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理解了中国父母坚持要生儿子的真正原因「为什么一定要生一个儿子」
中国已进入男女平等的年代,在男多女少的今天,许多人说生女儿要比生儿强,从大家表述的原因来看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女儿是小棉袄,女儿更会疼父母,平常会经常来看望父母;二是养女儿不愁嫁,但养儿子娶媳妇却越来越不容易,要房要车,而且要出高额彩礼。
虽然养女儿有这么多好处,但在中国,即使在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依然想生儿,自从放开二孩政策以后,可以说大部分的情形是头孩是女儿的,父母一般会想方设法要生二孩,为什么,就是为了生儿,但头孩是儿子的父母,他们生
现在的父母抚养儿女基本上做到了儿女平等。
中国已进入男女平等的年代,在男多女少的今天,许多人说生女儿要比生儿强,从大家表述的原因来看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女儿是小棉袄,女儿更会疼父母,平常会经常来看望父母;二是养女儿不愁嫁,但养儿子娶媳妇却越来越不容易,要房要车,而且要出高额彩礼。
虽然养女儿有这么多好处,但在中国,即使在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依然想生儿,自从放开二孩政策以后,可以说大部分的情形是头孩是女儿的,父母一般会想方设法要生二孩,为什么,就是为了生儿,但头孩是儿子的父母,他们生二孩的欲望并不高。这也是放开二孩政策以后新生儿出生率并没有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独生子女年代,头孩是儿子的父母一般可以做到生一个孩子,而头孩是女儿的父母,大部分的已经想方设法生二孩了。
为什么中国父母依然坚持要生儿子,当然,现在的父母不是不喜欢女儿,也不是不和儿子努力培养女儿,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在培养方面可以说从整体上已做到了男女平等,但中国的父母仍然希望自己有儿子。原因是什么呢?大部分的人认为这还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观念在作祟,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延续香火。
子女抚养父母却是你推我攘。
事实果真如此吗?丁丁在此之前也是这么认为,但是,在经历一件事情之后,丁丁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认为在当前的中国,父母想要有个儿子的观念依然不会改变,这件事情就是丁丁身边一个真实的事例,令丁丁感触太深。
有一个老母亲,今年77岁了,一辈子在农村,老伴今年刚去世(年轻是民办老师),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是老幺。这位老母亲和老伴在年轻的时候,在连续生下三个女儿之后(其中有一个夭折了),他们的观念在当时来说还是算超前的,他们不想再生了,认为好好地培养两个女儿,将来只要把女儿培养有出息了,荣华富贵会一齐来,养老不会愁。但是,她的婆婆和母亲当年都坚持要她再生一个,那个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已开始宣传了,这位老母亲当年受政策的宣传教育影响,基本上放弃了再生的愿望。但婆婆和母亲不断的在她身边叫她再生一个,也许下一个就是儿子,还对她说:你现在也许看不到生儿子的好处,但老了你一定会记起我说的话,还是生儿好。这位老母亲看到婆婆和自己的母亲如此坚持,于是,在30多岁的时候,下定决心再生一个,这次,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位老母亲当年在培养孩子方面从来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都是努力在培养自己的三个儿女,送儿女读书,可以说这位老母亲在培养儿女方面那是苦了自己一辈子,可惜的是,儿女尤其是女儿在读书方面并没有天赋,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这位老母亲一直不放弃,坚持要他们努力读书,自己在家种田、种地、喂猪,老伴就在村小学教书,他们培养孩子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达到了全国极端少有,大女儿1979年(当年16岁,当时小学、初中、高中加起来只九年)参加高考,经过三年复读后依然没有考上,他们叫大女儿又从初三读起,再度读一个完整的三年高中,可高考依然没有考上,后来又连续复读,直到1991年才勉强考上一个专科学校,这个时候大女儿都30岁了,二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二女儿也复读了多届),就连比她小十多岁的弟弟当时都读高中了。一对农村夫妻,如此培养三个儿女,在中国的70、80和90年代初,该要花费多少,当年的农村又有多少收入?经历过的人一定知道其中的艰辛,因为这位老母亲当年为了培养儿女,不但要种10多亩的田地,而且每年几乎都是喂四头大肉猪(还喂了一头母猪),而自己几乎没有吃过肉,就连一个鸡蛋都舍不吃,要卖钱给孩子做学费,她的老伴为了儿女读书,在县里开会期间,联校不准备中餐,就发2元钱自己开销,她的老伴舍不得吃,饿着肚子开会,省下来这2元钱给孩子凑学费,80年代,当时的农村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瓦房了,家里一般都有电视了,但她家却一直住着茅草屋,不但没有电视,连电灯都没有。
父母能养子女,而子女养父母却为何这样难?
好不容易盼着三个儿女陆续大学毕业了,这位老母亲和老伴认为终于盼到头了。但是,三个儿女大学毕业有工作之后,给他们在县城买房子的是儿子,给他们买家具、买电器的也是儿子,每月给他们交水费、电话费、电费、燃气费的同样是儿子,去年给父母买墓地,那也是由儿子一人承担,就连父母平常买衣服那也是儿子去买,儿子结婚、生孩子,从没向父母开口要一分钱,过年过节,父母生日,都是儿子在餐馆和他们一起过,而且两个女儿都是带着一家子过来,当然,两个女儿也会给父母一共300到500元钱。当年大女儿结婚,不给2千元(90年代初期2千元对于农村来说那是一笔巨大的款项)的嫁妆就吵闹,说让她没有面子,最终让老母亲只得含泪去借,而且她没有要过一分钱彩礼。大女儿生孩子,提出没有一千元进不了她的屋,说他们住的是机关大院,都是有身份的人,没有一千元那会让她丢脸。这么多年来,两个女儿嘴巴上总说要父母过好点,有一年冬天,大女儿对父亲(2000年转正退休)说你看中什么羽绒服就买,为他们操劳辛苦了一辈子,应该穿好一点,她出钱,但等到羽绒服花了800元买好之后,她却没有下文。大家也许认为儿子收入高,确实,这位老母亲的儿子收入还是比较高,但是,两位姐姐的家庭收入应该要高于弟弟一个人的收入,因为大女儿的老公现在是某单位的领导,自己在教书,儿子大学毕业后已在某行政单位上班,二女儿的儿子现在年薪上百万(他一直外公外婆带大到高中毕业),儿媳也正在上班,自己和老公承包一家1200人单位的食堂,现在年收入至少是几十万,但弟弟一家就弟弟一个人有收入,妻子是家庭主妇,就连岳父母(没有工作)都由他赡养,儿子还在读小学。
这位老母亲的老伴在六年前到今年年年都要住医院,两个女儿从来没有用过一分钱,虽然老父亲住院有一定比例的报销,但每次住院都是老母亲和儿子在医院轮流陪护,二女儿有时也陪护一下,但大女儿从来不陪护,而且每次都是儿子承担不足的住院费。今年,老父亲实在不行了,在医院住了四个月,大女儿就陪护了一个晚上,还说老父亲太磨人,早点死了好,二女儿大约陪护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儿子和老母亲在陪护(媳妇负责送饭,因为家里还有一个正上小学的儿子要管束),两个女儿没有出一分钱,都是儿子在交住院费,有一天,儿子实在受不了了,向大姐提出三姊妹轮流陪护的要求,大女儿说我是老大,你没有资格安排我。老父亲在快要断气的前三天,大女儿问母亲(因为老父亲每月有退休工资),他们存了多少钱,母亲说大约有9万元,大女儿提出三姊妹平分。老母亲当场气得哭,说你们就这样狠心,我还在,我没有收入,你们就要分这9万元钱,你父亲去世了谁操办丧事?我将来怎么生活?大女儿说那到时候再说。站在一旁的儿子终于忍不住了,气愤的说现在父亲还活着,你们就要分钱,你们到底存的什么心?父亲的钱由母亲掌握,那是天经地义,难道我们有资格分他的钱?更何况,母亲还健在,将来母亲怎么生活?难道就是我儿子一个人的责任?区区9万元,你们都要平分,要男女平等,将来母亲谁来赡养?生病了谁来负担?如果我们三姊妹平摊,既然如此那何必要平分那区区9万元钱呢?难道母亲就连自己老公的钱都要分给我们?如果又是由我儿子的责任和义务,那父母养你们干啥?难道又同样仅只是我的责任?承担责任、承担义务的时候,你就说是儿子的责任,世上的道理怎么就总站在你那一边?你是人民教师,为人师表,你怎么就能够说出这些丧尽天良的话,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父母一分钱,父亲多年来住院,这么多年的赡养都是我一个人承担,你们在哪里?难道我们的父母当年重男轻女?没有着重培养你?……弟弟话没有说完,大女儿就在医院大哭大闹,抱着在病床上的父亲哭着说父亲你睁开眼睛,要公平一点,儿女要平等。躺在病床上的老父亲突然流下了眼泪,因为此时的他开始昏睡,说话已经很费力了。
在这位老母亲的老伴临终前一天,儿子找到大姐商量父亲后事(二姐人在广州),大姐说我们都是有身份的人,父亲的后事不能办得寒酸,只是多花几万十万元的事,我们做儿女的要有孝心。可是,父亲去世后,二女儿直到父亲出殡前一天才回来,而她的儿子由外公外婆抚养到高中毕业的儿子因为忙所以没有回来,而且两个女儿没有出一分钱,都由儿子一个人承担,这位儿子的老婆安慰他:不要多想,就当你父母只生了你这个儿子,我都能想得通,你更要想通,不要憋不出病来,我们这个家就由你一人承担,你千万不能倒下,我和儿子需要你,我父母需要你,你母亲更需要你。在父亲刚安葬之后,这位老母亲颤巍巍地抚摸着老伴的墓碑,迎着天上正飘下的小雨,当着所有亲属的面,伤心的说了这么一句话:老伴,你好好安息吧,我们幸亏有个儿子,我们当年幸亏听了母亲的话生了这么一个儿子,要不然你生病时谁来帮你?要不然你去世后谁来操办?要不然我以后的日子怎么走下去?在场的亲属无不动容,而两个女儿不等这位老母亲的话说完,就上车扬长而去,因为这位老母亲对她们不住,没有给她们分那9万元钱。
亲爱的读者,你们不要问丁丁对于这位老母亲的事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详细,因为……不说了,说了都是泪,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