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也是不听话,跟他说话,就发脾气,说话重了,就开始哭闹,拿他没办法"
"现在孩子怎么那么难管啊,怎么说都不听,家长的话都当耳旁风"
这是今天幼儿园开家长会,家长们聚成一团在讨论的问题,关键词是:不听话、忽略家长、难管。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在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他们接触社会的开始,认识到了新的伙伴,也接收了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思维更加跳跃,">
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宝宝不听话有什么办法,宝宝不听话该怎么引导

作者VV
编辑青青一、引言"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听话?在家里,跟他说话,他当我不存在。"
"我家孩子也是不听话,跟他说话,就发脾气,说话重了,就开始哭闹,拿他没办法"
"现在孩子怎么那么难管啊,怎么说都不听,家长的话都当耳旁风"
这是今天幼儿园开家长会,家长们聚成一团在讨论的问题,关键词是:不听话、忽略家长、难管。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在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他们接触社会的开始,认识到了新的伙伴,也接收了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思维更加跳跃,

作者VV

编辑青青

一、引言

"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听话?在家里,跟他说话,他当我不存在。"

"我家孩子也是不听话,跟他说话,就发脾气,说话重了,就开始哭闹,拿他没办法"

"现在孩子怎么那么难管啊,怎么说都不听,家长的话都当耳旁风"

这是今天幼儿园开家长会,家长们聚成一团在讨论的问题,关键词是:不听话、忽略家长、难管。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在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他们接触社会的开始,认识到了新的伙伴,也接收了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思维更加跳跃,这就造成,他们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出现,而家长可能不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双方就会产生矛盾,孩子觉得家长"古板",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

其实家长们讨论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孩子的成长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遇见问题,要究其原因,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对症下药。

二、宝宝不听话的六个原因

原因一:听不懂家长说的话

孩子在成长阶段的时候,他们的理解能力很简单,而家长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这就造成孩子听不懂家长讲的话,以至于出现一种孩子不听话的感觉。

原因二:不愿意听家长的话

在家长的传统观念里,因为我是家长,孩子就要听从我的指挥,所以他们可能会用自己家长的身份强制要求孩子做某件事,但是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想让家长尊重自己的意见,所以,双方的交流会存在问题,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不愿意听家长讲话。

原因三:情绪激动,听不进去家长的话

有时候孩子的正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家长为了平复孩子的情绪,就喋喋不休地给孩子讲道理,但是孩子受情绪的驱使,他们是听不进去家长说的任何道理,也听不进不去家长说的话,就显得孩子不听话。

原因四: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有些家长在家的时候,可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玩手机看电视上,孩子想要家长陪陪自己,可能就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以此让他们注意到自己,所以可能就会让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

原因五:受家长的影响

孩子在思维形成的阶段,他们会模仿身边人的行为,而他们每天又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他们的性格形成会受家长的影响。所以,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好的习惯,可能会让孩子学习到,养成不良习惯。

如果家长想要处理好孩子不听话的问题,要先弄清楚他们不听话的原因,这样才可以快速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试试这样做,帮你轻松管好孩子。

三、家长可以这么做

第一、切换沟通方式,试着让孩子理解自己

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的思维与自己同步,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家长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怎么能要求孩子跟上家长的思维呢?还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唠叨不听,总想着孩子别玩耍,一直学习才好,可是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他们不是"机器",不可能一直运转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要转换自己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听懂自己意思,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想法,也能解决孩子听不懂的问题,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能强硬地要求孩子,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拉近彼此的关系。

第二、家长少说多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

家长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如果家长在家里的情绪比较糟糕,孩子的心情可能也是阴郁不晴的。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情绪不稳定,会对孩子发脾气或者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现的不耐烦的时候,一开始孩子可能还有挫败感,但是时间久的话,孩子可能就会免疫,甚至会对家长的态度不以为然。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尽量让自己少说多做,给孩子树立正面的形象,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

第三、关注孩子,在意孩子的情绪

孩子小的时候,情绪的变化是很大的,他们在上一秒可能还是嘻嘻哈哈的,但下一秒就开始放声大哭,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只是小孩子的正常情绪变化。也有些孩子他们还会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在面对这样状况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足够的爱与关心。

四、结语

家长总是喜欢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先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听话,然后再按照原因进行恰当地处理。

宝宝不听话有什么办法,宝宝不听话该怎么引导

孩子哭闹不听话,别再用这2种错误方式,教你5个步骤轻松管好孩子

一、以下两种错误的处理方法,请父母们尽量避免。

1、妥协

孩子还小的时候, 语言表达能力 还没有发展得很好,对于自己需求的表达,大多以 哭的形式 来表达。婴幼儿的需求范围比较窄,父母作为日常照料人,很容易解决, 满足 宝宝的 需求 。

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小脑瓜袋里 想法 慢慢变多, 需求 也会随之变多。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也会同样以 哭闹 的方式来“ 索取 ”,而哭闹的方式也会 升级 ,包括哭闹的时间更长,哭声更大,还有很多会躺在地上 打滚哭闹 。

当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 无理要求 ,或者是超出接纳线的要求时,会 拒绝孩子 。可当孩子开始施展哭闹功,并 坚持不懈 ,有些父母会 妥协 ,满足孩子需求:“好好好,别哭了,给你。”,想让孩子 停止哭闹 。父母的妥协,不仅让孩子得到满足,还会让孩子学会:哭闹是 有效 的,是可以得到我想要的,只要 坚持哭 就可以。从此,孩子的这一招会在以后发挥得 淋漓尽致 ,父母只会感觉,孩子越来越 难教 ,越来越 不好对付 。妥协是换来片刻的安静,可是却走向了持久战。

2、威胁,恐吓

这是很多父母、老人家长会使用的 育儿 “ 技俩 ”。常见的话术为:“你再哭,我就 不要你 了。”、“你走不走?你不走 我走了 。”、“你不听话,我就把你 送走 。”、“不听话,我叫警察叔叔来 抓你 。”等等等等。大人说这些“ 玩笑 ”话,是知道孩子会 信以为真 ,达到 震慑 的用途,让孩子“ 老实听话 ”。

事实上,确实会让孩子很“听话”,可是孩子“听话”背后的 心理活动 ,却往往 被忽略 。这对孩子造成的 心理伤害 是大人从来没有想象过的。

父母使用 威胁、恐吓 的语言来应对孩子的哭闹,是想要尽快地 停止 ,并且想让孩子明白,以后也要 少哭闹 ,做个“听话”得“ 好孩子 ”。父母也明白 恐惧、害怕 会让人停止当下的行为,所以通过语言上的伤害让孩子 感受恐惧 。

父母本该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为 亲密 ,最为 可靠 ,感受最 安全 的人,可父母偏偏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 恐惧、担忧 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都是 有条件 的, 克制 的。因此,孩子的心理容易没有安全感,特别 依恋父母 , 胆小怕事 ,长大后容易形成 讨好型人格 ,忽略自己。同时孩子因为害怕 失去父母 ,令父母担心,在遇到困难时,不敢向父母求助,容易 被欺负 。

以上两种方式,不但不能够有效地 改变孩子 的行为,还会对孩子的心理 造成伤害 。这主要是因为父母不够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些常见的 行为问题 而变得 焦虑 ,用错方式导致问题得不到 根本性 的解决。 孩子哭闹不听话,别再用这2种错误方式,学会这5步骤轻松管好孩子。

家长首先得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了解,孩子不是木偶,是一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是不断地 犯错 、不断地 学习 ,吸收外界的信息,逐步形成自己的 思想 ,有自己的 想法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 好的成长 现象。

网上很流行一句话:养孩子就是一个 升级打怪 的过程。所以,父母需要不断升级,就是 不断地学习 ,才能更好地“打怪兽”——让孩子变回天使。这就是一个与孩子“较量切磋”的过程,既要保持良好的 亲子关系 ,还能让孩子从“怪兽”变回人见人爱的天使。

“ 和善而坚定 ”是父母与孩子相处的 核心要点 。

二、面对孩子的哭闹,按以下的几个步骤试试,以在公众场合哭闹的场景为例。

1、马上带孩子到一个 安静人少 的角落里,让孩子 慢慢冷静 下来。

2、父母不带情绪,不说话,只 耐心陪伴 , 平和 地等孩子的情绪平复。

3、观察孩子 情绪平稳 后,与孩子 抱抱 ,边 拍拍背 部安抚,不需要说话。

4、孩子 拒绝拥抱 的情况下,可能情绪还没有 完全平稳 下来,再等等。

5、等孩子的情绪完全恢复平静后,与孩子说说当时的 感受 ,与孩子 协商 ,下次再有同情况的时候,希望孩子能怎样 表达 出来。

以上的5个步骤,不是一两次就能够让孩子马上 改善 ,父母能 自如运用 。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 反复练习 ,经过不断地 刻意练习 ,才能变成一个 行为模式 ,一个 习惯 。

孩子总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开心然后发脾气,家长要耐心教导,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控制情绪,养成好性格。

总结:

“感觉好才能做得好”,想让孩子听话不哭闹,家长们需要做到“和善而坚定”,让孩子拥有 好的情绪 ,感觉好就能产生 好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需要给孩子做 好榜样 ,让孩子看到一个 平和、情绪稳定 的父母,让孩子看到父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

同时父母需要 允许孩子 通过哭来表达情绪,让情绪得到 充分的流动 。当情绪流动过后恢复平静,再 倾听孩子 内心的 真正需求 。

宝宝不听话有什么办法,宝宝不听话该怎么引导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解析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

  宝宝不听话这说明宝宝出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逆反阶段,这一阶段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运动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宝宝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发展,希望扩大自己的运动范围,不断的尝试去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由于宝宝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宝宝有了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对于这种情况,妈妈应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1、给予理解和尊重

  宝宝开始不听话的时候,就是他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这么做无非是想获得成长空间,要求和你有一样的平等地位,此时对他的行动不要轻易干涉。在宝宝最初要自己做什么的时候,不妨满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这样,会使宝宝觉得你尊重他,自尊得到了维护的宝宝会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自然会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2、及时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当宝宝对某些物品感兴趣时,他会不顾一切地想得到,还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这时你不能粗暴地制止,而是提出一些他更感兴趣的建议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并及时带他离开目标物品的出现地。比如当宝宝非要拿桌上的水晶球扔着玩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皮球。并带他到另一个房间,陪他一起扔着玩。

   3、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在确保宝宝远离危险品的情况下给他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为了让宝宝远离危险的东西,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便是为他提供其他的替代品,同时给他设立一定的规则,对他的探索进行一定限制,因为此时的宝宝对可触摸与不可触摸的东西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主动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有效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使他把精力集中于可满足探索需要的活动中。试着给他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拼拼拆拆;引导他创新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既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他渴望动手操作的愿望,他一定大为开心。

  当宝宝提出合理的要求,特别是当他遇到自己能力范围可以解决的事情时,如要求自己穿衣服、洗脸等,请及时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做,这会使他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也能避免“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4、用正确的语言与宝宝交流

  用何种方式与宝宝交流,直接影响他的行为表现。

  建议多用正面而积极的话语。比如不要对宝宝说“不要把花捏碎了”,而说“这花朵多嫩呀,宝宝要用手指轻轻地碰它”。不要使用“不”字,因为“不”字会吸引他的好奇心,加剧他想尝试的欲望。

  用宝宝能听得懂的话语。比如他在超市看到了一个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时,他非认为那个就是他的,非要拿回家去,这时你如果对他说,“宝宝,小汽车现在想妈妈了,它想趁着你不玩的时候,回家来看看妈妈。可是当我们回家时,妈妈保证,它肯定也会回家的!”这样和宝宝交流,他就不会赖着不走了。

  孩子由谁带最好?

  年轻父母认为自己没有带孩子经验,孩子一出生,马上交给老人抚养,认为老人有经验,可以照顾得更好。于是孩子的依恋对象建立在老人身上,老人成了孩子最亲密的人、仿效对象。老人带孩子,对孩子的心身成长好吗?孩子到底由谁带才是最好的?

   孩子由谁带最好?

  孩子在母亲腹中已经与妈妈建立了亲密的连接,孩子出生后,妈妈会产生催乳素,孩子的哭声会让妈妈有生理上的反应,这种连结促使妈妈很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存活下去的保证。这种连结给孩子安全感,妈妈身上的气味、奶味、激素味给孩子安全感。

  一位母亲,如果自己没有受过创伤,如果她曾经体验过自己妈妈给过的好养育,她会天然地抱起孩子,与孩子亲近,就好像这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一样,不需要刻意就能做到。科学家曾经给猴子做实验,发现被母亲带大的母猴与配偶有良好接触,并能很好的养育自己的幼仔。而与铁丝猴(假猴,身上有奶瓶)长大的母猴则交配困难,对幼仔施虐等缺少情感。如果是一位母亲不能亲近自己的孩子,不论什么原因,都有找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必要。走过自己,孩子才能不重蹈母亲的覆辙。这需要母亲的勇敢面对。只要妈妈好学,肯自我成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令孩子幸福的好母亲。

  由老人带大孩子隐含的危机:一旦老人过世,孩子尚未成年,将会面临重大的丧失打击。那感觉比成年人丧失父母更难受,是心理创伤。需要心理修复。不能说有寄养经历的人都会有心理疾病,但在抑郁症人群中,小时有寄养经历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还有,当今老人、尤其是城市老人,有更多焦虑源,亦或是,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和家庭,使得他们自身的心理创伤远远大于孩子的父母,这些负面信息都会在潜意识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承受太多本不应他们面对的东西。或者是莫名的焦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由谁带最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此文对应的不仅仅是刚出生的小婴儿,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回头检讨自己的婴儿期、童年是与谁一起度过的,你跟谁最亲?你成人后的感觉如何?你与你的孩子关系如何?

  关于婴儿期的回忆,基本都在潜意识层面,是难以回忆的,但当再次经历类似情境的时候,潜意识中的情绪会被激发,当感觉自己与平时反应不同,或与大多数人反应不同时,则多数意味着此处有结。这个结不是自己找理由可以消解的,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探讨。所以,对于年轻的妈妈们,要尽力亲身抚养自己的孩子,这是对孩子成长中最好的礼物。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一条条地分析:

  “找对了门”自不必说,来咨询的孩子的确存在这种或那种心理问题,由于“找对了门”,得到正确及时地咨询与治疗,他们深获其益。目前我国一项调查表明,仅初中生而言,有20.5%的人有需要咨询、治疗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4.5%情况还比较严重(包括各类型的精神疾病)。这些孩子如果“找错了门”,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性格问题、躯体疾病而耽搁下去,往往会导致学业失败,社会适应困难乃至患上各种神经、精神疾病,比如人格障碍、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药物或酒精依赖、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等。所以有心理问题到心理门诊来是非常必要的。

  “找错了门”的情况不多,主要是把某些以心理问题、精神障碍为外在表现的器质性疾患当成心理障碍来做心理咨询,比如病毒性脑炎,风湿性小舞蹈症等。但是不必担心,如果您找的是精神病学专家做心理咨询,他们就不会误诊,因为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医学训练,有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即使不是学医出身,也会有这方面的常识,他们会为您“指对了门”。

  那些“来少了”的孩子,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心理咨询尚不了解,大多数心理问题不是一次20~30分钟咨询就能解决的,因为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障碍存在的时间往往已经不短,所以要找专业医师系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治疗,不会一蹴而就。可能还有些家长觉得钱花在买药、做手术上合算,为“聊天”花钱,太不值,也就是说,我们的家长虽然开始意识到有些情况应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但还不理解心理治疗的`目的、方式,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含金量。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在追求躯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追求不断提升,这种认识误区肯定会越来越少。

  和“来少了”相对还有“来多了”的:本来孩子很正常,最多有点同龄孩子都可能存在的小缺点,却被家长、教师夸大了,认为是心理问题。比如本来拔尖的学习,一次没考好或成绩刚一下滑,家长老师不由分说,马上施加压力,要从“心理”上找原因,于是逼着孩子见心理医生,很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时,明智的医生应该用勿庸置疑的口气告诉家长(或教师),您孩子(或学生)很正常,有心理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您。是您“望子成龙”的过高期待心理承受不了孩子成绩下降的打击而焦虑不安。您把自己不正常的心态投射给了孩子。真正需要咨询的应该是您……

  “来迟了”说的是由于家长、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匮乏,没能及时发现孩子业已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自己心理抵触“精神病”这个词,而迟迟舍不得给孩子看心理医生,直到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给孩子本人、社会、家庭带来重大不幸后才来见医生。这时往往不得不住院治疗,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预后也会大打折扣。非常令人痛惜!

  因此,我希望社会能更多地用平常心去看待那些出入过心理门诊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看心理医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在发达国家,每个有稳定收入的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就像去看感冒一样,非常自然。我国大城市许多人的收入足以支付这笔非常经济的咨询费(我国心理门诊收费一般只有国外的1/20~1/100)。与其花上数百上千元钱给孩子买他并不需要的滋补品,不如花几十元给心理打预防针,为苦恼开个心理处方,让孩子心理像身体一样能够健康地发育、成长。

  哭泣让孩子更快乐?

   会哭的孩子善于表达感情 。

  哭属于“喜怒哀乐”感情之一。有的孩子很少哭,表情严肃,显得老成懂事,家长会加以夸奖。其实这样的孩子内心容易压抑,对感情的宣泄顾虑过多,可能会形成交际障碍,严重时会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感情爆发(如暴力行为)。专家指出,孩子哭的时候,其实是在宣泄负面情绪,事后会心里轻松。会哭的孩子说明其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实感情,家长不宜横加干涉。

   会哭的孩子更容易快乐。

  有的孩子“会哭”,而有的孩子“不会哭”。会哭的孩子哭得痛快,负面心情宣泄也快,事后很快就心情晴朗起来,性格也更加开朗愉快。而不会哭的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哭起来抽抽啼啼,甚至会伴随咳嗽、呕吐等现象。事后要过老半天才能醒过神来,情绪转换慢,对身体也不好。

  哭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对人的心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当你的精神蒙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当你的心情抑郁不乐时,不妨痛痛快快哭一哭。不要强忍泪水,那样会加重抑郁,憋出病来的。强烈的负性情绪舍造成你心理上的高度紧张,而当这种紧张被你压抑下去得不到释放时,势必成为一种积累待发的能量,引起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久而久之,会造成身心健康的损害,促成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恶化。而哭泣则能提供一种释放能量、缓解心理紧张、解除情绪压力的发泄途径,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此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有害健康,属于是慢性影响。他的调查发现,长期不哭的人,患病率比哭的人高一倍。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哭是有益健康的。情感变化引起的哭是机体自然反应的过程,不必克制。尤其是心情抑郁时。

  因此,建议家长不要因孩子哭就嫌烦呵斥,粗暴打断孩子宣泄感情的进程。而应该轻拍孩子的肩膀或后背,抱着他温言劝慰,让他自己慢慢停止哭泣。事后再冷静分析孩子哭的原因,找出善后之策。

  为什么乖巧的孩子长大了比别人差那么多?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乖”学生、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乖”会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只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产能工作。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乖”孩子不懂得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后台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没有安全感。正常孩子儿童心理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爱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随便哭”一类的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的哭。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合格的父母,绝不会以“乖”之名来要求孩子!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向后辈学习,而不是我们向父辈听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当googleX实验室进行着震撼世界的100个创意时,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毛豆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这天吃过晚饭,毛豆拿着一个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车来给我看,本是车窗却堆到了尾巴上,车头却倒装在车身,姥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车哪有长这样的。来,姥姥帮你按画册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听话,继续往车身上堆砌大人无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这车堆叠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绝对不乖,可这辆看起来丑陋的小车,在这个创新以指数级变化的时代,就像googleX实验室的创新构想,一定能通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未来。

  孩子,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七岁儿童认知世界的13条清单

  艾博士的新书《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其中详细列出了德国一位7岁儿童的必修课和教育清单。这份教育清单是艾申波茜博士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得出的结论。

  1.体验过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例如,听别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我们上次聚会就是少了你”等称赞的话语。

  2.既有赢的意愿,也能承受输的结果。

  3.体验过压抑的心情。不会把饥饿误认为是愤怒,把劳累误认为是悲伤。懂得一些心理因素之间的基本联系与影响,诸如情绪波动有可能导致尿床等。

  4.原谅过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

  5.知道表示情绪波动的形象比喻。例如,“像一只气球‘砰地一下炸了”,“像水满得从桶里溢了出来”。

  6.有过情绪体验。例如,自己学习进步曾引起周围人愉悦满意的情景。

  7.有过亲情体验。看过父亲刮胡子。

  8.曾与父亲一起做过家务。例如,做饭、擦桌子、铺床、做手工;曾单独与父亲度过整整一天的时间;生病时得到过父亲的悉心照顾。

  9.有过身体体验。体会过人体在水中的浮力;会荡秋千,体会过身体与秋千之间相互的作用力。

  10.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即与1人或若干人把枕头扔来扔去地疯玩)。

  11.冬季堆过一个雪人,在沙坑里挖过一个沙碉,在小溪中搭过一个水坝;掌握在野地里生火及灭火的技巧;尝试过做风车和风灯。

  12.有关于厨房的基本常识。例如,什么是味道浓厚;什么是食物发霉;什么食物有害于身体;掌握基本厨艺;搅拌、切碎、削皮、揉面,用筛子过滤;懂得烹饪用语(松脆、煸炒、生食、熟食),能把握“少许”盐的用量。

  13.有过旅游的体验。在变化了的环境中感受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体验舒适方便与将就凑合的反差,体验过在家和在外奔波的差别;能粗浅地意会一些概念,如思乡、迁移、借宿、无家可归。

  一个7岁孩子应该经历什么?学会什么?又应该知道些什么?至少应该接触过什么?看了上述七岁儿童认知世界的介绍,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1852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对孩子大声喊叫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吗,对孩子大声喊叫的影响 下一篇:长了瘊子也就是疣怎么治疗,脸上长了瘊子疣怎么治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