怕的心情,等到下一次发生同样的事情时,虽然孩子不会去做了,但是他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只知道如果做了,将会被父母打,所以才不敢去做。
而且,父母要知道,孩子身体上有些部位千万不要打,就算父母再生气也要控制,打完后后悔的将是父母。
娃的四个部位“不要碰”,别因情绪伤害到孩子
1)太阳穴
孩子的头部是非常脆弱的地方,里面有许多精神细胞,十分的敏感,如果父母打孩子头部用力过猛,可能会让孩子出现眩晕的情况。
尤其是头部的太阳穴,父母不管有多生气都不要去打孩子这个地方,太阳穴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失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2)脸部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长点记性,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他一个巴掌,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的脸部拥有许多的毛细血管,而且五官也在孩子的脸上,本来小孩子的皮肤就很娇嫩,如果父母下手没轻没重的话,容易让孩子发生面瘫的情况。
3)腹部
孩子身上任何一个部位都是非常脆弱的,父母不要总觉得打孩子两下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孩子的腹部,父母千万不要有打孩子腹部的行为,要腹部是孩子肠胃所在,主要帮助孩子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如果父母用力过猛,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后遗症。
4)后脑勺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有打孩子后脑勺的习惯,后脑勺中有许多神经组织,一旦这些组织受到了伤害会影响到孩子脑部正常的运转,严重的后果更是不敢想。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也不要去打孩子的后脑勺,后脑勺非常的脆弱,一定下手过猛甚至会诱发脑震荡,破坏孩子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甚至还会造成孩子脑神经的损伤。
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
小孩子在日常“闯祸”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就是不长记性,为了让他们长点记性,便会用“棍棒教育”去惩罚孩子。
但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会让孩子长记性,反而会让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他们认识不到自己错误所在,只知道不敢这么去做。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犯错的后果是什么,犯这种错误对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不要动不动就去“打骂”孩子,让他们知道错误的原因比“打骂”更有用。
父母应该多去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知道错误的所在,这样等在有同样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犯错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