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小哪吒「哪吒凭啥熊孩子上了电影就成了超级英雄」
1/4、颠覆性的熊孩子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电影最大的收获是哪吒的这个“熊孩子”形象,它打破了以前动画片,儿童主角一贯的天真、善良、正义的形象,即使是传统的“调皮蛋”,也是有“一点点淘气加一点点坏”的那种。
哪吒是标标准准的“熊孩子”,他定位为“魔童降世”,生下来就被“魔丸”戾气缠身,顶嘴不听话,多动破坏王,不尊重长辈不爱护弱小,折腾爸妈、折腾师父、折腾老百姓、还缺乏同情心,影响别人而不自知(这些熊孩子的症状视年龄不同而有所侧重)
如何面对你内心深处的黑暗力量?
1/4、颠覆性的熊孩子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电影最大的收获是哪吒的这个“熊孩子”形象,它打破了以前动画片,儿童主角一贯的天真、善良、正义的形象,即使是传统的“调皮蛋”,也是有“一点点淘气加一点点坏”的那种。
哪吒是标标准准的“熊孩子”,他定位为“魔童降世”,生下来就被“魔丸”戾气缠身,顶嘴不听话,多动破坏王,不尊重长辈不爱护弱小,折腾爸妈、折腾师父、折腾老百姓、还缺乏同情心,影响别人而不自知(这些熊孩子的症状视年龄不同而有所侧重)
但严格地说,电影前半部分的哪吒,更接近真实社会中10岁以内的“熊孩子”,就连父母整天惴惴不安,生怕别人上门告状的心态,都是现实中本人这两个“熊孩子”的父亲的真正写照(最怕班级群里被别人家长@),而以往动画片里的“熊样儿”,只是我们对儿童的美好愿望。
今天,就着这部片子的机会,我想聊一聊“熊孩子”。
2/4、为什么会有熊孩子?
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如果残忍起来,那是非常可怕的。
我记得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跟一群孩子活活打死两只流浪猫,长大了之后仍然记得当时一只小猫惊恐地躲藏却被领头的孩子一砖头拍扁了脑袋的场景,我还记得一个老太太在一旁不停地骂我们。
这么残忍的行径,当时的感受却最多是有一点惶恐不安,几乎没有同情的成份。男孩子的群体,你越是表现出残忍,越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再比如说,大人之间打架,常常有下不了狠手的情况(除非是特别有经验、或者一时怒上心头),但小孩子之间打架下重手是没有什么心理障碍的,只是因为力气不够,身体恢复功能强大比较抗揍,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缺乏同情心,不考虑他人感受,是“熊孩子”最主要的特点,就像哪吒把捉弄百姓当成捉迷藏游戏。为什么看上去很天真的小孩子会有如此残忍的行动呢?
按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熊孩子的这种“熊”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龄前的“前道德阶段”,是自我中心的“熊”,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事实上,这个阶段,哪怕是“不熊”的乖孩子,也并非是因为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只是为了避免外界的惩罚。
电影中,哪吒是踢毽子把妈踢飞是为了好玩,捉弄百姓是为了捉迷藏好玩,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第二个阶段,学龄后的“他律道德阶段”,他们已经建立了规则意识,但他们对规则的理解是绝对的,非黑即白,没有自己的价值思考。规则约束到的地方,就是“乖孩子”,规则约束不到的,就回到第一阶段的“熊孩子”状态。
在江山社稷图里,哪吒接受了“除妖”的规则后,就一心除妖,不在乎百姓的性命。他对于“人妖”的理解也是两元对立,所以无法接受自己是受魔丸和妖气而生的命运。
现实中,男孩子参与群体打架,仅仅是因为这是集体行动的规则;很多“熊孩子”在父母身边“熊”,一个人落单就“乖”,因为前者的“熊”更多是在以破坏性挑战父母的约束,后者的“乖”则是独自面对社会规则;相反,又有很多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也仅仅是在长辈面前卖“乖”。
其实,很多成年人内心都有一个“熊孩子”,其中很多成年人对规则的理解并不能超越第二个阶段,成了心理学中所说的“巨婴”,这就导致了他们都讨厌生活中的熊孩子,却喜欢电影里的熊孩子,因为后者是自己的“影射”。
3/4、喜欢电影里的“熊孩子”,却讨厌生活中的?
父母希望小孩子有礼貌,那只是礼节上的有礼貌;我们希望小孩子天真,也只是不触犯自己利益的天真。
我有两个男孩,都是一刻都坐不住,很皮的那种,但两人调皮的方式各不相同:老大是自己跟自己皮,常常笨手笨脚弄坏别人的东西,但从来不跟别的孩子发生纠纷,也不影响别的大人,他得到的评论常常是“聪明活泼”。
老二相反,他经常主动跟别的小孩子玩,别人不理他,就很容易发生冲突,而且他的初级规则意识又强,常常指责大人的某些行为,所以他得到的评价就是“这孩子再不管以后怎么得了”。
电影为了让哪吒“熊”得可爱,刻意安排了一群带着偏见的百姓,去激怒哪吒的暴戾之气,这样观众就能接受哪吒的“熊孩子”行径。但问题在于,观众本身不就是那些“带着偏见的百姓”吗?
媒体对于熊孩子的态度,最充分的体现了这种虚伪性。一方面媒体主张小孩子要张扬个性要无拘无束的成长,可一旦小孩子无拘无束,侵犯了他人的利益的时,媒体立刻上升为熊孩子,新闻评论区一片“喊打喊杀”,甚至鼓励以暴易暴。
很多人也发现这个逻辑不通,于是制造出一个“每个熊孩子都有一个熊父母”的刻板印象,其实你看,李靖夫妇在最初一两年,忙于公务,在外人看来,不就是那对“熊孩子父母”,可哪吒的“熊”,跟父母又有多大的关系?
“熊孩子”就像电影里的魔丸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因。
人性中有同情心、责任心、道德感、美感等等只有人类才拥有的成份,但同样有暴戾倾向这一类“动物性”的本能,它来源于我们祖先时刻面对的生死博斗,“残忍”让他们更容易获得高级蛋白质,“愤怒”让他们瞬间爆发力量,“鲁莽”让他们不断寻找新的栖息地,将足迹遍布全球。
从心理学上说,我们对“熊孩子”的厌恶来自利益冲突,而对电影里“熊孩子”喜欢,却来自我们内心一直隐藏着的“熊孩子”倾向。
4/4、控制你的黑暗力量
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摆脱心里的暴戾倾向的呢?电影给出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父母无私的爱去感化,另一个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非常遗憾的是,前者说不通。
“熊孩子”的根源是幼儿期自我意识的膨胀,又没有建立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区别。婴幼儿饿了就会有饭吃,渴了就会有水喝,他们以为饭和水就和自己的手和嘴一样,是受自己控制的,可一旦期待落空,就会沮丧,大哭大闹。
爱并不能让他们建立“群己权界”的意味,反而他们在没有“爱”的时候,更具有暴戾倾向。
电影中,因为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变好,不过是“动画合家欢”电影吸引父母进场的商业算计。
封神榜中的哪吒是“灵珠转世”,而电影有一个大胆的改编,变成了“魔丸转世”,以此解释哪吒性格中暴戾的部分,而最后是“灵珠”与“魔丸”合体的解决方案,虽然玄虚,但观众从内心而言,是接受的。
因为内心“熊孩子”从来没有消失,而是被强大的规则意识约束,变形为其他的巨大力量。
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打破规则,不信天、不服命,追求胜利不择手段。
电影放到最后哪吒变身三头六臂,高呼“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自己说了才算”,观众都觉得“很燃”,观影体验达到了高潮。从艺术欣赏心理的角度,这种感受一定是触动你内心深处被压抑的东西,其实就是“熊孩子”要变成“盖世英雄”。
“熊孩子”的特点是无视规则,就像一句流行的话“父母不管教你,社会自然有人管教你”,但“管教”的结果有两种:
一种是表面沉默顺从,但暴戾之气压抑在内心,需要以奇怪的方式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发泄出来——那些在网上动辄喊打喊杀者,无不如此。
而另一种人在无数社会教训后,不是去压抑暴戾之气,而是分清哪些规则可以放纵“暴戾之气”去突破,哪些不能。
电影有个细节,哪吒变成三头六臂,看似被“魔丸”控制,他又提醒自己,不能挣脱乾坤圈的束缚。“乾坤圈”象征着不能突破的规则,电影里是不能迷失意识,不能伤害父母和百姓,不能忘记朋友,而生活中就现实得很——不能与实权派和大众利益为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的“熊孩子”,它是你暴戾之气的来源,它们常常会爆发出“愤怒、不满”一类的负面情绪,创造出“令人恐惧”的黑暗力量。
但如果你利用现实社会的某些规则,预先为自己打造出一个极其正面和光明的形象,拥有一套堂而皇之的价值观,那些黑暗的力量,才是你走向巅峰的“洪荒之力”。
哪吒从“熊孩子”变成超级英雄,最应该感谢的不是父母的爱,而是陈塘关百姓的误解,这就超级英雄洗礼与宿命;而现实中的“熊孩子”想要成才,确实也需要一个用“社会规则”狠狠地教训你,又没能把你击垮的人。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职场电影系列文章
《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救赎了什么?谁在救赎?
《西虹市首富》:怎么失败,才是最值钱的问题
《我不是药神》:在最可怕的疾病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穷人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前期是一个逆子的形象,为何最后成为了英雄?
哪吒其实在我们看过的小说、电视剧中都是以一个孩子的形象出现。封神中的哪吒因为出身的方式不同于别人就被他的父亲嫌弃,其实孩子才是最敏感的动物,所以哪吒知道父亲不喜欢,然后就加剧了自己的叛逆惹他父亲生气,这样算是一种变相的寻求关注吧。后来长大了,由于哪吒本就不是凡胎肉体,再加上有个通天的师傅教导,所以有责任心了,还成为了大英雄。
哪吒这个人物形象不止出现在封神中,在西游记中也出现过。不过大概是因为作者不同,所以创作思路不一样,再加上哪吒这个形象就是个不存在的神话人物,所以在这两部电视剧中对哪吒的描写差别很大。不过还是有共同点的,都是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叛逆家长的熊孩子,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一点都不听话,但是在长大后就脱胎换骨,成为和他父亲一样的天庭的一员大将,为玉皇大帝办事。
在封神中我们能看到哪吒的出生有多么不同,平常孩子都是十月怀胎生下的,但是他却是在娘胎里待了三年后才出生。在封建迷信的古代来说,这简直就是不合常理,再加上他生出来的时候是个肉球,还会蹦蹦跳跳的,所以很多人,连带他的父亲也一直把他当做怪物看待,从小就不喜欢他,所以就造就了他叛逆的形象。还因为贪玩去了东海洗澡,搅动龙宫动乱,接着又把龙王的儿子抽筋剥皮给残忍地杀了,得罪了龙王。为了平怨气,就剔骨还父,后来复活后又去找自己的父母亲报仇。
虽然最后拜了一个厉害的师父,学了一身本领,也做了很多好事,这才有了英雄的名号,但是他的逆子的形象也是留在人们心中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底靠什么达到今天的地位?
我认为《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证明它肯定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能达到如此火爆的效果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单纯靠流量明星外带的流量,更不是后台操作的结果。究其根本,一定是它的质量足够的好,能够吸引到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戳中人的泪点。就像电影刚开头的时候,元始天尊炼化浑元珠,结果变为了魔珠与灵珠两个珠子,然后,他将灵珠交给太乙真人,准备让灵珠转世成为陈塘关李靖的第三个孩子,不料,中间因为申公豹的捣乱,灵珠投胎成为龙子,而魔珠变为了李靖的第三子。
魔珠本身就具有魔气,所以哪吒从出生开始就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对于陈塘关的所有村民来说,哪吒经常的大吵大闹,恶作剧也层出不穷,这让陈塘关的民众们都感到非常的害怕。但是,哪吒的父亲在这部电影中的做法会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对哪吒的父爱,他能够保护哪吒,对哪吒负责,担负起哪吒的责任。
这一点是很难得的,和以往的李靖的形象完全不同,不再是那个因为哪吒出生时是一个肉球而毫不犹豫的用剑要将他劈死,也不是那个在村民们都在逼迫哪吒去死,要他割肉剔骨是默不作声,不敢反抗,胆小懦弱的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能走到今天这地位靠的就是剧中父爱母爱的形象,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