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中秋丨蟾蜍月亮浙江省博物馆带你涨知识
玉镜、夜光、素娥、冰轮、蟾蜍、桂魄、广寒……你可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都是月亮的别号美称。等等! 玉镜似乎还能理解,但是蟾蜍何来?
央视新闻《文物里的中秋》
将带您打卡各地博物馆
透过珍藏文物
乐享文化盛宴
玉镜、夜光、素娥、冰轮、蟾蜍、桂魄、广寒……你可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都是月亮的别号美称。等等! 玉镜似乎还能理解,但是蟾蜍何来?
戳视频↓↓↓
让浙博这只胖嘟嘟的三足蟾蜍带你涨知识!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越窑青瓷蟾蜍形器出土于三国西晋时期。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各地。三国西晋时期,越窑制瓷技术发展迅速,造型和装饰艺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动物为装饰是最显著的特点。
青瓷的整体造型是一只胖嘟嘟的三足蟾蜍。它的前肢捧着一个小钵放在嘴下,口微张作饮水状。在其腹部及肢体还刻有装饰性的纹样。
这是三国时期常见的一种文房用具,后世还赋予蟾蜍蟾宫折桂、高中科举的寄愿。
据浙江省博物馆讲解员李紫真介绍,中国自古就有月亮上有蟾蜍的说法。据推测是因为月球上的月海,在古人看来很像蟾蜍腹圆体肥的形态。所以,蟾蜍成为月亮的象征,寓意团圆吉祥。
中秋之时,也多以蟾蜍所代表的圆月,寄托思念故乡与亲人之情。
监制|刘鑫
制片人|王宇
主编|李雯婷
记者|张熙
摄像|胡慧媚
剪辑|杨青 关红妍 张鹤轩
视觉|关红妍
统筹|胡慧媚
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
羽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称为羽民。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想跨越死亡,抵达仙人们居住的凌霄宝殿。因为羽人有翅膀,能飞,便与不死同义,因此,羽人自然成为了道教中仙人形象中的一员,他们在汉代陵墓内的壁画中常被用来作为引导死者升天成仙的引导者。
汉代时期遗址出土羽人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开始借鉴道教里的形象,将道教里的羽人的形象逐渐改造为佛教里的飞天、天人等形象。
看到这件文物,让我联想到远在新疆罗布泊出土的“有翼飞天像”,20世纪初,斯坦因在罗布泊里的米兰遗址里发现了有翼人物造型,他称其为“有翼天使像”和“有翼飞天像”,而研究敦煌艺术的常书鸿老前辈则认为其更可能是“羽人像”。
这里我们探讨下“有翼人物造型”到底是什么。首先文物是在佛教寺庙里发现的,周围都呈现出一片佛教文化,因此“有翼天使像”的说法自然是不对的。但是发现地的佛教艺术主要为佛教犍陀罗艺术,因此其受到希腊艺术风格的影响是显然的,说人物像造型有可能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爱神的形象,这点是要承认的。
那么是不是飞天呢?飞天是乾达婆的一种,而且飞天是没有翅膀的。而且有翼人物造像出土的位置在佛塔环形过道的护壁下方,这个位置肯定不是表现飞天的位置,因此可以肯定其一定不是飞天。
那么不是飞天,它是啥呢?佛教里有翅膀的形象有迦楼罗、迦陵频伽、夜叉等,而根据这些角色在佛教中的责任和担当来看,只有迦陵频伽和有翼人物像最为符合。
迦陵频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故称妙音鸟,其在佛教中象征着佛法。在其后期的演化中,最终发展为儿童的形象,有翅膀,这更符合在米兰遗址出土的有翼人物像的形象了。
汉代时期遗址出土羽人像
常书鸿老先生说的“羽人像”是不是有可能呢?我觉得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性会比较小。米兰即为曾经的鄯善国的伊循城,东汉时期,汉军在这里驻守屯田,因此这里的文化是可能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出土的有翼人物像的年代大概在公元4世纪,这和道教羽人形象向佛教形象转化的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吻合的,这一点在上文中已经有所介绍。
总之,“有翼人物像”的形象应当就是佛教里的“迦陵频伽”了,但其有翼的造型是受到希腊中的爱神形象影响,还是受到中国道教文化中的羽人形象的影响就比较难判断了。我更觉得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毕竟其整个造型所体现的希腊风格非常鲜明。
北魏时期的泥塑佛造像
这件佛像泥塑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永宁寺遗址。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佛造像的艺术造型也受到了南朝士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影响。北魏这个时期的佛造像面相瘦削俏丽,宛如美女,服饰则飘逸洒脱,富有风动之感。而北魏晚期的佛造像面部形象则稍匀亭,丰瘦适中。从这件出土文物的面相来看,丰瘦适中,进而判断应为北魏晚期的作品。
虽然这件文物面部已经残缺不全,但依然能感受到它的造型优美,它那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与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使人望之一眼便不能忘怀。在我看来,它比西方的蒙娜丽莎要美多了。
北魏时期泥塑佛造像
夏朝、北魏时期的石蟾蜍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很多氏族部落崇拜蟾蜍,他们把蟾蜍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崇拜。那时的人们不能科学理解蟾蜍冬眠的现象,对蟾蜍“死而复生”的现象,觉得是蟾蜍拥有神力使然。人们觉得蟾蜍可以长生不老,可以辟邪,是吉祥的象征,因此便大肆崇拜。
蟾蜍属于蛙类,有着极强的生殖能力,蛙的饱满圆腹的外形像极了孕妇的外形,因此在我国很多的母系氏族部落里都有对蟾蜍的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蟾蜍还变成了天宫的象征,我们常以月亮形容女子的柔美,也是和蟾蜍生殖的象征意义有关系的。
后来蟾蜍还演化成了财富的象征,蟾蜍口吐金币和元宝,是其经典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很多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故事传说中。
中国的古老文化中,人们为何把兔子和蟾蜍、嫦娥以及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中,大家很早就把小兔子和蟾蜍、嫦娥和月亮密不可分联系在一起。假如要用物品证明,时间最早的大概就要属源自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帛画勾勒了大家心中中的天堂,一面是太阳和扶桑树;另一头,是洁白无瑕的残月,上端有一只大蟾蜍和一只小白兔,云气萦绕。残月下边是一个飞腾而上的女人,她就是嫦娥。
记录嫦娥故事的最早参考文献是《淮南子·览冥训》,后羿到西王母那边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可是嫦娥却把长生不死药偷来吞掉,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大家让玉兔不断地捣药,想象配出下凡之药,好让嫦娥尽早返回人世间与后羿团圆,给悲凉的爱情故事留下一点温暖的祈盼。
为何把小兔子、蟾蜍、嫦娥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毋庸置疑,时间最早的根本原因是月亮上的黑影。我们如今明白是遍及月亮的环形山,可是古代人却不清楚,只可以是不着边际的随意想象。
即使是天文学家的张衡,也在他所著《灵宪》里说:月亮,阴的精华。这些精华渐渐地聚集最后形成兽类,就好像蟾蜍和小兔子,其中所指的“蟾蜍和小兔子”事实上就是表述月亮黑影的来历。还有一本叫《诗推度灾》的书,说的更明确。因为古代人看到月亮从“圆”到“缺”,又从“缺”到“圆”,所以觉得月亮它不断地“由生到死”。
从参考文献上看,蟾蜍和小兔子共存于月亮里的传说故事,在西汉末年已经非常时髦了。西汉文学家刘向以前用“阴阳论”的思想观点去表述这类蟾、兔共存的情况。觉得月亮里存有着蟾蜍和小兔子是因为阴阳要相制相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