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家长每天吵孩子,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父母不停地吵、吵、吵
知乎上看到一个让人心疼的视频。
“救救我妈妈……”一个小女孩在电话里撕心裂肺地呼喊……是她的爸爸又一次在酒后毒打她的妈妈。
女孩一边哭泣,一边恳求警员过来救救她们。
而她的妈妈却多次怒斥她挂掉电话,不允许她报警求助……
女孩成年后重蹈覆辙,和母亲一样,陷入了被虐待的家暴关系中。
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孩子在爱的家庭里长大,成年后大多正

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父母不停地吵、吵、吵

知乎上看到一个让人心疼的视频。

“救救我妈妈……”一个小女孩在电话里撕心裂肺地呼喊……是她的爸爸又一次在酒后毒打她的妈妈。

女孩一边哭泣,一边恳求警员过来救救她们。

而她的妈妈却多次怒斥她挂掉电话,不允许她报警求助……

女孩成年后重蹈覆辙,和母亲一样,陷入了被虐待的家暴关系中。

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孩子在爱的家庭里长大,成年后大多正直善良,温暖大方。而成长在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成年后大多是缺乏自信、冷漠孤僻的;

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温暖如春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中的最好庇护所。

01

蒋劲夫曾经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戏。

外形俊朗,阳光帅气的他,大二开始就已经片约不断,前途无量。

2018年,演艺事业正火的蒋劲夫晒出了与日籍女友中浦悠花的合照,他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他恋爱了。

几个月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女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被男友殴打的照片……并透露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被蒋劲夫家暴!

据知情人士爆料,蒋劲夫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家里的一切大小事都要听从他的。

在蒋劲夫很小的时候,其父亲常年在外应酬,在家的时间很少。

但只要一回家就会和他的母亲吵架,甚至殴打她。

每当这个时候,年幼的蒋劲夫害怕地把耳朵捂上,躲到自己的房间。

波士顿儿童教育学家说:“孩子经常目睹家庭暴力,他们的孩子也轻易地学会暴力。”

父母之间暴力的“现场直播”,对孩子来说是伤害最大的。

在家暴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经常目睹爸爸家暴妈妈,被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重蹈覆辙。

相反,在温暖有爱,互相尊敬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成长为健康优秀的孩子。

蒋劲夫对中浦悠花的家暴,是儿时父亲家暴母亲的翻版。这是他小时候学会的:爸爸对妈妈就是这样的,他对女朋友也这样表达爱意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良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像是长在麦田里的稗子,好像是麦子,其实是野草。

02

卢梭曾说:“幸福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御外界毒害的最好防护。”

幸福和谐的家庭就像一个避风港,让孩子可以免受不良风气的侵蚀,令孩子乐观开朗、健康优秀。

多多就是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

黄磊和孙莉结婚25年,他们的爱始终如一。

黄磊每天会变着花样炒各种菜式给孙莉吃。

他认为“黄小厨”就是要为自己的爱人做一辈子的饭菜,用自己的厨艺,温暖他的爱人。

正应了一句话:甜而不腻,完美夫妻。

孙莉怀孕了,黄磊推掉一切事情,专心陪伴怀孕的孙莉。

他们的孩子多多,就是在这样的温馨浪漫的家庭里长大。有爱她的妈妈,有疼她的爸爸,真是幸福的不得了。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的多多,各科成绩优异,乐观自信。

孙莉曾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多多的健身视频,视频中的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顿时火上热搜。

只有14岁的多多,就已经这么自律,让很多成年人感到自愧不如。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过:“被爱养大的孩子,像待在一个温暖的巢,有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成长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各方面能力也会比同龄孩子强。

相反,孩子成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不自信,心理更脆弱,各方面能力也更弱。

多多的优秀,证明了:好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优秀健康的孩子。

03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最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说的,最好的家庭关系是:爸爸被尊重、妈妈被宠爱、孩子被接纳。

在一个家庭里男人被尊重,女人被宠爱,孩子被肯定,家庭氛围才更和谐融洽。

家庭氛围融洽,作为父母,请你这样做:

1、尊重家里的男主人

著名导演李安,曾在家做了六年的“煮夫”。这六年期间一直是他的太太林惠嘉养家,但他的太太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反而是一直支持着他的电影梦想,尊重着他。

有妻子的尊重和支持,李安在家的六年,他每天除了在家洗衣做饭外,一直都在写剧本和衔接电影项目,他的好几部电影的剧本就是在这几年中完成的。

萨尔丹说:“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方的念头。”

深以为然。

2、宠爱家里的女主人

抖音上曾看到一个视频,一位50岁的辣妈,在家被老公宠成“小公主”。

她喜欢极限运动,老公不仅不会反对,还一直支持着她。

老公的宠爱令她自信乐观,家庭氛围充满了爱。

人们常说:女人,是家庭里的风水”。确实如此。

3、给孩子多一点肯定

当孩子说:“妈妈,我考试没考好,成绩很差…”两位妈妈不同的回答,却让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第一位妈妈回答:“不用你说,我也猜到了,自己脑子不聪明,平时还不好好学习,考试能考好吗?”

第二位妈妈回答:“没关系,一次考不好,还有下次,但下次你一定要努力才行啊。你现在不如别人,但是妈妈相信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瞧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去欣赏他,激励他,永不放弃!”

肯定孩子,给予温暖,是父母爱孩子最棒的方式。

华盛顿曾说过,家庭是让孩子感到最幸福的地方,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一起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长。

愿天下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出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围。

愿天下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小天使,让他们快乐开心地成长。

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平安!

END

家长每天吵孩子,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废掉一个孩子,就不停说他、说他、说他

萨姐出品


周末清早,楼道里就“余音绕梁”,充斥着一个妈妈吼孩子的喧闹声:



自从妈妈开腔,整整一个上午,她对孩子的数落、催促、关照就没有消停过。


大清早就被打扰,心中有些许不悦,可转念又理解这位妈妈,如果不是黔驴技穷,又怎会喋喋不休?


不过,更心疼的是孩子,长期生活在妈妈密集的叨叨声里,他该有多么无助,多么受伤?


01

爱说叨的家长,养不出“听话”的孩子


“孩子不听话,家长才唠叨”,这是很多父母说起教育问题时达成的一致观点,而透过爱唠叨的父母,你也总能发现身后站着“不听话”的孩子。


明明为了孩子好,可说一千遍一万遍,为什么孩子就不把父母的叮嘱放心上?


很多时候,家长们只想着自己的诉求没有得到理想回应,却忘了换个角度去思考:当孩子面对家长唠叨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网上有一个5岁男孩的报警视频,说起原因,令人啼笑皆非:男孩的妈妈,在唠叨了孩子50分钟之后,把自己给气跑了!

见到警察,孩子特别委屈,他哭诉: 我都不知道妈妈生气的点在哪里?


警察启发孩子:你今天是不是做了什么让妈妈生气的事?


孩子一边哭一边努力回忆,他说:妈妈总数落他喜欢吃汤泡饭,可他今天也没有吃汤泡饭,他就是在那儿吃饭,一句话没讲。


可不知为什么,他的妈妈独自唠叨了50分钟,然后气得离家出走,留下他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说到这里,孩子抽噎大哭。


透过孩子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妈妈在整整50分钟的时间里,独自唱着悲伤的“独角戏”,而戏外的孩子,根本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


如果说孩子小,无法解释自己的心理,那么《脱口秀大会》上,House爆笑吐槽被妈妈唠叨的演绎,或许能够还原每一个被唠叨袭身的孩子的无奈心情。


House说,生活中,他的父母没少唠叨他,可他一次都没有听进去,他仿佛有一种超能力,会把所有自己不想听的话,全部用一个遥控器给静音掉。

House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可掌声有多热烈,说明曾经有多无奈!


有多少孩子挣扎在无声的沉默抵抗里,无力承受源源不断传来的言语信息,只能在心理四壁筑起屏障,拒绝干扰。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指当一个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后,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最终效果只会事与愿违。


越唠叨,效力越弱。


唠叨虽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它就像一把钝钝的小刀,一刀一刀剐在孩子身上。


看似一刀下去,没有创口,然而随着深远的岁月,却会不断抑制孩子的生长力,伴随消失的,还有孩子的好奇心、 探索 欲、判断力……


英国诗人米尔顿在《失乐园》中说: 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间;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


想要留住孩子的耳朵,家长们真的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讲,才有效?讲什么,孩子才爱听?


02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可怕?


如果说唠叨是绵密的针,让孩子千疮百孔,那么责骂就是一记沉闷的棍,逼得孩子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命相抵。


成都14岁初中生王佳乐,留下遗书称: 语言暴力真的很伤人。


然后,他大声一声“妈妈我爱你”,便从14楼纵身一跃,结束了稚嫩的生命。

言语,可以激起一个人的斗志;言语,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


如今,棍棒教育孩子越来越少,可实施语言暴力的父母却数不胜数。


很少有父母会注意自己跟孩子的谈话方式,可那些脱口而出的谩骂、讽刺、嘲笑,真的很会伤害孩子。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可怕?


阿联酋宜家曾经做过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实验。


实验人员把两盆植物用罩子盖住放在一个学校,浇同样的水,施同样的肥,沐浴着同样的阳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坏脾气是死敌。

为期30天的实验过去,结果,那盆沐浴着爱和鼓励的植物依然茁壮成长;而那份接受语言暴力攻击的植物,却濒临萎靡枯黄。



据统计,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着语言暴力的伤害和欺凌,语言暴力,更多时候,来自身边至亲。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在孩子不知事的年龄里,父母的话等于真理。


父母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言暴力虽不攻身却攻心,那一句句尖利的话就像是一把带毒的刀子,足以葬送孩子一生。


虽说爱之深,责之切,这个世界上也几乎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孩子就像小苗,在他成长的过程,需要父母呵护,千万不要让言语的狂风暴雨,先让孩子折了腰。


03

身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


用行动教育孩子,首先要求父母收住自己的脾气。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的正能量。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有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妈妈,由于对儿子要求比较严格,导致母子间冲突不断。虽然妈妈强忍住没动手,可和孩子吵架则成为频繁的事,矛盾常常不外乎:孩子做事不上心,遇事急脾气,而且从不认错。


有一次,孩子把作业本落在家里,打电话求助妈妈。


妈妈辛辛苦苦赶到学校送去,想着逮住机会了教训一下孩子,可当妈的还没数落两句,孩子就不耐烦地挥手轰妈妈:“你可以回去了!”


到头来,孩子一句感谢的话没有,却还遭孩子嫌弃?这事恼得妈妈气不打一处来。


第二天,孩子又忘带表格,打电话要求妈妈再送过去。


这一次,妈妈的脾气腾地上来,她挂断电话,拒绝再送。然而很快,妈妈接到了老师的来电,说是全班就她家孩子没带。妈妈没辙,拿上表格,不得不再往学校赶一趟。


来到校门口那一刹,妈妈突然觉得没有勇气面对老师,也就在这瞬间,她有些心疼儿子:全班就他一个忘带表格,这一上午,孩子过得有多尴尬?


见到儿子的当下,这位妈妈一反常态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她把表格交到儿子手里,顺便把水壶也递到孩子手上,并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水壶也忘带了,是不是一个上午没喝水,渴吗?”


接下来的这一幕,让妈妈吃惊,孩子露出惊讶表情,他在确认妈妈真的没有生气后,眼中突然泛起泪光,不知所措地低下头低语: “妈妈,我又让你跑了一趟……”


妈妈听出了孩子话里的歉意,在回家路上,她感觉从来没有过的幸福: 原来宽容的力量有那么大,可以让一个从不肯低头认错的孩子,学会主动说“对不起”。


很多时候,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的双方,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手中的绳。


这位家长在历经克制脾气带来的成果后,开始约束自己,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脾气越发越少,孩子也越来越懂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坏脾气是死敌。


心理学研究发现: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


很多时候,克制的当下会令人难受,但练习控制,却能够让人掌握控制。


用行动教育孩子,不教而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做到十全十美,但若父母能够努力让孩子透过自己,看到这个世界的善意,便会让孩子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 少一份说教,多一份行动,让父母本身成为孩子眼里最好的教育风景,期待更多的可能性,在孩子的生命里发生奇迹!

子眼里最好的教育风景,期待更多的可能性,在孩子的生命里发生奇迹!

能性,在孩子的生命里发生奇迹!



家长每天吵孩子,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废掉一个孩子的最快方式:不停抱怨

刘文献说:“抱怨是往鞋子里倒水,越抱怨自己越难受。”

的确如此,抱怨犹如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会摧毁人的意志,消减其对生活的热情。

爱抱怨的父母,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消极思维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内心,乃至一生。

在一档真人秀综艺节目中,全职带娃的妈妈因为情绪烦躁而遇事习惯性抱怨:

儿子邀请妈妈一起做手工,妈妈却抱怨“做手工太辛苦了”、“这个太难了”。

爸爸陪孩子做好了手工,妈妈却依然抱怨“你什么都满足他”、“走开,不要来烦我”。

在这无休止的抱怨中,不仅夫妻关系紧张,孩子亦变得胆小、敏感。

而这只是抱怨带来的冰山一角。

父母抱怨的样子,在时光的打磨下,最终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就如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说:

“儿童是一个热情的观察者,他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模仿他们。”

父母习惯抱怨,孩子更易自卑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

一块洁白的丝,放进青色的染料中便会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染料中便会变成黄色。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每一个新生的孩子都洁白如纸,家庭的氛围决定为孩子的性格添上什么底色。

抱怨型的父母,会让孩子陷入负面的环境中,习惯性产生消极的情绪,最终变得自卑起来。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童年,便充斥在抱怨声中。

因为文化的限制,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与丈夫并没有共同语言。

何雪媛也没有积极面对这一差距,只是一味抱怨,直到丈夫再娶她人,搬到后院的何雪媛更是变本加厉,怨丈夫、怨命运,怨苍天。

其用抱怨装满了林徽因的童年,回忆起这段日子,林徽因说:“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

幸运的是,在林徽因长大后,跟随父亲走出后院,看到了更辽阔的天地,思维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才脱离了抱怨带来的伤害。

然而并非人人如此幸运,生活在被抱怨环绕的家庭中,耳边充斥着各种负面的声音,孩子的内心必然接受到消极的暗示,从而导致 自我认知低下 ,远离自信,深深的“不配得”感。

甚至,耳濡目染下,孩子还会 继承这种思维方式 ,也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

父母习惯抱怨,孩子更易抑郁

曾有心理学家归纳整理过十种不 健康 的家庭,其中位居榜首的,便是有一个过度抱怨的妈妈。

父母的抱怨,不是暴力,有明显的伤害痕迹。抱怨更像是慢性毒药,日复一日的蚕食,让孩子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诱发抑郁症。

抑郁症的爆发,可能是由于外部的巨变引起的,如家庭变故、感情受挫、压力过大等,但也可能是平静生活下一场暗涌,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等。

爱抱怨的父母,教给孩子的,也是一种充满负能量、病态的思维方式,在如此思维的驱使下,孩子会把目光放在更多所谓“不公”的事情上。

如电视剧《理想之城》中的吴红枚,父母的抱怨与偏心,让她在压抑自己想法之下,也学会了抱怨:

职场受到不公待遇,她选择忍气吞声,然后回家抱怨;

被领导呵斥两句,就忘记职责所在,轻易妥协,然后打电话抱怨;

在看到好朋友苏筱连连升级后,亦忍不住抱怨:一样的学历,为什么自己会过得这么惨。

凡事都有两面性,所有的光鲜背后,都有负重前行。负面思维重的人,容易被局限目光,只看世界的其中一面。

久而久之,内心会越来越压抑。最终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有人会选择走向偏离轨道的路线,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如吴红枚;有人会选择走向内心的黑暗,陷入无尽的挣扎,进行 自我伤害 ,如抑郁症。

心理学家布鲁尔 卡特说:“孩子 健康 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 健康 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所以,爱抱怨的父母要心中警惕,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家也不是随意发泄负能量的地方。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在经年发酵后,在孩子的内心,会溢出什么样的气泡。

减少抱怨,从“心”做起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避开负面情绪,是为人父母首当其冲要做的。远离抱怨,则是重中之重。

如果你也是一个忍不住会抱怨的人,可以试试从“心”改变。

1、抱怨前,学会“三思而言”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所以,我们用人生中最初始的几年,学习如何说话,却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练习如何闭嘴。

尤其是抱怨之言,想要说出口的时候,我们也停下来,“三思”之后,再决定说不说。

一思: 对这件事的抱怨,除了情绪的宣泄,还有别的作用吗?

二思: 抱怨的话说出后,听到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三思: 如果换个方式沟通,这件事能不能得到解决?

当我们的心中对于自己将要说出的抱怨有了明确的认识,躁动的情绪便也能缓解一二,换个积极的话术,说不定还会让事情得到好的进展,何乐而不为呢?

2、抱怨时,唤醒“未来的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不顺,往往是因为认知局限了我们的思维。一个有岁月沉淀、见识广博的人,很少会去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他知道,把每个人的人生慢放,都不是一场纯粹的喜剧。

所以,当我们忍不住抱怨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事情时,不妨唤醒“未来的自己”,跳出自己的认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看待抱怨与事情本身的联系。

就如威尔 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说:“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3、抱怨后,不要忽略善后工作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是成为了妈妈,并没有成佛。”

深以为然,父母非圣人,出现情绪波澜也是正常的。如果在某一天因为到达情绪临界点而忍不住抱怨了,善后比自责更重要。

中国式父母的爱大多是含蓄的,对于错误的表达更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抱怨之后,即使会自责,也不愿意直接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

其实,积极沟通适用于任何关系,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儿童教育专家钱志亮说:“亲子关系大于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亲子关系建立好。”

抱怨之后,孩子莫名承受了情绪,那就主动点,帮助孩子修复情绪:

先 承认错误 ,说出自己不应该抱怨宣泄情绪;

再 客观说出事情原委 ,让孩子感受到共情;

最后示弱,询问孩子的建议。

这一方式不仅适合大点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也同样适合。他也许给不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却一定能给出治愈你内心的答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你生活中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不在家的生活,都是在教育孩子。”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不要求自己成为满分父母,但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走向。

-END-

策划:M T

作者:问心浅笑

设计:多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324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13岁女孩因学习压力大头发眉毛全掉光如何帮孩子合理解压 下一篇:有一种爱叫妈妈让你穿秋裤,天冷了妈妈喊你穿秋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