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喜欢做自我测试「为什么我们喜欢做自我测试」
那么,为什么我们喜欢做自我测试呢?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文章通过采访专家,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人们大多在内心里渴望得到关注,而自我测试的问题设计体现出一种对被测试者的浓厚兴趣。比如有些测试会问:你喜欢什么颜色?你喜欢喝什么饮料?而这满足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自我测试,在朋友圈里也总有朋友乐此不疲地分享自我测试的结果。从“测测你性格中最真实的一面”到“测测你最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甚至到“测测你是《延禧攻略》里的哪位妃子”,五花八门,总有一款适合你。
那么,为什么我们喜欢做自我测试呢?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文章通过采访专家,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人们大多在内心里渴望得到关注,而自我测试的问题设计体现出一种对被测试者的浓厚兴趣。比如有些测试会问:你喜欢什么颜色?你喜欢喝什么饮料?而这满足了人们希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第二, 人们希望自己的自我认知得到认可。比如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性格低调内敛,而身边朋友却不这么认为。那么他很可能会通过做自我测试去寻求印证。
第三, 人们希望在社交中定义自己的形象。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相关,当我们的自我认知没有得到朋友认可时,在朋友圈里晒出自我测试得出的结果,就可以告诉大家“看,自我测试显示我确实是个低调内敛的人。”
事实上,仔细想想,以上的3点原因都与自我了解分不开。而了解自己对人类来说始终是件难事,以至于老子在《道德经》中慨叹“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古希腊先贤也将“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刻在阿波罗神庙上。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了解自己,特别是处在人生一些重要转折点的时候,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心情就更急切。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对做测试乐此不疲,不如说是对了解自己欲罢不能。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自我觉察”,指清晰地认知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一个清晰的自我觉察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甚至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然而,通过做自我测试,特别是一些非专业的自我测试题来获得的“自我觉察”往往是不准确的。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两种效应来解释。
第一个是巴纳姆效应,也称福勒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人们会认为一些看似为他们度身定制的性格描述非常准确,但这些描述实际上非常含糊、宽泛,适用于各种人。这一效应首先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R. Forer)通过试验证明。福勒给39名学生做了一个心理测验,然后给每人发了一份性格描述,告诉他们这是根据每个人的测试结果得出的报告。而实际上,每个人拿到的报告内容都是一样的!然后,学生们按照5分满分来给这份性格描述的准确程度打分,最后却给出了高达4.26的平均分。
第二个是波丽安娜效应,也称积极偏向,指人们倾向于更准确地记住让他们高兴的描述,而忽略不好的描述。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自我测试的结论大部分是正面的描述,负面描述往往只占很小的比重。这让人读完以后,更多记住的是那些正面的描述。那么,既然自我测试不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自我觉察”,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第一,关注当下。让自己放松,去用心体会当下自己经历的一切。放弃过度思考,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
第二,关注自己是如何描述经历过的事的。在跟家人、朋友分享自己工作、生活上遇到的故事时,去觉察自己都描述了哪些细节,得出了什么样的观点,进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潜藏在这些细节、观点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俗话说“梨子是什么滋味,亲口尝过才知道。” 我们到底更适合什么,喜欢的是什么?可以轻易牺牲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事情能让你废寝忘食?离开人世的时候你希望人们因何而记住你?
这些问题不是仅仅靠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而是要不断地走出去,去行动、去体会,在经历过更多事情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知自身有怎样的潜力和才能,明白自己对各类事物的态度,形成更稳固的价值观。
总之,认识自己是一场漫长探索,而且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也在不断变化、成长。愿你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总有新收获。
文章评论