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盲审不过,博士两次盲审不过
这场风波始于 6 月 29 日,马毅发微博称:自己带了一个来美国访学的成电的博士生,这名学生科研能力非常优秀,原本预计 9 月毕业,却因外审有意见(完全是误会和格式等小问题)等原因说错过校内学位评审时间,被通知无法再拿到博士学位。
事后,马毅称与成电反复交涉未果,称该生将在香港科技大学重新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接连发声炮轰电子科技大学(下文简称成电)「不尊重人才」「不再会与其有任何瓜葛」, 甚至「奉劝国内优秀的学子,选择心仪的大学的时候,也引以为鉴」,一时掀起热议。
这场风波始于 6 月 29 日,马毅发微博称:自己带了一个来美国访学的成电的博士生,这名学生科研能力非常优秀,原本预计 9 月毕业,却因外审有意见(完全是误会和格式等小问题)等原因说错过校内学位评审时间,被通知无法再拿到博士学位。
事后,马毅称与成电反复交涉未果,称该生将在香港科技大学重新完成学业,由他和沈向洋院士指导。
向下滑动,查看原微博(点击可查看大图)
▼
图片来源@毅马当闲
此事一出,顿时在科研圈引起了不小争议——很多人指出了这份义愤填膺的檄文中,被马毅「含糊过去」的关键问题:根据电子科技大学公开的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并不存在「九月毕业」,「四月提交论文」也算不上早。
图片来源:知乎
也有人觉得,成电只是在按现行规章办事,不可能为马毅大开方便之门。
图片来源:知乎
但也有人认为,就算成电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这种规章制度在现实中往往对学生是不利的,如此控诉能促进反思和进步。
图片来源:知乎
随着种种嘈杂争论的声音愈演愈烈,马毅此后也接连发文称「不愿再与成电有任何瓜葛」「奉劝国内学子引以为鉴」,自此偃旗息鼓。
向下滑动,查看原微博(点击可查看大图)
▼
图片来源@毅马当闲
读到此处,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很清楚了,这位博士生已达最长学习年限 6 年,4 月提交论文送审后,得到的评阅结果并不理想,至少都要修改 3 个月才能再次送审。
图片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马毅教授只是该同学的外导,非常认可该同学的学术能力,发生这样的事情觉得难以置信,遂主动与成电交涉,交涉无果后,遂公开吐槽。
该名同学论文能送审,至少是达到了毕业发表要求的,马毅教授称该同学盲审挂了的原因是格式等小问题。
在成电官网上一份《一些典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意见(供参考)》中对格式和论文规范性等问题做了着重强调及 30 多条问题描述。可见在博士论文评阅中,格式问题确实是非常常见的导致评阅结果不好的情况之一。
图片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一般人可能就是延期 3 个月再送审答辩,但对于这位已经达最长学习年限的同学来说,今年 6 月已经是双证毕业的最后机会,只能抱憾被清退。
真的别小看盲审
针对本次事件的讨论,即使网友们众说纷纭,但唯有一点能达成共识:
「盲审,真没那么好过。」
学霸君此前曾采访过两位同学的经历,无论是他们的亲身经历,还是评论区的哀鸿遍野,都可以看出——「踏踏实实做科研,认认真真写论文,盲审一定可以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已发 2 篇 SCI ,毕业论文盲审竟然挂了,「省优秀毕业生」被取消,血泪经历给大家避坑!
熬了 6 年,本想评优的博士论文,盲审竟然挂了,面临延毕我崩溃痛哭...
图片来源:生物学霸
残酷的现实是,一大批盲审挂了的学子,看着自己 4A1C 的评审结果,苦苦思索,盲审专家到底看重什么?
图片来源:@ 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俗话说得好,再天赋异禀的学术新星,也敌不过盲审专家一句「创新性不足」。
盲审专家到底看重什么?
估计谁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成电总结出的《一些典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意见(供参考)》,是一份包含多达 100 多条来自不同评阅书的意见合集,也未能完全回答「盲审专家到底看重什么?」这个问题。
盲审作为答辩前最后一步,在时间上和流程上决定的了它的重要性,但它却完全依赖于几个关键词匹配到的盲审专家的主观看法,还拥有着残酷的一票否决权—— 因此只要有有一个打分不合格,基本就面临延毕。
盲审,越来越严
随着「破五唯」的进行,各大高校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开始淡化,与之相对的就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要求把关更加严格。教育部规定,每年都要对硕博论文进行抽检。
抽检不合格,很可能就面临着撤销学位,相关的指导老师和学院的领导同样要被处理。
图片来源:厦门大学
而「盲审」,便是各大高校面对抽检的一道预防针,避免在日后的抽检环节出岔子。
诚然,盲审制度这种采取由工作人员根据论文研究主题、关键词等少量信息,进行「指派」同行专家的办法,有效避免了曾经明审带来的「拉关系」「找熟人」等不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诚信的建设。
但这并不代表盲审便一定是没问题的。
图片来源:知乎
上海交通大学生科院教授乔中东在他的科学网博客上分享过几个案例:
更有一个学生的论文是研究神经发育的,结果来的评价意见是有关 DNA 修复的,这个学生不知道该怎么修改他自己的论文。最后通过盲审的渠道终于找到评审专家,专家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因为粗心,我把其他评语给粘贴到这个学生的评价意见里了!……
乔教授认为,论文的盲审和明审专家应该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职业操守和专业知识,对事情没有偏见,认真负责地提出能够帮助博士候选人继续修改论文的评价和意见;「否则就会成为随心所欲的想拍死谁就拍死谁的砖家。」
现行的论文审核制度是以提高学生论文质量为初衷,而不是给学生添堵的。
专家们能够提出意见是好事,但这些意见也应当是有的放矢、能够促进学生进步的观点;而不应是语焉不详,耽误学生时间、折磨学生精力的「谜语」。
毕竟,审核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论文质量,而不是成为阻碍学生毕业的屏障。
文章来源:生物学霸,用于交流学习,侵删
数百博士被“清退”,导师的成就是否就决定了博士的成就?
答案是不一定。
博士生导师发表众多论文后,只能代表着博士生导师在专业领域拥有着非常高的成就。可是教书育人和学习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许部分老师在获得成就后,他们无法将知识传输给博士生。
除了以上情况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部分学生具备着非常强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反而会呈现出比博士生导师更要厉害的实力。该情况下,博士生的成就和导师的成就联系不大。
众多博士生面对着毕业难题根据相关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上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数百名博士生被清退。事实上,这并非个例。有些博士生发布了大量的论文后,他们会错过最佳的毕业答辩时间,学校迟迟无法等到毕业生答辩,有可能会以超过年限为理由清退博士生。反观每年的毕业季,总会出现博士生面对着的毕业难题。
部分博士生的成就与导师的成就关系不大一部分博士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他们就可以自主的完成项目,并且根据项目显示的结果,完成论文的叙述与描写。当他们成功地成为一名博士生后,有可能会出现博士生能够自主的完成同一个项目。导师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老师的成就会直接决定博士生的成就,毕竟个人成就取决于能力。当博士生具备着非常强大的能力时,或许导师不会影响博士生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虽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多个项目。再加上部分博士生能力十分突出,老师的成就很难影响学生自我成就。
硕士论文盲审挂两次?
2020年从开始到现在,全球似乎都不顺利,我国也不例外,单从高校延缓开学等种种举措,这一届毕业生可谓是实属不易。而我,是其中一个。先说一下背景吧:
上海某高校研三专硕,研二时在上海某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论文也是以此项目为背景。我校每年会有两次答辩毕业机会,第一次一般在1月-3月之间,第二次在5-6月之间。我因为在研三下学期有机会留校工作了,所以想着早点毕业可以早点转正,故申请第一批答辩。
还记得抽盲审那天,在学院办公室里,其他老师调侃到:小郑你的论文不会抽到盲审吧,那个挂了可就直接延毕到明年了。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运气还不至于那么差,结果就真的抽中了我……
但是被抽到盲审时其实也不是很慌,因为我的论文导师已经改过三次了,抽中盲审只不过后续流程麻烦了点而已。学院也很负责,帮我们抽中盲审的同学每个人又找了两位老师审一下论文,因而当时我更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
后来因为放寒假的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很多,学院就把答辩放到年后了,再后来就碰上了这次疫情,学校一直不可以开学,答辩也改为线上。这段时间里可能专家也受疫情的影响,盲审结果一直没出来,于是我就参加了答辩,答辩主席是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对我的论文也未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于是就顺利通过答辩了。
还记得答辩主席宣布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开心的,论文虽说未对科学界做出一些小贡献,但也算是对三年的工作做出一个总结。
但没想到的是,三月中旬的时候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微信,说我盲审挂了,当时正准备晚上出去玩,收到消息的时候还以为那位老师逗我,有点怀疑的打开教务管理系统,发现真的挂了,58分,不建议答辩。
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不知所措,点开意见,发现意见根本毫无参考价值,甚至怀疑专家根本就没有看完全文。手抖着给导师打电话,导师也是懵懵的,说你这篇论文是做企业里项目,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难题,创新点可能是少了点,但怎么可能会挂?!那个专家的意见我看了,不都是瞎扯淡么。
你放心,我待会儿去找院长,问他怎么处理,要是研究生院不许上诉我就和他们打官司,你也针对那个专家提的意见写一封反驳信,把他的意见从你的论文里都找出论点给他一条一条反驳,语气写的强硬点。另外你和你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期间的企业导师)通个电话,看看他的想法。
和导师通完电话,知道导师这么支持我,心情稍微好了一点。(我的硕导可以说是一个挺好的老师了,没有架子,亦师亦友,每次和我们出去吃饭嘴上说不喝酒,但往往都是会喝多的,哈哈哈哈哈。)于是着手开始写反驳信,写信的过程中一直在暗骂那位专家(狗头),教育部盲审系统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人。
第二天去学院,导师一早就在学院抓着院长抱怨,说假如知道那个专家要去揍死他(哈哈哈),还一直安慰我让我好好准备申诉的材料,说一定要去申诉,不给申诉就打官司,反正脸已经丢了,不如闹大一点。
后来了解到我们学校的申诉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要三个校外专家的签字,然后通过学院学术分委会的表决,最后才可以去研究生院将论文二次送审,但是这次就要给两个专家,都给过才算可以毕业。
当时学院周五就要开分委会,而我收到盲审意见是周三,所以时间很紧张,于是厚着脸给我校外导师打电话,烦请他可不可以找三个行业专家审一下论文然后再签个意见。
另外还有个不情之请,因为当时在研究院所参与的项目有一个工程院院士(编撰化工原理那位),如果能拿到他的意见,那么就肯定可以通过申诉了。校外导师人也很爽气,当时就答应了。隔天就给了我三个专家意见,但是院士的签字还没回复,其实当时也没抱希望,毕竟院士很忙。
申诉当天,导师抱着一堆材料去和学院学术分委会汇报,可能因为导师在学院的风评一直不错的原因,学院同意申诉了。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分委会刚开完,院士就把他的意见发给我了,虽说没派上用场,但是给了我很大鼓舞,因为院士都认为没问题的文章,还有什么专家可以否掉。这位院士已经八十多岁了,和他只在开项目进展会中见过几次,学术水平没的说,思路十分清晰,人也很和蔼,给我的意见也写得十分中肯,希望老先生健康长寿。
后来就去研究生院二次送审,导师那儿又开始抱怨(哈哈哈),说一定要规避这个所谓的专家,然后又更改了送审关键词。至此,所有申诉过程结束,接下来就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回到学院,院长就找了我谈话,很委婉的表达了不能毕业就不能留校了,让我先回去安心等结果,并做好明年毕业的准备,因为二次送审两位专家全给过的概率很小。
当天晚上很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回想这三年读研时光,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尤其研二联合培养那段时间,早上五点多起床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到研究院,晚上再坐两小时的班车回宿舍,每天都很疲惫。还经常出差去外地进车间采集数据,到了最后却不能毕业,快奔三的年纪,有的同学可能在工作上已取得了成就,觉得自己好惨,原本计划好的路一下子被打断了,甚至都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延毕了。一晚无眠。
因为当时学校还处于封校状态,只有提交了申请才可以进校,所以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整天浑浑噩噩,无法想象以后该怎么办。后来还是鼓起勇气跟家里打了电话,父母听到后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会责备我,一直跟我说没关系,安慰我说:反正你比同届要小,耽误一年没关系,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段时间也不要乱想,人生不如意的事多了去了,你这个算什么。很感谢我的父母,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一直不留余力的支持我。
那段时间里,我的舍友也一直在微信群鼓励我,是他们让我心情好了很多。尤其后来相约自驾游,这里得感谢宿舍广哥,单独驱车几百公里,就为了能让宿舍几个人聚到一块,带着我们在山东吃当地特色菜,爬山玩水。碰到三个有趣的人当舍友,是我的幸运。
从山东回来后,距离送审已经过去了三个星期,结果基本上快出来了。每天都很惶恐,微信有消息通知心里就会紧张一下,虽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成天还是担心受怕。
这段时间想的最多的就是之后怎么办,是随便找一份要我的工作先做,还是去公司实习,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准备考博……果真在第四个星期的周一,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了微信:小郑祝贺你两位专家都给过了!收到消息时,心里如释重负,觉得自己又重新走上了规划好的路,立刻给导师和家里通了电话,感谢这一路鼓励我的人。
现在已经可以顺利毕业了,学院也通知我回去上班,想去买彩票,盲审如此不负责的专家被我碰到了,二次送盲通过了,想必运气会很好吧…
最后,各位毕业生同学们,一定好好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延毕不是小事。假如碰到类似我这种情况,一定要去申诉,申诉还有机会,对自己要有信心,但还是希望各位不要碰到,太折腾人了。
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家人,三位舍友。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祝各位万事顺遂,毕业顺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