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不要只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要怎么教训他
本文 |德国育儿研究( yoyomadeguo)
一说到孩子不听话,出现“问题”行为,很多父母都头疼,谁都想把自己家孩子教育好,可到底怎么管教才有效呢?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听啊!
对父母说话态度差,动不动就发脾气......
爱动手打人,叫TA吃饭TA打人,不让TA看动画片TA也打人,一有不如意就打人啊......
天天要孩子收拾玩具,TA就是不收拾.......
天天把不喜欢吃的饭菜往地上扔,就是不改....
作者:悠悠妈(定居德国)
本文 |德国育儿研究( yoyomadeguo)
一说到孩子不听话,出现“问题”行为,很多父母都头疼,谁都想把自己家孩子教育好,可到底怎么管教才有效呢?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听啊!
对父母说话态度差,动不动就发脾气......
爱动手打人,叫TA吃饭TA打人,不让TA看动画片TA也打人,一有不如意就打人啊......
天天要孩子收拾玩具,TA就是不收拾.......
天天把不喜欢吃的饭菜往地上扔,就是不改......
有的家长会想,我是不是应该惩罚一下孩子,TA才会按照我说的做?还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动用威胁的手段,强制孩子就范。
惩罚又有用吗?我想把下面我最喜欢的这段话分享给大家:
这段话来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Tom Herner的著作《The Inspiring Teacher》: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阅读,我们教TA。”“如果一个孩子不会游泳,我们教TA。”“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做乘法,我们教TA。”“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开车,我们教TA。”“如果一个孩子行为不得体,我们...教TA?还是惩罚TA?”“为什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回答得像其它问题那样干脆?”
要知道,孩子出现所谓的不得体行为,即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懂得大人社会的那些规矩。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得像天使一样,不大吵大闹,不活蹦乱跳,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还特会为别人着想,做什么都得体,那才叫不正常!
如果有人对孩子抱有这样的期待,那得先反省自己了,是你的期待太过不现实,而不是孩子的问题太多。
好的行为是家长教出来的,而不是惩罚出来的。
正如教会孩子自理算数游泳弹钢琴一样,父母和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用耐心花时间去教授孩子什么才是得体行为,帮助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受别人欢迎的人。
当孩子不愿意捡起自己摔到地上的东西时,最理想的做法不是拼命命令孩子捡起来,不是威胁孩子不捡起来就会怎样怎样,不是惩罚孩子明天不准吃零食,而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把正确行为做一遍!
在试图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
1. 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
2. 用身体帮助孩子做到(像德国园长那样轻抓着悠悠的手捡起摔在地上的娃娃)
3. 实在做不到,要承担自然结果(这也算是一种“惩罚”吧)
坚持重复,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习惯。
实例1:
孩子说话态度差,怎么教?
妈妈扫地时挡住了电视机里的动画片,立刻大吼大叫:“让开!你挡住我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你刚才的说话语气很没礼貌哦,妈妈听了很不舒服,我们尊重你,但是希望你也懂得尊重我们的感受,刚才的情形你可以换个方式说 ‘妈妈你挡住我了,请你让一下。’ 这样妈妈更能接受。” 。
然后,妈妈可以假装继续在电视机前扫地,等待着孩子的变化。其间用语言提醒孩子:“如果有人挡住了你,你可以怎么说来着?” 如果孩子一直做不到礼貌地请求,那就一直挡着,或者把电视机关掉。这个属于逻辑后果,是做不到就必须承担的。
这一招,是我见过的德国人最常用的方法。
德国人特别注重孩子的教养,体现之一就是对礼貌用语的使用,从孩子会说话起就开始了。
如果孩子说:“Ich will...(我想要)”,德国父母马上在旁边提醒:“Ich möchte(比“我想要”更委婉的表达方式)”
如果孩子指着苹果对父母说:“给我苹果!” 德国父母马上提醒孩子应该这样说:“可以请你把苹果递给我一下吗?” 总之,不断的重复,不断的示范。
当有一天孩子又忘了使用礼貌语时,父母小心提醒:“你好像忘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哦。表达请求时该怎么说?” 直到孩子说出“请”字,才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孩子,同时嘴上表扬和肯定孩子改正之后的行为。
咱们中国人不用在家人之间“请”来“请”去的,但向孩子示范如何用有礼貌的语气表达请求还是很重要的。
要点是,遇到不对的语气和说话态度时,立刻提醒孩子“想一想可以怎么说才更好?换个更好的表达方式”,孩子如果不记得,就示范一遍,然后要孩子自己重新说一遍。做到了,再满足TA的请求,同时表扬正面行为。
实例2:
孩子爱打人,叫TA吃饭TA打人,打断TA玩游戏也打人,怎么教?
其实孩子之所以爱打人,是因为TA没有学会其它更好的表达反对意见的方式,所以只好用打人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拒绝别人。这其实是培养情商的绝佳机会——遇到冲突,是通过沟通斡旋解决,还是诉诸武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情商。
第一步,我们要先看到孩子打人背后的动机;
第二步,制止打人的动作,轻搂着孩子的胳膊或者温柔地握住TA的手都可以;
第三步,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第四步,强化正面行为。
如因玩得正投入被打断而生气打人,那可以抓着孩子的手,告诉TA可以这么说:“我不喜欢你打断我!我正在玩XXX...”
即使孩子小,还不会说话,家长用语言把孩子的心理需求描述出来,让孩子感到被理解的同时,也是在向孩子示范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确实家长也不应该在人家玩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叫TA吃饭嘛,提前通知可以避免孩子反应过于强烈。)
如果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打人,那可以教孩子说:“停下!请不要碰我和我手上的东西。我玩完后会给你。”
如果孩子想拿别人手上的玩具,导致人家孩子哭了起来,要教孩子拿别人手上的玩具之前,先问一问别人:“可以把这个玩具给我玩一下吗?现在轮到我玩了,我也想玩。”
如果孩子玩滑滑梯时推了坐在前面的孩子,看到孩子的动机是嫌前面的孩子太慢,可以教孩子说:“请你快一点,我等着好着急。”
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先挡住孩子的手,预防TA出手(不给TA出手的机会),同时提醒孩子:“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怎么说?” 当孩子成功用语言化解冲突时,别忘了及时表扬和肯定。
实例3:
天天要孩子收拾玩具,TA就是不收拾,怎么教?
孩子的大脑其实是不能理解为什么玩具是一定要收拾的,因此,原因虽然我们要解释,但却不能指望孩子能真正理解。要把收拾玩具当成规则执行下去,需要家长把这件事当成习惯来培养——这意味着每天做,不断重复。
在收拾玩具的执行上,最忌讳的就是,大人只是嘴上说着要孩子收拾,可是当孩子没有行动的时候,就不了了之了。
希望孩子做到一件事,首先我们大人要坚持下去。所以,当孩子不收拾玩具时,那我们就蹲下来自己开始收,同时呼唤孩子一起来帮忙,想办法吸引孩子参与进来(比如把收拾玩具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养成习惯。
实例4:
天天把不喜欢吃的饭菜往地上扔,就是不改......怎么破?
在我们眼里,把饭菜扔地上是不对的行为,但孩子可能压根不知道不能把饭菜扔地上,说不定TA在做重力实验呢。所以,在给孩子下判决书之前,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发展特征,诊断出行为背后的动机再对症下药。
一岁半以上的孩子能听懂基本指令了,这时候在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把不喜欢吃的饭菜扔地上的情况下,如果还是屡教不改,就需要像德国园长那样,用身体帮助孩子做到——把孩子放地上,把着TA的手一同捡起地上的饭菜。
我们的这个动作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孩子也许很不情愿,所以还要伴随共情和解释原因:“妈妈知道你不想捡,可是我是提醒过你很多次的啊,饭菜丢到地上把地板弄脏了,我们要捡起来把地板擦干净,这样大家走路的时候才不会滑倒,你也不希望我们摔伤吧。来,我们一起捡吧。”
当捡起所有饭菜后,再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把地上的饭菜都捡起来了,做得很好)同时也不忘提醒一句,以后谁把饭菜扔地上的话,都要自己捡起来哦——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此处切忌孩子不捡,家长就帮着捡了。简化处理,当时是省心了,长远来看却得不偿失。说到不做到,乱了规矩,以后想执行规则只怕是越来越难。
能够做到以上这些,孩子的大多数问题基本都能化解,只是贵在家长的坚持。
如果孩子还是做不到怎么办?那就真的只能拿出杀手锏“惩罚”了。也许大家看到了今天例子里“惩罚”的影子,有一些启发,不好好请求妈妈移开,就关掉电视机;不有礼貌地请求大人递东西,就得不到那样东西——这其实都是一些符合逻辑的自然结果。
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希望家长不要带着惩罚的态度去使用这个方法,有时候态度越是强硬,越容易与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温和而坚定地让孩子体验自然结果就好,不要让孩子觉得TA是在受罚,而要让TA感到TA是在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只要孩子愿意做出改变,结果也会有所变化,一切尽在自己的选择之中。
请记住,帮助孩子做到,比惩罚孩子没有做到,重要100倍!
李玫瑾教授:跟孩子不要一味地讲道理,该打就要打!惩罚也很重要
# 育儿 有方法#
现代很多家长,已经不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家长更尊崇给孩子自由的选择, 面对孩子犯错,用讲道理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民主 !莹姨以前也一直困在这种教育观里,但知道听到李玫瑾教授在一期专访里谈到 “跟孩子不要一味地讲道理,该打就要打!惩罚也很重要!” 让我觉得十分有道理,并且为这种教育观找到了佐证,于是我也重新树立了教育观!
孩子是不听道理,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先说孩子的 大脑发育规律 ,孩子从出生开始到6岁是 右脑思考模式,逐步过渡为左脑 。因为左右脑分控理论,左脑代表着学术脑,右脑代表和艺术脑。右脑更为感性化, 所以6岁前的孩子动不动发脾气,这是由于大脑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除了左脑和右脑以外, 人的大脑还分上下层, 于是分为 生存脑 , 控制人体的本能 ,比如受到威胁时,选择逃跑或者战斗!第二层是 情绪脑 ,这个位置就是 主管情绪的杏仁核区域 ,掌管着喜怒哀乐!而 理智脑 是最外层,也是我们常说的 大脑皮层 ,而 理智脑发育成熟要等到20岁左右 ,所以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受情绪脑所控制 !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怒无常, 讲道理就是对牛弹琴 !
要知道 3-6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 是塑造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想通过纯讲道理很难让孩子形成好习惯!而打孩子这种惩罚的方式,实际是在保护孩子,以 免孩子因为当时的不良行为,在将来犯更大的错 ,让孩子学会敬畏!但这里的打孩子可不是为了出气, 父母也要讲究打的方式 ,惩罚的方法。
一、要借助工具
最好在家中有一个工具,专门用于打孩子,“戒尺”就很不错!借助工具有这2点好处,一是有 仪式感 ,这个戒尺时刻提醒着孩子要懂得敬畏!二是 避免用手打 ,有些家长可能失控,对孩子造成伤害!
二、打孩子讲究时间
打孩子的时候要 掌控时间 , 太短起不到效果,太长孩子可能会记仇 !针对自家孩子的状况把控时间,尽量 打手,打屁股,不要打脸、头、后背这些位置。
三、打完后要拥抱
一般情况下,当家长打完孩子以后,孩子会想要拥抱! 孩子内心恐惧的是可能失去妈妈的爱 ,此时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打完孩子,惩罚完孩子以后,家长要给孩子拥抱, 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你是爱他的,但是做错事必须得到惩罚。
四、用故事进行心理建设
孩子虽然不喜欢听道理,但是孩子喜欢听故事 。家长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绘本故事中学会了不少行为,如何吃饭、穿衣、洗澡。想要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家长要 善用故事做心理建设! 这个时候就要 讲究套路, 比如孩子撒谎后,你打他惩罚了他,那么晚上你就要讲一个类似《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 通过故事意识到撒谎不对,而妈妈打我是因为怕我被狼吃了 !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自然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味地做一个温柔的母亲,不一定对孩子就是好事 。最后莹姨给家长们分享2套书,用故事让孩子明白道理!一套是 《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另一套书是莹姨非常喜欢的 《儿童国学启蒙全书》 ,之所以推荐这套书,是因为莹姨认为 国学注重礼、义、仁、孝 ,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出一个善良、感恩的孩子!一个感恩善良的孩子,自然不会做出大恶之事!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惩罚,又该如何惩罚
1.打孩子会产生的几种后果。愤恨:这类孩子会认为父母惩罚或打他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他们会觉得父母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故意针对他们,孩子会感到很愤怒,他们会认为父母是不爱我的。
报复:这类孩子会认为惩罚是一场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斗争,他们会觉得现在是大人赢了,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强大起来,他们会扳回局面。让大人也感到伤心。
反判:这类孩子会认为大人的惩罚是在剥夺他们自主的权利,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争夺权力,他们会通过反叛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大人处处对着干。
退缩:这类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孩子,会感到无力、无助。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尝试了,害怕失败。
2.打孩子会影响亲子关系。
本来后妈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没有亲妈那样亲,如果又打孩子的话,孩子会很坚定地认为,后妈就是不爱我所以才打我的,他不会认为因为你爱他才打他。因为理解的不同,就会使孩子疏远后妈。如果亲子关系遭到了破坏,以后后妈与孩子说任何事,孩子都不愿意听,不接受,还可能和你对着干。所以,从长期的教育效果来看,用打孩子来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那么,后妈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1.温和地与孩子沟通,用启发式问题来问孩子。
孩子在交朋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可以先问问他们:“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交朋友呢?”这是他们自己就会去思考了。
一般来说,孩子的朋友就是同学。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同学有撒谎、偷盗等不良行为,也不一定要禁止孩子与他交往。如果他们是好朋友的话,母亲可以让孩子想办法如何去帮助他的朋友,不要去撒谎,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