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不让爸妈亲近,成年孩子为什么不和父母亲近
女儿洋洋今年上初一了。爸爸平时工作非常忙碌,经常出差,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就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
妈妈每天除了上班之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上,对女儿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作为洋洋的妈妈,她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按理说,妈妈对孩子照顾得这样无微不至,孩子应该抱着感激的心理吧。但事实上,孩子并不认可妈妈的照顾,相反,她总是动不动就跟妈妈发脾气,遇到一丁点
01 家有“亲情冷漠症”的孩子
曾经有一位家长朋友分享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遇到的困惑。
女儿洋洋今年上初一了。爸爸平时工作非常忙碌,经常出差,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就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
妈妈每天除了上班之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上,对女儿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作为洋洋的妈妈,她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按理说,妈妈对孩子照顾得这样无微不至,孩子应该抱着感激的心理吧。但事实上,孩子并不认可妈妈的照顾,相反,她总是动不动就跟妈妈发脾气,遇到一丁点儿不顺心的地方就闹情绪。
洋洋妈妈意识到女儿对自己越来越冷淡,她既感到委屈,也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使得女儿变得如此冷淡?
实际上,类似洋洋这种亲子关系冷淡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少见,这对父母无疑是一个精神上的打击。
很显然,大多数父母在心理上都很难接受:我原先那个从小就依恋父母的孩子,怎么就越大越陌生了呢?
02 让孩子变得如此冷漠的三大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如此冷漠?总结起来,让孩子变得如此冷漠主要有以下这3种原因:
1.孩子过度被父母爱,导致他们失去爱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得到来自父母的爱只多不少,但过犹不及,如果孩子过度被父母爱,加之缺乏正确引导,孩子很有可能会逐渐失去爱的能力。
这原因就在于这种爱只是来自父母单向的爱,却没有孩子的任何回馈,使得不少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感到心安理得,长此以往,孩子在情感上就会变得麻木,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
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事事包办,是家庭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害怕孩子吃饭掉饭粒,就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直到孩子要上学了还在喂;担心孩子做不好家务,就从来不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久而久之,孩子一方面没有养成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认为父母帮自己做事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对孩子的迁就会助长孩子的不当欲望,使得孩子习惯于接受,不愿意付出,成为一个只懂得享乐、不愿付出的孩子。
记得我曾经有一次头疼得很厉害,坐在沙发上昏昏欲睡,我女儿察觉到了,才几岁大的孩子就摇摇晃晃地把我的保温杯送到我跟前。我在感动的同时也感到一丝的惊讶,问女儿:“你为什么给爸爸送温开水啊?”
女儿则奶声奶气地回答到:“爸爸,因为我爱你呀!“
可见,父母和孩子只有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互动,才能实现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也就对父母给予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2.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
很多父母因为工作较忙等各种原因,疏于照顾孩子,导致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也就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情感支持系统。
洋洋妈妈抱着对孩子好的名义,每天不是给孩子讲道理就是说教,导致孩子越来越厌烦和抵触。其实,这时候父母在孩子成长初期,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减少对孩子的单纯性说教。
3.孩子的错误行为被父母无意识地强化了
孩子的好行为或者坏行为多半是由特定环境产生的。也就是说,孩子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早期养育中,某个行为产生的结果,被不断学习固化。
比如,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他偶然发现打人的行为能够赢得父母的关注,然后这种错误的行为就被父母无意识地强化了。
此外,如果我们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没有及时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同情心、安慰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正面教育,就会让孩子出现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我们经常会看到,当孩子向父母分享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父母出于心疼孩子的需求,往往就把孩子的这份爱返回到孩子身上,让给孩子吃了。长此以往,原本还算懂事的孩子就逐渐丧失了感恩和付出的品质,变成不懂事和冷漠的孩子。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适时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学会感同身受。
03 四步教孩子学会关爱1.父母要善于向孩子索取爱
正常的、健康的情感一般都是双向的,如果只是一方情感的单向付出,就一定会产生问题。
也就是说,父母不能一味地对孩子付出爱,却毫不在意孩子的回报。即使自己在心理上不需要孩子的回报,但出于培养孩子正确三观的目的,我们也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去随意剥夺孩子爱别人的机会。
父母要学会向孩子索取爱,比如,不能只是父母记得孩子的生日,我们也要引导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尤其要引导孩子通过言语或动手制作心意卡之类的东西,向父母表情达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其实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
2.给予孩子更多的人格尊重和选择权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教育原则很重要,一个是人格上的互相尊重,这既包括我们常说的父母要尊重孩子,也包括孩子要尊重父母。这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尊重孩子,主要体现在父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会轻易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尊重父母,主要体现在孩子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理解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良苦用心。
至于“选择权”,其实就是父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孩子可以有机会做出选择。
3.多给孩子提供释放情绪的机会,让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失败,面对这种问题,我们或是多给孩子提供释放情绪的机会,或是运用共情,让家真正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这样就能更快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难关,有利于促进亲子之间关系的和谐。
4.用拥抱等肢体语言的方式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在拥抱的时候,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拥抱这种肢体语言,在心理建设上往往要比单纯的言语更有效。
因此,当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就意味着,父母能成为孩子最为信任的人,孩子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小秘密分享给父母。
结语孩子为何越大越不亲近父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孩子失去了爱的能力。
我们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学会关爱,杜绝“亲情冷漠”症,成为一个和父母的情感及心理距离都无限贴近的懂事孩子。
为什么孩子越大跟父母越不亲?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我们也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当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跟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好像亲昵的举动只会在孩子小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我们陷入深思,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变远了,变得不亲密了?其实也不用思考的太深,因为他们无非是经历了这些事情,导致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变得陌生了。
一、孩子为什么要逃离父母?
1. 经常被斥责
长大以后不喜欢跟父母走得很近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小的时候总是被斥责。虽然说父母总是觉得如果不能够教育好孩子的话,是自己的一种失责。
可是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永远是极端的,通过斥责和打骂让孩子永远记住他们的过错,以至于今后不会再犯。
其实孩子不会感谢我们,反而会厌恨我们,会觉得我们并没有给予他们幸福的童年,而他们的童年完全是被一声一声的斥责和一次又一次的耳光引导成长的。
因此在他们长大以后是绝对不会对父母有一丝感情的,甚至他们会背井离乡,挑选离自己的家乡较远的城市进行生活。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父母的斥责成为了他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这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2. 孩子早年缺少陪伴
很多父母都会因为工作的忙碌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尤其是如今的学校已经开启了住宿式生活。
封闭的学校制度使得孩子很久也不会见到父母一次,父母反而觉得这样更加安心,至少孩子有了一个栖息之所,而不像从前一样天天都要担心孩子的饮食起居。
当孩子逐渐融入了一个新的集体当中,伙伴们对于彼此的照顾与父母对于自己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集体生活的氛围当中多停留一天,就会对父母的憎恨多了一层。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太喜欢与父母走的太近了,他们反而觉得与伙伴们在一起是最快乐的,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对父母产生了排斥之心。
成年之后他们更不会对父母有太多的感情,往往三言两语就会结束与父母的聊天。
3. 父母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
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忽略与孩子交流,总觉得孩子的年龄太小,没必要在孩子的身上浪费时间。
往往父母是不太喜欢跟孩子沟通的,因为父母也知道会存在代沟,索性就抹去了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但是孩子并不会这么想,他们只会觉得那是父母厌恶自己,父母有意躲避自己。
这种憎恨是从很小的时候埋下的,以至于在长大以后开始对父母产生了负面的想法。他们也不喜欢与父母交流,更不喜欢跟父母进行长时间的相处。
年少的孤独使得他们也想要让父母尝试下没有人陪伴的滋味,很多孩子都是拥有报复心理的。
有些父母看到这里就会觉得很难受,因为那并不是自己的本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之所以斥责,只是因为望子成龙而已。
童年的时候缺少了陪伴,只是因为为了生计忙得不可开交而已,父母也知道就算说出来,孩子也未必会懂。与孩子交流变少是因为父母有更多的事情要忙,就连他们都很少与身边的人沟通,又怎么会在意孩子呢?
所以很多父母总是会束手无策,但不论怎么说,让孩子变得排斥父母,这一定是父母的责任。为了让今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我们不妨这么做。
二、如何才能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变近呢?
1. 关爱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责孩子。时代在发展,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据研究,孩子更喜欢温柔的警告,而讨厌那些严厉的批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温柔一些,就算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感到非常气愤,我们也应该把情绪控制好之后再对他们进行教育。
如果每一次对待孩子的时候都沾染特别多的戾气,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排斥我们,这无疑会损害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2. 把孩子带在身边
针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出差,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来说,可以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去哪里工作就让孩子跟着去哪里。
我们可以给孩子办理离工作地点较近的学校,租房子也不是不可以。要记得,那些留守儿童之所以每天都倍感孤单,只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已。
良好的少年时期教育,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我们绝对不要担心孩子无法适应陌生的环境,他们其实更无法适应的是没有父母的日子。
而且把孩子带在身边有两个好处,随时可以观察到孩子的成长与学习状况,而且还可以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亲密。
3. 让孩子懂得表达
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懂得表达,没必要去限制他们的表达机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算是说错了,那也只能证明童言无忌。
不要让孩子把心里的话憋着,要让孩子畅所欲言。沟通本就是人与人促进关系的方式,我们应当注重交流,让孩子知道交流可以打开心中的屏障,交流是不分年龄和辈分的,我们都有同等的发言权利。
因此,只要能够做到这3点,孩子是很容易跟我们的距离变紧的。切莫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孩子最讨厌的就是父母的严厉与冷漠。我们需要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的爱,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跟我们相处。
等到孩子长大了,我们依旧可以秉承着最基本的教育方式,与他们交流,聊聊天,谈谈心,有什么事情都叫上孩子,保证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不愿意跟父母亲近?
其实,并不是孩子长大不愿意和父母亲近,而是因为随着孩子长大,孩子与父母之间距离增加、沟通变少,同时孩子逐渐学会独立,不想让父母担心等导致大多数父母错误的认为孩子不愿意与自己亲近,其实是亲近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具体原因如下:
一、距离增加与接触事物不同导致沟通减少。孩子上小学时每天围绕在父母的身边,无论是开始还是难过的事情都会与父母分享,随着孩子学业的提升、工作的调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从最初的每天回家增加到每周回家一次、每月回家一次、每年回家一次、几年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接触的事物变得不同产生代沟,同时因为长大后学习、工作的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沟通时间变少,从而导致孩子不像之前那样与父母亲近。
二、孩子长大独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变的更加的独立,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做为子女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不像小时候一样受了委屈找父母哭泣,而是默默的舔舐着伤口。
所以说,做为子女应该每周抽出时间和父母吃顿饭、视频聊天,随时随地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都可以增进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