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小孩越长大为什么越不听话,超限效应影响孩子成长

教育的最好时机是孩子刚出生那几年,但时间不能重来,唯有从现在开始避开“超限效应”,让孩子像风筝般飞翔,但线一直在父母手上。
作者:静一羽(富书作者)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讲了自己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深受触动的他准备捐款,并掏出身上的所有钱。
十分钟过去,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最后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称为“超限效应”。

教育的最好时机是孩子刚出生那几年,但时间不能重来,唯有从现在开始避开“超限效应”,让孩子像风筝般飞翔,但线一直在父母手上。

作者:静一羽(富书作者)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讲了自己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深受触动的他准备捐款,并掏出身上的所有钱。

十分钟过去,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最后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称为“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原本想捐款,因为忍受不了牧师的不停的唠叨演讲,放弃了捐款。

孩子原本懂事可爱,在父母一次次的超限管教中,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甚至难以管教。

父母避开这些超限效应,孩子才能越来越听话。

父母脾气暴躁,孩子沉默并漠然

一位父亲因为管教儿子而突发脑梗,上了热搜。

儿子在学习上和同学发生了冲突,父亲原本有些暴躁的脾气,更是怒不可遏。

对家人对孩子,这位父亲都感到非常生气。

剧烈的情绪波动,并没有教育到孩子,相反,把自己气到住院。

这大概是很多家庭的常态。

父母歇斯底里地吼叫,孩子口不择言地回击,最后,家里硝烟弥漫,火药味十足。

有时因为工作、家务、生活上的事,迁怒于孩子,使原本正常的沟通,变成紧张的战场。

起初,孩子害怕父母的失控情绪,会选择安静下来,并按照你的话去做。

时间一长,孩子心里会对吼叫产生免疫,对父母的发怒,越来越无感。

情绪垃圾就这样,一点点累积在孩子心里。

有时父母一开口,孩子就会不耐烦地吼叫:别说了,我知道了,真烦人!

吼叫并不能展示父母的权威,也不能让孩子听话懂事,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冷漠。

教育家洛克曾说:

父子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和家常了。

减少吼叫,心平气和地沟通,才能让孩子越来越关注父母说的话。

父母太过强势,孩子无奈并无耐

《少年说》里有个叫唐瑞琪的女孩让人印象深刻。

从小就被妈妈要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以至于,她一上台就控诉妈妈:

我学习书法,绘画,小提琴,都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我妈妈的选择。

妈妈自己特别喜欢音乐,所以,她称自己“很不幸运地为妈妈的梦想买单”。

随着学业增重,她只想平日里作为兴趣去拉小提琴,而妈妈想让她走艺术的道路。

强势的妈妈总坚持自己的想法,女孩很长一段时间,在和妈妈争吵,不愿听妈妈的话。

初二的她,非常了解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而妈妈,总说“妈妈希望你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人”。

妈妈用“莫扎特音乐”理论,一直试图引导孩子说“学小提琴很好”。

女孩对妈妈的强势,无言以对。

平日里,女孩说不过妈妈,但她每次都是在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自己偷偷练琴。

妈妈只要在家,她就完全不碰小提琴,对妈妈的唠叨,她也充耳不闻。

妈妈非常苦恼:女儿怎么不明白我的苦心,怎么越来越不听话?

其实,女儿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妈妈的强势。

强势的父母,总能轻易弱化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像一只受伤的刺猬。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是:

将自己与其他孩子比较的占比47%,随便动自己的东西的占比37%,父母动手打自己的占比27.1%,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的占比27%。

显然,父母强势干预孩子,不但不能让孩子听话,还容易使孩子感觉心生厌烦。

父母经常发号施令,或者对孩子指手画脚,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就像一颗自由成长的树,强势的父母,会让孩子无序生长,从而枝叶旁逸斜出。

家庭无序,孩子叛逆并对抗

《热锅上的家庭》有这样一个五口之家,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经常有各种分歧。

儿子想借姐姐的自行车,父亲同意留下字条直接骑走,而母亲则不允许。

父亲生气时,儿子顶撞甚至攻击母亲时,他也低头不语。

父亲一回到家就待在房间里,他热爱他的工作。

劳累一天的母亲,有时就把情绪撒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们做些不想做的事。

在这样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里,最先对抗母亲的是大女儿。

她有时说妈妈:

“亲爱的妈妈,我觉得你自己才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好比我得在太阳下山就上床睡觉,还要乖得像6岁小孩子一样。”

大女儿不但不听话,而且经常贬低、责备她,母亲很有挫败感。

进入青春叛逆期,大女儿想自杀,经常幻想,跟母亲吵架,夜不归宿。

每次吵完,母亲就说:你要么听我的,要么离开这个家。

家庭没有温度可言,每天乱糟糟,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矛盾更是一点就着。

父母不和睦,家庭没温度,家庭无序,孩子成了替罪羊,他也学会了争吵,学会了无视。

正如《热锅上的家庭》作者卡尔惠特克说:孩子既被两种方式困惑,也被吵架的爸妈吓坏。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天使般的孩子,生活在无爱的家庭里,也会变得暴躁易怒。

阳光般的孩子,背后都有相互支持,愿意弯腰倾听心声的父母。

摆脱“超限教育”,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

当孩子总与你缺点默契,很难get对方的心里话时,不妨从这几点做起。

1、养育初心

孩子出生前,我们并未对他有过多期望,更多是祝福与照顾。

他的开怀大笑,他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会让你无比欣喜。

保持对孩子这份初心,父母的失落感和控制欲就会减少很多。

心怀养育初心,孩子在爱和包容的家里长大,更容易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2、对话方式

前几天的热搜,火了一对姐弟。

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乱糟糟的客厅收拾的整整齐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方式,轻松愉悦。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当我们把焦虑或者攀比的情绪,代入给孩子,甚至用挑剔和指责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只会让孩子想尽快逃离。

尽量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对话,不要“一言堂”,多听孩子的想法,他更容易放下对抗情绪。

3、先跟后放

我们要求孩子独立,首先要教会他独立的能力和法则。

每个孩子都有颗向善的心,跟着他跑一阵子,然后再放手。

董卿曾说:

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首先你得努力成为那个样子。

被父母狠狠陪练过的孩子,更容易以父母为榜样。

4、高效陪伴

龙应台说:大部分的爱都是指向团聚,只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分离。

陪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这过程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把父母当朋友,更容易无话不谈。

5、奖惩有度

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犯错,每一次犯错,都是进步的机会。

把“饭桌教育”“睡前说理”,换个场景,换个时间,孩子才能更听得进。

适度的表扬或批评,可以避免孩子陷入自我评价的超限效应。

李玫瑾说:

12岁以前,你的话在孩子眼里是黄金;12岁以后,你的话在孩子就是垃圾,他已经长大了,听了十几年了,你说的那些道理他都懂。

养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教育的最好时机是孩子刚出生那几年,但时间不能重来,唯有从现在开始。

避开“超限效应”,让孩子像风筝般飞翔,但线一直在父母手上。

作者简介:静一羽(富书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来源: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孩越长大为什么越不听话,超限效应影响孩子成长

儿童心理学:为什么父母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超限效应了解一下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鱼汤》:



杰米扬非常热情好客,一天有位朋友从大老远过来看望他,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给朋友做了道他的拿手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


他的手艺果然了得,朋友喝完了一碗汤后赞不绝口,杰米扬一听更开心了,于是劝朋友再喝一碗。


第二碗汤下肚后,朋友感觉有点腻烦了,但杰米扬却没看出来,又开始劝他喝第三碗。


主人盛情难却,朋友也不好拒绝,可还没等第三碗喝完,杰米扬就主动帮他又加了两勺。


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从此再也没有登门……



这个故事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那些不停劝你吃菜的长辈?那么彼时你的心情,便如不听说教时孩子的心情。


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超限效应”—— 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那些 育儿 上的踩坑误区


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叫《小孩不笨》,里面有句话很有意思:


“大人常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是在自己讲,自己爽了。”



剧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学校门口,一对母子格外引人注目。


小男孩本来是蹦蹦跳跳地放学出来,欢快地奔向妈妈,可妈妈一看到他,第一反应是:


“天哪,你在哪里蹭这么多脏东西!刚买的新衣服就弄这么脏,回去怎么洗啊?”


妈妈巴拉巴拉……说了一大串儿,男孩儿的笑意一下子止住了,妈妈一边给他擦衣服一边在他耳朵边 “念经”:


“跟你说了小心点小心点,你昨天怎么答应我的?就不该给你买新衣服!这个很贵的,我说不买这件,你偏喜欢……”


男孩一开始很是虚心接受批评,可妈妈的话始终停不下来,眼看着孩子逐渐变得麻木,仿佛灵魂已经飘向了远方。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 车轱辘话来回说,还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我跟你说,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

“你现在不学习,以后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

“学习太重要了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啊!”

“你看你表哥,重本毕业后,现在工作多好啊!”

“你要加油努力啊,向优秀的人学习!”

“在学校有不懂的要主动去问老师知道不?”

……


科学研究显示,大多数孩子在父母说第一遍时还不会感到厌烦,对于一些批评的话语也会感到愧疚、反省。



但是当父母开启二次轰炸、三次、四次,孩子的厌烦心理也会以平方形式开始倍增,直到演化为逆反心理。


尤其对于一些自身的“错误”被父母揪住不放,只会让孩子觉得:反正也不可能全改,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


这简直是每个家庭中的生活常态,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超限效应”,必然有其深层次原因,比如: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父母的约束产生冲突。



我们知道,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如果你稍微回忆一下便会发现,宝宝在学会说话后,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不要!”等等。


这也是很多父母纳闷的一点——这孩子怎么越大就越不听话了呢?


父母没能把握好教育的“尺度”,一味的想以“量化”取胜,殊不知过犹不及的道理。


更何况那些仍以自我为中心,在没有考虑孩子心理感受的情况下,表达对孩子当下错误行为看法的父母。


啰嗦不是错,大了也要命


在中国各个朝代的 历史 上,臣子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触怒龙颜而倒了大霉,其中要数明朝的这位仁兄最为冤枉。


茹太素是明朝初期的重要官员,此人任礼部侍郎,颇得朱元璋信任。


不过茹太素为人木讷,身上带着严重的腐儒气息,因此无论是说话还是书写奏折,都显得十分啰嗦。



一次,茹太素为朱元璋上呈一道奏折,竟有1万7千余字,令朱元璋感到目不暇接,只能让太监读给自己听。


然而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当太监念了快一半后,奏折居然还没有进入正题。


气得朱元璋立即将茹太素召入宫内,命人将其痛打一顿后拖出宫去,算是对他浪费自己时间的惩罚。


不谈古人,就算放到现在,因为一方的喋喋不休而分手、离婚的伴侣也大有人在,再为对方好,说多了谁也受不了,更何况孩子呢。


可是,不唠叨了孩子真的就会听吗?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经典的唠叨场景,也是让父母们最头疼的事情——让孩子收拾玩具。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 教过一个让孩子自觉、自愿,甚至爱上收拾玩具的妙方:


第一步,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我不知道怎么做,你来帮我好吗?”


第二步,继续跟孩子说:“你来教妈妈收拾玩具好吗?妈妈都不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你来告诉妈妈?”、“你要收拾得慢点儿哦,否则,妈妈会跟不上你。”


第三步,就算孩子已经主动去收拾玩具了,而且收拾得比以前快了。你也要表现得有点儿失望:“哎呀,宝宝怎么做到的?玩具这么快都回家了!”


有时,父母后退一步,换一种思路,换一个方法,展现出“无能”,孩子反而会在父母的“无能”中得到更多成长。


这在很多 育儿 问题上也是通用的,总结一下无非两个原则: 给孩子充分的尊重,以及规则之内的自由。


养娃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越着急,越唠叨,也就越留不住孩子的耳朵。


下次在想和孩子说教时,不妨先问下自己:


我要说的这些是否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而非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方式能否真的让孩子听清、听懂、听进心里?

如果别人和我说这些我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解决了这几点,相信父母再说出口的话,在孩子耳朵里,才不会变成无用的废话。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小孩越长大为什么越不听话,超限效应影响孩子成长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超限效应:你触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极限

闺蜜打电话和我哭诉,她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自己8岁的儿子,她说每次发现儿子犯错,她只是简单的啰嗦了两句,孩子就开始反抗,甚至有时候多和孩子说两句话他就嫌啰嗦。

有一次闺蜜送孩子去上学,结果马上就要迟到了,儿子还在那里磨磨唧唧慢慢悠悠,这时闺蜜彻底火了,不停的给孩子说:"就要上课了,你怎么就不能快点,刚才我就提醒你很多遍了,可你就是不听,还是在这里磨叽。"

闺蜜还没有说完,孩子就开始捂着耳朵并朝闺蜜吼叫道:"你有完没完,你能不能够不唠叨了?"接着甩门就走。

闺蜜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儿子竟然开始学着顶撞自己,而闺蜜也发现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甚至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像我闺蜜一样,他们发现越是说教越让孩子有反感,而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曾对小学的孩子做过一个实验,但问及孩子最不喜欢家长的行为时,有80%的孩子写道讨厌父母的唠叨。

其实,导致孩子有这种想法或者有顶撞父母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就是父母触碰了孩子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通常是指人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本能逃避反应,其实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但在事情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太久的情况下,人的心里也就会极其的不耐烦,最后出现反抗的心理现象。

而用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身上,那些过多的叮嘱唠叨以及说教,使得孩子越来越反感,于是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又或者是听的太多就像耳朵起了老茧一样,身体感觉到了麻木,因此才产生了超限效应。

当然超限效应引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那么就会物极必反。

1、 影响亲子关系

超限效应首先带来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影响孩子和父母亲之间的感情以及关系,就像上面我们所讲的闺蜜家的孩子一样,面对母亲的啰嗦,唠叨,指责和训斥。孩子的反感心理越来越强烈,甚至他根本听不下去,也会觉得妈妈这样做完全就是多此一举,最后孩子和母亲越来越疏远。

2、 使孩子更加叛逆

很多父母反映自家孩子非常叛逆,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反而越去做,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其实这有可能就是超限效应给孩子带来的更加叛逆效果,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孩子被逼急了,反而会和父母对着干。

3、 毫无效果可言

父母不要觉得经常性的去反复唠叨,孩子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他们也会非常听话,其实恰恰相反。

这种超限效应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毫无效果可言。而且父母需要明白的是,你反复的唠叨,实际上是触碰了孩子的忍耐极限,这又怎么可能让孩子听父母的话呢?

1、 适当的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不可能那么完美,他们肯定会犯错,但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要总是去不停的啰嗦和说教,而是应该适当的给他们一点自由的空间。一开始可以先批评,指责时不要太极端,总是穷追不舍,孩子会更加逆反。

2、 做好榜样,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要相信榜样的力量,而孩子的行为和举动基本上都是效仿父母而得来,所以总是用言语去教育孩子,不如身教来的效果明显。

例如:父母改掉拖拉的坏习惯,变得雷厉风行,说到做到,那么孩子也会和父母一样,这样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3、 点到为止,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都是没有任何重点的去教育,劈头盖脸的乱七八糟的和孩子翻旧账,其实这样反而造成孩子的厌烦感。

所以教育他们要点到为止,而且简单的说教以后父母可以放手不管,这样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犯错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例如:督促孩子上学,他就是不听,这时父母就可以坐在一旁看着孩子去拖拉并且用迟到被老师训的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才能起到真正教育的效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471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每天睡前听故事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10岁小学生睡前听故事好不好 下一篇:小孩子得中耳炎,突然发现婴儿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