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对语言修辞的独到发现与钱钟书管锥篇的论述不谋而合
但是,过去的莫言一直采取的是攻势,是以一个文坛的挑衅者的形象,树立起了他在文坛上的标新立异,但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他当年的不计后果甚至引火烧身、玉石俱焚的攻势姿态,便反过来会给他的一种难堪。
莫言的最大困扰,是他没有提供出精神的力量,这使得他站在诺贝尔文学的荣誉面前被人们一遍遍薅羊毛时,便最终薅出他本质上的空白与苍白来。
这是莫言最大的尴尬。
所以,现在网上很多网友都对莫言表示不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众望所归,莫言确实在文字的营造中,在中国当代文坛是独树一帜的。
但是,过去的莫言一直采取的是攻势,是以一个文坛的挑衅者的形象,树立起了他在文坛上的标新立异,但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他当年的不计后果甚至引火烧身、玉石俱焚的攻势姿态,便反过来会给他的一种难堪。
莫言的最大困扰,是他没有提供出精神的力量,这使得他站在诺贝尔文学的荣誉面前被人们一遍遍薅羊毛时,便最终薅出他本质上的空白与苍白来。
这是莫言最大的尴尬。
所以,现在网上很多网友都对莫言表示不屑,我经常看到有网友质疑,就凭莫言那种大白话,也能获得诺贝尔奖?还经常看到这样的问号:莫言是不是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
而与此相反的是,在文学界,只要对操弄文字有一点切身体验的作者,都对莫言天马行空的语言天赋佩服有加。
莫言小学毕业,但他对汉语的修辞掌控却达到了应付裕如、如鱼得水、肆无忌惮的地步,他的这种修辞,往往令一个经过正规、正统教育的作家望洋兴叹。
我们今天不妨来看看莫言对汉语修辞的出神入化的运用。
实际上,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也只有莫言集中地展示了他对汉语修辞的各个侧面的不断尝试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是独一无二的。
而莫言这种对汉语修辞的无孔不入的运用,却可以在钱钟书以学者身份对中国语言的解析中,找到理论上的源头解剖与深层分析。
为了便于更好地看清莫言在汉语修辞上的横空出世而又精准有效的写作修为,我们先把钱钟书总结与发掘出的语言规律罗列出来,以作为一个公式,一张石蕊试纸,然后我们把莫言作为一个样本,来检测一下莫言写作中的一个技法与手法是如何合辙押韵上共性的修辞规律的。
钱钟书在他的那一部秘藏着中国文化秘密与中国文字密码的石破天惊的巨著《管锥编》中,曾提及“比喻”的一种特别的现象,就是“比喻有多边”的特征。
什么叫“比喻有多边”的特征?
可能大家对语言的修辞,都比较反感,我在中学时,看到修辞学就觉得头痛。直到今天,我对修辞学也严重反感,甚至不愿意去理解它的基本规律,所以,我对修辞学的理解会出现一知半解现象。但好在修辞规律,有具体的实例来具体地承接,即使不懂理论,排斥理论,但那具体的实例,还是挺容易理解的,也容易学上几招,用到写作的实战中去。
对小编说的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方家谅解。
实际上,修辞学,大家都在使用,用起来都是绘声绘色,但是如果将其归纳成理论,就会让人觉得挺绕人的,理解起来反而障碍重重。
比如我们熟知的人云亦云、最没有创意使用的修辞例句有:月亮像小船,她的脸蛋像苹果,这就是修辞学中的陈辞烂调。
以上修辞里,其实就隐含着“比喻有多边”这个潜在规律。
钱钟书就是对这样的比喻的“多边”特征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这个剖析在《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一册36页《一六、归妹》一章中。
钱钟书阐述道:“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孓立应多,守常处变。”
钱钟书的意思说,一件事物,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它的性质却包含着诸多种的可能,不同的人,观看点不同,会注意一个事物的一个局部特征,这样,一个事物身上所发散出的各个侧面,可用着不同的比喻源头。
然后,钱钟书以月亮作为代表,来陈述这种修辞性的具体应用。他写道:“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
他的意思是说,月亮的形状是圆的,同时,它也是明亮的。这样意味着月亮用作修辞的手法时,会因为观看者的角度不同,而仅仅选取月亮这一物体中“多边”中的一边来作为自己表述的侧重。
比如,“镜喻于月,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就是说,当我们说月亮像一面镜子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月亮像镜子那样明亮,当然,因为镜子是圆的,也可以用镜子来比喻月亮是圆的。
莫言在《红高粱》中的句子:“蹄铁像残月一样闪烁”,这里明白无误地取自蹄铁与月亮之间在“明亮”上的相似,因为很显然蹄铁不可能是圆的。
再看莫言的一句生动的比喻:“余占鳌头皮被冲刷得光洁明媚,像奶奶眼中的一颗圆月。”这里也是注重的是在“明亮”上的相似。
钱钟书继续举例道:“茶团、香饼喻于月,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
因为这些饼是圆形的,但它们并不发光,所以,这里的比喻修辞,就是撷取的是与月亮在形状上的相似。
莫言也有这样的用法:“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
这里月亮的喻像,侧重的是月亮与车轮一样,都是圆形的,而不涉及月亮的明亮。
钱钟书继续分析:“月亦可喻目,洞瞩明察之意。如苏轼《吊李台卿》:‘看书眼如月’,非并状李生之貌‘环眼圆睁’”。
看看莫言在《檀香刑》里的句子:“他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把他的脸辉映得格外明亮——比月光还要明亮。”这里,“月光”的明亮显然是侧重的智慧的力量,明察秋毫的意思。
莫言对月亮的喻体使用,还有独到的创新与发现。比如看下面这一句:“杏花瓣儿纷纷飘落,宛如月光的碎屑。”这里,实际上,把月亮的喻体定位在“星星点点的破碎的月光”,这是一种比较生僻的意象,但我们看到月光透过树丛的时候,会在地下洒下“碎屑”式的月光,现在莫言将这种月光的纯粹是“视觉”上的碎屑与“实体”的杏花花瓣的“碎”通感起来,我们不得不对莫言的这种对修辞手法上的殚精竭虑而感到由衷的敬佩。而这样的联想,并非是所有的当代作家都能够完成,且令人感到天衣无缝并妙出天然的。
莫言还发现,月亮光有一种连续性的特征,所以,他又想到了月光与水之间的联动效应,从而产生了这样的佳句:“感觉到月光水一样在身上汩汩地流淌着”。
因为月亮的光线还有皎洁的特征,所以莫言也联想到月亮与色彩也能通感成关系,建立比喻同盟。如:“约克霞气哭啦。一串串的眼泪沿着又黑又硬的睫毛往下滚。她的身体雪白,比月亮更美好。”
可以看出,钱钟书对“比喻多边”的阐述中所列举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例句,莫言都心领神会地作出了他的新的创新,而对过去传统用法中没有发现的“多边”,莫言也创制出了他的新的语言佳句。
下面,我们再用葡萄这个喻体,来看看莫言是如何花样翻新,把葡萄这一个事物的“多边性”用作各取所需的喻体的。
我们知道,一个葡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它的“多边性”特征。
如葡萄的外形,它的大小,它的味道,它的颜色,取其一样,就能生成出一个喻体。莫言在构成他的文字时,犹如一个魔术师,取其一点,而炮制出色彩缤纷的语言意象,形成了莫言在当今中国文坛上无人匹敌的文学特色。因为除了莫言之外,当代作家中没有谁像他这样做着语言修辞的变幻莫测与乐此不疲的游戏。
我们先看看:
一是葡萄的颜色“这一边”:
《四十一炮》:我看到她肿胀的紫唇宛如熟透的葡萄,很酷的颜色,超过了城时些站在街灯下抖着腿抽烟的另类少女。(这是一种颜色的对应。)
《红高粱》:父亲还觉得王文义的脖子上留下两个熟葡萄一样的紫手印(这是取其颜色的相似)。
《红高粱》:夜色灰葡萄,金风串河道,宝蓝色的天空深邃无边,绿色的星辰格外明亮。(这可能是指颜色上的相似,指夜色像葡萄一样是灰色的)。
《红高粱》:黑皮肤女人特有的像紫红色葡萄一样的丰满嘴唇使二奶奶恋儿魅力无穷。(颜色的相似)。
二是葡萄的形状“这一边”。
《白棉花》:脏话像吐鲁番的葡萄,一串一串的(与上面的一句完全不同,这里是取外形上——整串葡萄的对应)。
《丰乳肥臀》:她的双耳垂上悬挂着两颗绿油油的葡萄,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翡翠。(也是取其外形——单个葡萄的相似)。
《丰乳肥臀》:他的双眼宛如两颗冰凉的紫葡萄,闪烁着忧伤的光泽。(这是取其外形的相似)。
《红高粱》:一只眼球被震到眶外,像粒大葡萄(外形上的相似)。
《红高粱》:父亲周身遍被着万恶的人眼射出的美丽光线,心里先是像紫红色的葡萄一样一串接一串愤怒,继而是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彩虹般的痛苦。(指外形上的整体的成串性)。
《红高粱》:日本兵又呜噜了一句话,很长,吐噜吐噜的,像葡萄一样。(指葡萄的整体形状上的相似)。
《吃事三篇》:这虫儿好聚群,停在枝条或是草棵上,一串一串的,像成熟的葡萄(也是指整体上的形状相似)。
《酒国》:那两颗紫葡萄一样的眼睛或者眼睛一样的紫葡萄,在地板上滴溜溜滚动,一颗滚到了酒柜后边,另一颗滚到了一位红色服务小姐脚下,被她一脚踩破。(典型的形状相似)。
《牛》:我看到黑血凝成的块子像葡萄一样从双脊的肿胀的蛋子皮里挤出来(单个的形状的相似)。
《四十一炮》:我低头看着这盆洋溢着欢乐气氛的肉,看着它们兴奋的表情和那些像葡萄藤上的触须一样抖动不止的小手。(也是形状上的相似)。
《檀香刑》:眼珠子水汪汪的,黑葡萄一样(形状上的相似)。
《檀香刑》:她的双眼水灵灵,黑葡萄泡在蛋清里(外形上的相似)。
《食草家族》:孪生兄弟与昨天一样,躺在稻草上沉沉大睡,嘴里咕噜着连串葡萄似的梦话。(这是形状上的相似,但已经经过通感处理过。)
三是葡萄的大小体积“这一边”。
《丰乳肥臀》:她的双眼射出两道绿光,射到母亲们脸上时,便聚成两个葡萄大的圆点。(这里取其体积的相似)。
《丰乳肥臀》:抬脚看到脚底有葡萄那么大的血泡数十个,有的已经被磨破,流出透明的汁液。(这是取其体积上的相似。)
《天堂蒜苔之歌》:捏成一个个葡萄大的面团。(体积上的相似)。
由此可以看出,钱钟书发掘出了比喻多边的理论,而莫言无师自通地用到他的文学经营中,使他的文学应和着传统,又创新着奇谲,从而使得莫言用一已之力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修辞意境,创造了一套唯有莫言用起来才得心应手且清新脱俗的意象体系。这是当代作家在莫言的层出不穷的语言修辞方面的天赋面前不得不感到敬佩的地方。所以莫言深刻地知道,很多作家都在暗中学习、模仿、窥测他,但是很多人都说不出来而已。说出的作家,也有,如毕飞宇,他就直言,莫言的所有小说他都读过。一个当代作家如果没有仔细研究与琢磨过莫言的,估计称不着一个作家,也会脱节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滚滚向前的浪潮。
《围城》比喻的文学作用有哪些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据统计全书用喻达325处之多,整个《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那种铺张、细腻、机智、幽默的讽刺风格,那种将中西文化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智慧,皆呈现出他小说语言比喻的独特艺术魅力。展现了《围城》一书独特的审美效果。钱钟书在《管锥编》《宋诗选注》中多次谈到他的比喻理论。他认为比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它应该是一种主要的文学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眼光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天真(天然之物)的表述方式,一种富有个性的、多维的思维方式。钱钟书提倡用比喻,他甚至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认为:“诗人发现事物间存在着相似性,每发现一个相似性,就发现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转引自何向《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与钱钟书的看法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围城》中的多达325处比喻并非滥用,而是作者用心安排的。每处比喻都有他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还是在形成作品艺术风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比喻句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作品中闪闪发光。
在《围城》中,钱钟书喻人、喻事、喻物、喻心情,无所不喻,而又无喻不妙。在艺术表达上,它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下面具体分为四点来分析一下《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恰当中见新颖
“比喻首先宜求恰当”(引自老舍《比喻》)。所谓恰当,第一个含义指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和意象要恰当自然,不生硬。不做作。比喻的关键是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使二者的联系紧密、精妙充满意蕴,富有余味。钱钟书从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眼光出发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结在一起,比得恰当精彩。例如:
1,船上的法国人像狗见了家,气势顿兴,举动和声音也高亢了好多。(见《围城》第16页)
2,……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第114页)
3,你像外国人所说的狗,叫得凶恶,咬起人来并不利害。(第238页)
4,周家一天也不能住了,只有回父亲母亲那儿挤天再说,像在外面挨了打的狗夹着尾巴窜回家。(第122页)
这几个比喻都是以狗为喻体,本体分别是法国人、方鸿渐、赵辛媚、方鸿渐,作者通过同一喻体和不同本体之间的不同的联系恰当的表现出本体人物的特征。第一个拿好久不见家后猛然见了家的狗的狂吠乱跳来喻船上法国人见了自己海外殖民地西贡的猖狂、嚣张、丑恶嘴脸。第二个拿被淋湿的狗来比喻方鸿渐被唐小姐拒绝、抛弃后的失意、愤懑的心情。第三个则用张口不咬人的狗来比喻赵辛楣是个说得好听而做不到的动口不动手的假政治家。第四个用夹尾巴狗比喻方鸿渐被子周家撵出家后的狼狈、可怜的样子。这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自然关系,使比喻很恰当。
恰当的第二个含义是比喻能切合具体的人物和环境,这样才能使比喻和作品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不至于使比喻孤立,而造成为比喻而比喻的错误。《围城》中结合具体人物和环境的比喻句很多。例如:
1,董斜川道:“好,好好,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第99页)
2,辛楣嘴里的烟斗高翘着像老式军舰上一尊炮的形势,对擦大手掌,向脆的拍一下,握着拳头道……(第185页)
例1是董斜川用“马前泼水”比喻褚慎明央鼻眼镜掉在奶杯中溅起牛奶的事,用“破镜重圆”比喻褚的眼镜虽掉而未打破,又用它来比喻褚的婚姻。因为斜川是个旧体诗诗人,所以他这两个成语的运用很合他的身份,刻画了他迂腐的形象,比喻很恰当。例2是在赵辛楣一伙人同寡妇主仆吵架时对辛楣嘴上烟斗的比喻,因为吵架,所以充满火药味,像打仗一样,将烟斗比喻成高翘着一尊炮,是再适合当时气氛不过的,让读者感到吵架时的火药味。
《围城》中的比喻在恰当的同时力求有新颖的艺术效果。钱钟书的比喻不抄袭前人的意思,不搞陈词滥调,在设喻方面力求新颖、独到。他的设喻涉及古今中外、政治艺术、民俗风情、动物植物、引经据典等等,非常丰富,他比喻的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举例分析一下:
1,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第5页)
2,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教而远之的亲近。(第107页)
3,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第202页)
这些奇妙的比喻可以说只有钱钟书这种博古通今、机智幽默的大学者才能写出来,读这些句子,就像一阵春风迎面扑来,给人以清新爽快的感觉。如例1中将人比喻成一个词语,这种本体与喻体之间差异本身就给人一种新异感,而作者所寻找的那种本质上相通的神似意象联系更是让人折服。钱钟书比喻的新颖并非完全靠搜索奇异的喻体而达到的,更多的是以他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并通过增加比喻的深度和厚度来实现的。如例2中为了比喻一个吻,作者一口气列出了三个比喻,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使读者对这个吻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些各式的喻体排列在一起给人一种新鲜感,更有说服力。另外赋予通俗、常见的事物之间以新的意象,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如例3中说科学家像酒,科学像女人,这其中不论是喻体还是本体看起来都很普通,没有新意。但当你结合释喻知道作者是用酒愈醇愈可贵来比喻科学家愈老愈可贵,而用女人愈老愈不值钱来比喻科学愈老愈不值钱这些道理的时候,这种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意象联系不由得使你感到独到、新颖。
二,幽默中见机智
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这样写道:“每天晚上。他
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们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由此可见《围城》的确是能够逗人发笑的书,而这笑声中很多便是由令人发笑的比喻句引起的。
这些笑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诙谐、滑稽的笑,这种笑只是博人开心,像茶余饭后的笑语,笑后便忘。它主要功能是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具有这样效果的比喻句在《围城》中有很多,如“候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声说笑,一望而知是位豪杰”。(第179页)这是个描写人物肖像的比喻句,这些漫画式的比喻描写虽然能够把读者逗笑,但笑过之后,却很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只能造些笑料,当然,这样的比喻句在《围城》中并不占主要地位。另一种笑是机智、幽默的笑,这种笑笑得不浮面,不外露,不是故意追求表面效果,而是以生活的深处和人物的心灵世界,去发掘可笑的东西,在谈笑之中,道出深刻的道理,叫幽默的语言发出智慧与真理的火花来。笑后让人深思,给人的不是一种轻松,更多的是一种深沉感。具有这样效果的比喻句在《围城》中引人发笑的比喻句占主要地位,这也符合全书的基调——“喜剧气氛中的悲剧”。这种比喻在作品中有很多,例如:
1,也许男人跟男人在一起像一群刺猬。(第223页)
2,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第283页)
3,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第10页)
例1不是那种你一接触字面就自然地爆发出响亮笑声的幽默,而是足以引起你的玩味与思索,“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种会意的微笑。当你明白过来作者为什么将人比喻成刺猬的时候,你便会感觉到一种幽默,因为他深刻地道出了一种普通的人性,或许你会联想到你曾经做过一次“刺猬”而会心的笑,且是有一定沉重感的笑。侧2、例3的幽默与例1就不同了。由于喻体本身的滑稽性以及文字的诙谐,使人一看便笑。但当你细细品味、认真体会的时候,你会发现不对劲,你笑得未免过早,因为在笑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严肃的思考,它足以使你的笑悄然逝去,留下的是精神的紧张甚或痛苦,猴子爬高臀用尾,亚当、夏娃用文凭遮羞,这都是令人发笑的。但作者真实的目的并非只是让你笑,作者用他们来形象地揭露人的劣根性——得意忘形和爱慕虚荣,引起读者的反省和思考,这才是作者的根本意图,这比一般的笑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犀利中见讽刺
美国华裔学者夏志清在其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评价《围城》时说:“……超过任何国家古代讽刺小说。”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现代的一本“儒林外史”。无论怎么评价,大家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部讽刺小说,讽刺是其主要艺术风格,作为作品中的主要文学语言表达方式的比喻,同样也具有讽刺性。这是《围城》中比喻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艺术效果。
讽刺和幽默一样,也可以使人发笑。不同的是,幽默不带刺。而讽刺必然带刺,调侃的笑在被刺者是不舒服,但在作者和别的读者,则是十分痛快。不论是哪种笑,讽刺都可以带来一种谐谑之美,诙谐戏谑,是一种愉快的风格,一种轻松活泼的境界。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的比喻句在《围城》中很多,例如:
1,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第44页)
2,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拉在口边弄。(第100页)
3,她序上明明引着Jules Jellier的比喻句,说有个生脱发病的人去理发,那蒯头的对他说不用剪发,等不了几天,头毛压根全掉光了,大部分现代文学同样的不值批评。(第78页)
以上几个例子都具有讽刺作用。例1是讽刺洋买办张先生喜欢在中国话里头嵌入无谓的英文字以表明自己和洋社会亲近的奴才嘴脸和爱慕虚荣的心理,例2是讽刺董斜川,褚慎明两个人依傍名人。靠名人装点面子的爱慕虚荣的假知识分子的恶心行为,例3是对现代文学和不景气进行了讽刺,以上这些例子芒刺毕露,锋芒犀利,无情地批判了那些人的种种丑行。但这些批评又并非作者板着脸在教训人。是用诙谐、戏谑的比喻来完成的,因此给被讽刺者以外的人带来一种轻松感。
由于比喻句的结构是由喻体和本体组成的。因此在讽刺性的比喻句中,讽刺的效果往往能够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讽刺了本体,也对喻体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有时对喻体的讽刺强度还超过对本体的讽刺,给人一种言此意彼的感觉,留下很丰富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例如:
1,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第52页)
2,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的柱石……(第162页)
这两个比喻句对喻体的讽刺意义都大于对本体的讽刺意义,可以说是以小引大,例l中女人眼睛的“大而无当”只是人的肖像特点,可以说作者并未对此进行讽刺,大不了只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审美观点,而政治家的话大而无当,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作者的批判态度是鲜明的,是每个读者能明显感觉到的。至于例2中对喻体的批判就更具现实意义了,当时的国家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而作为国家柱石的腐败无能,外不能抵抗侵略,内不能安定国民,这个柱石只有形式的存在,而没有实际的作用,这不正像“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腿而卓立地上”的裤管吗?显然这里对喻体的讽刺意义要更大,更能引人思考,而对本体的讽刺大不了引人一笑了之。
如果说鲁迅的犀利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揭示吃人的本质,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那么,通过以上分析,钱钟书的犀利则是在戏谑中洞察万象,在夸张中愈见本质,给人的是明理后的开朗,宣泄后的痛快。
四,揶揄中见哲理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揶揄中认识深刻的道理。如褚慎明说:“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
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说是被周围的城堡fort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用巧妙的比喻绝妙地道出了他们自以为看破了人生和社会的一切,其实他们自己才是金漆鸟笼内外的鸟,城堡内外的人。他们的天地,他们的胸襟,无论是住进鸟笼还是飞出鸟笼,无论是冲进城堡还是冲出城堡,都狭小得可怜。它超越时空,概括出中国近现代社会面临中西文化冲突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境况,他们始终陷于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卑劣庸俗地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这是极为暗淡可怜的一生。如上文“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出的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再如方鸿渐一行坐车从宁波到金华,一路颠簸难受。作者把那辆破车写得妙趣横生:“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驶了。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前面路还走不走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想象奇妙,新鲜别致,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又如写妓女王美玉:“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牙根肉”怎么能像“胸襟”呢?但细一想,侠客不是爱打拖不平吗?原来这是比喻牙根肉不平,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
以上我简要的分析了《围城》中比喻的几个艺术效果,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在《围城》中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可以说《围城》其实就是一座“比喻”之城。这些比喻为《围城》这部著作增光添彩不少,无怪乎钱钟书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精心、独到的比喻句的运用也更好地表现了钱先生对这部书的用心经营,也无怪乎夏志清说《围城》是:最有趣也是最用心经营的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一部。
《管锥篇》主要写什么?
《管锥编》体大思精,但这一"体"并非习见的"思想体系"的"体",而毋宁说体现在对中西传统思想体系的独特消解、融汇之中。以"打通"为至高理想的钱锺书,本无意在藩篱外另扎篱笆。仍然借用叔本华的语言,即一部《管锥编》并不像寻常"思想的系统"那样,"总得有一个结构上的关联,亦即总有一部分托住另一部分,但后者并不反过来托住前者"。读《管锥编》,事实上从第四卷开始,与从第一卷开始,没什么两样;从第一卷300页处开始与从第1页开始,也区别不大,因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托起"与"被托起"之别。人们常会依据该书的目录编排,想象作者有一个宏大的学术规划,一个对中国先秦以降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清理的规划。差矣!虽然以钱先生的才华,笔墨所经之处,必会如春雨过林一般,令对象焕然一新,非复旧观,但该书的章节,似更多地只是提起话头的"说由",一个容纳文字的框架,使钱先生天马行空、扶摇三千的运思,得到如同水库调蓄江河的作用。故"体大"后的"思精"二字,在《管锥编》中亦从来不曾体现在第二卷对第一卷的展开、第三卷对第二卷的演进、第四卷对全书的总括和牢笼之中,不,它是即兴生发式的,随机点化式的,精研密思总是随眼前的书页同步展开,卓见锐识每常偕笔下的贤哲同时映现。钱锺书断烂万卷,胸中自是波谲云诡,气象万千,巍峨呈"围城"之势,然反映在文字上,反映在具体的兴味、寄慨上,钱先生感兴趣的又似乎更是"点"的突进,而非"面"的展开。所以,决意想从《管锥编》中总结出一条千古不易之理,恐怕会错了意。说《管锥编》具有百科全书的规模,那也应该同时承认,《管锥编》的写作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即追求每一个词条的绝对准确,而非让所有词条效命于一种理念。如果一定要在《管锥编》中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也许是这样一个八字诀:打通中西,融汇古今。严格地说这不是体系意义上的主线,而是精神力量的强力体现,这一精神是弥漫、渗透而非演绎、层进在书中的,所以面对《管锥编》,读者完全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尽享左右逢源之利。简单地说,你没必要抱着通读《辞海》般的勇气,你尽可随意开卷。开卷必然有益,至于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视各人问学造化而定,自又当别论。
再来看看《管锥编》的古文问题。
虽然《管锥编》颇令人头疼地插入不少异体字,使阅读横生枝节,但稍加坚持就会发现,这一貌似拒人千里之外的语言,竟同样适用于"可读性强"这一现代判语。钱先生良好的幼学底子,使他的文言一如他的白话,一开始就建立在精粹纯熟的基础上,而他卓越无伦的西方文化素养,更令这份精粹与纯熟,别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逻辑力量。当我们想到逻辑本是文言的弱项、想到汉语的长处在生发诗意而非理性思辨时(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澍对此深有会心,他曾提到,他只在日常事务领域才使用与汉语性质相近的日语,一旦思考到亚原子粒子领域,必换用英语),对钱锺书在赋予文言新功能上所峥嵘展现出的能力,便只有叹为观止了。说到用文言说理,人们常会本能地想到汉贾谊那篇被选入不少课本的雄文《过秦论》,并被那个夸诞的开头弄得一愣一愣。然毫不意外的是,正是钱先生向我们指出: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多么犀利的判断!得此一语,已可眉眼清新,若再以子之矛,探子之盾,则蓦然发现,钱先生向我们奉献出的,也许竟是一种自有文言以来从不曾有过的文字,不惟"词肥意满",丰渥华美,抑且陈力就列,条贯分明。让诗性的古国文言胜任理性的逻辑推演,是钱锺书的一大贡献。我纵无意作惊人之语,但仍不得不想,自苍颉造字始有文章以来,这一曾化育出无数绝妙好词的语言,还从不曾有幸遇到这样一位方家:像钱锺书这样幽默,像钱锺书这样善疑,像钱锺书这样充满思辨强力,像钱锺书这样拥有大开大阖的人文观念。通过《管锥编》,自铸伟词的钱锺书其实向国人奉献出了一种推陈出新的新语言,这是思维的奇迹,汉语的造化,读者的福音。也许,除非钱先生本人提供反证,不然我们只能说,这也是最适合展示钱家风范的语言:其细如针,文心龙虫并雕;其理如笋,释意丝丝入扣;其识如老吏断案,人与事到眼即判;其情如处子怀春,事与人触手风流。因想古国语言,劫数未到而遽遭抛弃,本就自怨自艾,忿忿不平,突遇高手搦战,不觉抖擞精神,与之厮杀。一方有泱泱三千年文明家底,自是有恃无恐,绝无轻易言败之理,一方藏洋洋九万里东西韬略,亦当有进无退,焉有鸣金收兵之心,双方遂各施手段,各展绝学,直把个老气横秋、嗒焉若丧的中华文言,引逗得时而妍如二八处子,时而俊似七尺须眉。一部《管锥编》,正是双方大战三百回合的结晶,判词是:不分胜负。钱锺书借此考校了文言文的现代生命力,文言文则聊发少年狂,大大出了回老来俏的风头。
能读而不读这样的语言,那可真是错过了人生。
最后再简单说一说外来语。《管锥编》中出现的外语,其实多可跳过不读,作者缀上它,除了稍带展示一位"文体家"的爱好,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学者的严谨。事实上所有这些外语,钱锺书都曾作了多数是完整的、偶尔是措其大概的翻译,它们的作用在于验证所言不虚,强调事出有本,而不是如俄国小说那样,强迫俄语读者还得兼通法文。所以如果你无意检验钱锺书遴选资料的真伪,不读这些海外符号,并无损于理解书的内容。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恰巧懂得外语,那么顺眼对照一下钱锺书的翻译,往往又仿佛得到一笔飞来横财,你竟因此读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文字。让那么多老外突然用文言说话,钱锺书虽非创制者,但实在是玩得最转的。
随便举一个"激动人心的"例子。
萨克雷《名利场》中描写滑铁卢大战的结尾。据说"最脍炙人口",英语原文为: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 George,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dead,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 heart。钱先生援笔译来,竟成就出一行神雕侠侣般的文字:"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文意、文趣,无不酷肖。
再举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钱先生由《西游记》第八三回沙僧劝八戒"助助大哥,打倒妖精"说的一句妙语"虽说不济,却也放屁添风",联想到一则英国俚语。原文是:"Every little helps,"as the old lady said,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下为钱先生令人笑瘫的翻译:"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这样的例子,《管锥编》中俯拾皆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