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疫病防治,肉牛养殖疫病防治措施及方法
当前牛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表现为旧病未除,新病不断,传染病发生增多,牛源性的人畜共患病发生率明显上升,疫病危害加大;细菌混合感染、细菌耐药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规模化牛场营养代谢病和繁殖障碍及肢蹄病会不断出现,危害增大。以下是牛传染病的分类。
(一)以腹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流行以腹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犊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犊牛沙门氏菌病、弯曲杆菌性腹泻、副结核病、牛轮状病毒感染、牛冠状病毒感染、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等。其中对新生犊
一、传染病的分类
当前牛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表现为旧病未除,新病不断,传染病发生增多,牛源性的人畜共患病发生率明显上升,疫病危害加大;细菌混合感染、细菌耐药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规模化牛场营养代谢病和繁殖障碍及肢蹄病会不断出现,危害增大。以下是牛传染病的分类。
(一)以腹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流行以腹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犊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犊牛沙门氏菌病、弯曲杆菌性腹泻、副结核病、牛轮状病毒感染、牛冠状病毒感染、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等。其中对新生犊牛危害严重的有犊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犊牛沙门氏菌病、牛轮状病毒感染、牛冠状病毒感染。对成年牛危害严重和流行较广的有弯曲杆菌性腹泻、副结核病、牛冠状病毒感染。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在临床上以6~18月龄牛高发,虽然发病率不高约5%,但病死率高达90%~100%。尤其本病具有持续感染、免疫耐受等特点,在牛群中污染率很高,个别牛群高达60%以上,呈上升趋势,将对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以呼吸道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发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包括牛巴氏杆菌病—肺炎型、牛肺结核病、牛化脓性隐秘杆菌病、犊牛地方流行性肺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牛副流行性感冒、牛流行热等。其中流行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牛巴氏杆菌病—肺炎型和牛化脓性隐秘杆菌病。流行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牛副流行性感冒,其中后两者病程长达20~30天。不仅增加了饲养费用,而且生产性能降低,严重威胁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猝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引起牛猝死的传染病主要有炭疽、牛巴氏杆菌病—败血型、牛链球菌病、牛肺炎克雷伯菌病、牛坏疽性乳房炎、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0142K99F41兼性大肠杆菌病等。近几年多发的疾病有牛链球菌病、牛肺炎克雷伯菌病和牛坏疽性乳房炎。
(四)以神经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发生以神经症状为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狂犬病、牛散发性脑脊髓炎、牛昏睡嗜血杆菌感染、伪狂犬病、李氏杆菌病等。其中伪狂犬病主要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
(五)以皮下和肌肉炎性气性水肿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发生该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气肿疽、恶性水肿、牛巴氏杆菌病~水肿型等。恶性水肿和牛巴氏杆菌病—水肿型在黑龙江省呈散发,而气肿疽尚未见临床报道。
(六)以贫血和黄痘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各地牛群中流行的该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包括钩端螺旋体病、牛无浆体病、牛嗜血支原体病(旧称附红细胞体病)、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等。还有牛焦虫病、牛东毕吸虫病、牛锥虫病等寄生虫病。当前主要流行的疾病有钩端螺旋体病和牛无浆体病。值得一提的是嗜血支原体对牛的致病力很弱,在临床上尚未见自然感染发病的病例。
(七)以结膜角膜炎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发生以结膜角膜炎为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眼型等。当前牛群中主要流行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后两者呈散发。
(八)以口腔鼻腔黏膜糜烂或溃疡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流行该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口蹄疫、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茨城病、丘疹性口炎等。当前主要流行口蹄疫和丘疹性口炎。
(九)以体表肉芽肿或恶性肿瘤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发生该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牛白血病和放线菌。牛白血病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牛的慢性恶性肿瘤疾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发生于成年牛,4~8岁最常见,呈散发。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 2~5岁牛最易感,多呈散发。
(十)以繁殖障碍综合征为主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流行的该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牛布氏杆菌病、牛生殖道弯曲杆菌病、Q热、中山病、赤羽病、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等。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仍为牛布氏杆菌病,其次为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牛生殖道弯曲杆菌病主要由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而引起。黑龙江省某牛场发现因使用被本菌污染的非正常途径销售的冻精而大批流产的病例。因此只要切断上述的感染途径,就能够避免本病的发生。另外,伴发流产的传染病还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成年牛沙门氏菌、牛无浆体病、牛流行热等。
二、当前流行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1.发病原因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外形呈球形,正20面体对称,直径30nm,无囊膜,分子量为6.9×106,完整的病毒为单链RNA,基因长度为8.5kb,完整病毒颗粒核酸占30%,蛋白质占70%。结构基本明了,由5UTR、3UTR和ORF组成,其中ORF内含VP1结构基因,VP2、VP3非结构基因和起始密码号与终止密码子等。VP1与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关,也是病毒主要抗原所在位点。病毒多型,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其7个血型为A、O、C、南非SATⅠ、SATⅡ、SATⅢ、亚洲Ⅰ型,以O型为常见。A型又分为32个亚型,O型11个亚型,C型5个,南非Ⅱ型3个,亚洲Ⅰ型3个亚型,最近报道口蹄疫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各型无交叉免疫现象。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受污染的废料其传染性可达数月,高温和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碱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1%~2%氢氧化钠溶液,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有效,酚、乙醇、氯仿无效,该病毒对热敏感, 60℃30min灭活,80℃~100℃立即灭活。
2.发病机制
病畜经损伤皮肤和消化道黏膜感染人体繁殖并扩散附近细胞,在皮肤上形成水疱,然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和皮肤、器官组织病变与相应症状,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诊断意义是部分病毒有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3.临床症状
一般情况下,牛患有此症状后,正常的存在潜伏时间是2~4天,但也有持续较长的时间达到7天左右,之后患病的牛身上的温度可达到40℃~41℃,出现流口水和吞咽困难的情况,目光呆滞无神,1~2天之后在唇和面颊的黏膜、舌面和舌的两侧、齿龈、硬腭、齿垫等处形成水疱,大小不等,最大的可达鸡蛋大,在水泡之内的物体呈现无色或是淡黄色的,最后成浑浊的灰白色,1~3天后,水泡就会破裂,经过破裂之后水泡就可能形成浅表的糜烂,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如有细菌感染,糜烂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有时并发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口膜炎、咽炎、肠胃炎,有时在鼻咽部形成水疱,引起呼吸障碍和咳嗽。
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饲养管理不当,糜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病畜站立不稳,行路跛拐,甚至蹄匣脱落。
乳头皮肤有时也可以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本病一般良性经过,若仅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病死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3%。但在某些情况下,当水疱病变逐渐愈合,病牛逐渐健康时,有时病情可突然恶化。病牛全身衰弱,肌肉发抖,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失调,反刍停止,食欲废绝,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因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成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脏所致。哺乳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很高。
4.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可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一般称为“虎斑心”。心脏松软,似煮过的肉。由于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溶解,放出有毒分解产物而使病畜致死。
5.诊断
根据急性经过,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和一般取良性转归以及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可进行诊断。
在诊断口蹄疫时,要考虑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的特点。为了了解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为何型,可采取病牛舌面水泡皮或水泡液,置50%甘油生理盐水中,迅速送有关单位作补体结合试验或微量补体结合试验鉴定毒型,或送检病畜恢复期血清进行乳鼠中和试验或病毒中和试验或琼脂扩散沉淀试验、放射免疫、免疫荧光抗体法以及被动血凝试验来鉴定毒型。确定毒型的重要性在于目前使用的口蹄疫疫苗有的是单价疫苗,如果毒型或疫苗型别不符,就不能收到预期的防疫效果。
6.预防
(1)严格执行封闭管理和消毒制度。规模牛场要严格执行检疫监督和防疫消毒制度,坚决杜绝外来人员进场逗留、参观,尤其杜绝牛贩子等拉运、贩卖、收购牛只的人员在场外逗留。本场人员进出牛场要自觉遵守本场防疫消毒制度,场门口要有消毒池、消毒间,运输饲草料的车辆必须严格消毒,严禁非本场车辆入内,严禁在场区内烹饪猪、牛、羊等偶蹄兽动物产品,定期对场区周围环境、生活区、生产区进行消毒,运动场用2%氢氧化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消毒要严格彻底。
(2)做好程序化免疫。对成年母牛,每隔4~6个月接种1次(分娩前3个月接种)。单价苗肌肉注射1头3ml,双价苗肌肉注射1头4ml。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肉注射单价苗1头2ml或双价苗1头2ml。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4~6个月接种1次,肌肉注射单价苗1头3 ml或双价苗1头4ml。
(3)做好检疫监督。育肥牛出栏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经检疫人员到场、到户实施检疫。检查合格后,收回动物免疫证,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方可出栏。国内跨省调运包括种畜、乳用畜、非屠宰畜时,应当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经调出地按规定检疫合格,方可调运。起运前两周,进行一次口蹄疫强化免疫,到达后须隔离饲养14天以上,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饲养。
7.防治
发生疫情时的措施:当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除及时进行诊断外,应于当日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疫情报告。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扑杀等综合措施。
(1)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分,为发病畜所在的地点。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畜所在的养殖场/户为疫点;散养畜以病畜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放牧畜以病畜所在的牧场及其活动场地为疫点;病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以运载病畜的车、船、飞机等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以病畜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疫区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km内的区域。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km的区域。在疫区、受威胁区划分时,应考虑所在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河流、山脉等)。
(2)疑似疫情的处置。对疫点实施隔离、监控,禁止家畜、畜产品及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3)确诊疫情处置。疫情确诊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疫情发生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应在24h内发布封锁令。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的,由共同上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发布封锁令。扑杀疫点内所有病畜及同群易感畜,并对病死畜、被扑杀畜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对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畜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对发病前14天售出的家畜及其产品进行追踪,并做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所有易感畜进行紧急强制免疫,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关闭家畜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活畜进出疫区及产品运出疫区;对交通工具、畜舍及用具、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对易感家畜进行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必要时,可对疫区内所有易感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受威胁区采取的措施:最后一次免疫超过1个月的所有易感畜,进行一次紧急强化免疫;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4)解除封锁。口蹄疫疫情解除的条件:疫点内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连续观察至少14天,没有新发病例;疫区、受威胁区紧急免疫接种完成;疫点经终末消毒;疫情监测阴性。新血清型口蹄疫疫情解除的条件:疫点内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连续观察至少14天没有新发病例;疫区、受威胁区紧急免疫接种完成;疫点经终末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疫情监测,结果为阴性。解除封锁的程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上述条件审验合格后,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必要时由上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验收。
(二)牛肺疫
牛肺疫又名为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牛胸膜肺炎状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牛或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呼吸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或生殖道传染。临床特征为浆液性纤维肺炎和胸膜炎,多为慢性和隐性传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一种传染病。
1.病原
牛肺疫丝状霉形体,过去称星球丝菌。细小、多形,但常见球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存在于病牛之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和气管分泌物中。日光、干燥和热力均不利于本菌的生存;对苯胺染料和青霉素具有抵抗力。但1%来苏儿、5%漂白粉、1%~2%氢氧化钠或0.2%升汞均能迅速将其杀死。十万分之一的硫柳汞,十万分之一的“九一四”或每毫升含2~10万IU的链霉素,均能抑制本菌。
2.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牛类,包括黄牛、牦牛、犏牛、奶牛等,其中3~7岁多发,犊牛少见,本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曾有过流行,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流行。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牛肺疫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常年可发生,伹以冬春两季多发。非疫区常因引进带菌牛而呈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因牛对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发病缓慢,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往往呈散发性。
3.发病机理
病原起初侵害细支气管,继而侵入肺脏间质,随后侵入血管和淋巴管系统,取支气管源性和淋巴源性两种途径扩散,进而形成各种病变。支气管源性系沿细支气管蔓延,引起肺小叶细支气管发生炎症和部分坏死,进一步扩展到毗邻小叶。由于大量小叶病变迅速发展扩大和大量淋巴液蓄积,患部很快硬化,使淋巴管和血管栓塞而形成坏死。又因肺炎的进展阶段不同,出现红、黄和灰色等不同色彩的肝变。淋巴源性是沿细支气管周围发展,侵入肺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和淋巴间隙中,引起小叶间结缔组织广泛而急剧的炎性水肿。淋巴管显著扩张,其中淋巴液大量增加。由于淋巴管舒张,淋巴液大量蓄积,病原的繁殖与淋巴液的渗出相互促进,终于造成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的堵塞。导致小叶间组织显著增宽,呈白色,内含大量淋巴液和炎性细胞,形成广泛的坏死。这种间质变化与肺泡的各期肝变构成了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样的典型病变。通过淋巴管病变迅速扩展,可很快形成融合性大叶肺炎。肺脏发生炎症,导致大量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而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而胸膜纵膈和淋巴结的肿大则是病原沿着淋巴管的侵入而引起。
4.临床症状
潜伏期2~4周,短者7天,长者可达数个月之久。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鼻孔扩张,鼻翼扇动,有浆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难,呈腹式呼吸,有吭声或痛性短咳。前肢张开,喜站。反刍迟缓或消失,可视黏膜发绀,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颤。脉细而快,每min80~120次。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病情严重出现胸水时,叩诊有浊音。若病情恶化,则呼吸极度困难,病牛呻吟,口流白沫,伏卧伸颈,体温下降,最后窒息而死。
亚急性型:其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症状不如急性型明显而典型。
慢性型:病牛消瘦,常伴发癌性咳嗽,叩诊胸部有实音且敏感。在老疫区多见牛免疫力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有的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故易与结核相混,应注意鉴别。病程2~4周,也有延续至半年以上者。
5.病理变化
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尤其是肺脏和胸腔。肺的损害常限于一侧,初期以小叶性肺炎为特征。中期为该病典型病变,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红、红、灰红、黄灰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而变硬,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间质增宽。病肺与胸膜粘连,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腔有淡黄色并夹杂有纤维素之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混浊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坏死并有结缔组织包囊包裹,严重者结缔组织增生使整个坏死灶瘢痕化。
6.诊断
本病初期不易诊断。若引进种牛在数周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同时兼有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之症状并结合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1)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样变;(2)肺间质明显增宽、水肿,肺组织坏死;(3)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细菌学诊断:高倍镜下见多形性菌体,即可确诊。
7.防治
非疫区勿从疫区引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免疫注射;发现病牛应隔离、封锁,必要时宰杀淘汰;污染的牛舍、屠宰场应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本病早期治疗可用“九一四”,每百公斤体重用药1g,用适量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稀释,一次静脉注射,间隔4~7天1次,连续用药2~4次可达到临床治愈。病牛症状消失,肺部病灶被结缔组织包裹或钙化,但长期带菌,应隔离饲养以防传染。
最主要的措施是消灭传染源,经验表明,在疫区及受威胁区开展菌苗预防接种,曾收到控制与消灭本病效果。即每年定期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或兔化绵羊弱毒菌苗,连续使用3~5年,即见成效。
(三)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
1.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min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2.流行病学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牛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3.临床症状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黏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h。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黏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性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4.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黏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膈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5.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6.防治
平时注意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畜舍定期消毒。长途运输时要细心管理牲畜,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在运输前注射高免血清或菌苗进行预防。
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将病畜或可疑病畜隔离治疗,对健康牲畜仔细观察,检查体温,必要时用高免血清或菌苗紧急预防接种。畜舍用5%漂白粉、10%石灰乳等消毒。粪便可用生物热消毒。病牛初期应用高免血清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将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效果更佳。重症牛可同时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或土霉素。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并结合必要的对症疗法。
(四)结核病
牛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组织器官的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的坏死病灶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病原学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分三个型:即牛分枝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和禽分枝杆菌(禽型)。该病病原主要为牛型人型、禽型也可引起本病。此外还有冷血动物型和鼠型,但对人畜都无致病力。
结核杆菌的形态有多种,不同的型稍有差异。人型结核菌是直的或微弯的细长杆菌,呈单独或平行相聚排列,多为棍棒状,间有分枝状。牛型结核菌比人型结核菌短粗,且着色不均匀;禽型结核菌短而小,呈多形性。
本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也不能运动,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结核菌具有蜡质膜,不能用普通的苯胺染料染色,必须在染料中加入媒染物质。常用的方法为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一旦着色,虽用酸处理也不能使之脱色,所以又叫作抗酸性菌。
结核杆菌为严格的需氧菌,生长最适pH为:牛型结核菌5.9~6.9,人型菌7.4~8.0,禽型结核菌7.2。最适温度为37℃~38℃。初次分离结核杆菌时,生长缓慢,可用劳文斯坦—钱森二氏培养基培养,经10~14天长出菌落。结核杆菌的菌落、毒力及耐药性可发生变异。典型的菌落为粗糙型,毒力强,而变异菌株菌落则呈光滑型,毒力弱。
结核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存7个月,在粪便内可生存5个月,在奶中可存活90天,但对直射阳光和湿热的抵抗力较弱,60℃~70℃在10~15min100℃水中立即死亡。常用消毒药经4h可将其杀死,70%酒精、10%漂白粉、氯胺、苯酚、3%甲醛等均有可靠的消毒作用。
2.流行病学
结核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结核杆菌在机体中分布于各个器官的病灶内,因病畜能由粪便、乳汁、尿及气管分泌物排出病菌,污染周围环境并散布传染。
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经胎盘传播或交配感染。
牛对牛型菌易感,其中奶牛最易感,水牛易感性也很高,黄牛和牦牛次之。猪、鹿、猴也可感染,马、绵羊、山羊少见,人也能感染,且与牛互相传染。家禽对禽型菌易感,猪、绵羊少见。人对人型菌易感,牛、猪、狗、猴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说来,舍饲的牛发生较多。畜舍拥挤、阴暗、潮湿、污秽不洁,过度使役和挤乳,饲养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有时达数月以上。病程呈慢性经过,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病菌侵入机体后,由于毒力、机体抵抗力和受害器官不同,症状亦不一样。在牛中本菌多侵害肺、乳房、肠和淋巴结等。
肺结核:病牛呈进行性消瘦,病初有短促干咳,渐变为湿性咳嗽。听诊肺区有啰音,胸膜结核时可听到摩擦音。叩诊有实音区并有痛感。
乳房结核:乳量渐少或停乳,乳汁稀薄,有时混有脓块。乳房淋巴结硬肿,但无热痛。
淋巴结核:不是一个独立病型,各种结核病的附近淋巴结都可能发生病变。淋巴结肿大,无热痛。常见于下颌、咽颈及腹股沟等淋巴结。
肠结核:多见于犊牛,以便秘与下痢交替出现或顽固性下痢为特征。
神经结核: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害时,在脑和脑膜等可发生粟粒状或干酪样结核,常引起神经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运动障碍等。
4.病理变化
特征病变是在肺脏及其他被侵害的组织器官形成白色的结核结节。呈粟粒大至豌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状,较坚硬,多为散在。在胸膜和腹膜的结节密集状似珍珠,俗称“珍珠病”。病期较久的,结节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或形成脓腔和空洞。病理组织学检查,在结节病灶内见到大量的结核分枝杆菌。
5.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显微镜检查(根据本菌的抗酸性特征,采用萋—尼氏染色或荧光抗酸染色,检查抗酸性杆菌)、病原分离鉴定(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再通过培养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DNA寡聚核苷酸探针或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培养分离物或可疑动物组织样品中的牛分枝杆菌DNA)。
6.防治
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阳性牛必须予以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严格扑杀措施,防止扩散。每年定期大消毒2~4次,牧场及牛舍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饲养用具每月定期消毒1次,检出病牛时,要做临时消毒。
(五)布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最常发生,且可由牛传染给羊、猪和其他家畜。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1.发病机理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母牛流产为特征,对养牛业危害很大。本病的病原体是流产布氏杆菌。无论公牛、母牛对这种病原体都容易感染。除牛以外,羊、猪、马、骡、驴、猫、狗以及许多种野兽都比较容易感染,人感染后表现为波浪热、关节痛,群众称之为懒汉病。患这种病的牛是牛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的牛流产时,大量的病原体随着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对周围还未感染的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容易感染的牛可能主要是吃了被布氏杆菌污染的饲料、垫草或者用舌头舔了污染器物。
2.临床症状
病原菌侵入牛的身体后,喜欢在骨髓、关节、淋巴结、子宫、胎盘等部位进行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及症状。母牛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流产。流产多发生于妊娠期的后5~8个月之间,流产胎儿可能是死胎或弱犊。流产之后常发生胎衣滞留,不断从阴道排出灰色或棕褐色的分泌物。乳腺受侵害时,轻的产奶量减少,重的乳汁发生明显的变化,呈絮状或黄色水样;乳房皮温增高、疼痛、坚硬。
3.病理变化
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透润,有些部位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而有出血点。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黄色,或盖有灰色或黄绿色纤维蛋白或脓液絮片或盖有脂肪状渗出物。胎儿胃特别是第四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肠胃和膀胱的黏膜下可能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浆膜腔有微红色液体,胎壁上可能覆有纤维蛋白凝块,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程度不等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肥厚。胎儿和新生犊牛可能见肺炎病灶。公牛生殖器官精囊内可能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可能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
4.预防措施
(1)引进牛时须先调查疫情,不从流行布氏杆菌病的单位引进牛只,还必须经过布氏杆菌病检疫,证明无病才能引进。新引进的牛进入肉牛养殖场时隔离检疫1个月,经结核菌素和布氏杆菌病血清凝集试验,都呈阴性反应,才能转入健康牛群。
(2)认真管好牲畜、粪便和水源。发现流产母牛要立即隔离,对流产胎儿、胎衣及羊水等污物都要严密消毒。
(3)对种公牛。牛每年进行两次定期检疫,检出的阳性牛要隔离饲养或交商业部门收购处理;阳性种公牛要淘汰,以便控制传染源,逐步净化。
(4)认真落实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逐步控制和消灭布氏杆菌病。免疫可用布氏杆菌19号菌苗或布氏杆菌猪型二号菌苗。19号菌苗用皮下注射法免疫,5~8个月龄时注射1次,必要时在18~20个月龄时,即第一次配种前再注射1次,以后根据牛群布氏杆菌病流行情况,决定是否注射。
(5)患病的牛产犊后,立即将犊牛和其他的犊牛分开,单独喂养,在5~9个月内进行2次血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以注射19号菌苗或口服猪型二号菌苗,以培养健康牛。
三、牛场疫病防控措施
口蹄疫、结核、布氏杆菌等传染病对肉牛养殖造成严重威胁,加强牛场的疫病防控重点在预防,关键在管理,前提是要加强免疫接种工作重要性的思想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结合各地区的兽医相关法规中的细节要求,严格对规模养殖场执行预防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规模养殖场与一般的散养户区别较大,规模牛场主要以高密度养殖为主,牛群饲养密度增加,容易大规模导致接触性疾病的传播,与传统养殖相比,增加了疾病爆发的概率,所以,对牛群进行传统的免疫远远不够,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疾病预防与控制,针对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疾病展开特异性防控,注意营养调节,提高综合抵抗力,规模养牛场制订疫病防治计划时,还必须考虑当地畜禽疫病的爆发特点,对国家要求进行强制免疫接种疫苗的疾病,采取强制免疫,达到免疫密度100%。具体预防措施是:
(一)切断病原传入途径
牛场工作人员必须体检合格才能入场,不准饲养犬科、偶蹄动物;员工入场前必须经过消毒才能进场;对外来车辆人员,必须严格消毒;谢绝参观,最好封闭管理;对外来牛只严格检疫隔离后方可入场;不能携带病菌的精液,防病菌传入。
(二)执行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
对牛舍、运动场、牛槽、粪污沟2~3天消毒1次,产房次次消毒,进场车辆人员必须严格消毒.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制订科学消毒规程。
1.消毒剂
消毒剂应选择对人、奶牛和环境比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和在牛体内不应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可选用的消毒剂有:有机碘混合物(碘伏)、过氧乙酸、生石灰、氢氧化钠(火碱)、戊二醛、季铵盐类等。
2.消毒方法
(1)喷雾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等,放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牛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牛环境消毒、牛场道路和周围与进入场区的车辆。
(2)浸液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
(3)紫外线消毒。对人员入口处常设紫外线灯照射,以起到杀菌效果。
(4)喷洒消毒。在牛舍周围、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杀死细菌与病毒。
3.消毒制度
(1)环境消毒。牛舍、牛舍周围环境、场区及道路采用澳碘30(1∶600稀释)、洁净(1∶400稀释)和洁康(1∶1000稀释)交替消毒,每周3次。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洁康(1∶500)消毒1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洁康(1∶1000稀释)或2.5%火碱(氢氧化钠),为保证药液的有效,应15天更换1次药液。
(2)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工作服不应穿出场外。外来参观者进入场区参观应彻底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人员通道地面用澳碘30(1∶600稀释)消毒。
(3)牛舍消毒。牛舍在每班牛只下槽后应彻底清扫干净,定期(夏季2周,冬季1月)用高压水枪冲洗牛床,并进行喷雾消毒。
(4)用具消毒。定期(夏季2周,冬季1月)对饲喂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澳碘30(1∶600稀释)消毒;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5)产房、犊牛舍在每只牛使用前后应彻底清洗和消毒。
(6)带牛环境消毒。定期进行带牛环境消毒(特别是传染病多发季节),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洁康(1∶1000稀释)或澳碘30(1∶1000)消毒,以减少传染病和蹄病等发生。带牛环境消毒应避免消毒剂污染到牛奶中。
(7)牛体消毒。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应先将牛有关部位如乳房、乳头、阴道口和后躯等进行消毒擦拭,以降低牛乳的细菌数,保证牛体健康,乳头消毒常用洁乳净(1∶5稀释)。
(8)外来车辆的消毒。对进出场内的车辆用洁净(1∶400稀释)消毒。
四、定期预防免疫制度
制订和执行适合本场具体情况的疫病防疫程序,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和药物预防。一般牛场进行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牛肺疫等疾病的免疫。虽然免疫接种不可能预防所有的疫病,但是,许多对牛群危害严重的疫病,可以通过一定的免疫程序而得到预防。
1.牛易患传染病的具体免疫程序见疫苗产品说明书。
2.接种注意事项。
3.生物药品的保存、使用应按说明书规定进行。
4.装过生物药品的空瓶和当天未使用完的生物药品,应该焚烧或深埋处理。
5.疫苗接种后2~3周要观察接种牛,如果接种部位出现局部肿胀、体温升高等症状,一般可不作处理;如果反应持续时间过长,全身症状明显,应请兽医技术人员诊治。
6.建立免疫档案,每接种1次疫苗,都应将接种日期、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物药品批号、接种剂量、技术人员等详细登记。
五、疫病监测
每年春秋两季(5月和10月)进行两次结核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的检疫,方法按农业部颁发的《动物检疫操作规程》进行,检出阳性反应牛应送隔离场或场外屠宰,可疑反应牛隔离复检后按法规处置。在牛群中应定期进行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病毒性腹泻疾病血清学检查。当发现病牛或抗体阳性牛时,应隔离观察,必要时注射疫苗。
肉牛场日常应采取哪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科学的饲养管理
①实行分群分阶段饲养:按牛的品种、性别、年龄、强弱等分群饲养;避免随意改动和突然变换,以保证牛体正常发育和健康的需要,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②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牛舍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防暑,排水通畅,舍内温度适当,湿度以50%~70%为宜;运动场干燥无积水。经常刷拭牛体。良好的饲养环境能促进牛体健康成长和繁殖,并能防止多种疾病的发生。
③保证适当的运动:每天上下午让牛在舍外自由活动1~2小时,使其呼吸新鲜空气,沐浴阳光,增强心、肺功能,促进钙盐利用。但夏季应避免阳光直射牛体。
④供给充足的饮水:肉牛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饮水。因此,凡有条件的牛场,都应设置自动给水装置,以满足饮水量和饮用清洁无污染的水,保证牛体正常代谢,维持健康水平。
⑤坚持定期驱虫:驱虫对于增强牛群体质,预防或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是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全牛群驱虫,通常结合转群、转饲或转场实施。驱虫后的粪便应集中处理,防止散布病原寄生虫。
⑥预防各类中毒病的发生:毒素和毒性物质不仅使牛发生中毒病,而且损伤牛体免疫功能,致使许多疫病乘虚而入,导致传染病发生。因此,不得饲喂有毒的植物、霉烂的饲草、变质的糟渣、带毒的饼粕。管好灭鼠药物,防止牛吞食被毒杀的鼠尸。一旦发现中毒现象,必须立即查明原因,采取解毒措施。
(2)防止疫病传入
①牛场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和工厂、居民住宅区,周围应筑围墙,甚至挖掘一定深度和宽度的围沟。场内生产区与办公区和生活区分开。生产区和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贮粪场和兽医室、病牛舍应设在距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防疫和环境卫生。
②贯彻自繁自养:牛场或养牛户应有计划地实行本场繁殖、本场饲养,避免外地买牛带进传染病。牛场必须买牛时,一定要从非疫区购买。购买前须进行检疫。对购入的牛,进行全身消毒和驱虫后,方可引入场内。进场后,仍应隔离于200~300米以外的地方,继续观察至少1个月,进一步确认健康后,再并群饲养。检疫可按国家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中有关规定执行。
③建立系统的防疫制度: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牛场。必须进入者,需要换鞋和穿戴工作服、帽。场外车辆、用具等不准进入场内。出售牛一律在场外进行。不从疫区和市场上购买草料。本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也得更换工作服和鞋帽。饲养人员不得串牛舍,不得借用其他牛舍的用具和设备。场内职工不得饲养任何自留牲畜或鸡、鸭、鹅、猫、犬等动物。患有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人不得饲养牲畜。禁止在生产区内宰杀或解剖牛,不准把生肉带入生产区或牛舍,不准用未煮沸的残羹剩饭喂牛。消毒池的消毒药水要定期更换,保持有效浓度,一切人员进出门口时,必须从消毒池上通过。
④消灭老鼠和蚊、蝇等吸血昆虫:老鼠和蝇、蚊、虻、蠓等吸血昆虫,能传播牛的多种传染病,消灭它们,尽量减少危害。
(3)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在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中,通过消毒杀灭病原体,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一致。对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疫病,以对饲料、饮水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消毒为主;对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疫病,则以对空气消毒为主;对由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传播的疫病,应以杀虫、灭鼠来达到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平时要建立定期消毒制度,每年春、秋结合转饲、转场,对牛舍、场地和用具各进行一次全面大清扫、大消毒。
(4)按需要进行预防接种
有计划地给健康牛群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有效地抵抗相应的传染病侵害。为使预防接种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掌握本地区传染病的种类及其发生季节、流行规律,了解牛群的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等情况,以便根据需要制订相应的防疫计划,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
(5)发现病牛应采取措施
①发现疑似传染病时,应及时隔离,尽快确诊,并迅速将疫情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当地防疫、检疫机构报告,以便接受防疫指导和监督检查。
②对病牛和可疑病牛污染的场地、用具、工作服及其他污染物等必须彻底消毒,吃剩的草料及粪便、垫草应烧毁。
③病牛及疑似病牛的皮、肉、内脏和牛奶,须经兽医检查,根据规定分别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利用或焚烧、深埋。屠宰病牛应在远离牛舍的地点进行,屠宰后的场地、用具及污染物,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高温季节病菌滋生严重,高温季节常见牛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夏天来了,气温越来越高。面对高温高湿和蚊蝇的干扰,如何养好牛?怎样做才能让肉牛长得更快?
1.让牛棚的温度在适合生长的范围内
牛的散热量大,高温会严重降低牛的生产性能,影响牛的健康。炎热季节控制牛舍环境温度的主要措施如下:改善牛舍环境。在炎热的夏季和高温季节,要尽可能避免外部热源进入牛舍,同时及时采取措施,使牛舍内的热量和水分向外排出。设计牛舍时,应考虑:
A.牛棚应该通风良好,屋顶应该有气孔。
B.在牛舍和操场周围搭建凉棚,植树,减少阳光照射,防止热气进入牛舍,改善牛舍的气候和环境。
C.对于高温地区的牛棚,应安装通风风扇或吊扇进行强制通风,必要时可采用湿帘冷却和喷雾冷却。目前喷雾冷却效果好,经济实用,技术条件比较成熟。
2.特别注意卫生和消毒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滋生病菌,导致牛发病率增加。要注意牛舍和牛体的卫生消毒,降低牛的发病率。牛棚卫生:牛棚每天要打扫,地面要用清水冲洗;牛的卫生:每天对牛进行刷洗,清洁牛体,促进血液循环,夏季前对蹄进行修复,避免高湿度环境造成蹄腐;消毒工作:在牛场门口设置消毒室和消毒池,方便进出养殖场的车辆消毒;牛舍应每7~10天消毒一次。为了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消毒药物应定期更换。牛槽、水槽等。应每天清洗并定期消毒;灭蚊蝇:在牛舍的门窗安装纱窗,防止蚊蝇进入,牛舍内悬挂驱蚊灯;粪肥要拉离牛场较远的地方,每隔3~7天对牛场内的粪肥喷洒敌百虫溶液;驱蚊灯不宜挂在露天牛舍(有驱蚊效果),但可使用农场专用蚊香。
3.加强饲养管理
夏季牛采食量减少,影响生长率。应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增加牛的采食量,以加快生长速度。调整日粮:适当增加日粮比例,降低粗纤维比例,增加青绿多汁的饲料,提高饲料适口性;饮用水充足:夏季牛饮用水需求量大,需要提供充足的饮用水,避免缺水;饲料品质:夏季高温高湿,饲料易霉变。应加强饲料储存,禁止用霉变饲料喂牛;严格防疫:口蹄疫、传染性牛胸膜肺炎等传染病夏季减少,但要注意预防角结膜炎、犊牛腹泻等疾病。同时,应注意加强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的调查,发现后应该全部淘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