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唠叨的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母亲爱唠叨孩子也唠叨吗
回想年少时,面对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大概只想逃离吧。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年少的你也当了妈妈,明白了妈妈唠叨的良苦用心,也开始用当年妈妈的口吻来教育你的孩子,唠叨成了一代又一代妈妈的标配。做妈妈一定要唠叨吗?
日本教育专家山崎房一用多年的教育实践经历证明,妈妈少唠叨,孩子更优秀。山
还有人记得20年前的那首《常回家看看》吗?里边有两句歌词是这样写的: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两句很有生活气息的歌词,写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心里最牵挂的两样东西:妈妈的唠叨和美味的家乡菜。
回想年少时,面对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大概只想逃离吧。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年少的你也当了妈妈,明白了妈妈唠叨的良苦用心,也开始用当年妈妈的口吻来教育你的孩子,唠叨成了一代又一代妈妈的标配。做妈妈一定要唠叨吗?
日本教育专家山崎房一用多年的教育实践经历证明,妈妈少唠叨,孩子更优秀。山崎房一出生于1926年,在伦敦留过学,开设的“妈妈心理学讲座”帮数以万计爱唠叨、拿孩子无能为力的妈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山崎房一推崇“少唠叨、不指责、多鼓励”的家庭理念,在《不急不吼做妈妈》这本书里,她用参加“妈妈讲座”学员的真实案例,深刻剖析了妈妈爱唠叨爱暴躁的真实原因,告诉家长如何更好地改变自己,不唠叨、不吼叫、情绪平和稳定的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唠叨是一种矛盾的存在
妈妈们的标配-唠叨,其实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的出发点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唠叨的出发点是爱天冷了,关心孩子没穿秋裤,天热了,担心孩子贪凉生病,天气干燥,担心孩子喝水太少,下雨了,担心孩子挨雨淋,这是关心的唠叨。
孩子上课不专心,一次次告诉孩子要认真听讲,孩子写字歪歪扭扭,提醒孩子要横平竖直,这是提醒的唠叨。
孩子考试不及格,不好好写作业,严厉地说不好好学习将一事无成,这是恨铁不成钢,警告的唠叨。
不能否认,唠叨的出发点都是爱,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康,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大部分妈妈选择用唠叨来传达这份爱。
唠叨出自妈妈的嘴,经过孩子的大脑处理,会成为他们收到的讯号。
变味的唠叨关心的唠叨,听多了耳朵长茧子,秋裤依然不爱穿。提醒的唠叨,让孩子形成依赖,我该干啥,妈妈会告诉我。批评的唠叨,听多了就听腻了,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妈妈嘴里出发点是爱的唠叨,到孩子那会变成什么呢?、
伤害孩子的自信
妈妈唠叨是担心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妈妈说的做,唠叨的多了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因为妈妈的唠叨时刻在提醒孩子,你这儿做得不好,那儿也做得不好。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孩子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妈妈日复一日的唠叨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妈妈觉得我不行,所以我不行。
让孩子失去主动性
该写作业了,该洗澡睡觉了,该去上学了,妈妈的唠叨会让孩子像提线木偶一样,跟随妈妈的指示行动,失去学习生活的主动性。失去主动性,容易让孩子患上“空心病”。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在《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的讲座中指出,现在社会很多人都有“空心病”,严重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徐凯文教授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总督导,很多大学生跟他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的生活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有极端的人甚至会放弃自己。
试想一下,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按照别人的意愿行动,又怎么能指望他明白活着的意义呢?
过度的唠叨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主动性,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很多妈妈也意识到这一点,但就是忍不住的唠叨。一唠叨就发火,一发火就后悔,五分钟之后再继续唠叨。为什么妈妈会忍不住用唠叨来表达自己的关怀呢?如果唠叨是一种病,那病因就在妈妈自己身上。
唠叨的病因在妈妈自己身上在《不急不吼做妈妈》中,山崎房一指出,妈妈喋喋不休是因为理想和期望的落差,有来自自己的,也有来自孩子的。
理想和期望的落差
有的妈妈曾经想过做音乐家,做舞蹈家,但现实当中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她把自己希望和现实的落差投射到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不仅延续她的血脉,更延续她的梦想。
性格懦弱的妈妈更希望孩子变得强势,不像自己一样软弱被人欺负;曾经因为五音不全被人嘲笑,没有任何才艺的妈妈,会更想让孩子多才多艺,自己受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受第2遍。
所以妈妈理想和期望的落差会让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一旦孩子达不到,妈妈心中的失望、不甘心就会转化成喋喋不休的唠叨。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管是我们的妈妈,还是我们成了妈妈,我们都喜欢唠叨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提出来的,奥利弗认为,子女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人质和绑匪,在斯德哥尔摩绑架案中,人质同情依赖认同绑匪,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
曾经参加过“妈妈讲座”的一位妈妈说,她在结婚前曾痛下决心,绝不像妈妈一样唠叨。可生完孩子之后她发现,她和妈妈变得一模一样。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养育出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又成了妈妈。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一代一代地传递,唠叨成了妈妈的代名词。
做出些许改变,变成“不唠叨”的妈妈唠叨并不是一种遗传疾病,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只要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就能戒掉唠叨。
喜欢并承认真实的自己在《不急不吼做妈妈》中,山崎房一强调,孩子不应该成为妈妈的“分身”。妈妈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妈妈没有完成的心愿,不是孩子背负起来的责任。
要戒掉唠叨,妈妈首先要喜欢并承认真实的自己。只有对自己的生活满意,才不会把期望附加在孩子的身上。
怎样喜欢和接受自己?凡事都有两面性,妈妈要善于找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做“缺点放大器”。性格懦弱是缺点,但温柔就是优点;强势是缺点,有主见就是优点。
人无完人,不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接受自己,适当做出改变,是戒掉唠叨的前提条件。
用“肯定和认可”代替唠叨山崎房一认为,孩子是慢慢变强的,孩子需要妈妈的帮助。他会从妈妈的言语中获得自信,慢慢成长,妈妈的作用就在于赋予孩子自信。
经常被唠叨“你不行”的孩子,就会真的不行。在鼓励和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能行。就像蒙台梭利说的,孩子对自己的认可来源于周围人的态度,妈妈就是孩子周围最重要的人。
设想一种场景,孩子很沮丧地回家,手里握着一张50分的试卷,你会怎么办?
看到50分火冒三丈,“告诉过你要细心,要好好学习,你都不听,这下好了,考试不及格……”这样的唠叨和指责会让孩子更沮丧。
换一种方法,“这张试卷你会做的题目有50分,而且你答对的题目都是最重要的知识点。现在我们一起把做错的题目再重新做一遍,这些题目都会了,你这张卷子就可以得100分了”。
你可以接受自己,你同样也能接受孩子。用优点鼓励孩子,让孩子保持动力,缺点也可能会变成优点。用肯定和认可孩子代替无休止的唠叨,会极大地增进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妈妈的肯定和认可才会换来孩子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肯定自己的价值,积极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孩子就能远离“空心病”,健康成长。
做孩子的咨询顾问
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妈妈不应该是控制者,而是应该作为孩子的咨询顾问。用咨询顾问的角色跟孩子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尊重。尊重孩子,才不会在孩子和我们的意见不一致时,用无休止的唠叨强迫孩子听话。
尊重孩子不是口号,是可以落实到行动上的。
经常在玩具店听到家长苦口婆心劝孩子,这个玩具咱们家里已经有一个类似的了,咱们买这个吧,这个性价比更高。孩子想买什么东西,想穿什么想玩什么,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这就是尊重,
童言无忌,孩子经常会说一些稀奇古怪的话。比如,孩子说以后要做清洁工,做司机,有的家长就会嘲笑孩子的梦想,你也太没出息了。尊重孩子,就是不管孩子说什么,都不嘲笑他,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句话。
咨询顾问应该做的是,在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时候给孩子出谋划策,和孩子一起商讨切实可行的方案。只有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想法都被尊重,他才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山崎房一说,当孩子尚在襁褓时,神圣的母性发挥其堪称“上帝之手”的积极作用,但是一旦到了孩子慢慢懂事渴望自立的时候,过度的母性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厌烦。
妈妈要学会割舍母性,停止喋喋不休的唠叨,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人格,真正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孩子才会真正成长。用肯定和认可代替唠叨,做好孩子的咨询顾问,一旦你开始改变,孩子也会变得更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