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说孩子还小,家长老是骂小孩小孩会有什么心理
近年来,熊孩子事件屡次发生,最常见的就是摁下电梯里所有的楼层、从别人手里抢走东西、不由分说就推人等。孩子犯错不可怕,最可怕的大人仅仅用一句“他还只是个孩子”就抹掉了孩子犯下的所有错误。
是啊!“他还只是个孩子!”这句话一说出,好像如果你继续追究下去的话,就成了你不懂事了!此时,好像我们只有把委屈吞下去才是应该的一
一说起孩子,我们总会和不懂事、贪玩、幼稚、可爱等词联系起来,即使孩子犯了错,我们也总会说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以后就好了!”可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孩子以后真的能好吗?
近年来,熊孩子事件屡次发生,最常见的就是摁下电梯里所有的楼层、从别人手里抢走东西、不由分说就推人等。孩子犯错不可怕,最可怕的大人仅仅用一句“他还只是个孩子”就抹掉了孩子犯下的所有错误。
是啊!“他还只是个孩子!”这句话一说出,好像如果你继续追究下去的话,就成了你不懂事了!此时,好像我们只有把委屈吞下去才是应该的一样!可让大人一味去迁就、忍让孩子,真的就对吗?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在不断地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他还只是个孩子”不就是父母为孩子开脱的最好借口吗?其实,这背后反应的是父母的溺爱、对责任的逃避以及无耻的本性。
熊孩子无视劝告捏碎超市方便面,无理妈妈反要精神赔偿费小李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前天她正在工作时发现一名小男孩一直站在方便面区前面。带她走近一看才发现,这名小男孩正拿着一包方便面使劲捏,旁边还放着几袋已经被他捏碎的。
看着小男孩如此淘气,小李便上前劝阻,好声好气地对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把方便面捏碎了,别人就不会买了,而且你这样捏它也会疼的。”哪知,小男孩完全没把小李的话当回事,还是继续捏着,并声称“我不用你管。”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的妈妈过来了,小李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男孩的妈妈,希望她能劝阻一下孩子的行为。
可这位女士不仅不道歉,反而不听劝阻,指责起了小李,声称“他还只是个孩子!”,“你和一个孩子计较什么啊?”“你这样说我孩子,吓到他了!”
小李这时也生气了,于是就和这位妈妈起了争执。孩子妈妈声音越吵越大,人们纷纷来围观,孩子突然就被这一幕给吓哭了!此时,李女士更生气了,直言要报警,要和超市索要孩子的精神损失费。
没多久,警察就来了,和超市经理一起调取了监控,这时才发现果然是孩子犯错在先。事实就在眼前,已容不得男孩和妈妈继续狡辩。于是,警察严肃批评了男孩的妈妈,质问她“你这样做母亲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最后,男孩妈妈照价赔偿了超市的损失,灰溜溜地带着孩子离开了!
家长总推脱说“他还是个孩子”,到底出于什么心理?
1.为自己溺爱孩子、教育失责寻找借口
孩子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但孩子犯错后父母是如何引导的,又是如何规避他再犯的,这部分责任却是家长的。孩子一再犯错,一再被纵容,背后反应的往往是父母的溺爱、纵容,“他还是个孩子”也不过是家长在为自己的教育失责找的借口而已。
2.家长习惯逃避责任,不愿面对惩罚
犯错了就要接受惩罚,这是社会法则,也是育儿法则。可一些家长有时明知自家孩子犯了错,可就是不愿意承认。孩子犯错,承担责任的往往是家长,可有些家长为了避免挨骂或是出钱,便用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来道德绑架他人,从而逃避责罚。
3.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一味护短
其实,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这些家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对他人视若无睹。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只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护短,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及他人感受。
家长总说“他还是个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1.从熊孩子变成小恶霸,价值观严重扭曲
以前,听老人们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孩子犯小错时家长不加以制止,将来就可能酿成大祸。只有家长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做对的事,否则,一味的纵容、包庇,只会把一个熊孩子发展成恶霸,日后怕是难以立足社会。
2.性格变得骄纵叛逆,成为“问题少年”
如果父母一味纵容孩子,就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以为是,慢慢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不懂感恩,到了青春期时更是骄纵、叛逆,成了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
3.成为人们眼中的“巨婴”,父母自食恶果
父母一味包庇孩子的错误,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去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及社交能力,将来很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啃老,去做人们眼中的“巨婴”,而父母也只能自食恶果。
说了这么多,你还觉得“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无关痛痒,无所谓吗?你还要继续包庇孩子的过错吗?真正爱孩子的方式,不是包庇,不是纵容,而是给他正确的引导,好在他还是孩子,现在做还来得及!
家长要多在幼儿发展的敏感期引导孩子心理,进行家庭教育,不要让孩子变成熊孩子。最好在绘本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养成,推荐这2套绘本套装《儿童敏感期成长心理绘本》。
全套10册,原价198,现在只要139,非常划算。
熊孩子屡屡惹祸,家长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辩解,怎么办?
都说父母的修养就是小孩子的教养,这话是一点都没错的,我要说的是:“每个熊孩子的背后总是站着一个或者一群熊家长”
“他还是个孩子”,不少熊孩子闯祸之后,家长们总是用这句话来为孩子开脱。近年来,网上时不时传出一些“熊孩子”的奇葩行为,有的孩子只因为装修工人的工作噪音影响自己看动画片就割断工人安全绳的;有在大街之上摸女孩子胸部的;有在公交车上大吵大闹,故意踩别人脚的,甚至还有体育课上胸袭体育老师的……当孩子受到大家指责的时候,家长们都理直气壮地说:他还是个孩子,你们还要跟孩子计较吗?
是的,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但是大人也不懂事吗?你们的修养决定了你们孩子的教养,孩子犯错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家长要进行教育,要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很多家长的心里,教育孩子那是学校的事,家庭主要就是给孩子提供后勤保障的,所以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深远的。
家庭,社会,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取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校比较像是工厂流水线式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就像是个性化的DIY,家长面对的是学生的个体,教育有针对性,个性化。而学校教育则是按照统一的教材,根据大多数孩子接受的方式对所有的孩子进行教育。虽然说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实际上由于学生众多,所以很难做到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就像接力跑一样,一个老师交给另一个老师,一个学段交给另一个学段,某个老师,某个学校只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却是连贯性的甚至是终身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更为深远。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性格天壤之别的原因,因为他们的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一样。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学校教育偏向于应试,偏向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虽然也搞德育,但是重点还是在知识的传授,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则偏向于生活习惯,道德养成,行为规范方面。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的素质修养很高,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是彬彬有礼,有教养的。而我们所说的“熊孩子”,大多数是家长的素质不高,或者说没有修养,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当然,也有因为溺爱,不愿意自己孩子受委屈,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的。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升学压力比较大,这种压力也会传导到家庭,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人格品性的教育功能弱化,很多家长的教育重点也变成了学习,于是家长培训和孩子出入辅导班,补习班,陪孩子复习功课,陪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人格养成方面的教育反而忽视了,导致现在有的孩子桀骜不驯,唯我独尊,自私自利,道德品质低下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对社会,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这个“健全”不仅指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理,是修养,是素质。培养“健全”的人,也是我们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只培养学习“优秀”的人。在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就不可或缺,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家风”教育的原因,好的家风,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
你的修养就是你孩子的修养,愿我们的孩子都是“健全”的人。不要再以“孩子还小”之类的话来推脱自己的教育责任了,正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才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等他长大了,形成心理定势,我们的教育还有用吗?就像前面吐口水的孩子,15岁了,还小吗?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还是要遵守的,愿我们都不要成为“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