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从文青宠儿到泡面盖子Kindle为何沦落至此

去年 12 月 23 日,闲鱼公布了「年度十大无用商品」名单,总结了过去一年,闲鱼上出二手最多的十种商品。
其中第三名是「电子阅读器」。
仿佛是回应这个名单,两周之后,网友忽然发现,京东 Kindle 官方店出现大面积无货情况,而淘宝官方店早已于去年 10 月关门大吉。
#Kindle 退出中国 话题瞬间冲上热搜。
尽管亚马逊中国之后辟谣称「并无退出中国计划」,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Kindle 确实早已从「文青宠儿」,变成了地位尴尬的「泡面盖子」——就连官方也承认。

去年 12 月 23 日,闲鱼公布了「年度十大无用商品」名单,总结了过去一年,闲鱼上出二手最多的十种商品。

其中第三名是「电子阅读器」。

仿佛是回应这个名单,两周之后,网友忽然发现,京东 Kindle 官方店出现大面积无货情况,而淘宝官方店早已于去年 10 月关门大吉。

#Kindle 退出中国 话题瞬间冲上热搜。

尽管亚马逊中国之后辟谣称「并无退出中国计划」,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Kindle 确实早已从「文青宠儿」,变成了地位尴尬的「泡面盖子」——就连官方也承认。

而在六年前,中国还是它最大的市场。

曾几何时,Kindle 肩负着「干翻纸质书」的使命诞生,力图成为行业颠覆者。

现在,纸质书依然方兴未艾,它却快要走了。

Kindle 的岁数,比绝大多数当红数码品牌都要长。

2004 年,凭借 iPod 随身听及其配套服务 iTunes 的成功,苹果在软硬件结合领域一炮打响。

看在眼里的贝索斯有点酸,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卖书」。

1995 年,基于「图书销售是电子商务的未来」的判断,贝索斯创办了亚马逊线上书店。

这个判断下的还算准。亚马逊开业两个月就实现了月流水 2 万美元,还挺过了 2000 年互联网泡沫,在 2001 年实现了盈利,几年后更是成为美国第一图书电商。

既然苹果能靠一款随身听,打通音乐制作人和歌迷的商业渠道,那我亚马逊有何不可?

贝索斯把「电子阅读器」当做公司新的增长点。

电子阅读器倒并不是亚马逊发明的东西,在那之前的 15 年间,NuvoMedia,卡西欧,乃至苹果自己都或多或少涉足过「掌上文字阅读」这个领域。

但它们的产品要么屏幕瞎眼,要么价格昂贵——最重要的是,读者往往找不到可以适配设备的图书资源。想把一本书放到阅读器里,要经历各种复杂的技术步骤,像极了 MP4 早期时代的用户倒腾电影文件格式。

▲NuvoMedia公司推出的「火箭书(RocketBook)」,来源:The Digital Reader

贝索斯认为,如果亚马逊要做电子阅读器,必须攻克这几个点:

①足够大量的书库;

②足够便捷的购买服务;

③随时随地的阅读体验;

④不输给纸质书的显示效果。

基于这几个关键词,「 Lab126」电子书研发团队成立。带队的是史蒂夫 · 凯塞尔(Steve Kessel),时任亚马逊图书业务的负责人。

据说贝索斯把凯赛尔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的任务,就是毁掉你的生意」「让全天下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Lab125 之后还孵化了亚马逊智能音箱 Echo 项目

这就是贝索斯对 Kindle 的期待:有朝一日,当人手一台电子书阅读器时,传统图书出版业会像 CD 和音像店一样走向灭亡。

团队花了三年半时间来研究——比某个造茶叶罐的时间还长,不过成果可比后者高多了。2007 年,一代Kindle 上市,几乎完美实现了贝索斯的所有期待:

没有像之前的「电子书」们一样采用 LCD 液晶屏,而是采用了所谓的「E-ink」电子墨水屏,阅读体验与纸书几乎无二;

直接内置无线网络模块,无需连接电脑或 WiFi,随时随地下载图书——官方称之为「60秒 get 一本新书」;

购买相当便捷,登陆亚马逊账号之后,看到什么书直接点 buy 即可;

最重要的,是随着 Kindle 一起发布的高达 90000 本的图书资源库。这是亚马逊碾压其他阅读器同行的无上法宝。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前 112 本中,有 100 本能在 Kindle 上看到。凭借无线网络,用户也可以方便地收到诸如《华盛顿邮报》《福布斯杂志》《时代周刊》等报刊杂志的电子版。

最后就是价格:一本电子书价格最高 9.99 美元,非热门书只要五六刀。

2007 年 11 月 19 日,贝索斯在纽约曼哈顿发布了 Kindle,首批售价 399 美元,开售 5.5 小时即告售罄。部分消费者的发货周期被延迟到 4 周之后,公司甚至还为此发表了道歉信。

Kindle 不是第一款电子书产品,却实打实地是第一款「成功」的电子书。

并非所有人都看好 Kindle,最著名的 Kindle 黑就是乔布斯。

即使是老牌 K 粉也承认,一代的工业设计可以用「灾难」来形容:

动不动就误触的硕大翻页键;角度非常诡异的全键盘;非常难用的滚屏圆筒按钮;还有看起来像个「老式水银温度计」的页码指示器……

可以想见乔布斯会怎么评价这款产品——别忘了乔帮主刚刚在同年发布了一代 iphone,主打卖点就是「极简」「触屏」「无键盘设计」。

「如果当年有人把这玩意放在乔布斯的桌子上,他会被当场开除」,科技专栏作家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半开玩笑地如是说。

但最让乔布斯不看好的,是Kindle 和亚马逊的商业理念。

「40% 的美国人在过去的一年连一本书都没读完过」,2008 年,乔布斯接受采访时说,「电子书这个理念就有问题。人们已经不读书了( People don't read anymore.)。」

贝索斯没有回应这番言论,市场给出了答案。

2008 年,花旗集团分析师马克•马哈尼(Mark Mahaney)在报告中分析,Kindle 会在上市第一年卖出 19 万台,之后又把这个数字上调到 38 万。而这个数字最终是 50 万。

强如乔帮主,也不得不迎来自己的「真香」时刻。

2009 年 3 月,Kindle app 上架App Store,iPhone 用户从此可以在手机上阅读自己购买的书。

2010 年 1 月,苹果发布首款 iPad 平板电脑,一同发布的还有「iBook」图书功能,同样支持在线购买电子书。

面对记者「如何和 Kindle 竞争」的追问,乔布斯表示「图书出版商其实并不喜欢亚马逊」。

言下之意,Kindle 给你们出版商多少,我苹果给你双倍。

well……

市场再一次给了答案:截止到 2010 年 11 月,iBook 才把自己的书库量增加到 6 万——刚刚追平 Kindle 首发时的书库量。作为对比,Kindle 此时已经坐拥高达 75 万本的书库。

毫无疑问,书库是电子书的灵魂,在这方面,亚马逊宛如筑起了一道护城河。

在随后的几年,亚马逊以每年一台甚至两台的速度更新产品线:

定位大屏的 Kindle DX 系列;

定位中高端的 Kindle voyage 系列;

定位低价的 Kindle Paperwhite 系列;

▲来源:techcrunch.com

尽管并非每一款都获得成功(DX 线就被砍了),但整体而言,Kindle 始终走在上坡路上。到了 2011 年,全球电子书市场中 73.7% 的份额被亚马逊吃下,仅 2010 年 Kindle 业务的营收就高达 14 亿。

贝索斯开始把目光投向尚未开垦的市场。

2013 年 6 月,Kindle 正式入华。此时距离一代首发已经整整六年。

7 号中午 12 点,@Kindle中国 新浪官博成立,第一条微博「Kindle 来了」仅仅五小时就获得 8000 转发,2000 评论,粉丝直接突破 1.5w。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看好。拇指阅读 CEO 左志坚就撰文称,「Kindle对数字阅读产业不会有实质性冲击」。

在他看来,亚马逊作为外资,在中国市场无法发挥北美的「书海优势」,内容资源将成为短板;而随着 iPad mini 等小平板电脑的普及,用户会更倾向于选择多功能数码设备,而非单一阅读器。

亚马逊显然并非不知道这些,他们采取了双重发展策略:一方面,加大力度丰富旗下的书库资源数量;另一方面,尝试将 Kindle 打造成某种文化符号,定位目标受众为一线城市白领和大学生阶层。

那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狂飙突进的几年。「低头族」「碎片化时间」「熬夜刷手机」开始慢慢成为热议话题。被短平快的互联网绑架了精力和注意力的年轻人,迫切需要一个符号「证明」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Kindle:谢邀,我来了。

2015 年 8 月,Kindle 联合时尚生活杂志《理想家》启动「阅读就是魅力」系列活动。在北京,上海的 6 家大型商场,参与者可以举起 Kindle ,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照片,通过筛选后即会出现在 Kindle 的开机画面以及北京、上海发布的地铁广告上;

2016 年,几乎从来不打广告(至少那时候是)的知乎忽然在首页右侧出现了 Kindle 的推广,一度引发站内外一波讨论热潮;

而每年的「世界读书日」,Kindle 都会适时推出一支宣传片或一次和文化大 V 的合作活动。Kindle 在机场,地铁的户外广告,也处处透着「文艺范」。

有人戏言,Kindle就是年轻人的一张「数码时代的赎罪券」,仿佛买了 Kindle,就半只脚跨入了「读书人」的门槛。

这一策略还真的奏效了。

从进入中国市场之日起,Kindle 几乎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6 年,中国成为 Kindle 全球最大市场。截止到 2018 年,亚马逊已在中国卖出数百万台 Kindle,线上书店库存达到 70 万本,付费用户比起五年前增长了 10 倍。

2018 年,亚马逊发布了「中国全民阅读报告」:55% 的受访者过去一年同时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只读电子书的人群比例占 19%——远超 2017 年的 4%;90 后、00 后有最强的电子阅读物购买欲望,两者在电子阅读物购买人群中,分别占比 82% 和 85%。

在这一时期,Kindle 一度和咖啡馆、MacBook 一样,成了「中产文青」的象征。

▲肯德基 X Kindle 联名主题咖啡馆

可能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苦心营造的符号会在之后的三年中烟消云散。

知乎上一则流传很广的段子,完美概括了很多「一时冲动」的 Kindle 购买者的心路历程:

人们可以为了某种符号和身份下单购买,但长期的使用却需要实打实的需求。

而 Kindle 所营造的那个需求,本身就非常小众。

2017 年发布的《阅读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数字阅读市场整体规模约为 110 亿元,其中,电子书只占了 20 亿元,剩下的 90 亿是网文的天下。

换言之,数字阅读市场确实存在,只是大头并非 Kindle 这样「在屏幕上看纸质书」的严肃用户,而是千千万万追更新的网文读者。

Kindle 也曾尝试拥抱网文读者,2017 年,Kindle 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一款联名阅读器,除了内置 Kindle 商城之外,还有移动旗下的「咪咕阅读」,提供给用户「超过 40 万网文书库」。

但这次的策略开始失效了。

一方面,受制于墨水屏的天然缺陷,读者很难在 Kindle 上流畅完成搜索,下载等网文基本操作;墨水屏响应迟缓的天然缺陷,也让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网文的读者很是不耐烦。

另一方面,真正手握重量级网文资源库的企业,并不愿意和亚马逊合作。

沿着亚马逊开辟的市场,掌阅,当当,多看,京东,科大讯飞,文石等一大批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他们或是背靠自家的书库;或是有更大(或更小)的屏幕;或是支持批注手写;或是价格低于 Kindle。

这更进一步蚕食了本就不大的电子阅读市场。

即使是阅读纸质书,Kindle 也并无明显优势。

纸质书并非「墨水印字」这么简单。尽管 Kindle Paperwhite 第四代分辨率(PPI) 已经达到「激光打印」级别,号称「比纸质书更加清晰」,依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表示,看电子书就是不如看纸质书「记得牢」。一本书在 Kindle 上刷完,「仿佛什么也没看一样」。

有研究表明,纸质书的翻页,握持,印刷气味等诸多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读者记忆;十几年课堂教育形成的记忆模型,也更容易让人把纸质书和「知识」联系在一起。

这些,远不是一块高清晰「E-ink」屏所能提供的。

截止本文完成时,Kindle 京东官方商店依然显示「无货」,仅青春版尚且在售。亚马逊是否真的要撤走 Kindle 中国业务,依然是未知数。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kindle 在中国的母公司「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经营状况依然良好,仅有的 3 条风险还是 2019 年的诉讼官司。丝毫看不出要撤出中国的意思。

属于Kindle的时代,确实已经渐行渐远。

贝索斯当年的「消灭实体书」的豪言,最终沦为一句笑谈。在 Kindle 江河日下时,实体书却逐渐回暖,2020年,美国出版商协会统计,美国传统出版业 80% 的收入来自纸质书。电子书只占8.5%。

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款值得铭记的数码产品。

在一个所有厂商都追求更高配置,更高参数的时代,在一个所有开发者都力求把你的注意力碎片化,争先恐后给你塞低价值刺激的时代,Kindle 确实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唐吉坷德。

它希望你「放下手机,回归阅读」,它也试图让你找回昔日那个在校门口书店,学校图书馆中,沉浸在心流中的自己。

即便最终没有成功,也应记得它点燃过的那抹火光——一如它的名字,Kindle(vt. 点燃;照亮;激起)。

从文青宠儿到泡面盖子Kindle为何沦落至此

从“阅读宠儿”到“泡面神器”,Kindle为何会掉队?

序言:Kindle是一款非常好的读书软件,在看书的时候,可以远离外面的困扰。但是Kindle或许将退出中国的市场,这是因为在中国的销量并不是特别好,而且很多的中国人在看书的时候,会选择电子书,因此Kindle需求量一直不是特别高。

一、需求量不大

虽然说Kindle受到了很多人欢迎,但是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用Kindle的人真的特别少。有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会选择在手机上下一个软件,这样都能够看到更多的书籍。如果在Kindle上下载的话,需要连电脑,并且有很多书都需要付费,所以有很多人不会选择这款看书的软件。各种各样的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Kindle现在的境况。那么在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很多人都觉得比较的震惊,但是有一些人已经猜到了。

二、可能会退出中国市场

虽然很多人在买Kindle之前,抱着自己一定会看书的念头,但是买完之后,却成为了一个盖泡面的神器。而且Kindle基本上和泡面盒一样大,这样就能够盖得更加的严实,但是小编觉得这样的方法是不行的,一定要尽快的改正过来。Kindle在中国的销量一直都不是特别好,也有可能会退出中国的市场。Kindle 官方也回应,如果大家想买的话,可以去线下的零售店或者是线上的第三方销售平台。

Kindle已经火了好几年了,有很多人在坐地铁的时候,都喜欢拿着Kindle看书。实际上Kindle是一款非常好的看书软件,如果大家用过Kindle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水墨屏对眼睛特别好。并且不需要联网,电量的消耗也是比较少的,充一次电可以用好几个月。在看书的时候,虽然有一些笨拙,但是做笔记还是很好用的·。

从文青宠儿到泡面盖子Kindle为何沦落至此

从“阅读宠儿”到“泡面神器”,Kindle在中国为什么不香了?

从“阅读宠儿”到“泡面神器”,Kindle在中国为什么不香了?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Kindle是一款很好的看书软件,在看书的情况下,可以避开外边的困惑。可是Kindle也许将退出中国的销售市场,这是由于在中国的销售量并并不是特别好,并且许多的中国人在看书的情况下,会挑选电子书籍,因而Kindle需要量一直并不是尤其高。

尽管说Kindle遭受了很多人热烈欢迎,可是大伙儿可以留意一下,身旁用Kindle的人确实非常少。有很多人在看书的情况下,会挑选在手机上下一个手机软件,那样都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书本。假如在Kindle上在线下载的话,必须连电脑上,而且有很多书都必须付钱,因此有很多人不容易挑选这款看书的手机软件。各式各样的缘故累加在一起,导致了Kindle如今的状况。那麼在听见那样的信息以后,很多人都感觉较为的吃惊,可是有一些人早已猜到了。

尽管很多人在买Kindle以前,怀着自身一定会看书的想法,可是买完以后,却变成了一个盖泡面的武器。并且Kindle通常和泡面盒一样大,那样就可以盖得更为的严紧,可是我感觉那样的办法是不可以的,一定要尽早的改过来。Kindle在中国的销售量一直都并不是特别好,也是有将会会退出中国的销售市场。Kindle官方网页回复,假如大伙儿想买的话,可以去线下推广的零售店或是是网上的第三方销售网站。

Kindle早已爆火很多年了,有很多人在乘坐地铁的情况下,都喜爱拿着Kindle看书。事实上Kindle是一款很好的看书手机软件,假如大伙儿使用过Kindle的话,便会发觉这类水墨屏对双眼特别好。而且不用连接网络,用电量的耗费也是非常少的,充一次电可以用好多个月。在看书的情况下,尽管有一些愚钝,可是记笔记或是非常好用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5036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轻松区别电子云和电子云轮廓图怎么画,电子云照片 下一篇:夜钓不上鱼,夜钓十大诡异怪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