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小孩从小不能惯,教育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长辈传授育儿经验,经常说,孩子不能惯,尤其是男孩子,从小就得多摔打,长大才能更皮实。
嘟嘟平时主要是我带,有时嘟爸会说,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惯着他吧。有时在姑姑家,两个孩子抢玩具,嘟嘟受了委屈会生气,自己跑出门,我去安慰他,姑姑说,别理他,不惯着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么时候。
然而,通常我们“为孩子好,不能惯着他”的理由,其实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无法形成信任和安全依恋,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不惯”孩子的做法,甚至会伤害孩子。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

长辈传授育儿经验,经常说,孩子不能惯,尤其是男孩子,从小就得多摔打,长大才能更皮实。

嘟嘟平时主要是我带,有时嘟爸会说,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惯着他吧。有时在姑姑家,两个孩子抢玩具,嘟嘟受了委屈会生气,自己跑出门,我去安慰他,姑姑说,别理他,不惯着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么时候。

然而,通常我们“为孩子好,不能惯着他”的理由,其实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无法形成信任和安全依恋,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不惯”孩子的做法,甚至会伤害孩子。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最初几年对养育者没有足够的信任,没有形成健康的个体感,就埋下了心理失调的种子。在婴儿期和学步期没有完成信任与自主任务的儿童,成年后将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要么对自己所爱的人过分依赖,要么在遇到困难时怀疑自己的能力”。

哪些“不能惯”的说法和做法,会伤害孩子呢?

1、孩子哭了不能抱不能哄。

很多年轻父母听长辈这样说:孩子哭了不要抱,会惯坏孩子的,你越抱他就会越哭得多。有些长辈会说孩子哭一哭更健康,真的是这样吗?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也曾经提倡不要抱,但是这一理论在后来被证明会伤害孩子,已经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案例。

婴儿出生时脱离母体这个一直依赖的安全环境,本身就会有一种分离焦虑,如果父母,尤其是妈妈多抱孩子,会给孩子以安抚,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会让婴儿的安全感更强。而哭了不抱,会形成一种情感忽视,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甚至会影响到成年之后的心理和行为。

2、孩子不能要什么给什么。

孩子哭闹着要零食或玩具,在游乐场里玩不肯回家,这些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经历过。

当然,我也经常经历。

家长们似乎有一个共识,不能随便满足孩子,怕孩子被宠坏,就刻意的控制,故意不满足孩子,结果越控制好像孩子越想要,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就会报复性补偿。

我从嘟嘟小时候就非常注意,不让嘟嘟吃糖,结果是嘟嘟特别爱吃糖,每次到家庭聚会或者参加婚礼什么的,那种场合都会准备糖,而且没有还给添,嘟嘟看到就会疯狂吃,亲友们为了表示亲密,还会故意给,所以就刹不住车了。

好在因为坚持刷牙,嘟嘟的牙齿保护的不错,最近检查,一颗都没有坏。

3、小孩子懂什么,大人说了算。

父母觉得孩子小,在很多事情上会替孩子做主,小到穿什么衣服鞋子,吃什么东西,大到报什么兴趣班,什么学校。

我们知道有一种常见的,妈妈的冷和奶奶的冷。

妈妈或奶奶觉得孩子冷,就让孩子多穿衣服,妈妈觉得应该穿什么,就穿什么。有些孩子挑衣服鞋子,妈妈给拿的不穿,可能还会遭到嘲笑。

其实我家嘟嘟从从一岁多的时候,有时候就就会挑衣服,挑鞋子。

其实孩子从18个月就开始有自主意识,要求自己做主,也是自我建立的过程。

与“不惯孩子”相反的,一些“惯孩子”的做法,能培养孩子自信、独立,更加自主的品格。

怎么惯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是在婴幼儿期多抱多抚慰。

《从出生到三岁》上建议

“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周里,你可以通过尽量缓解他不可避免的经常的不适感,使他感受到关心和爱。我建议你经常抚摸宝宝,并且尽可能迅速地对宝宝啼哭给予回应”。

在一生前几年的婴幼儿期,父母和养育者的爱和关心,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那些被从小温柔以待的孩子,长大了会更自信更幸福,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竞争和压力时,抗压力更强,而那些从小被忽视的孩子,会表现出敏感和脆弱。

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说,孩子在越小的时候,越需要父母的爱,应该多拥抱和抚慰孩子,多和孩子交流。

每当嘟嘟受了委屈,就会哭着说“妈妈抱抱,妈妈抱抱”,我会蹲下来抱抱他,摸摸他的背,他的情绪就会平复很多。

二是尽可能的多满足孩子。

心理学者李雪曾在她的书里提到,她小时候可以随便玩各种东西,小学二年级迷上玩游戏,父母从来不限制她,所以她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非常旺盛,而且对电子游戏并不痴迷。

武志红曾在他的书里写过一个女孩,上幼儿园不喜欢午睡,于是她的奶奶还是姥姥,就到那个幼儿园做校医,中午的时候就能陪着那个女孩玩。

这个孩子被充分尊重和满足,长大后在和人交往时,会充分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从不压抑自己。

有一个朋友,说她的女儿要什么他就给买,家附近超市里只要女儿要的,她就会给买,所以女儿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要东西哭闹的事情,因为她想要的都会得到。当然,对于满足孩子,也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决定,如果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可以向孩子说明。

第三,让孩子自己做主。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充分的自信,有主见,但是这个有主见有自信的孩子,并不是凭空来的,需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这些自信和有主见的环境。

一个从来没有自主权的孩子,就很难会有主见。比如说孩子从小不能自己做主,只能听从安排,当他遇到事情会犹豫不决,会看别人的脸色。

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早上穿什么衣服鞋子,准备几套让孩子自己选 。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在家庭事务上,也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让孩子发表意见。

一个孩子从小被尊重,可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长大了就会有充分的责任感,也会更有主见、更加自信。

第四,要包容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因为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好,所以会更情绪化,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哭闹、撒娇、发脾气,真的是说来就来。

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貌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这几天吃完饭的时候,嘟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闹一阵,自己不吃,也不让我吃,非要抱。有时候放学回来,刚到家里也会哭闹一番。

实在想不出来他是为什么,但是我会抱抱他,拍拍他,过一会儿就好多了。

有时候我忍不住说,你是不是故意在考验妈妈的耐心呀?

现在想想,可能是晚上他有点困,就会有一些烦躁。

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孩子是发脾气还是胆怯、退缩,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时,情绪能更容易平复,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从而更快的解决问题。《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里说。

“成功地养育一个孩子,首先始于你的内心,接着是每分每秒不间断地和孩子进行情绪上的交流,尤其在他伤心、生气或害怕的时候。成功育儿并不难,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陪在他身边就是关键所在”。

小孩从小不能惯,教育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孩子不能惯?心理学研究:从小这样惯,孩子长大更自信

长辈传授 育儿 经验,经常说,孩子不能惯,尤其是男孩子,从小就得多摔打,长大才能更皮实。

嘟嘟平时主要是我带,有时嘟爸会说,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惯着他吧。有时在姑姑家,两个孩子抢玩具,嘟嘟受了委屈会生气,自己跑出门,我去安慰他,姑姑说,别理他,不惯着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么时候。

然而,通常我们“为孩子好,不能惯着他”的理由,其实会忽视孩子的 情感 需求,或者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无法形成信任和安全依恋,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不惯”孩子的做法,甚至会伤害孩子。

1、孩子哭了不能抱不能哄。

很多年轻父母听长辈这样说:孩子哭了不要抱,会惯坏孩子的,你越抱他就会越哭得多。有些长辈会说孩子哭一哭更 健康 ,真的是这样吗?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也曾经提倡不要抱,但是这一理论在后来被证明会伤害孩子,已经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 历史 上臭名昭著的案例。

婴儿出生时脱离母体这个一直依赖的安全环境,本身就会有一种分离焦虑,如果父母,尤其是妈妈多抱孩子,会给孩子以安抚,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会让婴儿的安全感更强。而哭了不抱,会形成一种 情感 忽视,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甚至会影响到成年之后的心理和行为。

2、孩子不能要什么给什么。

孩子哭闹着要零食或玩具,在游乐场里玩不肯回家,这些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经历过。

当然,我也经常经历。

家长们似乎有一个共识,不能随便满足孩子,怕孩子被宠坏,就刻意的控制,故意不满足孩子,结果越控制好像孩子越想要,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就会报复性补偿。

我从嘟嘟小时候就非常注意,不让嘟嘟吃糖,结果是嘟嘟特别爱吃糖,每次到家庭聚会或者参加婚礼什么的,那种场合都会准备糖,而且没有还给添,嘟嘟看到就会疯狂吃,亲友们为了表示亲密,还会故意给,所以就刹不住车了。

好在因为坚持刷牙,嘟嘟的牙齿保护的不错,最近检查,一颗都没有坏。

3、小孩子懂什么,大人说了算。

父母觉得孩子小,在很多事情上会替孩子做主,小到穿什么衣服鞋子,吃什么东西,大到报什么兴趣班,什么学校。

我们知道有一种常见的,妈妈的冷和奶奶的冷。

妈妈或奶奶觉得孩子冷,就让孩子多穿衣服,妈妈觉得应该穿什么,就穿什么。有些孩子挑衣服鞋子,妈妈给拿的不穿,可能还会遭到嘲笑。

其实我家嘟嘟从从一岁多的时候,有时候就就会挑衣服,挑鞋子。

其实孩子从18个月就开始有自主意识,要求自己做主,也是自我建立的过程。

与“不惯孩子”相反的,一些“惯孩子”的做法,能培养孩子自信、独立,更加自主的品格。

一是在婴幼儿期多抱多抚慰。

《从出生到三岁》上建议

在一生前几年的婴幼儿期,父母和养育者的爱和关心,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为孩子一生的 健康 发展奠定基础,那些被从小温柔以待的孩子,长大了会更自信更幸福,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竞争和压力时,抗压力更强,而那些从小被忽视的孩子,会表现出敏感和脆弱。

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说,孩子在越小的时候,越需要父母的爱,应该多拥抱和抚慰孩子,多和孩子交流。

每当嘟嘟受了委屈,就会哭着说“妈妈抱抱,妈妈抱抱”,我会蹲下来抱抱他,摸摸他的背,他的情绪就会平复很多。

二是尽可能的多满足孩子。

心理学者李雪曾在她的书里提到,她小时候可以随便玩各种东西,小学二年级迷上玩 游戏 ,父母从来不限制她,所以她的学习能力和 探索 能力非常旺盛,而且对电子 游戏 并不痴迷。

武志红曾在他的书里写过一个女孩,上幼儿园不喜欢午睡,于是她的奶奶还是姥姥,就到那个幼儿园做校医,中午的时候就能陪着那个女孩玩。

这个孩子被充分尊重和满足,长大后在和人交往时,会充分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从不压抑自己。

有一个朋友,说她的女儿要什么他就给买,家附近超市里只要女儿要的,她就会给买,所以女儿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要东西哭闹的事情,因为她想要的都会得到。当然,对于满足孩子,也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决定,如果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可以向孩子说明。

第三,让孩子自己做主。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充分的自信,有主见,但是这个有主见有自信的孩子,并不是凭空来的,需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这些自信和有主见的环境。

一个从来没有自主权的孩子,就很难会有主见。比如说孩子从小不能自己做主,只能听从安排,当他遇到事情会犹豫不决,会看别人的脸色。

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早上穿什么衣服鞋子,准备几套让孩子自己选 。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在家庭事务上,也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让孩子发表意见。

一个孩子从小被尊重,可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长大了就会有充分的责任感,也会更有主见、更加自信。

第四,要包容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因为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好,所以会更情绪化,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哭闹、撒娇、发脾气,真的是说来就来。

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貌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这几天吃完饭的时候,嘟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闹一阵,自己不吃,也不让我吃,非要抱。有时候放学回来,刚到家里也会哭闹一番。

实在想不出来他是为什么,但是我会抱抱他,拍拍他,过一会儿就好多了。

有时候我忍不住说,你是不是故意在考验妈妈的耐心呀?

现在想想,可能是晚上他有点困,就会有一些烦躁。

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孩子是发脾气还是胆怯、退缩,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时,情绪能更容易平复,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从而更快的解决问题。《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里说。

小孩从小不能惯,教育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为什么那些被惯坏的孩子,长大以后都如此的自信?


有的孩子看到了喜欢的东西是不轻易张口的,即便你去问他喜欢吗?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坚定的回答:“我不喜欢。”但是如果你不买给他,他就会感觉非常的失望,一个人默默的难过。如果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应该知道我说的感受。


不只是孩子,有的成人的心里也有同样的期望:我希望你做的事情请你不要问我,你一旦问我,我就失去了所有的兴趣,我会愤怒的拒绝。


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状态呢?因为我们在这个关系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某一个具体的商讨或问询,更在意的是自我的意向是否遭到了破坏?



心理结构的形成:


如果有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表达出的诉求,能够被抚养者所理解并被满足,而抚养者展现给他的是一种喜悦,那么他就会认为:我向世界表达诉求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可以让我和抚养者都很快乐,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接纳我的,这段抚养关系是欢迎我的。我当然也配得上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关怀。


如果有一个孩子,他的诉求不是那么被轻易的被满足。即便被满足了,抚养者也表现出痛苦和不情愿,他就会认为向外表达自己的诉求是可耻的,会伤害到对方,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会感到内疚,从此压抑自己的诉求。


如果有一个孩子,每一次都被迫将自己心爱的礼物让给伙伴或者弟弟、妹妹。虽然表面上他得到了夸奖,但是他内心会认为自己不配拥有这些美好的东西,为别人去牺牲自己、委屈自己是应该的,否则他就不会被这个世界接受。这种想法最后内化成为他的一个准则:只有付出的人不会被道德指责。因此他会在工作、家庭中不断让步,当他拥有美好的事物的时候,会成为一种负担,因为他觉得他不配。


第一种孩子得到的是无条件的爱,所以他认为自己被世界接纳是不用有理由的,所以他接纳善意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


而第二、第三种孩子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抚养者虽然没有说条件,但是表现出的痛苦和要求,会使得孩子认为自己有必要去弥补,而这种弥补就是压制,这种弥补就是承担自己所不应承担的对抚养者心情的照顾。这种方式逐渐成为了他的处事标准,包括长大以后压抑自己的需求,包括主动的让出自己心爱的物品。


他们心中有一个判断就是,我只有这样做抚养者才能爱我,当他们长大了,这个抚养者就成为他们内化的标准,就成了世界的准则,而把自己被丢失在这个世界中。



行为症状解析:


在有条件的爱中成长出来的孩子,虽然很期盼别人给予他关照,但他又在躲避一种感觉,就是你照顾了我,所以我亏欠了你。


这种亏欠感让他逃离,让他愤怒,让他看到了曾经那个努力换得他人赞赏的孩子是多么的悲哀,他们在一次次的亏欠中学会了懂事,学会了保护自己。


而当他们成长了,不用依靠抚养者而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时候,他们却再也走不出自己对自己的批判, 他们一次次的复制着自己的轮回,而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已经可以突破这场命运的锁定。



所以很多人收入非常的高的人,他们可以买很多贵的东西送人,但是很少给自己买昂贵的东西。买了之后也只是偷偷的在家里用,好像让别人看到自己用贵的东西就是一种可耻。


他们在心中幻化了一个抚养者,一个有条件的爱,他们会追问自己,你配得上这样东西吗?你这样满足自己,会让别人不高兴的,你知道吗?


而这个别人其实已经根本不存在,这只是他内心的刻痕。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都是在“杯弓蛇影”的敏感和“刻舟求剑”的执着中重复着自己的命运。


疗愈之旅开启:


所以,当一些人看到别人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不能磊落的接受,不是虚伪,而是他们对自己有一份怀疑,一份恐惧。


如同,当父母看透小孩的心思时,他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表达出了不应该表达的欲望,当伴侣问他们喜欢什么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对方是逼迫自己表达要求,而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是可耻的。


所以我们用直接询问的方式挖掘出了他们内心深深的愧疚感和羞耻感,那些一生都没有排解到掉的情绪又回流入心头, 一个人再有技巧的去避开现实的冲突,但也没有办法隔离内心的感受。



如果一切来得及,接纳一个孩子的表达,接纳他的感受,是对一个孩子自己人生最大的善意,否则他将没有能力独自支撑他在生命中间所遇到的所有的美好。


如果你已经长大,那么自己去满足自己,那个时候,不要再问理由,不要再问对错,再有人用标准要求你的时候,你只给他说一句,我的标准就是我喜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对自己大胆说出这句话。


过几天随心所欲的生活,请相信你没那么大的力量,一个自由的你破坏不了这个世界,世界不会给你特殊的照顾,你也不欠世界一份无聊的解释。


那么你可能要担心,什么都满足孩子而不讲条件,不会把孩子惯坏吗?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只不过是太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没有变成的那个想象的完美样子。因此,你会对他的某些超出你设计的诉求就像见到了洪水猛兽,用力量去抑制用权力去打压。培养出一个缺乏魅力的孩子。



如何面对一个没有判断力的孩子的诉求呢?


我们要把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欲望分开,孩子的欲望不是完全要满足,但是孩子的感受要尽量去体会, 不是所有的拒绝都会让孩子觉得欲望是可耻的,自己是弱小的,觉得所有的要求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建立的。


我们先要放下控制的欲望,然后从一个轻柔的话题开始。


比如对于一些不容易满足的诉求,你可以说: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个对你很重要吗?我明白你的感受,你是这样认为的吗?只要孩子的需求被你所看到,被你所接纳,现实层面是否能够满足,其实是次要的。


这样的孩子以后即便遇到挫折,他也会告诉自己: 是我的要求不对,但是不代表我不好。 他反而更加的有自信、自立、自省,如果真的有可能,把孩子惯坏成这个地步是一种幸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1660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5个月男娃体重仅5公斤爱哭闹不长个原因是心脏有2个洞 下一篇:宝宝爬的时候往后退是什么原因,为啥宝宝老往后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