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老师发现越是底层家庭越希望子女学工科专业叫人无奈
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路途顺利与否,将有很大的差别。有人用“规则变化”来形容高考前后的区别,很形象。以前只需提升分数即可决定胜负。高考涉及到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不再是靠单一的分值区分高低,这里涉及的东西就多了。
高中老师发现:越是底层家庭,越希望子女学工科专业专业不仅代表了未来几年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就业方向,也就是直接跟职业和工资
高考对于普通人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点”。也许当时的同学们还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但进入高校以及毕业后,会在很多问题上感受到差距。
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路途顺利与否,将有很大的差别。有人用“规则变化”来形容高考前后的区别,很形象。以前只需提升分数即可决定胜负。高考涉及到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不再是靠单一的分值区分高低,这里涉及的东西就多了。
高中老师发现:越是底层家庭,越希望子女学工科专业
专业不仅代表了未来几年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就业方向,也就是直接跟职业和工资收入相关。有位高中老师发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好像越是底层家庭,越希望子女学习工科专业。她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教师,带过很多届高三生。高考前后班里会有不少家长或学生来征求她的建议。
考生跟父母之间对专业选择有分歧,这是常见的现象。但老师发现规律了,经常有学生想要学习金融、考古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者是比较前卫的新兴学科,却被家长阻拦。
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往往一门心思地希望考生学传统工科专业,例如机械、土木工程、电气自动化、冶金等。
有位今年参加完高考的男生,现在读大一,才半个学期就开始后悔听了家长的话。他的成绩在一本批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本来就有很多选择空间。
但是父亲只认可土木工程专业,从小比较听话的他,虽然有点不情愿但也照做了。可是学习内容让他感觉很枯燥,而且从学长那里得知,毕业后基本都要去施工单位工作。
看着学长晒出的“安全帽”,他的心里越发抵触。而且今年很多院校的土木专业都存在降分录取的情况,说明很多人都发现毕业后不吃香了。
为何“底层家长”更喜欢让子女学工科?原因很现实男生开始变得有些叛逆,后悔填志愿时自己没有多了解信息,这才发现家长的判断能力未必更强。老师一面劝导学生放平心态,一面却暗自感慨着无奈。
为何“底层家长”往往特别喜欢让子女学工科呢?而那些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家长,往往对专业选择有更为开放的思维,甚至反而支持学生学习看起来“不实用”的专业。
原因其实很现实,首先,不同家境的父母在培养后代时,“初心”可能就是不一样的。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首要培养目标是“能独立,毕业后不要给家里增加负担”。
所以就业率是考虑的关键问题,而就业满意度、工作辛苦程度,通常放在次要位置。说得直白些,甚至有少数家长,因为自己年轻时比较苦,认为子女吃苦也是应该的。
条件好些的家庭,因为有家底或“退路”,不会觉得毕业生是很大负担。在他们眼里找工作不难,更重要的是子女的职业是否体面、能否平衡工作和生活。工科生较辛苦,不是首选。
其次,两者因为“圈子”的不同,见识和判断能力也存在差别。如果家长自身的职业太普通,比如工人、服务员等,接触的人之中大多对职业规划、大学生活和就业情况没有概念。
让他们帮高中生分析志愿填报,也只能是在很有限的认知水平里选择他们眼里最好的专业。这里倒不是说歧视这些职业的家长,而是在指导考生时,应该承认能力有限。
普通家庭的考生,选专业更要把眼光放远工科专业确实有着较高的就业率,想要找到一份工作不算难。但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率”和“职业满意度”是两回事。
举个很直接的例子,餐厅服务生跟教师相比,前者肯定更容易应聘成功,因为门槛低;可教师显然更受尊重也更稳定。如果你的学习能力足以考上不错的大学,肯定选后者。
所以普通家庭在考虑选专业时,不能只分析就业难度。工科专业可以选择,但如果学生有更热爱的专业,未必非要阻拦。任何行业都处在变化中。
工科毕业生在二十年前确实能拿到很好的待遇,但是现在平均工资不理想。谁都无法保证哪个学习方向是对的,但我们要有意识地思考未来的趋势,尽量把眼光放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