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撰文 | 林凤生(上海大学退休教授)01 从马赫带现象说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脍炙人口的中秋赏月诗。是夜,一轮明月悬挂在蓝色的天穹,银色的月光映现了周围的云层,给人一种浩瀚渺茫之感。仔细观赏明月,但见洁白的月亮却不完美,内部有阴影浮动让人浮想联翩。难道是月中嫦娥在舒广袖?吴刚捧出了桂花酒……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银色的月亮出现在蓝色的天幕上时,形成了两个不同亮度的区域。科学家告诉我们:“在两块相邻的、亮度均匀的明、暗区的边界上,在明区会出现一条特别明亮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撰文 | 林凤生(上海大学退休教授)

01 从马赫带现象说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脍炙人口的中秋赏月诗。是夜,一轮明月悬挂在蓝色的天穹,银色的月光映现了周围的云层,给人一种浩瀚渺茫之感。仔细观赏明月,但见洁白的月亮却不完美,内部有阴影浮动让人浮想联翩。难道是月中嫦娥在舒广袖?吴刚捧出了桂花酒……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银色的月亮出现在蓝色的天幕上时,形成了两个不同亮度的区域。科学家告诉我们:“在两块相邻的、亮度均匀的明、暗区的边界上,在明区会出现一条特别明亮的亮线,在暗区会出现一条特别深的暗线,这二条线称之为马赫带。”对于中秋之月来说,马赫带就是二个圆环。外圈的暗环把月亮从天幕中凸显出来,内圈的亮环使月亮内部稍显暗淡,看起来有点影影绰绰。正是这一片模糊的阴影,给观赏者带来了无限的联想。所以古今中外对月当歌的绝妙好辞真的是屡见不鲜。

有意思的是,不仅赏月就是观赏月亮的画作,我们也会感觉到这两个圆环的存在。所以在探索和表达朦胧意境的名画里,月亮成了不可或缺的衬托(如19世纪英国的“月光系列”),图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亨利·卢梭的作品《嘉年华晚会》

《嘉年华晚会》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卢梭的作品。这位自学成才、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卢梭,作品笔法拙朴,充满天真、梦幻的情趣,对现代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嘉年华晚会》展现了夜深人静时分、热闹的晚会已经结束,夫妇俩一面走、一面还在交谈,沉浸在愉快的回忆中。请观众注意画中的月亮,可以观察到在月亮和夜空交界的地方有二条清晰的马赫带线(亮线和喑线)。整幅画洋溢着一种神秘、旷远和宁静的气氛。

但是,如果用亮度计对马赫带(如灯光下的人影轮廓)进行测量,这两条线是测不到的,因为它是观察者一种主观的、知觉到的心理现象,原来生物的视觉是它的视觉细胞的感受野受到光的刺激兴奋产生的。感受野可以分成中心和边缘二部分,落在中心区域的光让中心点兴奋产生视觉,落在边缘区域的光则对中心点的兴奋起到了抑制(或者增强)作用。所以,当月亮边缘的光进入观众的感受野(感受野的中心点还受到蓝色光刺激)时,一侧外围受到了月光的影响,对中心点的兴奋(对蓝色光)产生抑制,于是在月亮的边缘外侧产生一条暗线,另一条亮线出现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种现象就称侧抑制现象,是由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马赫发现的,并且由神经生物学家Hartline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他也因此获得1967年度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02 视错觉在绘画中的使用

用通俗的话来说,“马赫带实际上是视觉信息最丰富的地方”。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我国古代传统的绘画里特别强调线条的应用。在人(物)的轮廓上都用线条勾勒,使之形象清晰。由于这些技法符合人的视觉感受,所以,线描技法在我国源远流长,深受历代观赏者的喜爱。这些内容笔者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不再重复。

许多年来,在西方的经典绘画中,一般都采用明暗渐进的方法,注意光、影的运用,对人(物)的轮廓线并不关注。一直到18世纪中叶,日本绘画通过海上贸易和巴黎国际博览会等途径流传到欧洲,让当时的巴黎画家大为震惊。

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诸位大师就纷纷仿效兴起了一股热潮,如丰子恺说的西方画家的东洋画风热。莫奈、马内、梵高和塞尚等,都认真临摹了日本浮世绘作品。下图是梵高的作品《唐老爹》,画中可以看到梵高使用线条勾勒的技法。请注意背景中的几幅画,显然是日本画风格的仕女图,可见,当时的巴黎画家对日本画的推崇。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梵高的《唐老爹》

但是,恕我直言,他们的线条画得不咋样,梵高的线条很粗糙;毕加索的线条软绵绵。与我国古代的线条,有的阿娜多姿、有的铿锵有力相比较,不在一个层次。

当然,他们中也有自己的探索的,那就是塞尚。他认为西方绘画对线条的处理十分粗糙。原因有二:一方面技不如人,另外与色彩和画法有关。所以塞尚自创了一种新的水彩画技法:用包含充分水分的色彩涂抹了大片的色块,再用吸水纸把水分逐步吸收,这样便留下色块的边缘,形成了一个轮廓,下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塞尚对自己的技术探索从不示人,于是赢得一些同行心里痒痒。高更曾经写信给毕沙罗说要他去打探塞尚的创新,有消息就立马赶到巴黎来告诉他。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塞尚的《自画像》

03 赫曼方格——另一种马赫带

赫曼方格是另一种视觉细胞受抑制作用而产生的视觉错觉(下图)。这是1870年由德国科学家You ludimar Harmann发现的,当读者离开一段距离观看下图,大多数人都会在图像的十字交叉路口,看到一些灰色原点。然而,如果你直接盯着圆点看,灰色的圆点就立刻消失了,因为它完全是一个错觉。了解了视觉细胞的侧抑制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赫曼方格

白色的栏杆受到两侧黑色色块的包围,在栏杆两个交叉点之间的中央部分只有邻近的二块白色,而交叉口周围就有四块白色区域,显然交叉口周围的白色区域抑制了中心区域对白色的加工,所以只能够呈现为模糊的灰色原点。

匈牙利画家瓦萨雷里从20世纪40年代起,便开始研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论,并对色彩理论、知觉和幻觉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思考。他把视觉科学原理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他首创的光效应艺术让观众耳目一新。其作品在形式上,达到的是"流动"的视觉效果,在内涵上,表现出的则是一种“韵律”的意境。《紫色与绿色的抽象变化组合》是他作品。注视画作,可以感觉到画的某些部分的跳跃或色彩变化,其原因与赫曼方格如出一辙。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紫色与绿色的抽象变化组合(1968年)

04 看到一个不真实,但格外清晰的世界

只要留意,可以看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线条。只有少数线条是因为颜色与背景不一致而产生的,如在白纸上画一条黑色的线。更多的线条是由于表面凹凸不平,形成了两个不同亮度的表面,于是产生了边界线。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边界线就是科学里说的马赫带。例如建筑物上的花纹多姿多彩,就是因为表面的浮雕凹凸不平。著名的宋代瓷器汝窑,釉面上的花纹也是这样形成,它不同于彩绘瓷器,工艺复杂,价钱也比较高(下图)。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定窑金丝包边白釉刻花龙纹碗。我国宋代定窑瓷盘,釉面上绘了精美的花鸟图案。由于图案的线条稍有凸起,所以形成了在交界处存在两种不同强度的反射光面,让观众看到了图案的线纹。

穿着西装革履的男士,裤管会有二条笔挺的裤缝,这裤缝就是马赫带。因为熨烫后裤腿形成了两个平面,裤缝是二个平面的交界。

了解了视错觉和马赫带,笔者深深地感觉造物主的伟大,因为这些视错觉的产生缘于生物进化的“适者生存”的原因。生物的视觉只能够对快速变化的视觉信息给与足够的关注,忽略那些不变、渐变的视觉信息(边界线就是光、色剧变的区域)才能够更好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经过视觉神经加工处理的世界,由于马赫带现象(包括其他视错觉),这才让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一定真实,但是肯定比原本的世界还要清晰。

注:本文原发表于《科学画报》,经作者授权转发。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你知道为什么都用月亮表达思念吗?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明月寄托思念。

这是因为:

一、明月高远,明净。它高高挂在苍穹,让人顿生无限遐想,思念之情。

天上的明月,明净如水,神秘无比。仰望明月,会让人浮想联翩,顿生思念之情。

有年春节夜,我和母亲坐在月光下,问母亲:月宫里有什么?母亲说:嫦娥,吴刚,玉兔。她说:你仔细看,玉免正在捣药。我就用心看,只看见月里的暗影,看不见玉免。尽管有些许遗憾,但也徒生向往、思念之情。

二、自古以来,明月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让人生出思念之情。

古今以来,人们口口相传着不少关于月亮的传说,以寄托思念之情。

如:嫦娥奔月。嫦娥本凡间女,因偷灵药飞天。月宫寂寞,嫦娥思念故乡,后悔不该上天,于是,每日舒展广袖,在广寒宫独自起舞。《西游记》更演绎天蓬元帅调戏嫦娥的故事来。

嫦娥住在月宫里,所以,人们常以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三、自古诗人多以月亮表达思念之情。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表达作者思念故乡情怀。

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表达作者思念恋人的心情。

苏轼的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把明月拟人化,也是另一种相思的意境。

明月,明净如水。它是美好的象征,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用月亮表达思念之情。

明月为何让人浮想联翩原来都是视错觉惹的祸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
  一、 引领情境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情境。
  二、 情趣导入2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二生答
  是啊,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会浮想联翩,李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静夜思》,那么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留给了我们写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 出示学习目标 )
  三、 走近苏轼2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谈,既可谈所查的资料,也可以谈自已的感受,最后再由师出示苏轼的资料。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2、教师补充介绍。
  四、赏读诗歌10
  第一步、听配乐诵读,这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细心品味。
  第二步、自由散读词作,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第三步、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第四步、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五、 品味诗歌10
  问题一: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文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教师图画激趣,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问题二: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师:好。大家刚刚很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问题三: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 探究学习5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七、能力训练5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烨,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侯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语段一中我认为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生: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烨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生:我在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八、音乐欣赏5
  先播放古人吟读的词作,再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的FLASH,一首词作让古今时空得以沟通。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词是可以唱的,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背诵这首词 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九、归纳小结 1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十、作业布置
  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1
  下面我们在王菲《但愿人长久》的良好祝愿中结束本节课学习。
  (播放剩下的歌曲)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5796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不同环境下月亮会出现不同颜色你知道为什么吗科学解释在这里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看月亮不是圆的「重磅评论中国的月亮为何就不能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