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指甲磕掉了怎么处理方法,指甲磕了有淤血怎么办
疫情影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很无奈的在家开学了,时间真是像手指缝的水,不经意间过了一个月了,没有复工的我每天陪伴孩子学习,游戏,累并快乐着!前几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在我旁边拱成一个球,我纳闷她在干什么呢?我打开手机的手电照了她一下,我发现她在“抠”脚趾,我马上提高了警觉,因为孩子之前有过一段时间“咬指甲”。我问她:"你在干什么”?大宝说“我脚指甲上面有个地方起刺刺了,我说“那我去拿指甲刀帮你剪下去”大宝害怕的说“不用了,我把它撕下去了”,我马上打开灯,一看孩子的小脚趾,被她撕掉了一块指甲,她有点害怕,我说没事,明天我帮你剪指甲。搂着孩子,她渐渐的睡了,我在黑暗中,摸着她小手的每个手指甲的边缘,不出所料,都是坑坑洼洼的,我当时既生气又心疼,看来是"磕指甲”的毛病又犯了。
之前有过一段时间,孩子磕指甲,最早是怀疑她缺微量元素,去医院查了没有问题,于是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有的说是孩子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不良行为等等,我也很严厉的批评过孩子,看到她咬的时候着急的打手,大声呵斥,谈心,抹指甲油,奖励,惩罚......都试过了,有的管用一天,两天,但是都没有长期效果。
这次我没有上来就纠正她,我开始观察她,到底什么时候在“摆弄指甲”,不会无时无刻吧,我也这样担心过,一连好几天,我终于抓到了经验,原来她写作业的时候很好,只要一走神,或者休息的时候,这个指甲就跟玩具一样的,被她摆弄来摆弄去,还有一次,我批评过孩子,我发现她用撕指甲的方式来发泄,找到了原因,我和孩子开始了心平气和的谈话。大宝和我说:“妈妈,我不是成心的弄这个指甲,有时候我是咬完了,想起来不能弄,我也不敢和你说,有时候我知道不能咬,就是克制不住”这都是孩子的心里话,我很高兴孩子没有和我说谎,我对孩子说:“你现在是大孩子了,妈妈不说那些吓唬你的话,咱们现在就说这个事情对你的影响.....”我把那些大道理还是和孩子说了一下,接下来,我们商量出一套办法!
第一,我们约定每天上午下午两次检查指甲,这是对孩子的约束,让她在思想上重视,我在手机上定好了闹钟。
第二,我给孩子每天打磨一遍指甲,杜绝小毛刺的干扰,就是美甲用的那种细细的指甲板,轻轻磨一下。让指甲边缘光光滑滑的。
第三,我给孩子的课桌上摆放了一个发泄类的小东西,约定,如果我批评她,她有情绪时就用这个发泄一下,孩子不能顶嘴,但是也没有谁爱听批评,等双方冷静再沟通这个事情。
第四,我们约定如果每一天她都做的很好我就奖励她10分钟手机流量,集中到周末的时候可以放松一下,这样如果一周7天都坚持住,每个周末可以玩70分钟的手机。违反一次,本周就没有流量了。
这样的一个方法,我和宝贝这次没有大吵大闹,孩子特别能接受,这两周有过偶尔的忍不住,但是孩子会和我说,妈妈,我这里有刺了,你快给我 弄一下......,效果真的很好,现在小手白白嫩嫩好看极了!
其实回想起来,我们上学时,或多或少都有“磕指甲”或其他毛病,但是最终解决的办法绝不是一味的打压,批评,而是尝试去了解孩子的心里,帮助他们,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更准确的引导孩子,这才是轻松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创】
小孩咬指甲怎么办
大部分家长童年时都有过啃指甲的经历,如今,自家宝宝也开始了这样的行为。大家可能认为,这只是孩子小时候的坏习惯,长大了就会变好。事实上,啃指甲看似小问题,不及时纠正的话,很可能发展成大问题。
一、宝宝总啃指甲危害大,需引起重视!
宝宝喜欢啃指甲,主要受到心理因素影响,比如情绪失控时容易啃,无聊了、好奇、焦虑、安全感不强时也容易啃;除此之外,还和后天环境以及家庭因素有关。
有部分宝宝啃指甲的频率、强度以及持续的时间要高于普通宝宝,他们常常将指甲啃秃,将指甲弄得伤痕累累,这可能是咬甲癖,属于一种疾病,且常伴随有精神障碍,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虽然大部分宝宝不至于将指甲“啃秃”,但持续啃指甲容易引起别的小朋友嘲笑,从而影响社交,还可能影响健康,导致甲沟炎或病菌感染等。
因此,无论啃指甲是否严重,频率是否高,都需要及时纠正。
二、宝宝啃指甲,家长该如何纠正并预防?
如果宝宝啃甲次数过于频繁且有明显受伤情况,宝宝性格也过于胆怯的话,那么要考虑是否得了咬甲癖,需要请医生进行处理。
不过,大部分宝宝啃指甲属于轻度咬甲,一般不会有大问题,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也不需要治疗,一般会自动缓解。
需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宝宝啃指甲的行为听之任之,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纠正吃指甲的习惯。比如:
1、让宝宝的小手忙碌起来
准备锻炼手部的玩具,或是满足好奇心的玩具,教宝宝玩乐器、参加体育活动、绘画等,都能让宝宝转移注意力,并让小手忙碌起来,就会逐渐忘记啃指甲。
2、消除宝宝的紧张、焦虑
家长要多参与宝宝成长,陪宝宝玩耍,让宝宝在玩耍中获得快乐,能很好地获得安全感,对缓解无聊、焦虑、紧张等情绪都有帮助。
要帮助宝宝改正咬指甲的习惯,需要长期有效地坚持。但要避免取笑、恐吓、惩罚、训斥、粗暴打断等方法来纠正,更要避免使用厌恶疗法(如涂辣椒水),这些行为易引起逆反心理,加重负面情绪,可能还有强化行为的副作用,不利于改掉坏习惯。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纠正宝宝爱啃指甲的毛病?
如今炙手可热的男神王一博,曾在前些日子录制一期节目时,被拍到有啃指甲的行为。从视频可以看出,王一博的这个举动是随性而自然的,应该是伴随他多年的习惯了。
当他意识到自己正在被镜头记录时,不好意思地笑笑,低下头来,才停止了这个可爱的小动作。
视频被粉丝放到网上,引发了很多讨论,想不到男神居然也有这等小毛病啊!尤其是许多和一博有同样小毛病的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杰作”。
原来,爱啃指甲的小伙伴还不少呢,而且他们还自称“啃甲族”。在许多人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性动作,啃指甲这样的小毛病无伤大雅,甚至还透着点可爱,但其实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
父母要学会正确区分“口欲期”与“啃甲族”
对父母来说,孩子吃手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都喜欢把小手往嘴里塞,仿佛手指是世间美味,怎么也停不下来。
这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叫做“口欲期”,也叫“口腔敏感期”,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嘴巴探索世界,于是小手就成了他最先“下嘴”的对象。
●正常的吃手行为,一般在孩子1岁半——2岁之前,吃手能使宝宝的大脑小脑得到充分锻炼,促进手眼协调运动,最重要的是能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但过了2岁以后,如果孩子还处于喜欢啃咬手指的阶段,就成为一种不良习惯了。爸妈不及时纠正制止的话,孩子很可能牙齿发育不佳,手指骨骼也会受影响。
● 再大一些,到了4岁以后,还有部分孩子仍然改不了啃咬手指的习惯,这时早已不是口腔敏感期了,说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了问题,可能是安全感缺失,可能是焦虑情绪得不到释放,可能是这种行为已经成为孩子缓解压力的固定渠道。
有不少孩子上了小学以后还在啃指甲,有研究表明,真正的“啃甲族”一般不会发生在3岁以下的孩子中,而是在7——10岁的儿童中最常见,比例高达30%,10岁以上的青少年比例更高,达到45%。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如果迟迟得不到矫正,会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习惯,很难改正了,慢慢地成为“啃甲族”。
“啃甲族”的孩子们内心其实很崩溃
有不少网友都诉说过自己的“血泪史”,因为这个啃指甲的毛病,小时候被爸妈用各种奇葩办法管教过,哭过,悔过,痛过,什么辣椒水、风油精都用上了,打骂更是不在少数,可只要爸妈稍不注意,又会不由自主地把指甲送到嘴边。
★有一位妈妈的女儿直到小学三年级了,还习惯啃指甲,一开始以为女儿是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于是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发现没有任何异常。
直到后来去了心理科,医生才说,因为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这是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生活压力下,采取的自我保护机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总是忍不住想啃指甲呢?
从心理学上说,啃咬指甲这个行为,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当孩子心中的压力无处释放,只能通过咬指甲来减压,放松自己,疏导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通常包括焦虑、紧张、抑郁、沮丧、自卑、难过等。
这个时候,孩子表面上是云淡风轻的,实际上他是把内心真正的痛苦隐藏起来,以防被外界注意到。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跟童年的经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① 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
在孩子口欲期时,孩子的嘴巴成为与周围外界沟通的唯一工具,吸吮和撕咬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感。
如果这个时期这种欲望被压抑下来,总是被父母阻止,心理就会形成安全感的严重缺失。长大后,孩子会把这种欲望埋藏进自己的潜意识内,一旦出现令他不安的情绪,他只能通过这种方式释放。
② 攻击欲望被压抑
孩子小时候,就像一头小兽一样,牙齿和指甲是最有利的攻击武器,有精神学家曾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孩子啃指甲的行为,表明他们从小攻击欲望就被压抑着,直到有一天,他们会把这种攻击行为转向自身,变成自我攻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喜欢啃指甲的成年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自虐倾向。
就连王一博也曾说过,自己年少时练舞,总喜欢练高难度动作,因为这种有挑战性的动作,能给他带来大汗淋漓的快感。所以从小他膝盖上的淤青就常在,褪去了又出现。
孩子成为“啃甲族”爸妈的应对方法只有——爱
1)打开孩子心结,疏导孩子情绪
首先父母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单纯地打骂惩罚只会让情况愈加严重。要想纠正孩子的这个习惯,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通过沟通交流、正向引导,帮助孩子打开心结,给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阳光轻松的家庭氛围中,而不要在孩子脆弱的神经上再增添更多压力。
2)减少关注反而效果更佳
其次,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啃指甲的行为源于小时候被父母反复提醒,某一次的啃指甲恰好被父母看到,父母大声呵斥,打骂孩子,这样反而加深了孩子对这个行为的印象,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举动,父母的每一次强烈的反应,结果都让这个行为固定下来。
所以过于强烈的反应,是强化这个行为的罪魁祸首。使孩子的这个行为变本加厉。
如果父母减少关注,反而能让孩子的注意力从这个行为上转移开,慢慢地戒掉这个习惯。
所以说,无论是预防还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爱都是首要条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指责孩子,惩罚孩子,而需要先反思是否自己身上出了问题,导致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