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古人为什么以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古代诗人们思乡思亲为何寄托于遥远的明月」

古诗,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非常闪耀的智慧文化结晶。
小时候,正是牙牙学语的年纪,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在无形中为我们的气质加持。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秋灭春生;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活力清爽,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神秘怡然……其中最难忘的怕就是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外漂泊的日子,诗人思念着故乡的父老乡亲、风土人情,只好望月思乡。
明月,在古今当中都是故乡的象征,历朝历代的诗人往往借着月

古诗,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非常闪耀的智慧文化结晶。

小时候,正是牙牙学语的年纪,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在无形中为我们的气质加持。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秋灭春生;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活力清爽,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神秘怡然……其中最难忘的怕就是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为什么以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古代诗人们思乡思亲为何寄托于遥远的明月」

在外漂泊的日子,诗人思念着故乡的父老乡亲、风土人情,只好望月思乡。

明月,在古今当中都是故乡的象征,历朝历代的诗人往往借着月亮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杜甫借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愫思念故乡,想念自己的弟弟,大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百转千回,我们之间虽远隔山海,然而同处一片月光下,自然能够心意相通,互相想念。

古人为什么以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古代诗人们思乡思亲为何寄托于遥远的明月」

晏殊执笔写下“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句子,化身闺房中哀怨的女子,思念分别的晴朗,可惜月光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无情客,穿到房间里来,打乱怨女的哀愁。月光本是一种大自然的本能表现,诗人却借着不懂悲欢离合的月光将心中的苦缓缓诉说。

范仲淹仗剑划出“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细腻行文,范仲淹的一生一直为江山社稷而奔波,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足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万丈。借景抒情,浓浓的乡愁化解不开,夜半时分,唯有遥远清冷的明月陪伴,其凄凉愁苦的心绪只能独自排解。

古人为什么以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古代诗人们思乡思亲为何寄托于遥远的明月」

月,月亮,月光,在古人心中是神圣而高洁、纯净而无暇的代表,依托于月的情感,自然也是最纯粹的情感,思乡思亲,望月抒怀,无法诉说的复杂心绪,恐怕只有明月能懂了。

月光之遥远,就如同故乡、亲人之隔山海,想见不能见到,但亲人之间的感情又是那么纯粹。除了月,还有什么物品能代表呢?

古人为什么以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古代诗人们思乡思亲为何寄托于遥远的明月」

为什么诗人都喜欢用明月寄托思乡之情?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夜深人静,相思正浓。不能与家人团员,但可以共享这轮明月。月圆,人何时圆。
月亮的朦胧让人容易产生缠绵的感情;皓月当空,明月如洗的夜晚便容易让人联想连翩,或怀远,或思亲,或念友,或咏古,产生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而这种抒情的方式也是极平易近人。

古人为什么以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古代诗人们思乡思亲为何寄托于遥远的明月」

中国人为什么寄乡愁于明月

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天上月色能够移世界”,其实,月色在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们的心灵世界。月在动,心亦在动,月随心动。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中秋赏月”一折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亮象征着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气度;而在杜甫那里则成为“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显得那么苍老而疲惫。见到明月,范仲淹的感觉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思泪”,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王安石则抒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冀着皓月当空,乘舟返乡的理想,洋溢着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里对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将月比做“白玉盘”“瑶台镜”都是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不能说是不识月,只是此时诗人对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在经历了人世的种种磨砺之后,此时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了,这种现象用欧阳修的诗说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里很明白,动的是人之心境,与风月无关。 1、 月色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徐祯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精神寄托;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表层结构上看这些诗无非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情怀,而其深层结构里月亮不正是和谐、温馨的体现吗?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诗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正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它才牵系着诗人嗟时伤悲的情怀,阮籍于月下“忧思独伤心”、杜甫在“秋月仍圆夜”而感叹“江村独老身”、连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也写出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弯残月,满怀孤寂,月下彷徨,忧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凄冷忧戚的月光,对于失意者来说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凄苦彷徨者的心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5736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引人注目的红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引人注目的红月亮是如何形成的」 下一篇:举头望明月的月「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