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迷恋游戏「孩子为什么沉迷游戏温学琦老师告诉你孩子游戏背后的真相」
当然,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期尽享美好的天伦之乐的家庭也有不少。但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助人工作者,在这段时间里,从微信、电话等通讯工具中接到很多求助的信息,这就促发了我们建立一个专业的微信群来帮助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隔离家庭的想法。
说干就干,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家家户户自我居家隔离,导致亲子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就比以前更多;而因为不确定病毒何时被消灭,这个假期比以前要长;而且,外有病毒传播的可能,内有新闻报道疫情的负面,所有人的情绪更容易负面……综上,家庭中亲子间、夫妻间的冲突就越来越多了。
当然,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期尽享美好的天伦之乐的家庭也有不少。但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助人工作者,在这段时间里,从微信、电话等通讯工具中接到很多求助的信息,这就促发了我们建立一个专业的微信群来帮助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隔离家庭的想法。
说干就干,我们联系组织了三个工作团队:动能专员——富有陪伴支持孩子经验的教育特种兵;动能名师——擅长讲授动能教育智慧的父母导师;心理咨询师——拥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质,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
起初,我们只想招募50个家庭,但短短两天时间,报名进群的人数就接近100个家庭。
很多家庭亲子矛盾的冲突点在孩子玩手机,玩游戏。那么,第一次的线上辅导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做一个讲解和说明。
孩子为什么那么沉迷手机游戏呢?因为游戏满足了或者说是迎合了几个人性的需要!
1.目标明确
人需要目标明确!所谓目标明确,就是我明确的知道这件事儿最后会做成什么样儿,我期待那样的呈现。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会有动力。
你看所有的游戏,它都目标明确——都会告诉玩家:最后做成的那个目标会是什么样子的:是统一江湖呢,还是拯救世界,或者是保护自己的脑子别让僵尸吃掉。
也有时候,你看孩子们玩游戏,在那儿打怪,你去问他:
打这个干嘛?
他说:把他打倒;
那打倒干嘛?
你别管干嘛先打倒。
“打倒”就是他的小目标。只有打倒这个怪,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终实现一个大的目标。
所以,我们看到:
第一,游戏本身有目标设定,这个目标成为游戏玩家动力的源泉。
第二,我们知道人更愿意实现自己规划的目标。而游戏设定的目标并非是玩家自己设定的。之所以还如此吸引,是因为游戏都是把大目标一步一步分解成小目标,只要完成小目标,就知道离大目标越来越近。而每一步小目标的实现,都满足了人成就感的需要。
第三,游戏有规划目标,但实现目标的方法并不唯一指定,允许游戏玩家无数次试错,这就给了玩家很大的“掌控感”。
那么倒过来,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人生是不是目标明确?
各位,别说孩子了,有很多父母都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是稀里糊涂。我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跟我讲他自己就是为了谋生才从事目前的工作,实在没办法,很痛苦,但为了家人的生活,必须这么苦熬;所以,他不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他希望孩子能够多读书,考好的大学,才能拥有好的工作和人生。一个稀里糊涂、没有人生目标、不喜欢自己的状态却又认为无法改变的父母,怎么可能对孩子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还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目标(或者是自己未曾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来完成自己给他设置的目标。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人,随着成长和成熟,孩子必然会拥有独立的思想,他需要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为父母的傀儡。实现别人的目标,那是傀儡才愿意做的事情。
有的父母会说游戏也是把目标强加给游戏玩家了,为什么玩家还是玩的那么开心?是的,那是游戏的目标对于所有的玩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实现目标的方案却可以是不一样的。但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很多父母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而且还给孩子设定了实现目标的唯一方案——学习、考试、上大学!
本来孩子是有可能认可父母给他制定的目标的,那完全是因为出于对父母的爱和认可。但是如果目标实现的方案、每一步分解的小目标都是父母规划制订的,并且父母还严格监督执行。那这个时候,孩子的痛苦就来了,因为她感觉到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他成了一个傀儡。
所以,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游戏那样,我们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并且实现目标的方案不唯一、允许试错,那么孩子在应对挑战的时候,一定也会更加有动力。
2.即时反馈
游戏里面玩家的每一次、每一点努力都马上能看到他的成果。我们经常看到玩家玩游戏时不断重复做同样一件事情,但这样简单的重复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懒得去做。原因就是游戏中每一次重复都被直观表示出来——比如游戏主人公头顶的升级进度条。
而我们的人生却并非每一点努力马上就能看到结果——我们的努力往往需要很久才能看到;甚至有的时候很久之后都看不到——因为有时候我们在A方面努力很久,可能收获却在B方面,比如“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看到努力与结果的联系,并能够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是需要足够的智慧积累的!
但是游戏却即时反馈,免去了人等待的痛苦。在游戏中,玩家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做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即时反馈维持了玩游戏的动力。
所以您知道吗?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持续有动力做一件事情,那最好能够让他尽早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
但是跟即时反馈有一个对应的词,叫做“延迟满足”。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做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15分钟外出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结果发现:有一批孩子在研究人员刚走就把棉花糖吃掉了;有一批犹豫等了一段时间也在研究人员回来前把糖吃掉了;还有一批能够一直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若干年后,追踪发现:第一批孩子的发展最差,多数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甚至在监狱里;第二批孩子很普通;第三批孩子都发展得很好。
于是,心理学家指出: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可以很好地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而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可以后天进行培养的:作为父母,一方面要给予孩子努力后的即时反馈,一方面要刻意逐渐延长即时反馈出现的时间。动能少年演讲家的各种营训,都会个性化、针对性的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动能家庭幸福系统,也是在各个环节和流程都注意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
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或压制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循序渐进,并且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克服困难这种努力的价值和意义。我曾经在商场里面见过一个孩子反复央求他的妈妈,要买某种玩具,但这个妈妈就是不同意给孩子买。妈妈说“等你长大挣了钱自己买吧!”我很好奇,就问这个妈妈为什么一定不给孩子买呢?这个妈妈说自己在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我的天哪!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他肯定喜欢这样好玩的玩具。但等到他能够自己赚钱,怎么也得20多岁吧,那时候他还会喜欢这些玩具吗?如果20多岁的人还特别喜欢玩这些玩具,那我想心理学上应该叫“发育迟滞”了吧?!
3.正面反馈
就是游戏不管在什么时候,给玩家的反馈都是正面的。当玩家玩得好的时候,这个游戏声光电的效果让人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当玩家玩输了的时候,游戏从来不会训斥、不会批评、不会挑剔和打击,而是会鼓励他:“太厉害了,离成功只差一点点!”
于是玩家就会想:“哇,原来离成功只差一点点,那我就再玩儿一局呗!”发现又没过关,就再玩一遍……结果玩着玩着,就到了半夜两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游戏给我们的都是正面的反馈,让我们有一种价值感——每次努力(不论成败)我们都有价值。有价值感,就让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去做这件事情。
那么,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反思,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让孩子总是感受到价值感?还是取得好成绩了才有价值,成绩不好就没有价值?
相信现在大家能够明白游戏为什么这么吸引孩子了。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生活中也找到目标感、找到成就感、找到价值感,那么就不容易沉迷手机
动能通纳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研究!
如果你也想成为被孩子喜欢的父母,请加入我们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