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五脏六腑均能令人咳,咳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上次我们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解释了孩子吃多了会引起咳嗽的病机。今天再来聊聊宝宝咳嗽与便便的关系。虽说咳嗽和拉便便,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离得还挺远,可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见到以下两种孩子。
第一种,孩子偏小,多不足1岁,体质偏弱,咳嗽痰多难愈,在咳嗽几天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化验大便并无肠道感染,尤其是用过抗生素治疗的孩子更为明显。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因孩子素体虚弱,咳嗽久治不愈,肺虚及脾,若进一步被药物所伤,加重

《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上次我们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解释了孩子吃多了会引起咳嗽的病机。今天再来聊聊宝宝咳嗽与便便的关系。虽说咳嗽和拉便便,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离得还挺远,可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见到以下两种孩子。

第一种,孩子偏小,多不足1岁,体质偏弱,咳嗽痰多难愈,在咳嗽几天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化验大便并无肠道感染,尤其是用过抗生素治疗的孩子更为明显。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因孩子素体虚弱,咳嗽久治不愈,肺虚及脾,若进一步被药物所伤,加重脾的损伤,致水湿不化,下注大肠,就会引起腹泻。这时我们治疗时应肺脾同治,不可将咳嗽和腹泻当成两个病来治,在宣肺止咳的同时,要配合健脾化湿之法,可选用补脾经、揉脾俞、揉足三里等。

补脾经

揉脾俞

揉足三里

第二种:孩子素体壮实,平素大便偏干,外感风热或食积内热后咳嗽伴有便秘,反复难愈。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实热积滞,腑气不通,则致肺气壅阻,影响肺的宣肃,单治肺很难见效,在治疗时应在清肺止咳的同时,配合通腑泄热之法,可配合顺摩腹,清大肠,退六腑。

顺摩腹

清大肠

退六腑

五脏六腑均能令人咳,咳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详,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揭示了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笔者诊治了多例有关咳嗽患者,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悟。今不揣谫陋,草就成篇,意欲求正于医林长者。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在一定的时令受病而后传肺脏,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 ”五脏受邪而后传肺致咳嗽。各脏咳又传胃、大肠、胆、小肠、膀肤、三焦。而六腑又可传五脏,以及脏象间横传,皆可导致咳,内经中还根据脏腑与咳嗽的病理关系分述了五脏咳与六腑咳的特点,五脏咳证,是指邪犯各脏经脉,使各脏经脉气血逆乱,并出现相应的咳证。肺咳:《内经》言:“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内经》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内经》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脾咳:《内经》言:“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内经》言:“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六腑咳证:《内经》言:“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咳:呕胆汁;大肠咳:咳而遗矢;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膀胱咳:遗溺;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过程中痰与淤占有重要因素,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的。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感受六淫外邪,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郁结,横逆伤肺,或久病肺虚,均可使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为痰;脾主运化,《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脏,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主水,为水脏,久病肾虚,或劳欲伤肾,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湿,聚成痰浊。慢性肺病长期反复急性发作,迁延不愈,久病必致脾、肾虚损,为痰的产生提供了病理基础。痰既成之后,又作为内源性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痰阻于肺,肺失宣肃而见咳嗽、咯痰、气喘等症 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有赖于气的推动,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气虚或气机郁滞或阳失温煦均可致血淤。久咳患者大多肺气渐虚,无力推动血行而易形成淤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助心主治节,调节血液循环,外邪闭肺,或痰郁肺阻皆可致肺失宣降,不能助心主治节而形成淤血;久病脾肾阳虚,甚而累及心阳,不能温煦经脉或鼓动血脉,血液凝滞,形成淤血。临床常出现唇甲青紫、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胁下痞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淤斑、脉涩等表现。血淤络滞,五脏六腑营养障碍而功能受累,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易致外邪侵袭,引起咳嗽反复发作。  痰和淤二者常相互影响,痰阻遏气机,尤其郁阻肺气,肺气被郁,失于宣降,百脉不能正常朝汇于肺,肺不能助心主治节,可形成或加重淤血病理;反之,血淤也可引起痰的产生,加重痰郁病理,由于肺朝百脉,助心调节血液循环,淤血停滞,经脉涩滞,势必引起肺气郁闭或肺气损伤,从而使肺失宣发、肃降,导致津液失于输布,停滞为痰。痰、淤既成,极易形成痰淤相结出现痰淤相兼表现,如咳嗽、咯痰、喘促、唇甲青紫、胁下痞块、舌质淤暗等。  咳嗽常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疗,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上难取速效。古人在治疗咳嗽时非常注重内伤、外感之辨。外感之咳以治肺为主,内伤之咳以治其他脏腑为主。因肺通过气道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人体感受外邪,肺首当其冲,故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疗上应祛邪利肺为主,而内伤咳嗽本身就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累及于肺所致,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当以去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处理。

  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典型体现,是一个指导我们进行肺系疾病诊疗的非常科学的理论,现代医学也已认识到许多脏腑的疾病均可造成咳嗽,如鼻后滴漏综合征、咽炎、心功能不全、胃食管返流、肾功能不全等均可致咳。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疾病的诊治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对疾病的特殊性、规律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辨证施治,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五脏六腑均能令人咳,咳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咳嗽老不好?五脏皆能令人咳,选对穴位才有效

本 期 导 读

艾灸不是憨憨,学点专业的辨证方法很有必要~


有同学咳嗽两个月了总好不了,我们聊聊怎么用艾灸调理咳嗽。


咳嗽历来都被认为不好治,「名医不治咳,治咳必现形」,说的就是咳嗽难治。难治的原因在于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辨证不易,辨证之后的开方用药也很讲究,想用汤药治好咳嗽殊非易事。比较而言,运用艾灸治疗咳嗽,掌握起来要容易许多,值得好好学学。


《内经》时代就观察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 也就是看到咳嗽这个症状,不能只盯着肺,其他的脏腑也有可能引发咳嗽。


而且咳嗽还有个特点,随着病程的变长,是由脏转向腑,譬如「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常见的病更多的是膀胱久病不已,进而影响到肾, 咳嗽偏偏是先肾咳,时间长了才变成膀胱咳。


六腑咳,在临床上比五脏咳少见,而且六腑咳状都比较好辨别,分别是:



也就是说,胃咳就是咳的时候呕吐,并且呕得厉害会「长虫出」;胆咳是咳嗽伴随着呕胆汁,也就是呕到最后,呕出苦汁;


大肠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大便,大便兜不住,小肠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屁,膀胱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小便。另外有个三焦咳,咳嗽,伴随着腹满、不想吃东西喝东西。


通过六腑咳状的区分,我们不难发现咳嗽的辨证有个特点,重点是在咳嗽之外的症状,或者说是咳嗽的兼证。用 辨兼证 的办法,我们可以区分五脏之咳:



我们还是用一样的方法,去找咳嗽之外的症状来区分五脏咳。譬如脾咳,除了主要的症状咳嗽,人倦怠、面色萎黄、容易腹胀、劳累后加剧等特点,都是脾脏有问题的变现。


如果另外还会别的诊治方法,像舌诊上的舌头胖大、舌面水样滑苔,脉诊上的脉软、右关脉不足或太过、寸口脉三盛等,都是指向脾脏的问题。综合这些信息,有部分上述脾有问题的表现,加上咳嗽这个症状,我们就可以说面前这个人是脾咳。



五脏咳虽然可以这么区分,临床真的去套用,是比较困难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我们发现咳嗽的类型,可以简要地分成三焦咳:上焦咳、中焦咳、下焦咳。


上焦咳,主要包括肺咳和心咳,而且上焦咳有个特点,症状主要都集中在胸膈以上,像喉咙痒、喉咙痛、胸腔感到热、感觉有痰难以咳出、咳到胸痛、背痛等特点,都可以归入上焦咳。

中焦咳,主要包括脾咳和肝咳,一般上焦和中焦的症状可以同时看到,像咳的时候肋骨痛、生气后咳嗽加剧、劳累后咳嗽加剧、咳得拉着少腹部拘紧、胃口不好等特点,都可以归入中焦咳。


下焦咳,主要是肾咳,而且一旦久咳见到喘证,一般都是指向下焦咳。另外,咳嗽伴随着腰痛,或者咳得漏大小便的,一般也归入下焦咳。喘,是因为肾主纳气,现在肾有恙,纳气不足导致喘。而腰者,肾之腑;肾司二便,是辨咳得腰痛和咳得漏大小便为下焦咳的原因。不难发现,下焦咳,一定下焦有症状的。


做个小结: 上焦咳,除了咳嗽之外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上焦;中焦咳,除了咳嗽,其余症状分布上焦和中焦;下焦咳,咳嗽之外,必见下焦的症状。


这里说的上中下焦,以胸膈以上为上焦,膈肌到齐肚脐中线为中焦,肚脐中线以下为下焦。


辨清楚病位后,艾灸的取穴方法随之而来:



最重要的别忘了,在艾灸之中,我们是以穴位为粗定位,用点燃的艾条在穴位的附近探查有灸感的点定点施灸。


换句话说, 没有灸感的话,便不可硬要灸, 灸处发烫是烤肉,百害而无一益。


总结一下:


学艾灸、练功法


利用三伏天——一年中的最热时段,身体表里通路打开时,进行艾灸,深度清理。

扶阳,滋阴,改善气血虚、寒湿、痰饮、气郁、血瘀等各类亚 健康 体质,艾灸都擅长,只要有正确的选穴和手法。


再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功法,推心置腹、脏腑推拿、混元一气…简单,却能引动真气。再出点小汗,轻身少病。


分体质艾灸+功法调形,仍不是一套完整的个性化体质改善方案,因为还会有突发的小症状干扰我们。


因此你还需要这套来自实战、一用就灵的14经络选穴秘籍,熟悉这套艾灸常用穴,足以应对常见问题,打赢体质改善的持久战。


自利利他,真正改善自身体质后,才有能力帮到你想帮助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510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孩子长高主要靠什么,发育后期怎么促进长高 下一篇:孩子抓住父母的弱点要挟父母,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示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