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报考历史学专业「为什么要报考历史专业」
如果问你为什么喜欢看历史书,你可以回答因为喜欢,或者因为有趣;但如果问你为什么要报考历史专业,你的回答就不应该只是喜欢或有趣。因为报考历史专业与看历史书不同,如果只是想看历史书,或者觉得历史书有趣,完全可以报考其他专业,以后在课余、业余时间也能看。在大学毛入学率还不到百分之四十,大学也不属义务教育的条件下,考大学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上大学得花不少钱,个人和家庭总得考虑一下是否必要。大学毕业后还有择业竞争,一般来说,所学的专业与就业有比较直接的联系,未来若干年内就业压力还会存在,选择专业时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所以,不能仅仅为了兴趣而报考历史专业。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报考历史专业呢?我认为有两类人:一是希望并且有条件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一是希望并且能够将历史作为工具运用的人。
第一种人当然是以喜爱历史为前提的。如果到了高中毕业还对历史没有兴趣,更不喜爱,何不早些改变?但仅有兴趣不够,还得看是否有基本的条件。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除非有特殊的、不得已的原因,都应该用其所长。如果自己把握不准,可以请熟悉自己情况的老师、长辈、朋友分析一下。如果想从事历史研究,光读本科是不够的,最好接着读研究生,毕业后争取在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所工作。
但专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枯燥的,有时甚至会很痛苦。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传统学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并不容易。新发现的或得到解读的文献史料、遗址遗物可能提供前人未见的证据,借助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也可能破解前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多数历史学者没有那么幸运,期望值不能太高。在本科阶段还要作语言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准备,如准备研究中国史的要能熟练阅读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国年间大量文书、函电就是用文言写的。准备研究外国史的,除了要学好通用的英语、法语等,还得学好对象国的语言。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到研究生阶段再学往往太迟了,或者时间不够了。有志于研究专门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阶段学习相关学科,如文化史、经济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如果感到力不从心,尽了努力还是适应不了, 不如改变目标,成为运用型的历史学者。
即使是最富裕国家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术成就成为富翁。他们能过体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却不可能获得多少财富。就是在知识产权最值钱的国家,纯学术著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税。除非你能写发行量大的畅销书,参与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娱乐产品,或从事以历史为资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场活动。一句话,想发财致富而又有这样能力的人,还是别选择当历史学家。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尽可在发财后当作业余爱好,或者用钱购买历史类的服务。
第二种人是通过接受大学的历史专业训练,将历史作为未来的运用手段,或者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主要选择与运用历史知识有关的职业,如历史教师、历史编辑、文博档案、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秘等。所以除了要学好历史,也得打下与自己目标相关的基础。如当教师应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当编辑应具备文字功底,文化传播自然要掌握传播理论和手段,否则到时未必如愿以偿。近来历史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在就业率中垫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校期间没有做好提高运用能力的准备,所以对这些岗位缺乏竞争能力。其实,随着现代服务业、新媒体、文化产业、网络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对历史运用的需求是相当广泛的。
有些人原来是以历史运用为目标的,但以后兴趣提高了,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也不妨调整目标,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但因为怕找不到工作而临时起意,即使侥幸考上了,会读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
如果将读历史专业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也应全面考虑自己的条件,如今后的谋生手段、对拟从事的职业的适应性、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读的是历史系。作为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自然不需要也不会考虑毕业后的出路,荣家看重的是圣约翰大学的声誉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他们更明白,荣毅仁需要的是驾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如果是一个小企业主家庭,恐怕不会让子女上学费昂贵的大学,学对他们的企业没有直接用途的专业。
历史专业和历史学的训练,无疑会给予每一位认真的接受者重大影响,至少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会影响其逻辑推理、分析等综合能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这类影响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历史专业学生,不应拘泥于具体的历史知识,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阅读和记忆,而应加深对历史理论、历史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也可对不同的研究方法作些尝试。
本文摘选自
知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随笔选辑,
穿行理论与现实间,展现一代学人之思
《悠悠我思》
葛剑雄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葛剑雄近年撰写的文章,涵盖题材广泛。
全书共分为四章。“议古•论今”“历史•地理”两章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地理、历史、文化、人物与现代中国的渊源和关系,亦有对社会热点的理性思考。“学者•藏书”一章,作者回顾往事,表达对师友治学的尊敬及感思,同时分享了自己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的所见所闻。“书序•回忆”一章,作者精选了旧作中部分体现新思的文章,又追寻旧时记忆,谈及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诉说人生百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