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为什么孩子一直不停自己念叨,小孩嘴里不停念叨是为什么

姐妹晓丽跟我说:“我女儿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天天跟我念叨幼儿园小朋友推了她……你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至于天天说嘛!”
家长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一件事情家长已经忘记了,孩子却不停地念叨。
孩子可能每天念叨很多次,也可能很多天念叨一次,或者已经过去几个月的事又突然念叨起来。


这让我想到我家糖宝的念叨经历。糖宝睡觉有讲睡前故事的习惯,有天晚上她不让爸爸讲故事,也不让妈妈讲,只是躺着玩,接着她开始自言自语。
那个时候她只有2岁,还不会讲

姐妹晓丽跟我说:“我女儿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天天跟我念叨幼儿园小朋友推了她……你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至于天天说嘛!”

家长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一件事情家长已经忘记了,孩子却不停地念叨。

孩子可能每天念叨很多次,也可能很多天念叨一次,或者已经过去几个月的事又突然念叨起来。

这让我想到我家糖宝的念叨经历。糖宝睡觉有讲睡前故事的习惯,有天晚上她不让爸爸讲故事,也不让妈妈讲,只是躺着玩,接着她开始自言自语。

那个时候她只有2岁,还不会讲完整的句子,所以说的是断断续续的字词。仔细听发现她说的是:“姐姐…笔…抢…哭…妈妈说…”

原来,白天糖宝和邻居姐姐玩的时候,喜欢姐姐的笔,抢姐姐的笔而且还把笔帽弄坏了。

姐姐把笔抢了回去,糖宝就哭了,姐姐的妈妈批评姐姐,姐姐也哭了。

我才发现这件事还在影响她的内心,那段时间的睡觉前一直念叨这个,白天想起来也会说。

糖宝现在大一些该上幼儿园了,从外面回来有时会念叨小朋友推我了,大姐姐不和我玩。

孩子念叨背后的心理是怎样的?念叨对于孩子来说有没有好处呢?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念叨呢?本文将通过这个小故事,从理论结合实践给大家讲解。

孩子念叨背后的心理

当孩子在不停念叨的时候,有的家长说,你好烦啊,像唐僧一样在我耳朵边上不停地说;还有人说,我不明白过去的事,也已经帮他解决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也有人认为孩子好像在告状,总说幼儿园小朋友不好。其实,这是我们对孩子念叨背后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的不理解。

1.孩子念叨的心理特点

学龄前儿童虽然可以用语言表达简单的事情,但是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尚未完善,复杂的事情还不能表述出来。

尤其是语言启蒙初期的儿童,甚至连完整句子都说不好,但是他们有表达的欲望。

这时候,家长就需要根据事情的真实情况帮孩子完整表达。

同时,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对事件的认知还不全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特点是可以运用字词、标记、想象,但是对于过去事情的回忆还不完善,看待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因此,孩子在念叨事情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孩子把字词和想象的内容用完整的语言描述成具体事件。

儿童缺乏社交技能,家长可能注意到,孩子总喜欢追着大年龄的孩子玩耍,而大年龄的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喜欢带他玩,孩子可能会遭到拒绝。

即使是同龄的小朋友之间,可能因为抢玩具或者分享之类的事情,造成孩子的社交出现冲突。

2.孩子未被处理的情绪

心理学有个词叫“未完成情结”,是说那些未完成的、不成功的事更让人难以忘记。

在1927年,有心理学家针对未完成事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将被试分为A、B两组,同时做相同的数学题。

实验中让A组顺利做完,而B组做题中途突然让其停止。然后分别让两组回忆所做的题,B组明显优于A组。

这种未完成事件带来的情绪,深深地储存于B组被试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记。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生活中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开心的事情忍不住想跟人分享,不开心的时候也想找人吐槽。

开心的事情分享完很快就会淡忘,不开心的事情即使吐槽完,也会影响自己很长时间,甚至在多年后想起依然会引起情绪波动,尤其是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类似的情绪就像诅咒一样出现,还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处事。

因此,家长认为孩子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但是孩子事件背后的情绪没有处理完,或者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对一件事情尤其是不开心的事情不停地念叨。

3.孩子的心理需求

“开心的事情和人分享,就会变成双倍开心;不开心的事情和人分享,会减去一半的悲伤。”学龄前儿童虽然不懂得分享对情绪的作用,但是他们知道在自己讲述事情时父母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父母有没有在认真听,并且给出适当的回应,对孩子来说代表了父母在此时此刻有没有关注自己。

每个人都有被关注被看到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甚至孩子比成年人需求更强一些,只是他们不会表达。

成年人可以发微博、发朋友圈、找朋友吐槽,而孩子给朋友吐槽的话,同龄的朋友和孩子心智发展程度差不多,不一定能理解孩子的状态,他们也没有社交软件可以表达,只有父母可以念叨。

孩子念叨的好处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有一种治疗方法叫叙事疗法。我们一般理解的叙事就是简单的说故事。

叙事疗法认为,每一个故事都是叙事,但是又跟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不一样,治疗中的表达内容和方法都有专业的理论指导。

在叙事治疗中,治疗师认为客观的事实真相会随着我们所用的观察历程不同而改变,重点是帮助当事人重新看待自己的故事,重新定义故事的意义,从而解决当事人的烦恼。

孩子的念叨也是在讲他自己发生的故事,那又和叙事疗法的原理有什么关系呢?

1.发现新的角度、转变态度

孩子在念叨自己故事的过程中,不是在简单的念叨,而是在不断地重新加工自己的故事。

叙事疗法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主要是让当事人讲出自己的故事,再以故事为轴,治疗师引导当事人丰富故事内容,重写故事。

在重建故事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产生新的洞察、发现新的角度、转变新的态度,从而把模糊的感觉和生命的力量彰显出来。

2.告诉家长我遇到困难了

孩子在念叨的时候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告诉了父母,表面上孩子在念叨,其实他是在告诉家长我遇到了问题,目前无法理解或者没有解决好。

原理是这样的,我们在叙事中每次看到问题的角度可能会不一样。

孩子第一次讲的时候,可能是在讲故事本身,第二次或者很多次讲的时候,说明这件事对他来说很重要,作为家长要细致的思考,并看到孩子念叨背后的原因。

转变

对于“未完成”事件,我们往往很难忘记,直到在内心真的得到解决。

未完成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消极体验也会伴随存在,如果我们长时间带着消极的体验,做事就缺少积极向上的力量。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源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治疗需要帮助我们把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由薄到厚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当孩子念叨的时候,说明他们正在体验事件带来的消极体验。家长在听到孩子念叨的时候,需要绕过念叨看到孩子的消极情绪,并在事件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并带领孩子扩大积极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4.促进亲子关系

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心理治疗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希望通过心理医生了解孩子的心思,因为孩子什么都不给家长说。

这个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学龄前期的阶段,孩子还不太会表达和沟通的时候,家长未和孩子做好沟通。

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和家长去交流,或因为在某个阶段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觉得和孩子沟通很好,但对孩子来说,家长并没有理解孩子的表达,并作出适当的回应,孩子便不再想和家长沟通了。

宝贝愿意跟你讲幼儿园的事情,或者和邻居小朋友玩耍时发生的事情,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也说明你们的亲子关系很融洽,孩子愿意跟你沟通。

如何应对孩子的念叨?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念叨时说,你怎么又说这个事,已经说了八百遍了呀;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已经说过了;我这忙着呢,你说着不烦,我听着都烦了,快别说了。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无奈地停下了念叨,但是这件事在他内心没得到解决,以后还会再念叨。

不念叨了,不代表这件事对孩子没有影响了。更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孩子慢慢地不再愿意跟家长敞开心扉了。

各位家长,看完上面孩子念叨背后的心理和好处后,相信家长对孩子念叨这件事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那么在孩子念叨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呢?以糖宝念叨姐姐抢笔为例,我们看看家长可以怎么做:

1.认真聆听

孩子兴冲冲地跟父母谈一些事情,是在叙述自己发生的故事,告诉父母自己在幼儿园或者其他地方经历的事情,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

在孩子念叨的时候,家长尽可能放下手头工作,先听孩子讲完自己的故事,如果无法放下工作,请耐心告诉孩子,自己在忙,稍等和孩子一起讲故事。

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讲故事,感受到被父母尊重和鼓励,他的事情是被父母看到并且关注到的。

这样孩子就会很愿意跟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慢慢地就父母就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不仅亲子关系得到了提高,也大大减少了孩子因为消极情绪无法表达而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机会。

当糖宝给我念叨和姐姐抢笔的故事,我发现抢笔的事还在影响她的内心时,便开始帮糖宝把零碎的字词串成完整的句子再讲给她。

每次糖宝念叨,我都很耐心这样串起来,当成故事讲给她。

糖宝:笔

妈妈:笔

糖宝:嗯,姐姐

妈妈:姐姐的笔

糖宝:嗯,抢

妈妈:姐姐抢笔了啊

糖宝:嗯

妈妈:谁和姐姐抢笔了

糖宝:你(2岁的时候你我不分,糖宝说你就是我的意思)

妈妈:你和姐姐抢笔了啊

糖宝:嗯,哭

妈妈:谁哭了呀

糖宝:宝宝(宝宝是糖宝自己)

妈妈:宝宝哭了啊

糖宝:嗯

2.积极回应

家长在耐心倾听孩子念叨的时候,不只当要一个听众。

我们看完电影或者听完音乐,可能都会有想评价一番的冲动。对于孩子的念叨,家长可能也会忍不住想评价一下。

但是有的父母是这样说的,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还有脸给我讲;你这样做肯定不行啊,难怪会是这个结果。这些话都好像是在批评孩子。

孩子需要的回应不是这样的,家长除了耐心倾听以外,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所做的事情,以及念叨背后的情绪,然后表示理解。

如果家长懂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那样最好了,可以给孩子讲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这样,是共性问题还是孩子自己需要学习的问题。

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行为,接纳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观念。

在糖宝讲自己因为抢笔哭了之后,我没有指责糖宝不应该因为抢别人东西哭,而是开始引导她了解事情的另一面。我询问姐姐的情况,让她看到姐姐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和经历。

妈妈:姐姐哭了吗

糖宝:嗯

妈妈:姐姐也哭了啊

糖宝:嗯,妈妈说

妈妈:他妈妈说她了是不是

糖宝:嗯

3.适当引导

家长在回应孩子的同时,在孩子能理解且可操作的角度,可以适当给一些指导。

尤其是学龄前语言、思维、社交发育不完善的儿童,这项工作更为重要。

孩子在念叨的同时,家长用更适合的语言帮孩子表达,让孩子知道,原来故事还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讲述,也帮助孩子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语言系统。

家长在帮孩子讲述故事的同时,加一些提问式的引导,试着让孩子说说对事情的看法,引导孩子对事情的思考,家长再增加一些其他的思考方式和角度,这样既可以促进孩子思考问题,又能拓展孩子的思维角度。

在涉及规则和社交技能的问题上,家长还可以加入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强化,教孩子一些正确的社交技能。

避免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还是不会处理。

这也是一个教孩子规则和社交技能的好机会。

后来爷爷给糖宝买了几支新笔,但是糖宝还是每天念叨,慢慢地,说的次数减少了,再后来就不说了。

包括现在糖宝每次给我念叨其他事,我都会先了解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用同样的提问和串故事的方法讲给她。顺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加入一些道理。

妈妈:抢东西对吗

糖宝:不对

妈妈:想要东西可以让妈妈或者爷爷买对不对

糖宝:嗯

这个方法我也教给文章开头的那位朋友,她说从那以后孩子更喜欢和她讲故事了。

总之,在我们看到孩子在念叨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批评指责孩子,或者直接讲道理。

而是,了解孩子当下念叨的事情,接纳孩子念叨背后的情绪,然后再做出适当的回应。

而且,家长可以抓住这个可以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个给孩子讲解为人处世方式的好机会。

-END-

策划:长今

作者:樊亚奇

编辑:雪梨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278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孩子脚臭是因为有脚气吗妈妈须知,孩子脚特别臭是不是脚气 下一篇:儿童脚臭的9个处理方法,纠正孩子脚臭小妙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