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的起源,电子琴的历史由来
1、电子乐器之谜
电子音乐在中国以前经常会被简化成舞曲,正如电子乐器被简化成电子琴,而如今,研究中国的电子音乐还是存在视野过小的问题。唱片很重要,但唱片只是有声文献的一支,如果我们把目标局限在唱片,那这样的研究无异于盲人摸象。
我首先想到的是吴应炬。试问中国的电子音乐先驱,有谁能比吴应炬更原创、更丰产、更富于华夏风情?吴老一生为百余部动画、电影、纪录片、科教片配乐,但是他从未得到唱片业的正视,也许还是自留声机传入中国以来本土最被
手持《大闹天宫》曲谱的吴应炬,照片翻拍 杨晓喆
1、电子乐器之谜
电子音乐在中国以前经常会被简化成舞曲,正如电子乐器被简化成电子琴,而如今,研究中国的电子音乐还是存在视野过小的问题。唱片很重要,但唱片只是有声文献的一支,如果我们把目标局限在唱片,那这样的研究无异于盲人摸象。
我首先想到的是吴应炬。试问中国的电子音乐先驱,有谁能比吴应炬更原创、更丰产、更富于华夏风情?吴老一生为百余部动画、电影、纪录片、科教片配乐,但是他从未得到唱片业的正视,也许还是自留声机传入中国以来本土最被忽视的音乐巨擘。他在电音领域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一九八〇至一九八六年的动画片,经典作品包含《人参果》以及《葫芦兄弟》,和他在配乐领域的其他杰作(譬如谢晋导演的《大李,小李和老李》、代表中国动画最高成就的《大闹天宫》、今年会修复重映的《天书奇谭》)一样,这些精彩绝伦的音乐主要保存在胶片里,只有极少数以拼盘合辑或者个人精选的面目被制成唱片,而且主要还是音质糟糕的薄膜唱片。中国的唱片公司有必要反思,你却很难苛责他们,因为那个年代没有CD,也没有消费原声专辑(Soundtrack)的市场。至于现在,市场已经沦为笑话,或者说情怀。
吴应炬的精选专辑,两面超过三十分钟,收录了他的十一首曲子。
这是一例。也是我们面临的困境。国内有太多的音乐没有唱片化,有太多的文献没有电子化。所以本文会减免使用类似“最早”“第一个”的措辞,如果我禁不住用了,我的底气来自目前已经数字化的文献,也欢迎大家举出反例。
先说电子音乐。国内文献最早出现这个字眼和一出歌剧有关。一九六〇年,《人民音乐》(第一期,P16)刊登短文《音乐在“西方世界”》,介绍了瑞典作曲家卡尔-比尔格尔·格罗姆达尔的新歌剧《阿尼阿拉号》,“除了使用录在磁性录音带上的电子音乐和‘具体音乐’的音响外,还动用了许多‘系列音乐’的技术手法。”我估计当年的读者是把这段内容当西洋镜来看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读起来真是非常不具体,至于系列音乐,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序列音乐(serial music),也很艰涩。只有电子音乐让人见字起意。
电子音乐这个字眼在国内文献最早出现和一出歌剧有关
还是依托乐剧。一九六一年的《前线》杂志(第二十四期,P21)登载文章《“电子音乐剧”原来如此》。作者吴南星从《巴西时报》编译了一些素材,点明剧中的电子音乐都是在意大利的一个实验室录制的,他夹叙夹议,语带批判:“我连想到不久以前听说的美国‘无声音乐’。那种音乐在演奏的时候,比起这种‘电子音乐’还要省事得多。演奏‘无声音乐’的人,有时只要在自己面前摆上几颗绿豆,凝视十分钟就完事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艺术,是腐朽的没落的艺术。”这是在黑“乐坛发明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啊!
一九六一年的《前线》杂志刊文《“电子音乐剧”原来如此》
然后是一九六四年的《世界知识》杂志(第九期,P23-26),《西方世界的“先锋派”文艺》一文仿佛导游,从荒诞派戏剧、抽象派美术,沿路介绍到电子音乐。作者丁耀瓒认为:“电子音乐一般都用一架构造复杂的大型‘综合机’来制造。”丁先生系出名门,其父丁贵堂在解放前夕拒绝去台湾,留守上海,帮助保护海关的关产和档案。他对电子音乐的译介跳脱阶级斗争。所谓“综合机”多半是Synthesizer,今日通译合成器——该词最早出现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文献也是一九六四年,在《声学工程》(H.F.奥尔森,科学出版社,P631)一书。
合成器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文献是一九六四年的专著《声学工程》
绝大多数国人听说合成器,知道它和电子琴的大概区别得益于雅尔访华。一九八一年十月,电音大师让·米歇尔·雅尔在北京、上海两地演了五场“激光电音秀”。开演前后,国内媒体炮制了大量扫盲教材,譬如《北京晚报》在当月十九日的第三版发文《电子音响合成器》。特别打上“应读者要求”的图标,标题旁边还加粗注明:“法国音乐家即将为首都观众演奏电子音响合成器。一些读者在看到举办这种音乐会的消息时,都希望知道什么是电子音响合成器。”可怜的读者,这篇科普利器从正文的第一句就错了:“传统的管弦乐器和电子琴、电吉他等电子乐器都是已为大家熟知的乐器。”作者错把电吉他归入了电子乐器的大家庭。电吉他虽然通电,但发音全靠琴弦,而电子乐器的发声体是电子振荡器。这在维基百科里都讲得很明晰,还有对电子音乐的定义:“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
《北京晚报》刊文《电子音响合成器》
一个非常广博的概念,由此出发,其实电子音乐的世界远比摇滚、爵士、古典这些音乐类型的疆土要广阔,而且,相信在数码主导的未来,多数音乐都是电子音乐。
显然,电子乐器的历史要比电子音乐来得久远。换言之,研究中国电音的发端,首先在于钩沉中国的第一台电子乐器。我悬揣它应该是被引进的,就像留声机,作为西洋的奇技淫巧,先是舶来品,被中国接受之后才有国产的必要。“老大哥”苏联总是领先一步,他们研发电子乐器甚至早在苏联建国之前。一九一九年,俄罗斯人莱昂·特雷门(Léon Theremin)发明的特雷门琴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乐器之一,这玩意甚至不用弹,演奏起来双手悬空,各种动作让人想起乐团的指挥。遗憾的是,现有文献没能留下电子乐器“舶来”中国的痕迹。
目前来看,国内对电子乐器最早的报道发生在一九五九年。当年第二十四期《中国轻工业》杂志刊发科普短文《电子琴》。文末有猛料:“(电子琴在)我国东北的营口市乐器厂和江苏省常州市等乐器厂都已试制成功,不久将投入小量生产。”这枚彩蛋似乎要将中国电子音乐的起跑点设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这显然违背事实。
《中国轻工业》杂志刊文《电子琴》
先悬置第一台电子乐器的谜题。
一九七八年,一部反特题材的国产电影震惊了全国人民,因为它替中国电子音乐打响了第一枪。这部名为《猎字九十九号》的弄潮儿甚至还是八一电影厂出品的,片尾部分,“一九七八年五月摄制”的字幕和特务角色瘫软的镜头一样刺眼。录用电子音乐源于导演严寄洲的匠心。“文革”之后,他看了很多外国参考片(详见《制造明星:严寄洲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P277-280),有些影片出现了电子音乐。我悬揣,电子音乐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也许就是通过这种渠道。严寄洲受此启发,为了出新,预备在《猎字九十九号》尝试宽银幕、大牌演员阵容以及电子音乐(详见《严寄洲和他的电影》,《北京晚报》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日二十九版)。当年他四处打探,国内只听闻日本友人送过上海一台电子琴。联系有过合作的上影乐团指挥陈传熙,辗转得知这唯一的希望废弃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仓库里。别人不敢碰的电子毒草,导演大胆启用,担任作曲的李伟才刚从“文革”的消匿中缓过来,《猎字九十九号》同样也是他的复出之役。国产电音的初啼似乎就要响起,可是忙于录音的陈传熙还不放心,怕电子音乐无法过审,紧急联系导演,建议用交响乐加录一版备胎。导演也急了:“如果挨斗,就斗我好了,与你们无关。”所幸闯关成功,还搭救了一大批同志。我在《甘苦曲——记弦控式电子琴发明者田进勤》(《山西青年》,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P30-31)一文就读到了类似的政治气压。
严寄洲的电影故事《北京晚报》2007年5月20日29版
田进勤是陕西人,一九六四年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了无线电研究所,他入职以后受外国杂志启发,业余试制电子乐器,后因“文革”中断。《甘苦曲》一文记叙他在七八年初春的一个晚上,突然听到电台在放新片《猎字九十九号》的录音片段。“田进勤听完短短的一段乐曲,就兴奋得象喝了三杯醇酒。‘电子乐器解放了!我又可以搞电子琴啦!’”这段描述有一处颇为可疑,《猎字九十九号》片尾写明了“一九七八年五月摄制”,它的原声音乐怎么可能提前在初春广播。既然陈传熙强调了送审的重要性,我估计配乐片段的公开必然发生在影片公映之后。文中值得玩味的细节还有:“(一九七八年)六月山西省晋剧院的赵森林出差到北京了解到,电子琴的研究已列入文化部的科技发展规划。”
还是一九七八年,《音乐世界》杂志刊文《电子乐器简介》(第六期,P42-43),开篇写道:“许多同志看了影片《猎字99号》,对影片里新颖美妙而并非发自管弦乐器的音乐感到新奇,一些同志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呢?”文中也强调:“十多年前,我国营口和上海两地曾先后试制过电子乐器。”
越讲越逼真。那么,到底谁家拔了头筹?
一九七九年的《人民音乐》杂志给出答案。意佳、严伟合著的文章《我国电子乐器在发展》(第C1期,P86)说:“我国研究、制造电子琴的历史比较短,差不多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一九五八年南京邮电学院出版了一本关于电子琴的小册子,同时又和南京乐器厂共同研究、试制了一架单音电子琴。这就是我国的第一台电子琴。”
我没找到文中提及的那份物证,却查到了同为一九五八年出版的专著《电子乐器》,薄薄一册,只印了三千七百本,作者是“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401班”,人民邮电出版社印行。答案偏向了首都北京。如果我们查阅百度百科的电子琴页面,其中一句也在旁证:“在中国,1958年北京邮电学院研制了一台电子管单音电子琴。”
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401班1958年编写专著电子乐器》,为国产电音打下第一块基石
推论结果,中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乐器是在一九五八年。那台设备水平如何?还是一九七九年的《人民音乐》杂志。石峰的文章《谈谈电子乐器、电子风琴和电子音乐》(第一期,P48)吐槽道:“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有上海钢琴厂、上海口琴厂等单位进行试制,上海钢琴厂曾制造过较简单的电子风琴。此外,也有少数业余爱好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整个文艺事业的干扰与破坏,以至一直没有正式生产。仅有一种附在半导体收音机上的电子琴,那只是一种玩具而已。”
玩具一说似乎过于严酷。上海国光口琴厂研制的电子琴多次被文献提及,当我看到实物照片的时候多少有点惊讶——很有腔调,像管风琴。照片由新华社记者李长永拍摄,一九六五年八月十一日刊发在《人民日报》。非常迷你的豆腐块新闻,题为“上海制成晶体管复音电子琴”。照片不是没有伪造的可能,但图说拟得很严肃:“这是上海国光口琴厂的技术人员正在用晶体管复音电子琴弹奏乐曲。”一年后,“文革”袭来,接着是十余年的空白。一九七九年,韩冬在当年的《乐器》(第三期,P20-21)杂志发表文章《国内电子琴试制简况》,抚今追昔,不免感喟:“目前,我国电子琴生产基本上还是个空白,虽然国内不少单位先后试制出不同类型的电子乐器,但和世界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或中级水平……”
上海国光口琴厂的技术人员正在用晶体管复音电子琴弹奏乐曲。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 摄
充其量就是刚入门。《猎字九十九号》之后,北影厂的《黑三角》、上影厂的《东港谍影》也在配乐里融入了电子琴。那阶段,电子琴成了电子乐器在中国的唯一代言人,上海因为先天优势,承担起了领头羊与普及兵的任务。一九八〇年出品的科教片《电子琴》就是上海团队投拍的。我最早听闻这部影片是在二〇一五年的春天,当时去采访作曲家屠巴海先生,请教电音在上海的早期发展。屠老和吴应炬合作过动画片《人参果》的配乐,他负责演奏,吴应炬以及当年那台合成器的话题自然在列。他习惯性地管当年演奏的合成器叫电子琴,说是上海美影厂买的,音色已经比较丰富了。当时科教片盛行,身兼作曲家、指挥家的屠巴海因为会弹电子琴成了新科技的专家。剧组找到他。一开始他是拒绝的,因为对自己的颜值缺乏信心。他推荐了两位形象靓丽也会弹电子琴的女孩子。一位是浦琦璋,另一位叫陈维文。
屠巴海近照。 杨晓喆 摄
浦琦璋我们相对熟悉。她用三排键盘的“雅马哈”改编过民乐《渔舟唱晚》,这个电音版几乎上年纪的国人都听过,因为那首曲子一九八四年被中央电视台相中,选取了一分多钟的片段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陪我们度过了将近二十载的风风雨雨。陈维文是上海广播乐团的,我在屠老的回忆里听到了难得的几句赞誉有她的一份,夸她是“真正的钢琴家,基础好”。浦琦璋则是“搞扬琴的,钢琴弹得一般,但是人聪明,女同志嘛,游说的本事比较大,文化局给她买了一个琴,这个琴一进来她就不一样了”。屠老吐槽的“琴”正是后来给浦琦璋带来许多荣誉的那台三排键盘“雅马哈”。她在电子琴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陈维文也是,这两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是沪上电子琴界的绝代双骄,发唱片,出教材,风靡一时。屠巴海在《人参果》之后就退“电”了,有感“一个男人三四十岁了,还在台上玩电子琴”,加上英语不好,业务太忙,这都是他离开的原因,专心作曲和指挥。
浦琦璋、陈维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仅发表了一系列电子琴专辑,还出了不少相关教材
对于中国的电子音乐来说,路才刚刚起步。强力外援正在蓄力,一个迷恋中国文化的法国人早在一九八〇年五月就来到北京,给中央音乐学院授课,后来,还赠送了一台英国产的AKS合成器。这是合成器,他希望纠正中国人在认知上的错误,不要因为这是电子乐器,长得像琴,就叫它电子琴。
中国电音的早期专辑,当演奏家要为自己的独特音乐打标签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电子琴”这三个字
电子琴的由来
双排键电子琴的真正称谓是电子管风琴,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这件乐器从人们了解、认识到使用所走过的时间历程要远远短于其他乐器。近20年来,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音乐院校窜红,它在中国的成长、壮大没有任何一件乐器能够企及。在今天数码盛行的时代,它的演奏效果吸引、打动了无数人,广大音乐爱好者迫切希望了解它、学习它,特别是能有一套实用并具指导价值的教材。为此《乐器》杂志及我论坛特别邀请了我国电子琴专业教育的创始人,并为双排键电子琴推广、普及做出贡献,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沈晓明教授为大家讲解双排键电子琴知识。希望借此为渴望学习或正在学习双排键电子琴的读者“授业解惑”指明前进的方向。今后沈晓明教授将陆续为我论坛提供他的文章及论文。一、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简史
双排键电子琴发明于20世纪的30年代,在1934年,由美国人劳伦斯·哈孟德最终把它制成了乐器并申请了专利。第一架由电子原件组成的双排键电子琴大约有10吨重,体积有一个房间那么大。虽然笨拙,但它毕竟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乐器的历史舞台。至今,以劳伦斯·哈孟德命名的琴仍在使用。双排键电子琴的英文名字为Electronic organ,译作电子管风琴。由于称谓习惯的不同,所以它有好几个名字,亚洲人习惯叫它双排键电子琴;欧洲则叫它为电子管风琴,在德国还有人把它称为数码管风琴。
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部美国电影——《出水芙蓉》,填补了我国对双排键电子琴的认识空白。影片中美丽的女教师双手演奏两层键盘的同时,脚在下面演奏另一层键盘,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人们对这个手脚并用的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1950年,日本的松下公司在买下了双排键电子琴的制作专利后,成功地制造出了一台双排键电子琴。9年后,日本雅马哈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晶体管双排键电子琴,取名Electone。日本电子巨头公司以及欧美等一些国家对双排键电子琴的青睐,致使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教育体系迅速形成。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有几百所大学把包括双排键电子琴在内的电子乐器教学列入正式课程。
二、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发展简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各种电子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人们从内地一些音像社的磁带中、一些电影中,听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旋律音色。当时的电子琴以其美妙的音色、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兼容性,很快被大家接受、喜爱,并成为了当时音乐艺术活动中一件时尚的乐器,学习和掌握电子琴演奏技艺也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我国的电子琴专业教育在这个背景下开始起步了。
王立平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将双排键电子琴音乐伴奏运用在音乐作品中的人,如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潜海姑娘》与《太阳岛上》这两首歌曲,其中神话般的音乐伴奏音色都是出自双排键电子琴。那个时期,每一个人都对新生活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包括对一种新的音乐模式、发声手段的向往,双排键电子琴正迎合了当时人的需要,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双排键电子琴的音色真的是给了人们一种梦幻般的、心驰神往的感觉,一些音乐爱好者很快便接受、喜爱上了这件乐器。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与日本的雅马哈音乐振兴会共同创办了“雅马哈高级立式电子琴师资培训班”,这为我国双排键电子琴走向专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8年,就职于沈阳音乐学院的沈晓明被公派到日本作阳大学系统学习双排键电子琴,并于1990年9月,在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大学本科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专业,迈出了中国电子琴专业教育的第一步。作为新生专业,沈阳音乐学院全体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老师、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效果是显著的,这些我们可以从现在各大院校的骨干双排键教师几乎都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上找到答案,如第一届毕业生尚方(现为沈阳音乐学院电子琴系讲师),第二届毕业生朱磊(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电子琴专业副教授),第三届毕业生谢及(现为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电子琴专业讲师);另外还有现工作于武汉音乐学院的朱波老师、四川音乐学院的王茜老师、西安音乐学院的张伟松老师等等。沈阳音乐学院开设的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专业在全国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它在中国迅速落地生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9所重点音乐院校中,现如今已有8所院校开设了本科的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专业。为了使人们更快了解、认识这件乐器,推动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发展,从1991年开始至今,沈晓明教授已带领他的学生举办了上百场大、中、小型的音乐会和全国巡回演出。如到四川、武汉等地的巡回演出,不仅向各兄弟音乐院校展示了这件乐器的演奏方法,更使得各院校师生认识到了这件乐器是有一整套非常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的。通过座谈会和音乐讲座,音乐院校对这件乐器有了更彻底的了解与认识。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所以很多院校开始陆续引进师资,开设起了这个专业。
双排键电子琴比赛的举办对双排键电子琴整体演奏水平的提高功不可没。从1996年筹建全国第一届双排键电子琴比赛至今,前三届都是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后来陆续在各个音乐学院(如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举办。大赛的评委由各个音乐学院的院长组成,并且参赛的选手也是经由各院校选拔出的最优秀、突出的。评委的阵容之大、比赛的规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大赛脱颖而出的选手经挑选后再参加亚洲比赛,这种层层选拔选手参赛的方式,使我国的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水平进步飞快。从1996年以来,亚洲比赛的第一名几乎都由中国选手获得,我国的双排键电子琴演奏水平已经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的双排键电子琴与单排键电子琴教育好似一个金字塔,站在塔尖上的是正在学习双排键电子琴的学生和教师,而真正架构起这座金字塔的是中国千百万学习过或是正在学习单排键电子琴的学生和几十万名教师,他们的存在使这座金字塔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双排键电子琴的迅速发展给了千百万学习单排键电子琴的学生和教师一种触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单排键电子琴拥有量最大的、普及率最高的国家,这是中国音乐教育、普及教育的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了双排键电子琴的未来。
双排键电子琴的迅速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相融的,它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潜力的。我国音乐教育界对于双排键电子琴的认同和对未来新的教育模式、演奏形式发展的渴望和向往,给双排键电子琴在中国迅速成长、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件乐器的优越性。从事音乐教育的人们期待着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并对电子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抱有很大的期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力的提高、人们生活的富裕、各个院校教学情况的改善,将给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也更坚信双排键电子琴将为从事双排键电子琴这项工作的人们、音乐院校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电子音乐发展史
【 1876年 】 1876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把1876年作为电子音乐元年其实一点都不牵强附会。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1877年 】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土炮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 1913年 】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Luigi Russolo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噪音的艺术”宣言。他号召所有未来主义音乐家都用噪音来取代交响乐队乐器声音的限制。要知道那时候连打击乐都属于“噪音”的范畴。
【 1939年 】 John Cage写作了他的《想像的风景/第一号》。这首曲子用的是电子音符。尽管John Cage不是纯粹的电子音乐家,但他每次搞搞新意思,现代音乐的发展就往前跨一大步。
【 1949年 】 法国人Pierre Schaeffer利用自己在法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职位便利创造了他的《为一个孤独者所作的交响乐》。这是第一件具象音乐作品,也是第一个利用磁带的可能性创作的作品。“具象音乐”说穿了就是“剪刀加糨糊”(cut n paste)的音乐。今天所有搞电子音乐的都遵循这种前卫法则。封Pierre Schaeffer为电子音乐的老祖奶奶绝对贴切。
【 1951年 】 Les Paul的名字对搞摇滚的肯定很熟,电吉他就是这厮发明的。一架电子合成器与电子琴的区别就在于合成器里装了许多块效果器。
【 1956年 】 Stockhausen录制了《Gesang Der Juenglinge》(青年之声)。从此一位电子音乐巨星诞生了,到现在那些做电子音乐的小屁孩还尊他为电子音乐大师,他也无比臭屁地告诉他们:“你们玩的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全玩过了,你们歇菜吧。”
【 1958年 】 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应建筑师柯布西埃的邀请,法国音乐家Edgard Varese把电子噪音和飞机的声音拼贴在一起,创作出了电子音诗,在柯布西埃设计的菲利普展馆里播放。这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乐,没有人会到处找演奏者在哪,走进建筑便是走进了音乐。
【 1963年 】 具象音乐开始走进大众。BBS电台长篇科幻剧“Dr. Who”,大胆启用具象音乐作配乐,把数百万英国家庭主妇吓得要命。随后整个60年代便是电子音乐入倾流行音乐的小打小闹过程。The Beatles在白色专辑里运用了具象音乐;the Grateful Dead乐队在《Anthem of the Sun》磁带拼贴;Miles Davis和Herbie Hancock也把Stockhausen看作是帮助他们创造fusion爵士的重要影响……
【 1974年 】 德国乐队Kraftwerk发表了《Autobahn》。这首24分钟的长曲,完全用了电子声音模拟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段旅程,成了当年的热门金曲。Kraftwerk最大的贡献是让电子乐彻底与摇滚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脱离了关系,在音乐分类上独立了出来。
【 1975年 】 Brian Eno遭遇车祸。这绝对是“塞翁失马”的现代诠释。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Brian Eno在雨声与蚊样的竖琴音乐的交响中悟到Ambient的真谛。随后才有了他发气功一样的唱片《Music For Airport》。
【 1977年 】 Donna Summer发表了《I Feel Love》这算得上第一支完全用电子乐器制作的流行小调,用来当口水歌也可,用来跳舞也可。Donna Summer在电子音乐的背景上,假装高潮迭起,于是张扬“性即是权利”的Disco音乐便从这首歌开始了。
【 1979年 】 当所有人都开始厌倦朋克的时候,一众欧洲艺术院校出来的青年将Kraftwerk式的电子音乐和流行小调混在一起,便有了Synth-pop(合成器流行曲)。Gary Numan的出现算是这种风格诞生的标志。以后像Human League、Heaven 17、Depeche Mode都算是集大成者。
【 1981年 】 Grandmaster Flash激动人心地发现其实唱机并非只是唱片回放设备,通过意外在唱片上进行scratch(乱刮),获得了全新的音乐。是他让唱机获得了新生。他便是历史上第一位Hip Hop DJ。
【 1982年 】 日本人大发飚的一年。雅马哈的DX-7合成器使用了数码技术。同时日本合成器制造商Roland无可比拟的TR-808鼓机和TB-303贝司机发行。从此,日本机器开始了在电子音乐领域里漫长的统治生涯。
【 1983年 】 House音乐诞生了。美国的芝加哥Warehouse俱乐部,DJ叫Frankie Knuckles。他把Donna Summer催情的Disco音乐加上廉价鼓机制造出来的节奏混在一起,把舞池里的男同性恋者搞得兴奋异常。第二天,所有人都跑到唱片店去对老板说:“我要他们在Warehouse里播的那种唱片。”House就这么叫开了。直到这年Jesse Saunders发表了“On and On”才宣告第一张House唱片的诞生。
【 1985年 】 底特律人Juan Atkin发表的《No UFOs》被认为是第一张Techno唱片。其实Techno这个名字借用了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在那本《第三浪潮》里的小标题“Techno Rebels”。其实Techno也不是他发明的,1981年,Juan Atkin老听Kraftwerk的《Computer World》,一心要做这样的音乐。于是和Derrick May以及Kevin Saunderson克隆了一把,便有了日后汹涌澎湃的Techno音乐。
【 1988年 】 英国的Summer of Love上,许多参加跳舞派对的人因为磕药的缘故,对原先House音乐的节奏已感到不满足。所以部分DJ便开始把原来的House舞曲唱片故意增加每分钟33转的速度播放。因此便诞生了Hardcore,它被定义为“终极快乐”的音乐,由于原始唱片被速度加快播放后,人声产生变形,听起来滑稽而有趣。
【 1989年 】 由于毒品泛滥,英国许多俱乐部被政府控制。跳舞音乐派对不得不挪到户外,便有了锐舞文化。锐舞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drug,另一个播放音乐的DJ成了明星,制作音乐的音乐家反倒没DJ有名了。
【 1990年 】 Happy Mondays乐队在锐舞文化上受到启发,将电子和摇滚融合到一起。
【 1991年 】 Massive Attack凭借《Blue Line》作为首支Trip Hop乐队正式登场。以欧陆club音乐趣味去改造美国Hip hop便是Trip Hop的初衷。那候trip hop这个词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 1992年 】 Goldie的“Terminator”一曲融合了Hip hop和Hardcore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倒意外发明了Jungle音乐。当代的Trance音乐亦在这一年出现,当时德国的柏林和法兰克福的锐舞正如火如荼之中,在Techno的节奏里加进优美动听的旋律便成了Trance音乐标准范本。
【 1993年 】 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Sonar音乐节,于是每年就像米兰之于时尚界一样,最新款的电子音乐都会跑到Sonar去发布。这一年,英国的Warp唱片公司发行了Aphex Twin以Polygon Window的化名所发表的《Surfing on the Sinewaves》唱片算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系列音乐,把一批跳脱出跳舞功能的实验电子音乐家收罗旗下。
【 1994年 】 第一张Café del Mar的店堂音乐精选唱片灌录成CD公开发售。Ibiza岛上的chill out之音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以往只是Jose Padilla自己关起门来挑选一些Jazz、Downtempo、Classic音乐播放,他把那些最舒缓香艳的篇章拿出来衬托Café del Mar销魂蚀骨的落日。
【 2000年 】 整个2000年的夏天都是UK Garage的天下。BBC Radio 1从英国那些地下电台把专门播放界于Jungle和Soul之间的UK Garage舞曲DJ挖过来大肆鼓吹,整个UK Garage音乐便蔚然成风。
参考资料:http://www.midi168.com/bbs/showthread.php?t=752 http://www.wuya.org/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