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宝妈们之所以过得很累就是因为对孩子太好了,宝妈对孩子的意见和感悟

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觉得很有意思。
在《社会、进化和文化心理学杂志》有这样一项研究;让181名父母参与照顾孩子从而获得1~5的分数。在换尿布,带孩子医院,或半夜起床照顾孩子的工作中,女性的平均得分高出男性10%。
同样,在瑞典的一项调查中,在孩子出生后480天的家庭假中(瑞典父母可以享受480天的假期),男性一般只花20%,而女性几乎所有的假期都用在照顾孩子上。
很显然,妈妈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要比爸爸多得多。
我们很难知道是否因为文化因素、经济压力,或生理上先天的

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觉得很有意思。

在《社会、进化和文化心理学杂志》有这样一项研究;让181名父母参与照顾孩子从而获得1~5的分数。在换尿布,带孩子医院,或半夜起床照顾孩子的工作中,女性的平均得分高出男性10%。

同样,在瑞典的一项调查中,在孩子出生后480天的家庭假中(瑞典父母可以享受480天的假期),男性一般只花20%,而女性几乎所有的假期都用在照顾孩子上。

很显然,妈妈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要比爸爸多得多。

我们很难知道是否因为文化因素、经济压力,或生理上先天的差异,导致母亲在抚养孩子的事情上要付出很多。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做母亲真的很累。

为什么母亲这么累?

当妈妈的都知道,比起与上班,在家带孩子有多累。

生完孩子后,远离朋友,远离社交,远离自由生活,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睡个好觉更是一种奢侈,都说孩子是天使,但天使却是个睡渣。

带宝宝有多难?带孩子有多累了?没有亲身经历,都很难感同身受。

一方面,被掏空的身体,另一方面,精神上的疲倦。宝妈的累,真的不是矫情!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另一半不够体贴,做父亲的没有替妻子分担养育子女的责任。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宝爸也参与到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有些父亲已经扮演“每日爸爸”的角色。

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爸爸,宝妈们仍感到“疲惫”。

尽管有一半的家务被其他人承担,但母亲心中的焦虑和担忧似乎没有减少,甚至在心理上更加疲惫。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Susan Nolen-Hoeksema曾经说过,女性有更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她们往往对其他人,特别对孩子和丈夫的幸福具有更大责任感。

因此,对于孩子的需求,母亲更敏感,更关注。

「妈妈,你看」

「妈妈,你快来」

「妈妈,在干什么?」

孩子每天要喊上200遍「妈妈」,这使得许多母亲和孩子每天24小时都不可分离,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正是因为这种亲密感,让妈妈感到疲惫,处于边缘,任何时候都能崩溃。

所以,长期处在在这种状态妈妈们,真的很累!

「过度」的亲密关系,会对孩子不利吗?

新时代的妈妈们,都认同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全书中的「亲密育儿法」。

它的基本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儿童在小时候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和安全感,否则很容易出现人格缺陷甚至成长后的精神疾病。

理论本身没有问题,但「过度」就存在问题了。

我见过一些母亲,已经做的很好了,尊重孩子并教育孩子良好的行为。

「但我仍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在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会整天担忧,想象孩子在被我不良条件的影响下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会让母亲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实在忍不住了」才对着孩子发飙。当我们承受不住这些压力时,会把满腔怒气都发泄在小可怜身上。

孩子的确确有错,我们也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当我们毫无节制的发泄时,我们的错误已远远大于孩子!

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觉,即「一切都我的原因」。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变得脆弱敏感,并且在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很容易堕落并误入歧途。

而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眼泪,又心疼自责的不行,但这并不能确保下次不再发飙。

真的是脾气不好吗?

真的是没忍住吗?

也许,是因为太累了!

但我们总是用「我太累」来做「心理暗示」,只会让自己觉得更累。

而当我们觉得「太累」,「骂孩子」就会变得理所当然的「借口」;

如果我们总是控制不好情绪「骂孩子」,我们的孩子一定是「胆小不自信」、「叛逆不听话」的;我们又该因为他的「胆小不自信」、「叛逆不听话」而发愁;

而这些「胆小不自信」、「叛逆不听话」将会让我们更加苦恼,更加心累......这就是「恶性循环」。

我们的妈妈经常把「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挂嘴边,「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

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到孩子手里,不让孩子干家务、书包替帮孩子整理、玩具替他们收拾……直到成年后还为他们继续操劳。

我们总是以不节制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怎么可能不累呢?

但事实证明,只有长期忽视儿童的精神需求,才能导致儿童的心理发展。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的是,足够的安全感,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因此,孩子有没有纯母乳喂养、哭了有没有立刻抱起来......这些不会造成孩子不可挽回的阴影和伤害,真正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我们消极的情绪。

只有当我们摆脱心理上的枷锁和嫉妒,而不是被孩子的需求束缚,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同时,对于母亲来说,这也是可以摆脱困惑和焦虑,真正享受抚养孩子的乐趣和快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429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美国男子成功怀孕生子,27岁美国男子意外生下一个小孩 下一篇:你以为你在夸孩子其实是在坑他怎么回复,夸孩子漂亮其实是害了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