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和电子的起源是什么,电子和质子哪个大
1、波的起源
这样一个旋转,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不断交替。
无就是什么也没有,有于是好像是一闪一闪的出现,总是与无交替,这就是波。波峰是有,波谷是无。
因为“存在”总是不连续的存在。这也是量子的起源。
把本图的旋转分解为有和无的交替,就得到下图:
图片里面这个东西叫时间弹簧。很奇怪的弹簧是不是。奇怪的地方在于,这个弹簧的两边,是存在与不存在,有和无。有和无在周而复始的震荡。两个都是空,什么都没有,不过就是一个关系,
第十一章 质子和电子的起源
1、波的起源
这样一个旋转,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不断交替。
无就是什么也没有,有于是好像是一闪一闪的出现,总是与无交替,这就是波。波峰是有,波谷是无。
因为“存在”总是不连续的存在。这也是量子的起源。
把本图的旋转分解为有和无的交替,就得到下图:
图片里面这个东西叫时间弹簧。很奇怪的弹簧是不是。奇怪的地方在于,这个弹簧的两边,是存在与不存在,有和无。有和无在周而复始的震荡。两个都是空,什么都没有,不过就是一个关系,存在变为不存在。周而复始。
如图,有从无里面产生,远离了无,这个远离产生了一个时间距离,这个时间距离=周期t。这样,无作为坐标原点,有的坐标就是t。从0到t,再从t到0,循环往复。
2.质子和电子的起源:
⑴、当有远离空,则t增大,1/t减小。
频率与速度等效。1/t减小等效速度S/t减少,是加速度。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方向朝向空,数值=S/t²。
⑵、当有回返朝向空运动,则t减小,S/t增大,出现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依旧朝向空,数值=S/t²。
、推论:加速度恒朝向空。所以有与无恒具有吸引力,异性相吸,力的大小=S/t²。把这个力叫做异性相吸,把异性相吸的两端叫做质子和电子。这就是正负电的起源。
注意,这里只是一个波动,波动的周期t的变化,天然的导致加速度,并加速度方向天然的朝向“不存在”。“不存在”就好像是引力核心,对“存在”天然的具有吸引力。
这个力不是别的,就是电荷。
质子电子不分离,一直在一起围绕旋转,所以这里也是中子的起源,构成刚体的时钟的起源,也是力的起源。
并且这里揭示,只有空与物发生力,物与物不发生力。这个力叫做逻辑的力,它是物理的力的本源。
时间弹簧的两端,具有相反的关系,不能同时存在。一个存在一个就不存在,也就是电子不存在。
电在微观,给人以特殊的电光石火的神秘色彩,是力表现在微观的样子,实际上力就是S/t²,没有特殊的色彩。电不是特殊的力,是普通的力,是所有的力。它就是本文所叙述的时钟的1/t。组成刚体的单元就是它。全部的物理世界都是从这个时钟产生。这个时钟是物理世界最高的存在,因为它是存在到不存在。
第五章 力是什么
速度v=S/t
它的变化叫加速度。它的分母是时间t,时间t的变化引起速度的变化。时间t变大,速度变小,反之时间t变小,速度变大。
这是说,时间t的改变,是速度改变的原因。速度的变化就是加速度。
这是说,时钟的改变,是力产生的原因。这个时钟叫做时间尺度,在公式中,就是1/t。它是频率。
这就是传说中的尺缩钟慢。它是任何力的来源。任何力,都是因为时间尺度发生了变化导致。
这是理解时空与力学关系的最关键的地方。
过往物理学认为加速度的原因是力。这是的错误的观念。在牛顿刚体力学中:
力F=mS/t²
S/t²是单个质子的力。
m是质子的个数。
速度的增加本身就是力。这才是对于力的正确的理解。在牛顿力学中,力被认为是质量m的属性。本文将会证明那是错误的理解。
力是加速度造成的。加速度是时钟改变造成的。那时钟是什么呢?
时钟,就是 公式里面的1/t。频率或周期。它就是前面阐述的“存在与不存在的震荡”。在前面也已经说明,从存在到不存在的震荡是一个周期t,是一个时钟。正是这个时钟的频率改变造成了刚体的加速度。因为刚体都是由质子组成,每一个质子都是一个震荡,一个时钟。它们频率的改变本身就是加速度。从而,时钟频率的改变是在先的,加速度的产生是在后的,力则是由加速度产生。这就找到了力的根本来源,是时间尺度的改变。
从这里看出,宇宙中的力,都是这样产生的。无论什么力,不管核子力还是电磁力、万有引力,都是时间尺度发生变化而产生。因此,万有引力就是遥远距离上的电,电就是微观的万有引力,都是同一个力。至于说在宇宙中有各种力,各色各样,那是表现而已。时钟改变是它们共同的本质。
这里说的不是原子钟,这里说的是“存在到不存在的震荡”,这个时钟不在三维空间里面。在时间维度。是时间维度的震荡频率产生了空间中的所有的力。它其实是构成所有刚体的东西,不仅仅是人们认为的只有钟表的意义。原子是电子围绕质子旋转。刚体的构成单元一直是时钟,只是物理学还不知道。
从而 物理学也一直不知道力其实就产生于时钟。牛顿物理学里面的所有的力,刚体的所有的性质包括质量、惯性、万有引力等,都来源于这里的时钟。
只是,在牛顿之后,爱因斯坦开始,接触微观的时候就搞错了。他们没有发现这个时钟的秘密,却把微观看作是粒子。高速的运动的粒子。这就无法解释牛顿力学中的那些物理量的起源问题了。所以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没有完成解释牛顿力学那些基本概念的任务。后来的薛定谔,把微观看作是波,比较接近了,只是还是没有意识到,这波就是时钟。
就加速度和力到底哪一个产生哪一个的问题,举例来说:
存在不产生加速度的力吗?看上面图片,微观界面上,质子都在运动。它们并不接触,而是都在受力。无穷多质子在受力运动。两边的力越大,在微观引起界面的温度变化越大。
从弹性碰撞的界面上,也可以看到,力与加速度是同时存在的。是微观时钟频率的改变发生了力。跟过往物理学理解不同。
通常以为刚体在作用力大小相等条件下静止,力不做功。 但在弹性碰撞界面上的质子电子是做功的,质子电子是一直在震动,势能动能一直在转化。做功输出的能量转化为微观粒子的动能,也就是热。所以当手中拿着物体,也是做功的,手会发热。
因此,凡是力都做功。加速度与力不分离。
加速度与力是同一个东西。
物理学通常的观念是力引起加速度。本文则是时间尺度引起加速度。速度=S/t 的分母的变化,引起加速度。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违反物理学常识的认知,把时间和力学打通。
刚体之间的作用力是时钟频率的叠加,在微观界面进行。刚体本身是空的,是虚的,是由原子钟的频率的叠加组合而成。所有的力都是时钟产生,都是这同一个起源,都是同样性质的力。
第十七章 力的虚幻性
一、变化率
“有”和“无”在同一个点上交替。“有”从“无”里面出来,发生了什么呢?这里出现了“有”和“无”的一个区别,这个区别是不是“物质的量”的区别呢?不是。因为其实“有”和“无”什么也不是,这里也没有力,没有物质。是发生了位移吗?“有”和“无”之间出现了距离?也不是。因为这里没有空间,就是一个点。
事实上,这里只是有一个周期t。就是说,“有”消失为“无”需要一个时间。就是这个时间,形成了周期t。所以,宇宙的第一个物理量,就是这个周期t,是它产生了后来物理世界的所有的物理量。
看看有和无,离开之后发生了什么?“有”离开“无”,间隔为时间t,这个t是从小到大的产生的。当t增大的时候,频率1/t在减少。这里着重看什么?看这个频率的变化率。因为前面已经知道,这个频率的变化率可是重要的东西。
看上面的过程,频率变化率=1/t²。方向,最重要的是方向,t增大,远离“无”,而1/t则在减少。注意,此时的频率变化方向朝向哪里?对,与“远离”相反,朝向“无”。注意这个朝向,因为下面,考察“有”返回“无”的过程。
t减少,1/t在增大,这是在接近“无”,那1/t²这个变化率就是使t加速减少,是朝向“无”。
注意上面两个情形,都是朝向“无”。
什么意思?意思是在这里,天然的,变化率1/t²恒朝向“无”。
对,这就是异性相吸的起源,“有”和“无”之间,有一个“吸引力”。可是此时要记住,这里没有力。这里的变化率就是变化率,还不是力,不是“吸引力”。但你已经意识到了,这里就是异性相吸的起源。
并且后来,把异性相吸的双方,不是叫做“有”和“无”,也不叫做“存在”和“不存在”,而是叫做质子和电子。
这是质子和电子的起源。但是,前面说过,质子电子从来不分离,所以也并不真的存在质子电子。
我这里就是在推演一个数量关系,以便日后对1/t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事实上,前面我讲过,1/t是旋转频率,1/t²是这个频率的变化率,后来的力,就是这个变化率。就是两个旋转互相叠加产生的变化率,就是力。
二、变化率并不具有力量
接着谈论变化率。
把“有”从“无”里面出来,比喻为“物质的量”的产生,则“有”消失为“无”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它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公式呢?是半衰期。自然界里有一个半衰期,它的公式就是数学里面的正态分布。
这个正态分布,就是以1/x为基数,变化率为1/x²,这是一个先天的规律,元素的半衰期也是它。拿到周期t这里,也一样,也是正态分布,以1/t为基数,变化率自然就是1/t²。也就是说,周期t和频率1/t在变化中,自然的具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它不是力,这里没有力。这个东西只有在后来,来到物理世界之后,动物感觉到这个变化率,才觉得这是一种必然的不可抗拒的东西,感觉到力量。
当然,这不是主观的感觉而已,自然物在自然界中,都承受着这样一种力量。没有人知道,这是某种东西的变化率。
后来,物理学来了。牛顿就测量这个东西。它真的测量到了一个变化率=S×1/t²,可是牛顿不知道他要测量的力就是这个S/t²,牛顿以为这个S/t²是力产生的效果,力才是原因。所以就把它叫做加速度,因为是速度改变了吗。那么这个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就立刻找不到了。力本身到底是什么就永远成了谜。
可是牛顿明明测量到的是S/t²,为什么一定要说成是力呢?
就是因为牛顿先有了一个感觉,他感觉到一个力量,跟动物一样,感觉到了一个自然发生的必然性。他不知道这力量是什么,所以他就测量这力量,可是他却只是认为他测量到的是力量的大小,不知道他其实测量到的就是力本身。所以后来就出来了大麻烦了,那力量是什么呢?一直没有找到。
迄今,物理学都一百年了,只是知道测量力的大小,从来不知道力到底是什么,力起源于哪里,力的本质是什么。通通不知道。但是,在本文目前的进度中,这个变化率还确实不是力,就是一个简单的变化率。就好像人们看到溶液在扩散,元素在衰变,虽然在变化,却不是力。这样理解。
只是因为,自然界的物体就是在里面的体系中,在进行着以及承受着这种变化率。所以在物体来说,它在承受一种变化的硬作用。对于物体来说,它就是力量。
三、变化率的数学特性
现在,接着看这个变化率。
1/t 1/t²=1
这个公式大家认得,就是正态分布公式,也是元素的半衰期公式。把它变换一下就是黄金分割,所以自然界的变化率,原本就是正态分布、黄金分割、半衰期、1/x²。
这个数学特性直接说明,物理世界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或者直接就使用力这个概念,它的计算公式就是正态分布=黄金分割=半衰期=1/x²(当然这里需要进行下常数的校正,这里仅仅谈论物理意义,不计算具体的数值。)
在这里也已经非常明晰的看出,物理世界其实仅仅只有一个规律,仅仅只有一个公式定理,就是这个半衰期,一切都在遵循着半衰期规律在运动和变化,没有第二个公式定理。
这就是力本身的数学特性。这个特性反应在牛顿的公式中,就是那个著名的公式:
F=mS/ t²
注意这里关于力的表述,它是变化率,力是动物的感受。这个变化率其实跟烟云扩散一样虚无缥缈而不具有力量,但却是一个铁律。
四、力的虚幻性
坐在树荫底下。感受春天的温暖。午后的阳光在地上投下一片阴影。阴影在移动,时光在消磨。无声无息,寂兮寥兮。树荫与光照的地方在叠加。这里面并没有力量。
可力量是哪里来的呢?树荫下的阴影和光影,互相中和、叠加、湮灭,仅仅是发生了一个变化。阴影减少了,光影也减少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结果。
因为减少,所以就有一个“减少率”。
这个“减少率”,就是阴阳叠加的结果。
它是什么呢?你在树荫底下看,它依旧什么也不是。你如果是其中阴影之一,在叠加过程中就不同了。你就真实的受到一个“减少率”。
使用周期t计量这个减少率,就是频率的变化率=加速度.
它就是力。
这个力,就是刚刚讲的那个无声无息的东西,根本不是力,仅仅就是一个叠加的必然的因果性。
这个因果性,就是电。它就是时间、空间、力和粒子以至于全部物理世界的起源。
所有的力当然都是电。所有的力真相都是这样一个无声无息的变化率。
本文所说的质子,就是一个“存在不存在的震荡”,标准的说法就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反”。是“正负电围绕旋转”,与这里阴影和光影的叠加是一样无声无息的,因为“存在不存在的震荡”两边的存在和不存在,其实什么也不是,也没有定义,只有一个“反”。
换一个说法:
1/t就是质子的震荡频率。
1/t²就是叠加的因果性,是力,是物理。
因果性这东西原本无影无形虚无缥缈,但是身在其中作为叠加的一方,就不同了,那是电闪雷鸣、天崩地裂、狂风骤雨。
而当人们面对电光石火,狂风骤雨那样的力量,看到大地高山那样的硬邦邦,却从来不知道这一切都具有虚幻性。
第六章 力的相互作用过程,速度的叠加
一、力的叠加,因果性
在第四维度上,存在与不存在的震荡,是一直叠加在一起的,所以,两个震荡的叠加,就是两个频率1/t的叠加。这个叠加,使两个震荡都发生了频率改变1/t²。这个1/t²是叠加的必然后果。这个后果,必然的导致双方的频率的改变,在空间中,就是必然的导致速度改变。
这样,因为加速度的发生,就发生了力。
所以,力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叠加的过程。
是一个因果关系。是一个必然性。叠加是因,频率改变是果。叠加的一方是因,叠加的另一方是果,互为因果。
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因果关系被一方感觉为力,力的原因是对方。这个叠加导致双方都出现加速度。双方都感觉到自己的时钟改变,感觉到对方给予的力。
所以:
作用力=反作用力。
这个叠加,一直是在进行的,所以不是超距力,而是一直叠加的,所以不具有传播时间,不存在力的传播。
各种辐射的叠加也是同样的过程,造成的是干涉、衍射、反射、折射这些现象。与力的叠加原理和本质相同。
由于各个震荡所处于的状态不同,会出现各种叠加的情形。一方表现为力,一方表现为加速度。一方是因,一方是果。典型的例子举例几个:
有的叠加表现为弹性碰撞;
有的叠加表现为组合为原子核;
有的叠加表现为化学键;
有的叠加表现为万有引力;
有的叠加表现为干涉衍射;
有的,甚至于表现为距离很远而看不到叠加。
……
物理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这个叠加造成。物理世界的力,则不过就是前面的因果关系。
本来是一个频率的改变率,被感觉测量成为力,被使用力的概念来理解。并且给物理学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幻觉,原本一个叠加产生的变化率,被过往物理学归因于“物体”的“核心”,说“星体”的核心发出场。于是就不得不制造几个概念,质量、引力、惯性、场,把整个物理学都带进了错误的方向。
如牛顿那样,把力和加速度分开,就找不到力的来源。而引力波具有传播速度这样的说法,就是过往物理学还不知道力是什么造成的。
看本图。质子是空的,所以星体也是空的。质子的场在遥远距离上叠加在一起,力量很大,就是万有引力。但是这力不是核心发出的,而是说,场原本就是这样布满太空的。是地球与太阳的场的叠加,发生了力,不是从核心发出力。
是这个力,被误解为产生于地球的核心,用地球核心来解释力的来源。于是这实际上的力,就被找了一个原因,说地球的质量具有两个性质,一个是引力,一个是惯性。
其实,地球核心的惯性和引力反而是来自于这里的叠加,质量反而是由惯性产生的。所以物理学自打牛顿那个时候就把一切都搞反了。
因为叠加的情形不同,条件不同,产生的现象就不同。于是原本都是质子的场,却被误以为是各种各样的力,不能统一在一起。
二、不同的粒子也是因为力的叠加
因为正电负电距离不一样,湮灭程度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粒子。典型的有:
质子(不是单纯的正电);
光(湮灭到电荷≈0);
中子(不稳定);
中微子(衰变);
伽马射线(衰变)。
但是只有质子是稳定的,光也算是稳定的,其他中子这些都不稳定,转瞬即逝。它们会衰变。
目前物理学测量得到的质子,不是正电,而是正电与负电旋转的映像,也就是前面说的“存在与不存在的震荡”,它映像在空间中,就是质子的场。它不是单纯的正电。所以物理学一直没有找到电子。
总之,力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两个震荡的叠加,使双方频率改变,从而发生加速度。
质子,因为旋转半径不同,呈现为不同的粒子。
质子电子还会湮灭。
这似乎跟质子是一个信号开关互相矛盾。
不矛盾。
质子的电荷就是它的场。它的场也是一个速度,是第四维度的速度。
所以质子的速度有两个分量,一个在空间里,表现为运动速度,一个分量在第四维度,表现为电荷的大小,场强。
两个速度的勾股定理,才是真的速度。
换言之,光就是速度全部在空间中,而它第四维度的速度=0。所以它电荷=0,而速度=光速。
反过来,质子,跟光速相比几乎是静止的。所以它第四维度上是光速。在空间中表现为电荷=1而速度=0。
也就是说,质能转换以及湮灭,说到底是质子的两个速度分量不同。横过来是光,竖过去就是质子。中间状态不稳定的就是中子。湮灭就是横过来,发生就是竖过去。方向不同而已。
所以一个质子的频率其实不变,这才是质能守恒。
质子既然其实没有旋转半径的变化,那就是一个开关信号。
质子的叠加,发生力
发生原子核
发生干涉衍射
还发生湮灭
都是这一个过程
所谓能量,就是空间中的速度,所谓质量、电荷、势能,就是第四维度的速度。
这里看到两个东西
1。光速不变,就是一个质子的频率不变。
2。能量跟速度的平方总是相当,也就是两个维度的速度的平方和。是勾股定理。
第十三章 波粒二象性
薛定谔的波函数把微观为波。这就在否定爱因斯坦。因为相对论把微观依旧看成是粒子,本质上是粒子物理。粒子物理不好的地方在于,粒子进行洛伦兹变换没有意义,依旧是在描述粒子。后来的物理学承认了薛定谔,就是否定了微观粒子的学说。因为波函数不能描述粒子。
粒子不存在,粒子是力的属性。质子电子不是粒子,只是具有粒子性。
粒子和波的关系是:
微观的是波,具有粒子性。粒子是波的属性。波所具有的粒子性给物理学觉得宇宙是粒子构成的。
因此可以使用波推导出粒子性来。不能反过来推导,不能认为粒子是先在的,不能认为波是粒子的属性。不能认为力是粒子的属性。
德布罗意波的错误在于,它认为粒子是首先存在,波动是粒子的性质。所以一直没有解释波粒二象性。
物理学家一直观念很死板,一直打算使用粒子推演出力,甚至粒子物理都假设了胶子、引力子这样的粒子性出来。就是克服不了粒子的观念。没有了粒子就不知道力应当如何存在。他们打算使用粒子推导力出来。当然推导不出。却不知道反过来推导。使用力推导粒子性。
于是薛定谔怎么也想不出那粒子怎样震荡,跳着华尔兹去经过双缝干涉。却不反过来想。
微观的原本是波。波具有粒子性。这就是波粒二象性的真相。
爱因斯坦把微观看成了粒子,这是他根本的错误。就算是经过了洛伦兹变换的粒子,依旧还是粒子。
爱因斯坦就是粒子物理。
薛定谔的猫,就是不懂得粒子和波的真实的关系。
第十四章 新的原子模型
一.原子模型
“有”围绕无旋转形成的震动,映像成为质子的场。这是第一个基本粒子的起源。这个场不是单纯的正电,而是正电与负电相互的旋转。因此,在物理学中,观测不到单独存在的电子,物理学也没有意识到其实质子不是正电,它就是中子,是时钟。
因为旋转的周期不同,出现多种中子,就是旋转半径不同。在引力减小的情形下,中子旋转半径增大,分化为质子和电子,就是中子衰变。
前面已经探讨过,(1)质子的叠加在条件不同的情形下会产生不同的力。(2)而在另外特殊情形下的叠加,则会发生不同的原子核。这就产生了不同的元素。(3)因为正电负电距离不一样,旋转半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粒子。典型的有:
质子(不是单纯的正电);
光(湮灭到电荷≈0);
中子(不稳定);
中微子(衰变);
伽马射线(衰变)。
但是只有质子是稳定的,光也算是稳定的,其他中子这些都不稳定,转瞬即逝。它们会衰变。
光也是中子的一个特殊形式,快中子、慢中子、中微子以及各种射线,都是辐射的不同形式。
粒子物理的61个基本粒子,特别是胶子、引力子都不存在。
原子核,就是多个质子结合在一起。在原子核中不区分质子和中子。而过往原子模型中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并不存在。并没有原子核之外的一层一层的电子甚至于最外层电子。
一种元素,在过去所观测得到的化学键的性质,需要用另外的方式来解释。而不能再使用原子最外层电子来解释。
原子不是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而是多个质子叠加在一起,由于叠加的方式和空间结构而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周期性。
保利不相容原理在这里很重要,但需要在本文的角度上使用。而不是去解释诸多电子的状态不同规律。
二.正负电的旋转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一直致力于测量电子的半径,他最后承认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中没有找到电子的半径。
为什么电子质子的质量不相等,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00倍。为什么电子半径比质子半径小好几个数量级,其实就是上面说的,质子不是单纯的正电,它就是正负电的旋转。因此物理学才找不到电子,又不能解释何以电子质子不一样大。
物理学至今没有测得过电子,测得的不过电子云。依据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古典原子模型,无法解释电子测不到,电子本来是一个一个的,这云是怎么来的?于是就说,这是概率,概率的测量到。
物理学史上,电子与质子不同的问题一直被关注。物理学家们一直不知道电子在哪儿。电子云,概率论,波函数都是在打算解释电子太小这件事儿。所以薛定谔的波函数至今并不描述别的东西,就是单电子和双电子。颠覆的是什么,颠覆的是这电子其实不存在,你的波函数描述的东西不存在是怎么回事?
正电与负电的真实的关系,其实物理学并没有深思熟虑。异性相吸同性相斥之类都是常识。事实上,正电和负电的真实关系物理学一直没有研究过。
第十五章 物理量
物理世界,所有的物理量,只有三个:时间秒,空间距离米,力米/秒²。三个物理量,三个单位。
没有绝对时间的计量,只能对一个循环的次数进行计数,所以时间用周期循环的次数计量。空间距离原本是时间,所以空间距离这个物理量,最终的计量也是时间的次数。而力这个物理量是频率的改变率,是一个复合的计算数值米/秒²。因此,宇宙中只有一个物理量,就是时间;宇宙中只有一个单位,就是时间的次数。
力的大小,也是这样一个相对的数值。力的单位不是牛顿,也不是千克米/秒²,而是米/秒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