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进医生为何儿童生长发育周期那么长呢,静进医生
不难看出,脊椎类或是哺乳类动物的幼崽自出生至会独立生存的时间相对远远短于人类;有些食草类动物一出生就会站立和奔跑,很多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独立生存,其性成熟、开始繁衍后代的时间也迅速到来。当然,动物界的衰老死亡相对于人类也是早得多。
在食物匮乏、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中,动物界的种系繁衍策略之一就是“快生、快长、快独立、快生育”,这是生物演化中的淘汰压“逼催”
文 | 静进医生
这竟然是有趣的幼态持续在所有动物及灵长类中,人类儿童的生长发育周期是最长的,几乎占到整个生命周期中1/4乃至1/3。
不难看出,脊椎类或是哺乳类动物的幼崽自出生至会独立生存的时间相对远远短于人类;有些食草类动物一出生就会站立和奔跑,很多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独立生存,其性成熟、开始繁衍后代的时间也迅速到来。当然,动物界的衰老死亡相对于人类也是早得多。
在食物匮乏、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中,动物界的种系繁衍策略之一就是“快生、快长、快独立、快生育”,这是生物演化中的淘汰压“逼催”的结果。到了灵长类动物,其演化则是以不成熟时间的增加为显著标志。
的确,与所有动物相比,人类的童年期或不成熟期极大地被延长,儿童发育行为专家称:在所有生物中,人类的童年期绝对是最延迟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幼态持续(neoteny)”。幼态持续的最初概念可追溯至《圣经》,而Neoteny一词则来自德语的Neotenie,意即“伸展、延长”,作为形容词则是“稚气未脱、保留青春”的意思。
理论上讲,按物种孕期指数推算,人类正常妊娠时间应该是21个月,而非现在的9个月。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以来,女性骨盆趋狭窄,而胎儿头颅不断扩增,为了解决子代的安全出生,也是出自母体的自我保护,不得已采取的一个策略就是缩短母亲孕周期,在胎儿身体还不是太大、太成熟的时候就把他/她生出来,因此可以说我们人类都是“早产儿”。
早产的结果是:生出一个生理上远不成熟,在肌肉运动和知觉上都远远落后于其它灵长类动物幼仔的婴儿。
因此新生儿头一年几乎就是胎儿期的延续,完全没有自主的生活能力,没有爹娘的呵护和精心养育几乎存活不下来。而且,为了养活子代,人类不得已变得少生和优生,力保生一个活一个,不像其它哺乳类一胎/次生一大窝或以密集生育的数量来保障存活数。
我以为,贫穷国家和地区的母亲生育孩子的数量多于发达国家的母亲,也可能是这个原因。
人类既然都是早产儿,就得需要更长时间依赖于母亲的养育而获得养育者的爱护与照顾,就须长出招人怜爱的长相,那就是幼态持续的典型特征:大脑袋、大额头、大眼睛、小圆脸、小嘴巴、短下巴、短肢体、胖嘟嘟、萌态憨态可掬、招人喜欢。难怪成人一看到小孩,不由自主地心生怜爱,猛释催产素,恨不得“亲他一口、咬他一口”,都是中了幼态持续的招数。
其实,所有小动物都具有这种特点,幼态萌憨可爱的长相,就是为了讨得成年动物(包括人类)的爱怜,催生其养育动机,借以增加幼崽自身的存活几率。
继而,幼态持续远没结束呢!
人要到达独立生活的年龄,大致要延迟到现今的20岁甚至更晚,并且硬是演化出了青春期(动物界几乎没有青春期的哦~)还不止,不信你看人类有了月经、遗精(具有可生育的标志)也不敢养育后代,不折腾到20多岁的你,打死都不敢结婚成家立业,因为你要“混社会”还得不断学习和增加生存技能,直到有了生存本钱和保障的年龄,才敢投入精力去结婚和养育后代。
啊哈,人类繁衍周而复始、绵延不断,其演化的终极目标竟然就是为了“基因扩散”。
儿童为什么需要那么长的生长发育期呢?幼态持续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延长成长时间来“学习”生存技能。学习的物质基础自然就是大脑,与脑量小的动物相比,脑量大的物种断奶晚、性成熟也晚,个体寿命也更长。
而学习就需要大量的能量与时间,物种演化的幼崽生长发育周期恰恰是“能量成本”转换的结果,越是靠智能生存发展的物种,其幼态持续时间就越长。
童年期延长是个适应演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使得儿童有了更长时间的养育依赖期,也使生殖成熟的时间延迟,推迟整个身体的发育成熟,而大脑则在整个幼态持续过程中不断成熟和逐步完成髓鞘化,以通过学习建构适应环境的神经网络。
幼态持续的另一目的,就是强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保持更长久的情感关系,这是维持种系繁衍的另一策略,保持族群氏族内的长期联盟,更利于基因的扩散,所以人类文明就演化出了“婚姻”现象,而有了父亲对子代的投资与保护,儿童存活和发展的几率就会成倍增长,这就催生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丰富的情感活动与内容。
单就面部表情而言,没有哪种动物具有人类这么丰富的表情了,这些情绪和表情的获得与学习,同样得益于亲子和族群间的长期互动。
于是,人类自然就演化出了所谓的血浓于水、孝道、赡养父母、养老送终之类的观念和行为,显然这类道德观念在动物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很多哺乳动物出生后大脑基本完成了发育,颅骨完全骨化,与成年后的大脑几乎无异。于是,动物幼崽一旦长大,就会被父母无情地逐出门户,从此生死自顾,大概也不会再回来赡养父母、诉说亲子的儿女情长了。
静老师说人类之所以有个延长的童年期,需要如此长的幼态持续,是因为人类与其它物种不同,人的社会属性极为复杂多样,逼得你必须要具备更高更复杂的智力,这就得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学习与掌握社会习俗、规范、制度以及必要的技能与知识,也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扩散。
延迟而不成熟的儿童成长周期、认知缓慢的积累和幼态持续应该受到养育者们的尊重与科学的应对,其延迟具有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除非是发育迟缓,不应该简单的从儿童是否成熟和成熟到什么程度来进行评价与归类。
研究者和家长们应该探索和了解,幼态持续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定时期及其规律,按其规律提供必要的学习技能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揠苗助长对儿童来讲绝非是件好事。
静进的介绍
静进,男,蒙古族,1959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8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1996年4月、1996年10月.1997年10月在日本大学医学院及日本白百合大学发育儿科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99年9月~2000年4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作访问学者。原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现任妇幼卫生系主任,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特聘专家。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及神经心理学研究和相关临床工作。1997年以来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多项厅校级课题。主要对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ADHD)、学习障碍(LD)、抽动障碍(Tic)、孤独症等儿童的神经心理特征及其脑机理进行研究,并从事临床儿童心理咨询指导及矫治训练方法的建立等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近60余名,博士生近10名。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研成果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10年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已发表研究论文250多篇,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高校)6部.参编和主编各类专著与教材12部。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群体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现象。虽然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可由於生活、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或遗传等因素而出现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包括形态、机能等,但一般规律还是存在的。那麽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呢?1、不平衡性:身体中的所有组织、器官不是以同一速度生长,也不是同时停止生长。即有先有後,快慢不一。如脑的发育先快後慢7
8岁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生殖系统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後回缩,皮下脂肪发育年幼时较发达,而肌肉组织则要到学龄期纔发育加速。
2、程序性:一般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例如,出生後运动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抬胸,再会坐、爬、站、走。头在胎儿和婴幼儿期领先生长,以後生长不多,所以新生儿和小婴儿头大身体小,四肢短。以後四肢的增长速度快於躯乾,逐渐变得头小躯乾粗,四肢长。婴儿头占身高的1/4,到成年头占身高的1/8。
3、连续性:在整个生长发育期,所有儿童的生长过程都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一般体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後以最初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前3个月;後半年起逐渐减慢,生後第一年,身高年增长25cm,生後第二年身高年增长12?13cm左右,第三年到青春前期,身高年增长5~6cm,部分儿童在6~7岁时可出现小幅度生长加速,到青春期会出现身高明显加速,女性年增长可达到9cm,青春期总增长25cm;男性年增长可达10.3cm,青春期总增长28cm。
以上就是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如果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异常现象,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