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为什么要进行戏剧教育,孩子学习戏剧教育
随着戏剧教育被纳入新课标之后,家长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了,也开始意识到要让孩子多接触戏剧活动。
不过,现在提起戏剧教育的时候,很多家长还是认为戏剧教育就是角色扮演,不过是让孩子做做动作、说说话,然后表演故事罢了。
家长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这是部分家长对戏剧教育的粗浅认知。
虽然,戏剧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在西方国家,戏剧教育已经有着很多年的历史了,更是被视为一种“全人教育”。
曾有人预言:“戏剧教育,将成为21世纪最炙手可热的教育方法。”
随着戏剧教育被纳入新课标之后,家长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了,也开始意识到要让孩子多接触戏剧活动。
不过,现在提起戏剧教育的时候,很多家长还是认为戏剧教育就是角色扮演,不过是让孩子做做动作、说说话,然后表演故事罢了。
家长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这是部分家长对戏剧教育的粗浅认知。
虽然,戏剧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在西方国家,戏剧教育已经有着很多年的历史了,更是被视为一种“全人教育”。
在我们以前的教育体系中,是没有戏剧教育的,相关的也就美术和音乐,但是随着教育对生命的重视与回归,戏剧教育因为其丰富性和对儿童生命的滋养,现在也来越受重视了,甚至还被纳入到了新课标当中。
戏剧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怎样的好处呢?为什么孩子需要戏剧教育呢?
戏剧教育和其它的教育方式不同,它是将戏剧的元素和形式融入到教育中去,不仅能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1.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只要孩子身处在这个社会之中,他们就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社交关系单一、社交圈子狭小,其实是没什么机会锻炼社交能力的。
戏剧教育其实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在这里会有很多同龄的小朋友,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联系、共同协作,所以是很考验孩子的社交能力的。
如果孩子可以融入其中,和小伙伴一起创作、编排戏剧剧本,一起进行表演,那么他们的社交能力无形之中就得到了锻炼。
这样的效果可比家长枯燥地说教来得有效。
2.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
现在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所以会让他们去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其实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如果孩子可以接受戏剧教育的话,是可以多方面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的。
而且,与音乐、美术等形式相比,戏剧教育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们经常玩的过家家其实就是戏剧的雏形,所以对过家家如此着迷的孩子,自然也会对戏剧有天然好感,或许不用家长强迫,他们自己就会想要去学习戏剧了。
总结来说,戏剧教育从来不是教孩子表演技巧的培训,也不是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的,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戏剧的方式,展开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戏剧教育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戏剧教育更加重视的是让孩子在“玩中学”,重视孩子的参与感,期望他们不仅能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还能在相互交流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孩子的成长需要戏剧教育,孩子的生活需要儿童戏剧。
为什么中国孩子需要戏剧教育
戏剧表演在中国虽有古老的历史,但在当今社会的普通国人生活中,仍属陌生和小众,就更别提校园课堂的戏剧表演教育了。与几乎每所中学都设置了drama选修课的英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少儿戏剧表演教育可谓是一片荒漠。这与中国人内敛矜持、不善于自我表现的性格不无关系,也反映了升学压力下应试教育单一化的无奈。
在西方,“教育戏剧”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教学方式,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自己表演戏剧。随着近几年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形式也正在慢慢被引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了“教育戏剧”教育方式。中学生乃至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梅兰芳剧院等一些大型剧院登台表演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英国小学教师约翰将课程主题戏剧化,做建构式的情境式教学,并于1911年出版了《戏剧方法之教学》,被认为是第一位以戏剧活动在教室内教学的教师。之后,在英美不断有人把讲故事、戏剧扮演、即兴表演应用到课堂中来。
上世纪60年代,教育戏剧已经发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教学,大多数英国学校都有相应的科目。70年代,英国戏剧教师多洛丝·希斯考特与学者伯顿主张以戏剧作为媒介,学生要“亲身经历”过去的经验去探索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建立了课堂内运用戏剧进行教学的主流理论。80年代,英、加、澳及北欧一些国家的公立学校将戏剧纳入教学大纲,并且在语言课中也被应用。90年代各国国会通过包括戏剧学习在内的相关艺术教育法案。
在中国大陆,直到2000年以后,教育戏剧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持续升温。2001年颁布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则首次将戏剧列入艺术综合课程的几大门类之中,并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等也进入艺术课堂。”
教育戏剧是多元艺术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是重要的综合艺术教育课程,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今日少、幼儿教育一个新的“重心”。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在国内鲜为人知。但近几年活跃的儿童舞台剧,却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综合来说,儿童舞台剧有以下几个特点:
1.着力塑造真善美的艺术形象,帮助儿童树立人生坐标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判断能力差,接触社会的机会少,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吸收力心理,因此儿童舞台剧中极少出现杀戮、仇恨的影子,其目的在于给幼儿树立一个真善美的形象,让幼儿以此为榜样,在生活中学习、模仿。
2.结构单纯,线索明晰
儿童舞台剧的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几个阶段,但剧情要快速展开,不可铺垫过多,情节线索要简洁不能过于复杂多变,因为儿童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转移,所以儿童舞台剧都以紧凑的情节结构和明晰的线索牢牢抓住小观众的心。
3.情节生动,有故事性
戏剧就是以表演的形式演故事,儿童欣赏戏剧最关心的还是要有故事性,他们习惯于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认识人物、认识事件的本质,同时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情节生动、故事奇特都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
儿童舞台剧的观众无疑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真诚自然,是非分明,喜怒形于色,但他们也具有不稳定性,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喜欢轻松、多变的艺术形式。倘若舞台上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演员个性鲜明、表演自然到位,舞美设计色彩鲜艳且与整部戏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那么他们便会忘记现实而情不自禁地被带入剧中。
要是这戏没滋没味,矫揉造作,孩子们也能一眼看穿,不管编剧、导演、演员再大牌,也不管舞台上的声光电特效投了多少钱,他们会立刻张罗着喝水、吃爆米花、上厕所,那些精心设计的情节、有教育意义的台词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
4.突出的动作性和盎然的童趣
动作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支出:戏剧必须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戏剧艺术的直观性要求剧本必须考虑设计一些适当的舞台动作,来更好地表现人物,展开剧情,同时也是真实反映生活的必要。儿童天性好动、好模仿,喜欢富有动感的场景,因此儿童戏剧的动作性要求比一般戏剧更为突出。其次要有儿童情趣,儿童情趣并不是简单的逗乐,而是把儿童的性情志趣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表现出来。
儿童舞台剧作为一种戏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周末带孩子走进剧院。但目前很多儿童舞台剧都是由大人演出,孩子来观看的。孩子只是一个观众,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儿童舞台剧中来。试想,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出演一台这样的儿童舞台剧,是不是比仅仅作为一名观众,更炫酷,更有意义呢?这种深度参与的“体验感”,是仅仅作为一名观众所体验不到的。
在参与儿童舞台剧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能力——想象力与表现力、最重要的能力——创造力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和作为“人类”的乐趣。现代社会中,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和机器打交道,跟机器学习语言,失去了和不同年龄段孩子沟通交往的过程,逐渐丧失了人类的社会性。通过儿童舞台剧的学习和训练,孩子们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交往、学习乃至争吵,这都是锻炼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方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为了一个问题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但是不一会儿又和好如初。他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 过程中,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学习。
个人即使在其他方面很有能力,如果他的表现力不足,仍然不能出类拔萃。要想让社会承认你,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表现力,一个孩子要进步让老师认可,需要表现力;要晋升让上司认可,需要表现力;即使在和谐幸福的家庭里,也是需要表现力。表现力是人们必须的基本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表现力,通过学习戏剧表演来培养想象力和表现力是最好的捷径。
所以对家长们很负责任地说:孩子从小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某一项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而教育戏剧,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由孩子自己演出属于自己的儿童舞台剧,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
由沃特少儿戏剧学院主办的2017“我是主角”第二届沃特少儿舞台剧团招募赛将于7月30日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大赛面向全国少儿推广儿童舞台剧,提升孩子的审美体验,从艺术性视角拉近孩子与世界的距离。提倡儿童自编、自导、自演儿童舞台剧,让孩子在儿童剧中快乐成长。
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能给幼儿带来什么?一、戏剧作为儿童发展的手段 戏剧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哪些价值呢?
通过什么样的戏剧教育能够使戏剧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呢?可以说,戏剧作为儿童发展的手段是首先被教育者所关注的。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旨在通过儿童的“做戏剧 ”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的。创造性戏剧被界定为“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引导者指导下想像、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的或想像的经验。”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专门对创造性戏剧的儿童发展价值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 就拿创造性来说,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 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想法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后来,美国儿童戏剧学者麦凯瑟琳进一步强调创造性戏剧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即关注儿童在戏剧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比如在一次“冬天里的小鸟”的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中,教师预先设计了一个情景:一只受伤的小鸟遇到了自私的树和友好的树,由儿童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装扮成受伤小鸟的儿童面对伤痛、寒冷、饥饿,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鸟的大树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虽然,创造性戏剧表现形式是戏剧扮演,但是其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创造性戏剧重过程轻结果,着重抓住戏剧“思考人生”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戏剧这种最能直接面对生活的艺术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治疗戏剧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出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专门将戏剧当作医疗的 辅助手段,他于1911年用戏剧来做儿童的心理疏导。 他让儿童玩一种“即兴戏剧”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的“小红帽”,让孩子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不必背台词,而是根据角色的需要,揣摸角色的心理,自发地编说对白;指导者随时做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莫利诺博士发现,对那些儿童演员来说,他的情感迷醉状态是在第一次扮演的时候发生的,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这种 迷醉状态会越来越微弱,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平和了,胆小紧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它是让儿童在假设的戏剧情境中反复体验的,从而避免了真实错误导致的各种消极影响,使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可谓一举两得。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在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心理发展维度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教育价值。
二、戏剧作为教学的媒介 戏剧对教学具有什么价值呢?
在西方“戏剧教学 ”中,戏剧既可以作为教师教的媒介,也可以作为儿童学的媒介,这就是戏剧作为教学媒介的两个层面的内涵。 英国儿童戏剧学者多萝西海滋考特作为“戏剧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她大力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通过想像发现现实,发掘行为表面下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比如在“中世纪的服装”这一主题中,教师首先把儿童置身于一个中世纪的教堂情景里,儿童装扮成中世纪的骑士等角色,然后进一步继续主题的探索和学习。尽管戏剧教学出现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剧本或扮演角色,而是为了深入体验学习主题。多萝西海兹考特把戏剧教学目标确定为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经验的舞台,并通过扮演来验证这些经验,使儿童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一般来说即兴表演是最好的形式,而且扮演和反思是同等重要的,各占一半活动时间。另外在戏剧活动中,教师可以担任某个角色,参与到戏剧表演中,这被称作“教师入戏”,而当需要理清表演思路时,教师可随时中断表演,和儿童讨论如何表演,然后继续即兴表演,这叫“教师出戏”。在这一点上,戏剧教学和创造性戏剧完全不同,在创造性戏剧中教师一般不会中断儿童的即兴表演。 塞西勒奥妮儿也是“戏剧教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认为,“戏剧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供人分享的戏剧情境,即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想法、问题、各种关系和有趣的领域,希望儿童能体验快乐、觉察世界和获得满足,逐步有意识地掌握假装扮演,并分享别人的感受和认知。角色扮演是“戏剧教学”的重要概念,儿童在扮演角色中能发现自己的潜能,逐渐改变他对周围世界的偏见。在戏剧中,教师不是寻找答案,而是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教师入戏不是为了表演得更完美,而是用热情、想像和真诚和学生一起探索一个虚构的世界。 从戏剧作为教学的媒介来看,戏剧在课堂上的运用既能满足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又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儿童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这是戏剧的本质属性。然而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入西方儿童教育(非戏剧专业的)中,则是因为戏剧的艺术特性,尤其是戏剧作为一种剧场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剧场教育”形成了。剧场教育是英国戏剧教育的一种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布 瑞恩维 。剧场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儿童剧场: 儿童观众也可以作为参与者参与到舞台表演中;戏剧是随着儿童的创造而变化的,但是不脱离原有的戏剧情景和角色;一般来说,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它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要鼓励儿童思考问题、亲身感受各种情感。在这里,戏剧的艺术性得到凸显,正如我们看到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布瑞恩维 在《通过戏剧的发展》一书中论述了他的戏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将正式剧场和创造性戏剧结合起来,发展出参与剧场,那就是向儿童 观众开放,使儿童观众成为参与者。首先,儿童观众的人数最多限定为10人,他们围坐成一个圆形;其次,演员要掌握邀请观众表演的技巧,知道怎样邀请、怎么与参与者合作、怎样把参与者送回座位等。在参与剧场中,儿童观众不受限制和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甚至可走上台来表演,当然这要得到主要演员和参与者的同意。年龄越小的儿童,参与表演越自然。在参与剧场中,当观众成为参与者时,创造性戏剧和儿 童剧场的区别就消失了。在剧场教育中,由于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戏剧的主要元素———演员、观众、剧本、剧场等也进入到儿童戏剧教育的视野中,儿童不再是“创造性戏剧”或“戏剧教学”中所说的“参与者”,他们从“参与者”发展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师、评论家等,努力使最初的想法转变为行动,即通过戏剧的方式表达想法。此外,剧场的表演规则和生产规则也成为儿童戏剧教育所要涉及的内容。 从戏剧作为一种艺术的角度看,戏剧赋予儿童戏剧教育审美艺术的特性,在关注儿童的剧场艺术创造能力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阐述我们惊叹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对戏剧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戏剧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戏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戏剧还能培养儿童戏剧艺术的审美能力。这些就足以说明戏剧已经给西方教育带来了广阔而丰厚的价值。此外,如果从儿童戏剧教育“工具论”取向和“本质论”取向的视角,深入探讨这三个维度,我们就不难发现,戏剧作为儿童发展的手段和戏剧作为教学的媒介是一种“工具论”取向,这种取向的儿童戏剧教育重在通过戏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则是“本质论”取向,这种取向的儿童戏剧教育看到了戏剧的艺术特性,重视了儿童戏剧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当下的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已经出现了“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趋势,比如今天的“创造性戏剧”在即兴的扮演中加入了剧场的诸要素,增强了扮演的艺术性,既强调了儿童批判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又满足了儿童的戏剧艺术创造的欲望。但是,西方的儿童戏剧教育尚缺乏对戏剧艺术元素的教育特性和儿童戏剧经验成长的认识和利用,从而导致工具价值和本质价值融合的形式化,这也正是我国儿童戏剧教育所要突破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强调儿童戏剧教育“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深刻意义中,我们看到戏剧的各个层面上的教育价值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这也为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