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演变反思,关于电子书阅读的一些想法
在约莫十五年前,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光盘版电子书,并且为了防止盗拷,替光盘购买了加密措施;但过了几年后,负责维护加密系统的厂商收摊了,整套加密系统失去功用,原本购买光盘的读者也无法透过正常手段开启。
面临这样的状况,出版社只好下架所有通路的商品,并重新压片到没有加密的光盘中。由于原本的加密措施是与出版社系统连线,因此我们寄发了通知读者免费更换新版光盘的邮件,并同步在官网上公告,提供为期半年的免费更换作业;
读者买了电子书后,突然发现出版社要出“新版”了?难道出版社不该免费帮我更新书档吗?
在约莫十五年前,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光盘版电子书,并且为了防止盗拷,替光盘购买了加密措施;但过了几年后,负责维护加密系统的厂商收摊了,整套加密系统失去功用,原本购买光盘的读者也无法透过正常手段开启。
面临这样的状况,出版社只好下架所有通路的商品,并重新压片到没有加密的光盘中。由于原本的加密措施是与出版社系统连线,因此我们寄发了通知读者免费更换新版光盘的邮件,并同步在官网上公告,提供为期半年的免费更换作业;但考量到许多读者会更换信箱、因故没有收到信⋯⋯这个为期半年的免费更换作业成为社内的例行公事,一连展延五年以上。
而随着3C产品日新月异,新的计算机已不再支援过去光盘中的软件。为求慎重,这套光盘电子书如今也从各大通路回收,仅提供有特殊需求的读者(不介意部分功能已不支援)购买,随着库存逐渐减少、也不打算再刷(压片)的情况下,出版社终于终止免费换发旧版光盘的服务。
于此同时,每个月仍有零星的读者会继续来信质疑,为什么当初买的光盘不能用了呢?为什么不能免费换新的给我?
面对读者愤怒的质疑,其实我没有答案;站在读者角度,我可以理解“我花钱买了产品,出问题那商家要负起责任”;但站在出版社角度,要为单一商品服务到什么地步,才算是负责呢?
出版品有错字、误植或信息错误,出版社就要下架回收吗?
在前面的案例,是十五年前购买的光盘电子书出问题,出版社(1)下架现行版本、(2)重新压制新版光盘、(3)发信以及公告召回旧版(限期半年)、(4)再展延五年提供更换,这样做足够了吗?
以我的个性来说,我觉得足够了;我自己多年前购买的游戏光盘,也因为授权问题现在不再支援新计算机,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要求换新,但这是否也只是一种放弃权益的乡愿呢?
电子书作为流动性的内容载体,改变出版社过去习以为常的“惯例”
从过去的光盘电子书,到现在的Epub流式电子书,出版社遇到一个新的状况。
在过去,“改版”指的是同样的内容,经过重新编辑、再出版的情况。所谓的重新编辑可能是:重译、文稿修订(修订错译、重新审校)、增订⋯⋯其中比较有争议的还有“换封”(纯粹换封面)或“换名”(更改书名)重出。
改版的程度可大可小,小者仅更动错别字、误植处,此时不会更动书封或重新申请ISBN,而是仅在版权页上注记为“二版”、“三版”。所谓的“出版”便来自印刷过程中制作的“印版”,修订了内页,就要重新制版;如果没有修订内容,便可以沿用“初版”进行“二刷、三刷⋯⋯”
“感谢读者指正,相关错误会于再版时更新!”
这应该是许多读者向出版社勘误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由于书已经印成,不可能光为了错别字或误植等“不影响作品旨趣或价值观”等大错误而下架回收、重印,因此势必会等到出清完库存后,再校订内文、重新制版(再版)后发行二版上市。
改版程度大者,如增加内文、因应时代变化修订内容,或是更换译稿、封面、版面,整个编辑出版过程几乎从头来过者,就会视为“新书”,重新申请ISBN出版。这本“新书”虽本质上是旧有内容的改版,但在出版市场上则是被当作新书看待。
一般来说,新版的价值在于“校订旧版的误译、重新译注”、“另聘新译者重新翻译(重新诠释)”、“换上符合新时代潮流审美的装帧设计”、“新增当代观点与导读”、或单纯就是因应纪念作者、出版周年等大事件重出“新版”。
同样地,“旧版已经印成、流通”,并与“新版”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商品。出版社需要因应“新版”上市,而将“旧版”绝版吗?
实务上而言,新版一定是在旧版悉数售完后才会出版。因此不太容易见到新、旧版本同时流通的状况,除非是“一般版”与“纪念版”(譬如一般版、二十周年纪念版、畅销五十万册纪念版、独家通路书封版、名家译注版⋯⋯)。
但随着电子书平台技术到位,累积了一批新的“电子书读者群”后,他们建立起了新的阅读型态以及面对内容的态度。对电子书读者来说,透过平台业者的勘误系统,“读者—平台(经销)—出版社”之间的连接更为畅通。读者可以直接向出版社指出错误,而出版社理论上可以立即修订“电子书”档案。
当纸本书从印刷的“制版”来到数位档案的“版本更新”,一本(电子)“书”不再像过去一样受限于实体的出版限制,而是像软件一样可以有v1、v2、v3⋯⋯的不同版本更新:修订错别字、修订排错误、修订图表、修订误植⋯⋯
目前为止,尚无疑义。一般来说,读者向出版社反应电子书错误,出版社是会配合更新的,毕竟上述所提的是“编辑错误”。也就是在一本书的原定工作内容范围内,不应该出错的地方。
但这边还是有一个灰色地带的。当错误之处同步出现在纸本书与电子书上面,先修订了电子书,就会造成纸书与电子书版本不一致的情况。“况且”电子书更新,读者不必重新购书,但纸本书再版(修订错误),除非是严重错误,读者初版买了就买了,是不可能要求跟出版社换新版的。因此,什么样的错误是透过(电子书)“版本更新”、什么样的情况是要让纸书“再版”、什么时候要重新编辑“新版”(电子书、纸书都重出)?成为每个出版者心中跳动的界线。
前面提到,若是“编辑错误”好解决,无非就是改错字、改误植,这些当初编辑本身就该处理好的小地方。
但是在处理外版书或旧经典时,就会面临“修订”版的问题。修订版往往是“同样的内容”再“加值”后的“重新出版”。视同新书,可能有新的企划团队、新的责任编辑、加入新的辅文,势必会有新的封面。毫无疑义,这是一本新书(即便只是旧酒装新瓶)。
如果是“增添新内容”那倒还好,毕竟有新的内容加入,读者要阅读新的有价值内容,重新付费自然理所当然;但如果是“修订旧版错漏、误译”等情况,那读者就不乐意了。我过去购买了“有问题的旧版”,出版社之后竟然是重新上架一个“新版”要人重买?
从出版社的角度而言,只要重新经历一轮新书的工作流程(更何况负责窗口、执行编辑都可能换人),自然是作为一本新书上市。
但从读者角度,则是当了冤大头,我今天才刚买下“新书”,隔天出版社就公布“新版”?
而且如果旧版本身问题重重,这种相对的受骗感就更加强烈。如果出版社早就规划要出新版,为什么不预告?为什么不下架旧版?读者在信息不清的情况下买了旧版(当时可不觉得是旧版),就出来了新版,我钱不就傻傻白花了?
而且出版社为什么不直接替旧版电子档更新就好了呢?
这就是新一轮时代差异,也因此电子书编辑势必要逐渐与纸本编辑脱钩。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出版社会尽量卖完旧版再出新版(新旧交替期间,多半会有一段“旧版绝版”期间。这中间可能是基于版权问题,也可能是出版社策略)。
旧版绝版,仍有新时代读者需求,出版新版理所当然。但电子书出来之后,人们看待“内容”的心态也产生了质变。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们付费的并不是买一本独立的、实体的、宝贝似的“书”,而单纯只是有着“电子书”之名的“(知识)、(娱乐)内容”。
电子书除非版权到期,否则没有“售完绝版”一事。在纸本书时代,面对错误,出版社可以抛下一句“再版时会更新”就结束与读者的对话(当然,有的出版社会于官网开辟勘误专区、或是印行勘误表夹到书中);但当书真的卖完后,还会不会再版?这是出版社可以策略性选择的地方:根本就不再版更新(直接绝版)、或是干脆过阵子后重出新版(换封重出)。
这里还有一个与作者权益攸关的魔鬼细节。有些著作权合约会与作者约定“累进版税”,也就是随着再刷、书籍销售量提高,版税会阶段性提高;“但是”若“改版后重新累计”。也就是改版后作为新书,版税重新以合约一开始的%数计算。
因此,便遇到一个问题:在新版之前,旧版电子书仍在架上贩售,除非出版社主动下架绝版。这其实违反出版社过去“尽量压榨旧版销售能量”的逐利习惯。
而读者买下内容(的使用权),便预期他是完整的、有良好翻译的、编辑良好的,却发现出版社明明有能力直接更新档案,却是旧酒装新瓶,把修订过的重新再卖一次,读者做何感想呢?
对出版社而言,这是新书、独立的新商品,里面下的成本都是全新的;对读者而言,我就是买了一个内容,你应该要负责提供正确、优质的内容,而不是出一大堆版本要读者疲于分辨自己买的是旧版还是有改善的新版。
读者严厉指责出版社应该要无偿更新他们购买的电子书,修订错漏,该怎么办呢?
第一,如果是我最前面提到的“编辑错误”,也就是错字、电子书转制过程中的错漏或误植(如年代错误、名词错误等),那出版社理所当然要尽快修订电子档,提供电子书读者更新。
但是如果并非编辑错误,也就是整本书在当下时空背景下的“历史共业”,好比说不良的翻译(误译、漏译、文稿不通)、过时的封面设计等等,对出版社而言是要“重新来过”,重新设计封面、重新排版(尽管这对电子书来说无关紧要,但现阶段出版成本仍绑在一块算)、重新翻译(或是旧翻译找新编辑重新编修)、新的辅文邀稿(新的推荐序、导读、审订、注解⋯⋯),这时出版社是重新推出了一个新商品出来卖,甚至还会拿“修订旧版误译”作为营销主打。
出版社不必、也不可能免费提供购买旧版电子书的读者换新。
但出版社仍可以有比较好的铺陈,在出版计划上轨道后(预算到位、编辑流程进展顺利),就提早预告书讯,并主动下架旧版(召回纸本、下架电子书),避免读者在新旧版交替期间买到旧版电子书。
而读者也必须要理性点看待一件事,即便是只是“修订误译”本身,就是对原始文本的全新解释;因此全新的编修成果本就是作为一件新商品上市(说不定还有人觉得旧译较好)。这就好比手机上买断式的App,厂商会针对这个App上的BUG进行修复、更新;但若推出二代App(同样是记帐软件、但功能更多、使用者界面更好)则一样需要使用者重新购买。而现在的App,则更多走向无法买断,必须长期订阅,才能“使用”并“定时更新版本”。因为买断制,根本不符合现时代需要不断更新的维护成本。
出版社要改变电子书编辑的思维
回到最前面提到古早光盘电子书的案例,这个案例最大的问题在于出版社对数位产品的客服与维护能力。在过去,光盘电子书面临授权失效或是光盘本身寿命的问题,出版社要不要因为出版了一两套光盘,就要长期负担后续的维护成本?当初在定价的时候有把这些后续成本算在其中吗?
而来到Epub流式电子书时代,透过网络,电子书的“版本”与纸本书的“版”已经脱钩。一旦出版电子书,出版社便要长期维护来自电子书的客诉、读者勘误,一方面出版社终于与读者离得更近了,一方面一本书的校对再也不是这一版印完就“板上钉钉”了。要不断勘误、修订、“优化版本”。
当电子书读者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这边错字、那边译名没统一、这边写错⋯⋯出版社是应该服务电子书读者到底,每过一段时间对旧书进行“deBug”?出版社有预期这样的人力成本吗?还是说只是把电子书读者(新时代读者)当作一般读者(传统读者)一样,累积一大堆问题后,再干脆“改版重出”,重新定价呢?
同一时间,电子书读者仍然在大喊“电子书卖得太贵!”
每年11月的图书折扣争议,始终避不开的就是图书定价越来越高,出版社最大理由是:“印刷成本上升”。印刷成本又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纸价、人力成本的上扬”;另一个是书市萎缩“首印量下滑、单位成本上升”。
但电子书读者要抗议了,印刷、纸价、首印量于我何辜?
目前电子书定价落于纸本书定价的七成到八成之间,但“纸本书都常态性打到79折”了,电子书读者更会怀疑,电子书售价才打七折,根本不够低!
今年,有声书也逐渐成熟,进入博客来市场,逐渐累积一批新的“读者”(听者)。也有同业在呼吁,新型态的内容出版,不应再蹚这场折扣战浑水。
数位内容有价,订阅专栏、斗内、虚拟币奖励带给创作者与传统版税完全不一样的收益分配,新型态的(电子书)读者看待内容维护的目光也截然不同以往,出版社如何定价、如何折扣、如何划定客服的限度,新时代读者在脸书社团报团建立影响力,出版社该如何在网络上与读者互动、除了只会发书讯、哏图迷因外,还有越来越多未爆的公关危机⋯⋯
电子书对图书出版业有什么影响?
电子图书的出现对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1、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都停留在纸质读物上,读书的来源不外乎,购买和去图书馆,有了电子图书,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通过网络或者关盘来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各种图书的阅读,方式更加开放和便捷。
2、纸质图书是不能乱写乱划,但是电子图书通常可以在阅览器中设置相应的标记来实现“做笔记”的功能,这些都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
3、对人们读书观念的影响,电子图书的出现使得我们更方便的得到更多的图书。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
4、电子图书比纸质书更方便携带,可以养成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
5、各类图书馆工作也更加科学化,工作重心将从过去对图书的搜集、典藏和保护转变为现在对图书资源的整合、知识的分类、知识的组织以及资源的使用培训上,特别是指导读者阅读、复制、下载电子图书,为他们提供更为实际有效的帮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