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都是因为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内心孩子厌学,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很焦虑

开学啦,不少家长又开始为孩子学习操心了。
想一想,这一届的父母要比我们那时的父母难得多: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压力山大,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如此巨大。
家长们恨不能有三头六臂,来把这些同时摆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学习压力大,又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耐心陪伴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学习不够努力,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将来可能要被淘汰。
这届家长真焦虑啊。
对孩子严格,担心他们的心理问题;对孩子宽松,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松懈失控。
左右为难。

开学啦,不少家长又开始为孩子学习操心了。

想一想,这一届的父母要比我们那时的父母难得多: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压力山大,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如此巨大。

家长们恨不能有三头六臂,来把这些同时摆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学习压力大,又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耐心陪伴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学习不够努力,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将来可能要被淘汰。

这届家长真焦虑啊。

对孩子严格,担心他们的心理问题;对孩子宽松,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松懈失控。

左右为难。

最操心的莫过于小学孩子的家长,孩子认知尚未完善,学习意识不强。逼迫孩子写作业,影响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从小培养学习习惯,更怕坏了孩子一辈子的学业与前途。

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就已经有厌学情绪啦。家长急得不知道怎么办。

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快乐学习的底色。

小学二年级就有厌学倾向,往往是在一年级时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体验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长最好在孩子刚刚上一年级时就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需要一定的适应期的,最好的适应是从内心适应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一开始接触到系统的学习时,就给他好的体验,让他从内心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这是给孩子打下最好的学习底色,也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基础。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爱玩,我们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戏的方式让他们从玩中学习,以这些趣味的形式,满足孩子天性的同时,将他们带入到学习状态中。

等到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后,学习兴趣与习惯养成就水到渠成了。

什么样的家长容易产生教育焦虑?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学习从来都是痛苦的,哪有快乐的学习?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很多。

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言行心态,会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正因为他们自己认为学习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苦差事,这才是许多孩子厌学的最大原因。

这样的家长,也最容易产生教育焦虑。

由于学习曾经是他们的负担和痛苦,他们会将这种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一定也会把学习当成负担。

他们不相信孩子能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够主动自觉学习。所以,他们往往会用逼迫的方式让孩子学习,从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糟糕的体验,也变得恐惧学习,逃避学习。

这似乎更加印证了他们的观点:你看,孩子就是不会主动自觉学习。

于是,各种陪孩子写作业中又吼又打的闹剧频频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学习真的就成为了他们心头之痛。

过程既然这么痛苦,坚持一定会很难,结果自然也不乐观。孩子学习不好,今后还能做好什么?这样一来,焦虑就会没完没了。

教育焦虑的家长,表面上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内心其实在排斥学习。

因为他们真正重视的是学习成绩带来的功利:成绩好了,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

这些家长的教育焦虑,似乎在学习问题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可仔细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不是学习,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和亲子之间的情感链接出现了问题。

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孩子的内驱力。逼迫孩子学习,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长。这样的孩子,内心永远在冲突。

但凡冲突,必有痛苦与伤害。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痛苦,同时也感受不到家长的爱与信任,学习内驱力耗尽了,并对家长关闭了心门。

我常常在后台收到这样的留言:

孩子13岁多,不去上学了,和我对抗着,也不和我交流,不知道怎么处理才能让他重返学校?

初三即将中考的孩子,近一个月来越来越不爱写作业,每天去上学很勉强,回到家情绪也不好,问怎么回事?回答一个字累!我该怎么与其沟通啊!

字里行间,无不写满了家长的焦虑。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寻找自我,如果此前一直是处于父母逼迫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会用逆反的方式寻找自己。

虽然他们在意识上也知道要好好学习,但因为内心找不到自我,也就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如果学习压力加大,他们反而会因此放弃学习,退一步来尝试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学会放下功利心,才能真正看见孩子。

传统教育的“唯理智教育倾向”,把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当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常常漠视、扭曲和阻碍孩子的情感发展。

当我们的教育被功利心占领时,往往就看不见孩子本人。我们会本末倒置,用功利倒逼孩子“努力”。我们会把孩子当成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这才导致许多孩子自我的丧失与成长的扭曲,厌学、自暴自弃、抑郁、无意义感。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即便拥有好的成绩,即便长大后也获得了父母所期待的“成功”,却无法从内心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聪明的家长,会认识到孩子本人才是受教育的主体,他们会用心去看见孩子,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乐趣。

他们知道,真正决定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是心理因素。他们知道,比起目前的学习成绩,孩子的情感发展与心理健康更重要。

当家长从内心深处把孩子看成一个有灵性的种子,用爱滋养孩子的内心,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他们的孩子反而很少厌学,他们自己也没有那么容易产生教育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孩子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他强调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发展潜能,形成他们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文章:

教育孩子为什么这么难?因为我们太焦虑了

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对孩子的隐形否定,也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体现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素质教育观察推送的这份阅读清单,帮你快速找到想看的精品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540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教育 下一篇:饿了吸食胶水渴了就喝航天燃油为何非洲贫民窟的孩子如此上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